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元鬼節,遊盪於想象中的亡靈世界

坐標:

閱讀時長:約5分鐘

背景知識: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是傳統祭祖大節之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中又稱「盂蘭盆節」,其起源是傳統民俗與道教、佛教融合的結果,在唐朝以後演變為傳統節日。此外,泰國、日本、新加坡等地亦有過中元節或盂蘭盆節的傳統。傳說中七月十五日地府大門敞開、鬼魂得以從陰間來到陽間,人們舉辦祭祀活動來為鬼魂減少罪孽、祈求人間和平。雖然今天中元節的重要性在諸多地區已相對弱化,但台灣基隆每年仍然延續著盛大的中元祭活動。

在逝者的中元節,我們期待什麼?

中元節是宗教與民間傳統融合之物,發生於由夏入秋之季,相比初春時節草色青青、落雨紛紛的清明給人的清新柔和之感,以「鬼」字冠名的中元節少了些私人化的感傷,多了些鬼魅之氣。

正是這一多一少促成了這個節日與其他祭祖大節的不同之處:它激發人們嚮往未知之物的天然傾向,指向陰陽兩界相互交錯、安撫鬼神以求人間太平的宏大概念。這些特質都賦予了中元節成為一個「慶典式」儀式的可能。除去在各省市作為祭拜先祖的重要日期之外,還在台灣成為了持續時間近一個月的盛大祭典活動,吸引著當地居民與遠道而來的遊客前往體驗。

從頻繁改朝換代而多動亂的魏晉南北朝開始,皇家與民間已有在七月十五日前後祭祀先祖的習慣。後來這一習俗又與南朝佛教的盛行、唐朝對道教的尊崇結合,在唐以後真正形成了作為傳統節日的中元節。根據道教經典,「三元」分別代表天、地、水三官。正月十五為上元,乃祈福之日;七月十五為中元,用以做法事為亡魂消減罪孽;十月十五為下元,可解人之厄運。三個日期各為三官生辰。地官在中元這天打開地獄之門使逝者得以歸家,而在世之人便做法事為亡魂減免罪過。而佛教里的七月十五「盂蘭節」,也是拜祭出地府之鬼魂、化解其罪孽的日子。無論哪一種,都是古人對他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上諸多尚不明朗的部分的填充,由想象來完成,借祭逝者之名安生者之心。

這些想象累積而成的節日習俗延續千年,輪到今人用來自現代的精神產物進行續寫。對於繁忙都市生活中與「現實」極度接軌的人們來說,可供在中元節抒發的情感比起對祖先的敬畏,更強烈的是一種渴望刺激的好奇心、獵奇心。被稱作「鬼節」的中元節如同一次特殊的儀式,人們通過談論這一天、或在這一天安排新奇的出行計劃來滿足自己對異世界的幻想。

來自鬼魅世界的召喚

相比中元節,「鬼節」是七月十五更加通俗、也更常被當下消遣性讀物使用的名稱,令人往往聯想到驚悚小說、影視作品中頂著煞白面孔的恐怖形象,連同流傳在網路上的都市傳說、鬼故事、出行禁忌一起,匯成了一個存在於集體幻想中的鬼魅世界,對好奇心、挑戰欲旺盛的旅行者們散發著有別於其傳統內涵的特殊吸引力。

獵奇故事愛好者或許讀到過不少關於「旅行禁忌」的內容:什麼樣的酒店不可以住、那些旅遊景點容易「撞鬼」,甚至怎樣與你酒店房間里的原住鬼怪和諧共處。比起告誡,這些文字讀起來更像是勾引我們去挑戰禁忌的誘惑。鬼宅探秘、甚至專門探訪傳聞中鬧鬼之所的遊記里,刺激性、娛樂性佔了上風,號召我們為一個尚未被發掘的未知世界衝鋒陷陣。更有商家以鬼節為契機,欲用類似「殭屍遊行」的活動還原一場熱鬧的百鬼夜行,不失為一种放松的有趣方式,但若從與節日的契合度上來看,兩者之間可謂關聯寥寥,甚至兩相背離。

