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林曙光專訪:養生不止於身體,更涉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大會主席林曙光教授

慢性疾病流行面臨挑戰,防治有據可依

記者:您認為要實現健康這一宏偉目標還面臨哪些挑戰?有何可行之策?

林曙光:數十年的低生育率、快速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老齡化進程,深刻影響了國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以及所生存的環境影響。比如,國民總體力活動量大幅下降、食鹽的攝入量超標、水果蔬菜的攝入量較低、穀類食物攝入明顯下降和脂肪攝入量增加明顯,另外,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煙草消費大國等等。

這些行為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推進了慢性病的流行。當前處於人口健康轉型階段,慢性疾病的直接、間接負擔呈明顯的加速趨勢, 主要危險因素處於失控狀況,潛在危險日益嚴重。但是,包括心血管病在內的慢性病防治,已經有了充分的科學證據,慢性病的主要病因是已知的,如果消除了這些危險因素,至少80%的心臟病、中風和2型糖尿病,40%以上的癌症都是可以避免的。在科學證據層面,沒有爭議。

然而,慢性病的醫療需求遠超醫療衛生系統的服務能力,直接導致「看病難與住院難」、醫患關係緊張,並時常引發相關群體事件, 破壞了和諧社會的構建。

當前的醫學模式和結構根本不能有效應對慢性病「井噴」的嚴酷現實。在短短三十年內,慢性疾病開始流行,現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還沒有做好準備:在衛生資源配置上,醫務人員多集中在大中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薄弱;在醫學模式上,醫生常常關注疾病的治療,忽視了慢性病的社會決定因素的控制,忽視了把醫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廣大人群防控的社會行動。

心血管病造成的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已達到5820.55 萬人年,約佔全球心血管病總DALY 的20%。而且較之20 年前增加了28.5%。還有肥胖人群有1.2 億,超重有3.05 億,高血壓2.6 億,高膽固醇3200多萬,糖尿病9600 多萬。目前醫生的數量和主要職能而言,這一群體顯然不能承擔健康之重。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慢性病高發的根本問題是環境的巨變,遺傳因素對於高血壓等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影響極其微弱。應對慢性病,我們需要轉變生物學視角,需要毅力和創新精神來改變社會。未來的創新不是生物學技術的創新,而是社會學的創新。

談及可行之策,我覺得完全可以吸取愛國衛生運動的成功經驗。當前的情況其實與剛開始建國的時候何其相似。在建國初期開展群眾的衛生運動是衛生工作的偉大創舉,反映了衛生工作的鮮明特色。新形勢下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也需要按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健全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應遵循慢性病防治的規律,把愛國衛生運動轉向慢性病的防控。

的系統性創新尚缺乏變革的力量

記者:以「健康」為發展目標,將健康理念融入各項政策,您認為必將涉及哪些行業的轉型與創新?

林曙光:「健康」這一理念不僅涉及水土污染、霧霾等問題的處理,也涉及各種消費領域的問題,很多消費是與健康息息相關的,比如煙草、汽車、餐飲業和加工食品等,即使是學生的課程也與健康息息相關。對於健康產業的推行,如果不能形成合力,社會不同組織協作,藉助各部門力量推動健康服務等策略,僅僅以衛生部門作為實施者,「健康」也只是空想而已。

迫切需要多種層次的創新。但醫學創新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種創新是技術創新,主要指發明一種新葯、一種器械治療,或一種新的理念,從而使更多人獲益。比如屠呦呦發明青蒿素,潛在獲益人群可能有數十億人。

第二種創新是以一種新的組織形式來實現以前可能辦不到的事情。比如,目前馬雲的阿里巴巴,做到了網路購物平台,在線挂號等等,這些都是新的組織形式。第三種創新是系統性創新。這種創新主要由國家或學會組織實施,制定相應的質量評價標準。

這三種創新分別由不同類型的人來實施,第一種創新是由科研人員生成;第二種創新主要是由社會人員,尤其是企業完成的,屬於大眾創業。第三種創新是由政府、行業協會等組織完成,需要行政力量和社會動員。

的問題是第一種創新工作由於國家的重視,正在逐漸得到加強,科研的投入增多,競爭力不斷增強。第二種創新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著,但受政策制約。而關於系統性創新,目前尚缺乏變革的力量。醫療衛生改革迫切需要第二種和第三種創新,這兩種創新才是保證「健康」能否實施的重要保障。美國和日本曾立法和實行國家健康戰略,這些手段都值得我們借鑒。

養生先要養心

記者:在「生物—心理—自然—社會」這種新的醫學模式下,該如何定義健康?

林曙光:健康一詞來源於國外。國外對於健康常用「保健」,顧名思義,就是保護健康;而傳統上常用「養生」一詞,傳統養生不止於身體,更涉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的養生智慧以追求個人與自然及社會實現最大限度的和諧一致為目標。醫學進入了「生物—心理—自然—社會的模式」,我認為,以生理機能為特徵的身體健康,以精神情感為特徵的心理健康、以社會生活為特徵的行為健康和以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自然健康,健康人格、健康體魄、健康社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才是對「健康」較為全面的論述。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已形成物質至上、拜金主義盛行的文化,人們為追求物質無所不用其極,社會底線失守,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普遍缺失,暴戾之氣蔓延,這些無不損害了居民的健康。

的傳統觀念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提倡情緒樂觀,節制各種過分的聲名物慾,避免過分、不正當的思慮。注重內心的調和,保持快樂的心境。

大量的研究證明,疾病與人的性格密不可分。人的性格決定了人的行為,行為又影響了心血管的危險因素,繼而引起疾病。樂觀、開朗、善良和有生活目標等品質的人得病更少,也更長壽。

文化對人的精神健康的理解與西方不同。文化把人放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場景中理解,認為人的精神健康是個人與他人或環境相互交流的過程。認為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是成長的必然。一方面要坦然接受,另一方面則強調進取,以實現內外相合的「和諧」狀態。

我認為,沒有精神健康,也就不會有身體健康,更不會有健康。

轉載:請標明「循環雜誌」

歡迎購買《循環雜誌》指南專刊:40指南解讀一刊打盡

長按圖片,顯示識別二維碼,或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進入購買流程:

關於非法網站冒用我刊名義進行徵稿的特別提醒

近期我們發現一些網站冒用「循環雜誌」名義徵稿,並承諾「職稱論文權威快速發表」。

我刊鄭重提醒各位作者,向《循環雜誌》投稿,一定要登錄循環雜誌官方網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