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雲南最後一片凈土----人神共居之地

丙中洛鎮為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轄鎮,位於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北部,介於東經98º23´-98º42´,北緯27º51´-28º31´之間,北靠西藏察隅縣察瓦龍鄉,南臨捧當鄉,東接德欽縣燕門鄉,西鄰獨龍江鄉。

丙中洛鎮地勢北高南低,怒江由北向南貫穿全境。江兩岸是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兩山夾一江,形成了典型的峽谷地貌。

丙中洛鎮呈不規則四邊形,最高海拔為嘎娃嘎普雪山5128米,最低海拔為與捧當鄉交界處江面1430米,政府駐地海拔1750米,丙中洛壩子是怒江峽谷深處的開闊台地,面積約為15平方公里,中間被從西向東流淌的格馬洛河和甲生河分成三塊。

截至2011年末,丙中洛鎮共有16個民族,總人口中少數民族6479人,佔98.57%,其中怒族3306人,傈僳族2245人,藏族574人,獨龍族354人,其他少數民族71人。

截至2014年末,丙中洛鎮共有16個民族,少數民族6233人,其中怒族3247人,傈僳族1973人,藏族531人,獨龍族413人,其他少數民族69人。截至2015年末,丙中洛鎮共有14個民族,少數民族6110人,其中怒族3187人,傈僳族1914人,藏族527人,獨龍族419人,其他少數民族63人。

丙中洛各民族由於長期生活在大峽谷中,形成了特有的建築方式、生產生活習慣、飲食方式、民族服飾和娛樂方式以及民風民俗。這裡的建築以仿藏式的建築為主,有木楞房、桿欄式建築和半桿欄半土壘式建築等,用石板蓋頂。生產主要以採擷、種植、養殖為主,種植業以小麥、青稞、玉米、水稻、蕎麥、芋頭等為主,耕種方式以牛耕為主。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都有著很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底蘊和與從不同的舞蹈形式,人們常常在勞作之餘、喜慶時刻燃起篝火、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陶醉在歌舞之中。個別民族還有獨特的的婚禮儀式以及「補婚」、「討男子」、「兄妻弟婦」轉房制等婚俗。

丙中洛鎮是一個藏傳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教並存的地方,一村裡就有三種教堂,一家之中就有兩種教徒。在各種宗教未傳入之前,丙中洛群眾信奉祖先和自然神靈。藏傳佛教1490年傳入丙中洛,是最早傳入丙中洛的宗教,曾在丙中洛先後修建了日扯寺、香巴拉宮、巴瑪拉宮、福祿拉宮、普化寺等寺廟群,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后逐漸衰落。天主教是清朝末期法國傳教士任安守傳入的,境內共有兩座天主教堂,任安守的陵墓在重丁村天主教堂內。基督教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傳教士莫爾斯傳入的。

獨龍族男女均用麻織布幅——獨龍毯裹身為衣。獨龍毯一般寬約1米,長2米許。多斜披背後,由右肩左腋圍向胸前,在右肩處拴結,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婦女用兩條,自兩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條在腰際用繩繫緊,遮蔽前後,另一條則自然披落即可。

怒族女子,頭上披一方麻布製作的方巾,上面用不同著色的綵線綉出條紋,四邊垂下多彩的流蘇。上身穿斜領彩色上衣,下身穿長條花紋長裙。怒族男子服飾以麻布長衫、腰帶和綁腿為主。

怒江第一灣位於丙中洛南部,因怒江被山坡阻隔繞行270º大彎而形成。怒江第一灣位於前往丙中洛的途中,日丹村附近。怒江流經附近時遭遇王箐大懸岩絕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從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流出300餘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擋住去路,再次調頭由西向東急轉,在這裡形成了一個半圓形大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