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書評】一部大戰略力作——讀《全勝:信息網路時代的制勝之道》

載《空軍》雜誌2017年第6期

一部大戰略力作

——讀《全勝:信息網路時代的制勝之道》

羅爾文 蔡 珏

(王建偉:《全勝:信息網路時代的制勝之道》,北京: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

無垠的海面上,幾艘美軍驅逐艦在游弋。隨後,59枚「戰斧」巡航導彈接連發射,飛向敘利亞沙伊拉特空軍基地。隨後現場照片顯示,機堡內部的戰鬥機已經成為廢鐵。美方實施這次空襲本沒有使用戰略轟炸機或戰鬥機,一是減少調動預警、加油、護航、搜救等支援力量,二是避免與駐紮在敘利亞俄軍發生接觸。雖說是出於懲罰敘政府軍使用化學武器的行為,但畢竟證據不彰,屬於美國單方面認定。所以美國為減少負面影響,綜合衡量採用了戰鬥部裝葯較少的戰術戰斧,「點到為止」。

這種短平快的「微型」戰爭,具有戰術操作、戰略使用的特點,影響了一個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博弈格局,也體現了近年來人類對於戰爭和勝利在觀念上的變化。軍事學者約翰·亞歷山大說,「傳統的戰爭勝利觀發生了變化。未來戰爭,勝利的意義可能是重建區域穩定;勝利也可能包含時間的成份,其意義是一個相當安定的時期,或是一個少有戰亂的時期。勝利的意義可能是迫使敵人履行某種特定要求,……上述目標的達成,全部不必由武力征伐或攻佔敵人領土。」

《全勝》一書敏感抓住這種趨勢,站在歷史大變局的制高點,提出呼應現實的戰略思維:全勝。這種戰略思維要謀求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此時此刻的勝利,而是一種東方戰略智慧澆灌的「全勝」策。

「全勝」要訣

早在二千多年前,軍事家孫子就提出了「全勝」的思想:「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在《形篇》中又進一步闡述,「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

「全勝」要訣如下:

核心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認為,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方屈服,而非「百戰百勝」才是最高境界。相反,不計代價和後果,即使屢戰屢勝,也難免損兵折將、耗費國力。「勝」是結果,而核心目的則是「全」。只有將「全勝」作為戰爭追求的最高目標,才能全獲「用兵之利」而規避「用兵之害」。

手段是「伐謀」「伐交」「伐兵」綜合運用。戰爭問題不一定非得運用戰爭手段來解決,綜合運用政治、謀略、外交、威懾、欺騙、遏制、點穴式打擊等非暴力或低烈度手段,也能達到預期目的。這套「組合拳」就要削弱對手、爭取盟友、壯大自己、分化敵人。

原則是破中求全。孫子在追求「全」的同時,又辯證提出了「破」的概念,列舉的「五全」和「五破」,都是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結果。孫子主張在實踐中將「全」與「破」結合起來,通過局部的「破」,對敵人產生震懾,再配合伐謀、伐交等手段,使敵人在全局上屈服,以小「破」求大「全」。

孫子「全勝」思想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春秋戰國時期,受各諸侯國之間的姻親關係和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影響,當時的戰爭,大多是以使敵方屈服為目的,軍事威懾多於實際交戰。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車」就是當時戰爭的生動寫照。

「全勝」思想,實現了兩個超越:一是在戰勝之上,追求低消耗的「全勝」,這是戰爭目標的超越;二是在暴力對抗的伐兵,攻城手段之上,追求伐謀、伐交、伐兵相結合,這是戰爭手段的超越。

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在《戰爭指導》說:「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堅持消滅敵人是戰爭的目的,與之相對立的是兩千多年前孫子的觀點:戰爭的目的是勝利,消滅敵人只是一種可能性,而非最佳選擇。」

歷史上,錯誤的勝利觀導致的失敗屢見不鮮。比如歷時11年的越南戰爭,美國幾乎打贏了每一場戰鬥,然而卻輸掉了整個戰爭。美國戰略思想家柯林斯在《大戰略》中指出,「孫子說:上兵伐謀……美國忽視了孫子的這一英明忠告,愚蠢地投入了戰鬥。」

戰略重心在改變

今天的大戰略已不同於過去的大戰略,現在的大戰略已經轉為以政治、經濟、文化及科技等較量為核心,以軍事裁決和武力對抗為後盾的綜合大戰略。導致這種戰略重心轉移的根源在於世界範圍內正在發生的大變局,即大國綜合博弈、全球治理體系、國際戰略格局及軍事技術與戰爭形態已然發生重大變化。

大國綜合博弈多維鋪開。自從有了核武器的強大威懾效應,人們忽然意識到,武力大對決、軍力大比拼的傳統爭奪就意味人類的集體自殺。相反,國與國之間圍繞文化先進與否、科技發達與否、經濟繁榮與否等展開的沒有硝煙之競賽,才是關鍵。全球化使得國與國之間的利益重疊滲透,經濟、科技、軍事、文化等領域成為競技場。

