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靠萬達殺入中國,IBM顯露無疑的「狼子野心」

沒有一點點防備,萬達和IBM宣布在一起了。

官方通稿表示,IBM將和萬達集團下屬單位萬達網路科技集團合作,為企業提供IBM雲基礎設施、平台即服務(IaaS和PaaS)、IBMWatson人工智慧系統、區塊鏈和物聯網等先進技術,以期獲得雙贏。

「雙贏」隱含著至少兩重信息:IBM有技術優勢,萬達有資本優勢,雙方能互補;雲服務領域巨頭林立,外有亞馬遜、微軟,內有阿里、騰訊,IBM和萬達也需抱團取暖,才有望破局。

萬達網路科技集團什麼來頭?

雖然萬達網路科技集團去年10月13日才正式成立,卻是王健林寄予厚望的業務板塊。

萬達網路科技集團由萬達金融集團獨立分拆出來,專註線下線上融合。旗下包括非凡信息公司、快錢支付公司、徵信公司、網路數據中心、海鼎公司、網路信貸公司等。涵蓋電商、金融、消費、物流等豐富應用場景,想必是吸引IBM的重要因素之一。

單就飛凡開放平台而言,目前已吸引7000多實體商業項目及6萬多家品牌,數據流量表現非常不錯。

萬達還收購了一大批線下線上聯動的場景類公司,如商業WiFi提供商邁外迪、智慧停車服務提供商ETCP,ETCP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已擁有超過3000家合作停車場,再結合萬達商超、廣場等龐大流量場景,這足以構成萬達與IBM合作關係中的重要籌碼。

萬達還大手筆組建自己的數據中心。耗資30億、佔地1.8萬平方米的萬達雲基地數據中心已於2015年底在成都雙流落成,可為各行業企業提供高標準的數據服務和雲計算整體解決方案。隨著萬達業務擴張,未來更多數據中心會同步在全國落地。它們都將部署基於IBM的雲計算平台。

萬達為何不獨立建立雲服務平台?近年雲計算概念火熱,包括通用電氣等世界500強都在積極部署自身平台,以保證在服務穩定性及數據安全性上的主動權。

萬達的阻力來自兩方面。

首先萬達並非一家技術公司。雲計算需要時間積累經驗,且是一個重資產、回報周期長的行業,要建數據中心,要買伺服器、帶寬,要有市場份額,這不是簡單靠砸錢就能砸出來的。

據萬達信息總裁助理陳誠透露,萬達信息從2009年就開始探索如何用雲計算技術改變傳統業務,比較大規模的業務轉型始於2012年,但至今萬達在雲計算領域仍存在感微弱。加之在非凡電商上的屢次折戟,這足以讓萬達認清自身這一弱勢。因此和有技術優勢的IBM合作,對海量經營消費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及應用,對萬達來說,無疑更切實際。

其次,非凡定位於開放平台,公有雲更適合這一特性,成本也將通過共享得到分攤。徵信、借貸等涉及敏感數據的行業,不排除萬達會設立私有雲。混合雲本是IBM強項。

IBM的訴求

於IBM而言,需要的則是萬達的品牌背書。從雙方合作內容來看,通過將技術集成至萬達數據中心,借勢萬達在政府、企業、消費端積累的口碑及優勢,IBM雲計算擴張之路將更加順暢。

自從2010年國家發改委將雲計算確定為重點發展項目,並確定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無錫五大示範城市后,各地在建、已建的雲計算中心就如雨後春筍般冒出。IBM作為最早響應的一批,雖動作頻頻,包括在專門設立雲計算業務部門、發布「雲計算」路線圖,與首都在線簽署公有雲長期戰略合作協議,但受限於政策、市場等因素,其入華一直不徹底。

目前國內公有雲市場,本土企業佔據優勢。據IDC數據,2015年阿里雲市場份額高達31%,微軟雲+世紀互聯排名第二(佔比7.3%),其次是亞馬遜AWS+光環新網(佔比4.3%)。

這對押注云計算的IBM來說,既心有不甘,又壓力巨大。

近年面對營收增長乏力、股價持續低迷等現狀,IBM在董事長羅睿蘭帶領下,已進入集團史上第三次艱難轉型,雲計算及Watson人工智慧系統上正是IBM新戰略之所在。

有媒體統計,IBM在過去幾年間,出售了價值約80億美元業務,將營收的60%投入到新產品中,希望藉此重登世界領先科技公司寶座。

但現狀是新服務技術增速暫時還不足以補救IBM現有產業總利潤下降趨勢。

財報顯示,2016財年,IBM營收為799.19億美元,低於2015年的817.41億美元;凈利潤為118.72億美元,低於2015年的131.90億美元。公司營收已連續19個季度下滑。

