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吃美國牛肉之後開美國車炒美國股票?和每個人每個企業有關係的中美百日計劃可能是什麼結果?

【小編按:最近似乎一夜之間吃牛肉的地方越來越多了,不知道這些牛肉是不是中美早期收穫的結果,不管如何,這些對老百姓來說都是多了一種選擇,而之後,中美2個貿易大國之間的交易可能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如果要小編一個願望清單,那麼,是不是汽車可以降低關稅,特斯拉來到,到美國留學教育再便宜一點,簽證在松一點.....當然,互聯網是不可能了。。。。當然,還有買什麼股票也要想想】

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可能升級為一年合作計劃根據時間推算7月中旬將是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截止日期,第二、三類成果可能公布。雙方於5 月11 日公布「百日計劃」早期收穫是第一類成果,集中在農業(牛肉、轉基因農產品)、能源(液化天然氣LNG)、金融服務(信用評級、跨境結算、電子支付等)領域。另外根據上周G20德國會議期間的消息,雙方正商談開展一年合作計劃。中美之間貿易不平衡性有全球貿易分工和貿易安排等多方面原因,調整將是長期的。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協調經貿關係,將減小全球範圍內貿易的不確定性;同時,基於互惠互利的貿易增長才可能更均衡、更可持續,這在中長期對自身也是有利的。

「百日計劃」及後續經濟合作可能朝哪些方向改善中美貿易?

我們認為中美經濟貿易關係可能的調整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 中美髮揮各自貿易優勢縮減貿易不平衡。中美兩大經濟體優勢互補性明顯。以比較優勢係數衡量(圖表2),美國在航空器、農產品、化工產品、高端製造等領域相比具備競爭力;而在勞動力密集型的紡織服裝、鞋類、玩具等以及部分製造業如機電、船舶等方面有相對優勢。但是受制於美國出口限制等因素,美國在更具競爭力的領域對的順差並不大。我們預計,中美將就增加對美國農產品、化工產品和高科技產品進口進一步談判以達成協議。

► 關稅調整,包括普遍性降稅以及調整汽車進口關稅等。對較多美國產品的關稅稅率高於對全球產品徵收的平均水平,可能存在調整的空間。考慮到產業鏈的影響,美國可能重點要求降稅的包括汽車等行業。2015 年對全球進口的汽車及零部件平均關稅稅率為19.2%,高於美國的~1.18%,歐盟的3.88%。

► 雙方更大程度互相開放服務業(金融、商業服務)。美國在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服務和商業服務方面具有競爭力,在其服務業出口中比重較高,但是這兩個領域對華出口在2015 年僅為67 億美元左右。因此,「百日計劃」成果除了可能擴大金融開放外,在商業服務中的研發、會計、廣告、法律等方面也可能取得進一步的成果。

► 中美之間互相放寬投資限制。對美直接投資依然較低,截至2015 年底累計存量僅為210 億美元,佔美國FDI 存量比重~0.7%;相比之下,英國、日本分別高達5689 億和4140 億美元,顯示在美投資存在擴展空間。「百日計劃」中將有望包含更多中美之間開放投資領域、放寬投資限制、尤其是積極促進和幫助企業投資美國的具體措施,如參與美國基建、兩國間洲省經貿合作。

雙方經濟合作將促進更均衡、更可持續的經濟貿易關係更加明確的經貿關係也有利於發揮自身競爭優勢,有出口競爭力或者進口替代能力的企業優勢將進一步發揮。具有出口競爭力的公司參見圖表26。上市公司中對外敞口更大的公司,將受益於兩國經濟聯繫進一步緊密化;而可能受到美國對華出口增加衝擊的行業、以及受到美國進口限制行業或將受到一定的負面衝擊。對外敞口方面,A 股市場上半導體、硬體設備等行業美國收入佔比較高;資本貨物、能源、原材料等收入絕對值較大;標普500 成份股中半導體、硬體設備等行業收入佔比較高;硬體設備、資本貨物等行業收入絕對值較大。

中美「百日計劃」可能談些什麼?

