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行業快訊】不改初衷 繼續前行——寫在文山公路局成立六十周年之際

六十年風雨兼程,文山公路人在如歌的歲月里昂首前行。

六十年激情滿懷,文山公路人在時代的變遷中砥礪奮進。

六十年滄桑巨變,文山公路人在歷史的畫卷里華麗綻放。

1957年5月,300多名來自全省各地的熱血青年,相聚在文山城上條街牛角巷。在剛剛揭牌的「文山中心公路養護段」牌匾下,他們莊嚴宣誓:養好公路、保障暢通。從此,一代又一代文山公路人以養路為業、站所為家,人在路上、路在心中,任勞任怨、默默奉獻。

六十年來,文山公路人情定東南,紮根七鄉。經全體公路人的努力拚搏,公路等級和通行能力得到跨越式發展,廣大養路職工的文化結構、生活環境、住宿條件,就醫就學等都發生了滄桑巨變。公路的發展、交通的振興,為壯鄉苗嶺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文山中心公路養護段成立以來,在環境艱苦、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一代又一代公路人仍然不斷取得顯著成績,這得益於『愛崗敬業、團結進取、養路修德、服務求實』的文山公路人精神。」

「我們文山公路人很耐磨,有其他行業沒有的精氣神。這是一代又一代公路人繼承和發揚的鋪路石精神,是我們攻堅克難的『法寶』。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將不忘初衷,繼續努力!」

在文山公路局成立六十周年之際,文山公路局黨委書記包昌峰、局長肖世斌回首往事感慨萬千。

「滇桂走廊」路之變

地處雲南東南部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具有「承東接西、連南接北」的獨特區位優勢,自古就是雲南通往東南亞和經兩廣出海的重要通道,素有「滇桂走廊」之稱。在文山州乃至雲南經濟社會發展中,文山公路發揮著支撐引領的先行官作用。

陽春三月走進文山,一條條高速公路、二級公路通向壯鄉苗嶺。沿寬敞舒適的文都二級公路從文山前往馬關,一路桃花盛開,景色宜人,40分鐘便可到達。「由於老路彎多坡大,原來坐汽車最怕走的就是這條路了,好多人坐一次吐一次。跟現在比真是天壤之別啊!」說起文山到馬關的老路,馬關百姓刻骨銘心。

2009年,按照省州合作要求,省公路局委託文山公路總段組建三個指揮部,組織建設珠街至廣南至西林、文山至麻栗坡至天保、文山至馬關至都龍3條二級公路。文山公路人以「5+2」、「白+黑」的精神,經過50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於2011年5月底建成3條近400公里長二級公路,文山州由此實現「縣縣通高等級路」。

「沒有建成二級公路之前,我們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修修補補。改造成二級公路后,養護壓力一下子就減輕了許多,過往駕乘人員也走得順暢走得舒心。這就是抓住機遇以建補養帶來的好處。」說起公路的發展變化,曾任文都二級公路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現任文山公路局局長的肖世斌感受最深。

文山中心公路養護段成立之初,僅養護著400公里不到的不列等砂石公路。「文山原來全是不列等公路,當時從昆明到文山需要走三到四天,相當難走!以前我們去看工地都是坐著馬車去的,一天下來,肚子都顛痛了。」回憶以前的公路,老一輩文山公路人代表鄧國祥(曾任文山公路管理總段總段長)記憶猶新。

到2016年底,文山公路局的公路管養里程達到1487.8公里。其中,二級公路達到742.4公里(未含正在實施的國省道3改2改項目里程)。從最初塵土飛揚、晴通雨阻的不列等砂石公路,到現在寬敞平坦、方便快捷的瀝青路、二級路,文山公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其中,積极參与公路建設、管理、養護的文山公路人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做好日常管養的同時,我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對文都二級公路部分路段實施了綠化美化。為了保障安全,我們實施了一些生命防護工程,在一些大的交叉口設置了減速帶和警示標誌。」馬關公路分局副書記何懷珠、副局長李關倫介紹說。

「你最近去你姑娘家了嗎?」「現在路好走了,經常去呢!不像原來,路不好走,去一次吐一次怕一次。」這是馬關縣的兩位大媽在縣城廣場散步時的對話。她們道出了老百姓對文山公路人發自肺腑的感謝。



「繼往開來」人之變

「養路隊,路邊吃路邊睡。蓑衣蔑帽當鋪蓋,路邊生娃路邊喂。」

六十年來,文山公路人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承重」的鋪路石精神,日浴陽光,夜沐星月,默默堅守在文山公路建設養護的最前線。在文山走訪期間,我們深入站所、一線和機關,廣泛接觸老、中、青三代養路人,切身感受文山公路人六十年來的變與不變。

他們中,有局老領導鄧國祥、江永甲、李文生、賈雲喜,有老養路工饒燦富、張永康,有現任局領導包昌峰、肖世斌、陳紹文,有分局領導何湘雲、陳榮春、何懷珠、李關倫,還有基層職工歐永花、趙雲鵬、龍彥霖、張建敏、李俊波等。