全球治理體系發生重大變化。今天,全球治理體系正在從幾個西方國家行為體主導,向國際組織、區域組織及非政府組織等行為體參與共治轉變。另一方面,全球治理體系正在從列強通過戰爭、殖民、劃分勢力範圍等方式爭奪利益和霸權,向各國通過制定國際規則、相互協調關係和利益的方式演進。這種趨勢凸顯了前瞻性戰略籌劃的極端重要性。

國際戰略格局全方位角力。幾百年間,雖然國際力量格局發生了幾次大的變化,但都是在西方世界內部範圍開展。如今,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大國力量顯著上升,這對西方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產生重大衝擊,從而導致國際力量加快分化組合,大國關係進入全方位角力的新階段。

軍事技術導致戰爭形態重塑。這場軍事領域的發展變化,以信息化為核心,以軍事戰略、軍事技術、作戰思想、作戰力量、組織體制和軍事管理創新為基本內容,以重塑軍事體系為主要目標,以武器裝備遠程精確化、智能化、隱身化、無人化為標誌,以太空和網路攻防為軍事競爭新的制高點,正在推動新軍事革命深入發展。

在這種大背景下,要善於從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等方面綜合謀划戰爭問題,善於從世界大格局演變中思考戰爭問題,戰略與戰爭靈巧配合,用大戰略設計可控、精確、手段多樣的新型戰爭樣式,達到全勝的目的。

未來戰爭:可控的多維博弈

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國際關係在歷經地緣政治關係、跨國經濟關係之後,已進入全球技術關係時代,國家利益依存度增加。政治家們開始尋找一種既達到己方目的,又不冒或少冒戰爭風險的戰略手段。這種勝利觀的變化使得可控戰爭成為時代要求。

孫子曾提出一系列戰爭控制思想,「安國全軍」,強調從國家安全戰略的全局控制戰爭;「暴師勿久」,強調從時間上對戰爭進行控制;「慎計審算」,強調戰爭決策過程中的計算與控制;「非危不戰」,強調對戰爭頻率的控制;「制怒修功」強調參戰將領主觀情緒的控制。

所謂戰爭的可控,從其機理來說,具有四個方面的涵義,即:時間可控,避免馬拉松,控制節奏;規模可控,按照戰前的籌劃,限定作戰空間;目標可控,選擇性殺傷有限目標,盡量不傷及平民;結局可控,不節外生枝,確保達成預期目的。

信息感知技術、加工技術、傳輸技術突飛猛進,掀起了軍隊信息化建設的熱潮。精確制導武器、電子戰武器、模擬模擬手段及C4ISR的出現,客觀上為可控戰爭提供了物質條件。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說,「人們生產的方式,就是軍隊作戰的方式。每一次軍事技術變革,總會強制性地給戰爭樣式、作戰方式、武器裝備、編製體制帶來全新的變化。」

可控戰爭伴隨著作戰樣式的多維度展開。就美國而言,作為世界單一超級大國,影響力在下降,依靠暴力絕對控制已無可能。美國必須利用其在國際政治、經濟分量、科技領先等其他領域的優勢,整體運籌才有可能謀取相對控制能力。

因此,自海灣戰爭以來,美軍作戰更加註重作戰模擬推演,進行戰爭設計和戰爭實驗,同時,採取間接行動和特種作戰,配合政治、經濟、金融、信息、文化多種手段,從而使得可控戰爭逐步走向前台。

可以說,可控是戰爭目的,多維是作戰手段。控制並不局限於國家疆域的界限,而是更加凸顯國家戰略的利益邊疆,戰爭向空中、太空、極地、網空甚至認知空間延伸;對戰爭進程的控制,也不停留於絕對的時間概念,而是更加強調對戰爭節奏的把握,或速戰速決,或製造長期潰瘍面;對戰爭手段的控制,並不拘泥於軍事手段的範疇,而是製造負面輿論,瓦解對方經濟體系,曝光其作戰計劃形成威懾,開展公共外交使其陷入孤立等組合拳「控制」對手。恰如戰略家哈特指出,「在戰略中,最長的迂迴路線常常是達成目標的最短路線。」

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也面臨一個地區安全震蕩期、國際秩序重塑期、大國角力加速期,遏制與突圍、固守與重構、新興與守成的博弈將更趨激烈。

需要強調的是,爭取全勝一刻也不能離開軍事實力這個基礎。敵對雙方絕不會僅僅因為謀略、外交上的失利而主動言和,雙方軍事實力的對比和戰場勝負依然是言和的最大砝碼。顯然,「十則圍之」可以形成威懾,致敵喪膽。一旦戰爭打起來,該「伐兵」時伐兵,當「攻城」時攻城。

因此,我們必須深刻洞察時代脈動,以堅定清晰的戰略目標、靈活多樣的戰法戰術、紮實有效的全面準備,文武兼備,多策並舉,才能謀取未來戰爭的全勝之道。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