中美「百日計劃」可能升級為「一年計劃」,首次「中美全面經濟對話」日期敲定中美啟動經濟合作「百日計劃」,避免貿易戰。今年4 月5~6 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川普在美國會面。雙方達成一致,在「中美全面經濟對話」框架下,啟動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為解決包括中美貿易不平衡等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美國商務部長Ross表示,美國的主要訴求是「通過增加對的出口,以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表明此次談判的主線將是合作共贏、促進對美進口,與此前以遏制出口為主線有所不同,中美間有望避免貿易戰。

「百日計劃」成果分為三類,5 月11 日發布的早期收穫是第一類。根據中美雙方在5月11 日的聲明、以及之後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的表態,「百日計劃」從整體上分為三類。第一類即是於5 月11 日公布早期收穫,集中在農業(牛肉、轉基因農產品)、能源(液化天然氣LNG)、金融服務(信用評級、跨境結算、電子支付等)領域,具體內容參見圖表1。第二類是在百日內能夠取得重大成果的領域,例如中美省洲間的經濟合作;第三類是在百日內能夠達成階段性成果的領域,包括去產能等。

7 月中旬第二、三類成果可能公布,「中美全面經濟對話」日期敲定為7 月19 日。根據時間推算,若中美雙方談判順利,則7 月中旬將是「百日計劃」截止日期,第二、三類成果可能公布。另外,上周G20 德國會議結束后,中美領導人會晤,透露「一年計劃」正在商討,因此「百日計劃」有望升級為「一年計劃」;同時,雙方敲定更高層次的首次「中美全面經濟對話」將於7 月19 日召開。

「百日計劃」及後續經濟合作可能朝哪些方向改善中美貿易?

根據時間推算,「百日計劃」的第二、三類成果有望在7 月中旬前公布。我們預計,平衡中美之間的貿易再平衡依然將是主線,加強雙方經濟合作、在再平衡中強調互惠互利而非單方面讓利將是基本精神。貿易方面,可能努力的方向將以擴大進口為主、限制出口為輔;增加對商品出口和促使更大程度開放服務業雙管齊下為主要特徵。具體而言,雙方可能在以下幾個方向達成共識:

► 中美髮揮各自貿易優勢縮減不平衡。參照世界銀行The World Integrated TradeSolution(後文簡稱WITS)的方法2,我們計算了中美兩國分行業(若無特別聲明,行業分類均指HS 2012 分類)的比較優勢係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Index,簡稱RCA)以衡量兩國行業層面的出口競爭力分佈。我們發現:

1) 中美兩國優勢互補明顯。按生產加工過程分,美國的競爭力主要在原材料、中間品等領域,而的競爭力集中在消費品和資本品領域(圖表3)。美國在航空器(飛機等)、農產品(油籽、穀物、飼料、肉、水果等)、化工產品(照相用品、洗滌劑、藥品、肥料、精油、蛋白類)、高端製造(車輛、光學醫療儀器)等領域競爭力明顯高於;而在勞動力密集型的紡織服裝、鞋類、玩具、傢具等以及部分製造業如機電、船舶等方面競爭力明顯高於美國。一直以來在中美貿易中受到高度關注的鋼鐵行業,競爭力也略領先美國(圖表2)。

2) 但受制於美國出口限制等因素,美國具有競爭力的行業對順差不大。從中美兩國的貿易結果來看,在更具出口競爭力的領域,對美國有較大的順差,而相反美國在更具出口競爭力的領域,對的順差並不大,有的則反而有逆差。在其更具競爭力的10 類產品中,美國僅僅在交運設備、植物產品、燃料、礦產品和食品方面保持對華順差,且順差規模均較小(按照到岸價格計算,2015年順差分別為154 億、147 億、22 億、14 億和7.4 億美元);相比之下,在具有競爭力的機電(2085 億)、紡織服裝(426 億)鞋帽(217 億)等領域對美順差較高。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有:1)美國對部分高科技產品出口施加限制。2)對美國高競爭力的行業徵收相對更高的關稅(圖表4);3)對一些美國產品(尤其是農產品)的進口限制較嚴格。