這些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公路人,講述著不同時代的故事,演繹成一幕幕橫跨六十年的勵志劇。這些文山公路六十年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是我們了解文山公路最鮮活、最直觀、最感人的個案。他們的「變與不變」,是對文山公路事業的繼往開來。他們的一言一行,留存著文山公路六十年變遷的時代印記。

「我16歲就參加工作了,當時路修到哪裡家就安在哪裡。60年代人的思想比較單純,想著建設國家需要,從未向單位提過回報。每天工作8小時后,干不完還要加班,勞保就是圍腰,蓑衣。當時是講奉獻,為祖國建設巴不得奉獻自己所有光和熱。」老道班工人張永康回憶說。

這是老一輩文山公路人的樸實與崇高。

「2015年,總段與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聯合舉辦了領導幹部綜合能力提升高級研修班,總段機關及所屬9個單位51名科級以上幹部參加了學習培訓。2016年,我們又組織7名處級幹部到中央黨校、清華大學、延安市委黨校培訓,組織30名科級幹部到雲南省委黨校等院校進行綜合業務提升培訓。」文山公路局黨委書記包昌峰介紹說。

如今,新一代文山公路人的綜合素質有了質的飛躍。

從雲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趙雲鵬2014年年底到馬關公路分局壩尾管理所工作,如今已是所里的一名技術骨幹,各種養護機械操作起來都得心應手。「剛到道班工作時,心裡的波動比較大,覺得這份工作既辛苦待遇又低。經過慢慢接觸,我被老一輩養路工吃苦耐勞的作風所感染,漸漸愛上了這份工作。」趙雲鵬說。

「希望新一代文山公路人繼續發揚鋪路石精神和當年支前保通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精神,繼續保持老一輩公路人艱苦奮鬥的作風。」原文山總段黨委書記江永甲殷切寄語。

「養好公路」技之變

鋤頭、蓑衣、蔑帽,這是當年養護職工的「三件寶」。石碾、大鎚、鐵鍋,這些簡單原始的養護工具,伴隨了養護職工很長一段時間。路面壓實靠人工拉動石碾子,靠人工打炮眼備料,碎石由大鎚一粒粒砸出。人挑馬拉運砂石、錘砸鏨鑿採石料、荒山野嶺修公路。這些昔日養護工具和場景,在文山公路傳承教育館中生動再現。

今天,文山公路養護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國道323線硯山縣城附近的山溝里,一個新建的養護基礎設施非常醒目,它就是文山公路局的萬噸級瀝青儲備站。

「有一次到養護一線檢查工作,養路職工說只要瀝青石料有保障,大家加班加點也要把路鋪好。這讓我深受感動和啟發。我們離廣東比昆明近,但過去用瀝青要從廣東運到昆明再拉到文山,無形之中增加了不少成本,還經常受價格波動影響。建好瀝青儲備站,8個分局實現資源共享、統一拌和,不僅大大節約了養護成本,還保證了拌和質量。」談及這個瀝青儲備站,文山公路局局長肖世斌目光深遠。

「路二代」的李俊波從小就看著父輩用最原始手段穿著翻毛皮鞋站在柴火上面的鐵板上炒料子。一旦修路,整條路上都是人。後來,他報考了文山技工學校學習機械,決心利用機械手段減輕養路工人的勞動強度。1996年參加工作后,李俊波如願成為一名公路養護機械手。工作中,他努力掌握挖機、瀝青攤鋪機、裝載機、壓路機的操作技術,還積極通過小發明、小創造改良養護機械,他改進后的公路開槽機和小型銑刨機小巧輕便、方便操作,已在全局推廣使用。

「以前測量用的是皮尺、花桿、水平儀等簡陋設備,現在測量已經用上更加準確的GPS等高科技。以前是人工炒料、人工攤鋪,現在刨銑、拌和、攤鋪等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說起養護技術六十年來的變化,工作二十五年的硯山公路分局局長何湘雲感受最深。

目前,文山公路局共有各種養護機械設備近150台(套),固定資產達1.75億元,達到了應急搶險設備和路面養護拌和、攤鋪、碾壓、銑刨等設備成龍配套,實現了路面養護機械化、專業化、規模化及養護材料工廠化。

「安居樂業」站所之變

「道班工人以前經常是路養到哪,就把簡易窩棚搭到哪。有的是石洞,有的是租農民的房子來住。當時總段的辦公房是花200塊錢買的老房子,職工一直是租房住。養路工的伙食基本靠自己種菜、養豬來解決。當時最困難的是好多養路工的子女沒人帶,沒地方讀書,因為養護的地方根本沒有學校。大家經常是帶著孩子去養路,幹活的時候就把孩子放在路邊玩耍。」原文山總段副總段長李文生介紹說。