古人對鬼魂講求敬畏,希望通過告慰死者為生者求得安寧,說到底表達的是對平順生活的嚮往。在福建鄉村,鬼節的夜晚,家家戶戶把燈籠掛在門前為遊魂引路,也防止鬼魂迷路時撞進自家大門。廣東人中元節吃鴨,取「鴨」和「壓」的諧音,希望能壓住鬼魂;川渝一帶燒紙安撫孤魂野鬼,也有當地人認為鬼節前後易走霉運,不宜出行。然而,這樣的習俗在很少擁有鬼神信仰的年輕一輩中不再流行,城市裡更是難覓「過鬼節」的蹤跡,取而代之的是對「靈異」世界略有調侃意味的好奇心,出行禁忌稱為茶餘飯後的趣味談資甚至變成娛樂項目,鬼節的氛圍也更加輕鬆化、娛樂化。

傳統節日里常作為「鬼節」被提起的,除了中元節還有一個「三月三」,是這一天陰陽兩界相交,鬼魂遊盪至陽界,留戀人間熱鬧繁榮的景象而不願離去。中元節與之對比,便顯出它的特點來:中元節,地官為亡魂赦免罪責,生者則為亡魂能夠「減刑」而祈禱,都繞不過「罪孽」二字。其內涵最有憐憫眾生的慈悲情懷:為天地間背負孽債的靈魂嘆息,企盼陰陽兩界的生活都能少一分煎熬,多一點和順。想想中元節之夜,眾逝者亡魂靜默中遊走於熱鬧人群間的場景,比起刺激、驚悚,倒是更有悲涼肅穆之色。

隨著教育的普及和多元文化的影響,來自農村鄉土式的迷信風俗減少,已然有年輕人不清楚中元節的存在,可幾千年時間裡一代又一代先人的想象,已經構築成了一個幾乎和我們的「現實世界」有著長度相當歷史的「陰間」世界,被形形色色的故事、傳說環繞,而我們時時感到自己被包圍在其中。

鬼魂,或者說逝者,仍然在文化里以另外一種方式影響著我們。

在基隆中元祭為亡魂放一盞水燈

要避開被娛樂化手段包裝改造的中元節、體驗中元節作為傳統祭祖大節的氛圍,基隆應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個在很多地方正被逐漸遺忘、淡化的節日,但卻因為百年前一段飄著些許血腥味兒的歷史在台灣基隆生了根發了芽,促成了一項帶有濃郁民俗風情的地方盛典——基隆中元祭。

基隆中元祭起源於清朝年間,遷入基隆生活的福建泉州人和漳州人常因土地歸屬、習俗信仰衝突等原因產生矛盾,械鬥不斷,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慘烈的局面使嚮往平和生活的當地居民生出了舉辦祭典慰藉亡靈的念頭,由當地11個姓氏大族輪流主持每年普度工作。­­­­­

中元祭未能從此杜絕暴力事件的發生,但仍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宗族間劍拔弩張的氣氛,讓來自不同地域的移民更融洽地在此共存。基隆中元祭全過程長達一個月,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依次進行老大公廟開龕門、主普壇開燈放彩、迎斗燈繞境祈福、放水燈遊行、公私普度、關龕門等活動,期間活動地點周邊地區往往人山人海,道路被趕來參加祭奠的車輛堵得水泄不通,甚至需要當地政府輔以交通管制手段。

時至今日,基隆中元祭的意義在漫長的時間流逝中經歷了不斷的改變、擴充。農曆七月十四、也即祭典達到高潮之日,向海邊放水燈、讓水燈順流漂向廣闊外海的活動被慕名趕來的遊客們賦予了濃厚的浪漫色彩,燈中召喚亡靈的火光如今也承載了希望與祝福的寓意。這樣的轉變倒是與旅行在今天人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靠攏了:旅行像是一道臨時的任意門,給人們短暫逃離日常生活的機會,也因此被非日常化、儀式化,用山野河川、大城小鎮的奇異經歷中和、填補日常生活中時時襲來的空虛,滿足對愉悅感受預先設定好的渴望。

中元祭典上,無論是深信鬼神之說的人們,還是遠道而來體驗民俗的旅行者,無論悲天憫人、心繫蒼生的,思念故人、黯然神傷的,還是被好奇心指引著前來一探究竟的,都將自己的想象和希望附著在某處,參與祭典、與彼岸靈魂「交流」的時候,也是在為自己的想象尋找滿足和解答。正如放水燈時,人們將萬千思緒寄託於一只小船任其飄遠,如寄一切於未知,看著它們流向遠方某個陰暗詭譎、並因此而充滿無限吸引力的世界,與此同時,也因為情感終於有所依附、抒發,而在點點瑩光的港岸邊得到片刻的寧靜。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