鑒於上述情況,我們預計中美雙方將就增加對美國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化工產品和高科技產品進口談判以達成協議。具體手段包括美國放鬆部分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針對性降低關稅以及放開部分產品進口限制等。我們在圖表5 中相應梳理了具有出口競爭力的美國產品占進口比重情況,這些行業有望從擴大進口的措施中受益。

當然,我們也預計貿易限制的放開不會是單方向的,堅持互惠互利、充分發揮中美兩國各自貿易優勢的政策方向將有利於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順利調整。因此,在放寬對美國的進口限制同時,美國也可能對部分產品相應放寬進口限制,例如一直以國家安全理由進口受限的電信設備等。

► 關稅調整,包括普遍性降稅以及調整汽車進口關稅。根據世界銀行The WorldIntegrated Trade Solution(後文簡稱WITS)統計,在2015 年整體關稅稅率為4.5%,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屬於較高水平。相比之下,日本、歐盟和美國的關稅稅率分別僅為2.3%、1.8%和1.7%(圖表6)。橫向對比來看,對美國徵收的關稅稅率在主要進口來源國中處於中游偏上水平,2015 年為5.7%,較4.5%的整體關稅水平略高(圖表7)。因此,為促進美國產品對的出口,適當調整進口關稅水平是可能的選項:

1) 首先,可能對美國產品進行普遍性的關稅調整,因為對多數美國產品徵收的關稅稅率高於對全球產品徵收的平均關稅水平(圖表8)。

2) 其次,中美可能就汽車及零部件關稅稅率進行重點協商以達成調整方案。汽車行業是美國對華出口的重點行業之一,2015 年出口價值~132 億美元,占當年美國對華出口比重~8.8%,僅次於機電(340 億美元)、光學以及醫療儀器等(193億美元)和植物產品(165 億美元,主要是大豆等)。但是目前對於汽車進口依然徵收較高關稅,對全球進口的汽車及零部件平均關稅稅率為19.2%(汽車為25%,零部件為10%),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相比之下,主要汽車進口國中,美國為~1.18%,歐盟為3.88%(圖表9)。對於從美國進口的汽車及零部件的平均關稅稅率高於平均水平,達23.2%(圖表10)。因此,中美可能就汽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稅率進行重點協商以達成調整方案。此外,關稅水平較高的動物產品等也可能受到關注。

► 部分產品出口自主限制。在以擴大對美國對華出口的主線外,一定程度上限制美國進口中佔比過高、或者中美競爭力相近產品對美出口,也可能是輔助手段。

我們在圖表11 中梳理了具有出口競爭力的產品,其對美出口佔美國進口比重的情況,雨傘、玩具等產品佔據了美國相應進口比重超過80%,這些產品可能面臨一定的進口限制壓力。而在廣受關注的鋼鐵問題上,雖然面臨一定的壓力(2016 年向美國出口成品鋼86 萬噸,佔美國進口份額~3.3%),但是主要國家如韓國、土耳其、日本和德國可能承受的壓力更大(圖表12)。

► 雙方更大程度開放服務業(金融、商業服務)。目前對美進口依然偏向於貿易,而服務進口則相對較低(圖表13)。美國在服務業、尤其是其中的金融服務和商業服務方面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在其服務業出口中比重較高,2015 年向全球出口金融服務1024 億美元、商業服務1346 億美元;但是在這兩個領域對華出口在2015 年僅為67 億美元左右,美國的競爭優勢並沒有體現出來(圖表14,圖表15)。這一方面與經濟中第三產業佔比還不高、經濟發展階段還較低這一特點相關,另一方面也與對服務業限制較為嚴格,導致服務進口受到一定抑制有關(圖表25)