具體業務模塊上,認知解決方案部門、科技服務和雲平台部門營收較同期雖略有增長,但利潤較同期均有下滑。IBM還未完全走出改革陣痛。

除了咬牙繼續堅持,擴展新興市場是走出眼下困境的必然選擇。而市場是外資雲公認掘金之地。

據統計數據,2012年至2015年,公有雲市場規模增長率保持在50%以上;2016年,公有雲IaaS市場規模增長率達到79.8%,市場規模達到71.7億元人民幣。IDC預測,2017年公有雲(主要指IaaS、PaaS)市場規模將超過150億元。

IBM和萬達顯然都不想錯過這個風口。

雲服務爭奪戰

但在公有雲市場,機遇和挑戰可謂共存。

挑戰之一是,對手們已紛紛聞風而動。亞馬遜、微軟、阿里、騰訊、華為、百度各有奇招。

作為較早入華的外資雲,早在2012年11月,微軟就與上海市政府和世紀互聯達成合作,並在2013年5月正式落地。

據微軟新任亞太區總裁賀樂賦透露的數據,地區已有超過7萬家公司使用微軟雲,增長幅度達到100%以上。

亞馬遜AWS對市場同樣野心勃勃。2013年12月18日,亞馬遜AWS宣布全面進入,並首創前店后廠的落地模式,即以北京為前店,寧夏中衛為後廠,由光環新網和網宿科技提供IDC和ISP,包括基礎架構、帶寬和網路功能。

2016年8月,光環新網宣布跟亞馬遜在華全資子公司亞馬遜通技術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簽署授權公司提供並運營北京區域AWS雲服務的《運營協議》,這意味著亞馬遜雲服務AWS牌照問題得到解決,將正式落地。

阿里雲則在國際市場及政務市場加速跑馬圈地。繼去年11月在迪拜宣布位於歐洲、中東、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數據中心將相繼開服后,今年兩會期間,阿里正式推出政務雲。媒體預估阿里雲2016全年營收在55.7億元左右。摩根士丹利在一份關於互聯網雲計算和儲存的報告中,預測阿里雲服務收入將從2016年的10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100億美元。

騰訊雲在奮起直追,除馬化騰出面站台,近日騰訊雲以0.01元擊敗擊敗移動、電信和聯通,成功中標廈門市政務外網雲服務項目引發網路熱議。外界解讀這是騰訊雲在政務市場向阿里雲宣戰的信號。

在雲服務市場一直扮演後端方案解決商角色的華為,也開始蠢蠢欲動,冒著得罪客戶(包括互聯網公司和運營商)風險成立了公有雲事業部,將聚焦於金融、媒資、城市及公共服務、園區、軟體開發等五個垂直行業。

外資雲相繼在華落地,本土雲加速入場集結,IBM和萬達所面臨的競爭態勢一點也不輕鬆。

公有雲紅利消失

而挑戰之二是,因信任問題,公有雲紅利正逐漸被私有雲所擠占。

媒體注意到,以通用電氣、SAP、西門子等為首的公司已著手搭建獨立的雲計算平台,以防範數據泄露及對第三方平台產生過多依賴。

國內市場面臨同樣困境。據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2015年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達378億元,其中公有雲市場整體規模僅102.4億元,佔比不到三分之一。

信息通信研究院2015年一項調查報告顯示,61.7%企業傾向於使用私有雲,僅29.79%企業願意使用公有雲。可控、安全是首要選擇標準,其次才是成本。

阿里雲面臨的盈利難題是這一現象的最佳註解。阿里雲依託公有雲紅利迅猛發展,80%以上客戶來自於中小互聯網公司,客單價低。安信證券則根據阿里2016年Q1財報數據,推斷阿里雲平均客單價為718元/月。在2016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雲還大幅下調區產品價格,最高降幅達50%。

據阿里雲2016年Q2季財報顯示,雲計算業務付費客戶數量從上個季度的577,000增長至651,000,與之對應的卻是6000萬美元虧損。阿里巴巴表示,目前階段,阿里雲不追求業務盈利,保住領先優勢才是核心目標。

對於處於艱難轉型期,依靠裁員來緩解資金壓力的IBM而言,價格戰顯然不會是首選方案,政府、金融、電商、徵信、醫療健康才是目標市場。這些領域對資金不敏感,但對安全、穩定要求頗高,能充分發揮IBM技術優勢。而萬達四大核心業務板塊為商業、文化、網路科技、金融,與IBM需求十分吻合。如果雙方合作被驗證成功,將具備樣本意義,其經驗可快速向其他行業或大型公司及政府部門複製。

不過,萬達是否甘願為他人做嫁衣值得懷疑,非凡電商就是前車之鑒。此外,萬達目前和阿里雲有合作,如何保持平衡也是一門藝術。從公告看,萬達和IBM更偏向技術上的輸出與合作,這對雙方約束性都不強。未來這段關係是否有其他走向,讓我們靜觀其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