如今走進馬關公路分局壩尾管理所,寬敞舒適的辦公樓、住宿樓拔地而起,旁邊還有菜園、果園、花園、養殖場和職工運動場,跟記憶中的老道班形成了巨大反差。

「我現在已經把壩尾管理所當家啦,這裡住的是樓房,吃的是自已養的生態肉類和種的生態菜,下班后還可以打打籃球、羽毛球,生活一點也不枯燥。」站所職工趙雲鵬說現在的管理所就像一個大家庭。大家相處融洽、生活幸福,工作的幹勁也足。

「要說我們文山公路人六十年來的變化,最重要的是社會地位的變化。以前人家把穿蓑衣、扛鋤頭的我們看做是拿工資的農民,在許多方面歧視我們。隨著我們管養的公路從砂石路變成柏油路、從等外路變成高等級公路,養護生產從手工勞作變成機械化,職工住房從土坯房、磚房變成樓房、花園式洋房,上下班從步行到有交通車,而且工資、醫療有保障,許多人都說公路部門是好單位了。」原文山總段副調研員賈雲喜對站所之變也感觸良多。

2015年,文山公路局利用世行貸款項目新建和修繕養護基礎設施34個。目前,新建的硯山萬噸級瀝青儲備中心,文山、丘北、麻栗坡分局應急中心,馬關治超站、水城治超站,五里橋管理所、硯山管理所已投入使用,其他建設項目計劃於2017年底全面竣工。

據文山公路局黨委書記包昌峰介紹,從2013年起,文山公路局開始在所有站所開展規模化、標準化的「三園一場」建設。現在各個站所的食材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產量高的地方還可以供應給其他單位。運動場建起來后,職工在所里的業餘生活豐富起來,不僅呆得住,還很充實。在運動過程中,大家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同時,也是一個和地方政府、其他友鄰單位交流的平台。

「改革創新」理念之變

無論是五、六十年代的艱苦創業,還是在戰火紛飛中支前保通;無論是規模宏大的二級公路大會戰,還是在勤儉自強中實現跨越發展。文山公路局的廣大幹部職工都經受了靈與肉、血與火的洗禮。在繼承和發揚光榮傳統的同時,他們在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

「發揚鋪路石精神,愛崗敬業,任勞任怨,務實擔當,這是我們文山公路人一貫的作風。前些年,我們審時度勢地提出了『穩、強、富、立、樹、興』的發展思路,即管好公路穩段、人才機械強段、市場開拓富段、三個服務立段、和諧文明樹段、科技創新興段,積極倡導愛崗敬業、團結進取、養路修德、服務求實的文山公路精神。更名為公路局后,我們號召全局幹部職工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儘快從生產型向管理型轉變。這兩年,我們建立了幹部職工培訓制度,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幹部職工參加培訓,在培訓內容上,堅持開展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新材料的培訓和講座,把幹部職工從專業型、單一型向知識型、複合型的轉變。」分管宣傳文化思想工作的文山公路局工會主席陳紹文介紹說。

25年前從雲南交通學校畢業后,何湘雲分到馬關公路分局工作,如今是硯山分局的局長。說起新時期養路人,他覺得要有專業理論知識、適應精細化養護的需要;要懂養護機械操作,適應養護機械化發展;要懂管理,適應從生產型向管理型轉變;還要愛崗敬業,善於學習。

文山公路局黨委書記包昌峰表示,文山公路局的管理理念也在不斷與時俱進。為了保障發展,當前強調堅持團結不動搖、堅持拼搏不動搖、堅持服務不動搖。對外服務社會,對內相互服務。

文山公路局局長肖世斌多次在職工大會上強調,新時期,文山公路局要按照交通運輸部「改革攻堅、養護轉型、管理升級、服務提質」的要求,以推進「四個交通」建設為目標,以養管建協調推進為抓手,以項目建設為依託,以基礎設施夯實為後盾,以應急保障能力和信息化建設提升為支撐,突出重點,搶抓機遇,積極尋求新突破,努力體現新作為。

高天流雲,時光飛逝。六十年彈指一揮間,路邊種下的樹苗已長成參天大樹,如今的文山公路局已經滄桑巨變。那一段段路,那一座座橋,是幾代文山公路人樹立的豐碑。那蕩氣迴腸的文山公路史,將激勵一代又一代文山公路人砥礪奮進、再續華章!

————光輝歲月————

1988年,成都軍區雲南前指後勤部授予文山總段「戰區公路養護先進單位」。

1991年,省交戰辦贈文山總段錦旗一面上書「十年支前公路暢通,無私奉獻再立新功」。

1991年,雲南省交戰辦授予文山總段「交通戰備正式規劃建設先進單位。

2005年;文山總段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

2009年,總段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011年,文山總段榮獲全國公路系統「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2011年,總段獲得了「全國文明單位」光榮稱號,所屬單位也先後獲得省級文明單位稱號。

2015年,全國總工會授予文山公路管理總段工會「全國模範職工之家」榮譽稱號

2014、2015、2016年,文山公路局連續三年榮獲雲南省公路局「雙文明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