鑒於此,「百日計劃」早期收穫在金融方面(信用卡、電子支付以及證券承銷)經過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我們預計,「百日計劃」進一步成果除了可能擴大金融方面的開放外,在商業服務中的研發、會計、廣告、法律等方面也可能取得進一步的成果(圖表16)。

► 中美之間相互開放投資領域,放寬投資限制。中美均是重要的全球FDI 目的地,但是目前為止對美直接投資依然較低,截止2015 年底累計存量僅僅為210 億美元,佔美國FDI 存量比重~0.7%;相比之下,英國、日本分別高達5689 億和4140億美元(圖表17)。

隨著經濟近年來開始轉型,在獲取技術和市場的渴望推動下企業開始積極走出去,加大對外投資。資金流入美國速度在這一浪潮中明顯加快,2010~2015年間對美FDI 增長 CAGR ~31%,BEA 的初步數據表明2016 年更是呈現爆發性增長,流入~122 億美元(圖表18,圖表19)。

增加對美投資有望產生兩方面積極效果。一方面有助於通過將部分產品直接轉移到美國生產從而部分改善中美貿易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有望推動美國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工作崗位,實現真正的互惠互利。以日本為例,通過在上世紀80 年代日美貿易再平衡過程中,日本通過將部分汽車生產轉移到美國對減少日本對美貿易順差起到明顯效果(圖表20~23)。隨後,日本車企在美國建立龐大的生產、研發體系,對推動美國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截至2015 年底,日本汽車協會會員企業在美投資達454 億美元,雇傭人員超過150 萬人。2015 年當年在美生產385 萬輛汽車,出口41.7 萬輛(圖表24)。

另外,目前依然保持較多領域的外商直接投資限制,部分約束了美國對華投資(圖表25)因此,我們預計「百日計劃」中將有望包含更多中美之間開放投資領域、放寬投資限制、尤其是積極促進和幫助企業投資美國的具體措施。中美兩國之間的洲省經濟合作、參與美國基建計劃是可能的方向。

對中美股市可能的影響:哪些行業需要關注?

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以及後續的經濟合作,其核心內容是促進中美經濟關係向基於互惠互利、更加均衡、更可持續方向發展。整體而言,兩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協調經貿關係,將減小全球範圍內貿易不確定性,因此整體影響將是偏積極的。首先,更加明確的經貿關係也有利於發揮自身競爭優勢,有出口競爭力或者進口替代能力的企業優勢將進一步發揮。具有出口競爭力的公司參見圖表26。

其次,中美上市公司中對外敞口更大的公司,可能更加受益於兩國經濟聯繫的進一步緊密化;但是那些可能受到美國對華出口增加衝擊的行業、以及受到美國進口限制行業或將受到一定的負面衝擊。我們整理了中美兩國上市公司對對方市場敞口情況供參考:

► A 股公司對美敞口情況。我們在圖表27 中整理了A 股上市公司在美國收入分行業情況,A 股市場上半導體、硬體設備、家庭與個人用品行業美國收入佔比較高;資本貨物、能源、原材料等收入絕對值較大。細分行業來看(GICS 四級),A 股上市公司中美國收入佔比最高(樣本只統計有美國收入的公司)的前三個子行業均為科技相關行業,分別是電子製造服務、電腦存儲與外圍設備、電腦硬體行業,佔比均超過20%(25%、21%、21%);醫療保健用品、個人用品、輪胎與橡膠等行業的收入佔比也居於前列(圖表29)。

► 美股公司對敞口情況。標普500 成份股中半導體、硬體設備等行業收入佔比較高;硬體設備、資本貨物、食品與主要用品零售、能源等行業收入絕對值較大。

細分行業來看,美國標普500 成分股中收入佔比最高(樣本只統計有收入的公司)的前三個子行業分別是半導體(33%)、電子元件(23%)和餐飲(22%)(圖表30)。

中美貿易不平衡:製造業轉移+生產全球化是主因,短期難以改變,調整將是長期過程從深層次原因來看,中美貿易不平衡是全球分工的結果:全球製造業向轉移以及生產價值鏈全球化。

低勞動力成本為帶來比較優勢,製造業向轉移,導致產品消費(美國)與生產()分離。二戰結束以來,全球製造業經曆數次大的製造業轉移。上世紀60~90 年代,日本經濟崛起,其承擔了全球較多的產品生產,在這一期間日本對外貿易順差也持續擴大;隨後,80 年代開始,以亞洲「四小龍」(台灣、韓國、香港和新加坡)為代表的新興亞洲國家開始融入全球貿易體系,其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份額相應上升。於2001 年加入世貿組織后,則開啟了的「全球工廠」道路(圖表45)。2015 年,全球工業增加值19.9 萬億美元,其中為4.2 萬億美元,佔比~21%,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圖表46)。

製造業集中於等少數國家,而隨後銷往全球、尤其是消費大國美國,最終才導致對美國有巨額的貿易順差。目前GDP 中工業增加值佔比為40%,但美國這一數字已經降低至~20%(圖表47)。與逐漸降低的製造業比重相對應的,則是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的明顯擴大(圖表48)。

處於全球價值鏈末端,其它國家借道向美國等國家出口。此輪全球貿易與之前有一大不同點,在於此輪全球貿易呈現出生產價值鏈的全球化。一件產品經過了全球不同國家的加工才最終流向消費者3,而作為「世界工廠」,處於全球價值鏈的最後一個生產環節,其出口的產品實際上包含了該產品的全球增加值。美國等國家從事產業鏈上游的高附加值生產,其產品主要是中間品。上游產品如高技術含量的CPU 設計研發等工作,這些工作產生較高的附加值。全球的各種中間品被出口到,進行最終的加工步驟,但是這一步驟的附加值比較低,結果統計為出口的產品,實際上僅僅有非常小的一部分增加值是在創造的。因此,擁有巨額貿易順差的可謂「虛胖」,實際上部分充當了它國出口的「通道」。

根據OECD 的計算,工業生產的產品中,增加值(value added)占產品總值(grossoutput)的比例自加入世貿組織后開始持續下降,2011 年(最新可得年份)僅為32%,在OECD 統計的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為最低,美國等發達國家增加值佔比均超過50%(圖表49,)。

對外貿易進出口組成更明顯地顯示處於全球價值鏈的底端。根據OECD 的計算,2011年進口中~79%為中間品(美國僅為59%),出口則與進口相反,中間品比例為54%,低於美國的59%;最終品比例為46%,高於美國的41%。

► 增加值口徑下,美國逆差來源分佈:2011 年,美國對逆差增加值口徑下1793億美元vs.傳統口徑下2753 億美元,貿易逆差減小約35%;而與此相反,美國對德國、日本的逆差增大,部分反映了德國和日本借道它國(比如)向美國進行了出口(圖表55)。

► 增加值口徑下,中美貿易順差的行業分佈:增加值口徑下,主要行業對美國貿易順差下降,尤其是電子與光學儀器這一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大頭大降幅度最大(229 億美元vs.1364 億美元,圖表56)。

中美難以短期內重回均衡,調整將是長期過程。製造業在全球的轉移主要是受到勞動力成本帶來的比較優勢驅動,無論是當年的日本、四小龍還是2001 年以來的均是如此。

即使近年來經歷了明顯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但是橫向對比來看,製造業工人小時工資在全球主要國家中最低(2013 年小時工資約4.12 美元)(圖表57)。也因此,在較長一段時期內的比較優勢還將保持,中美間的貿易調整將是長期過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