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什麼我們所熟悉的「好萊塢」已經完了

原文:vanityfair.com 翻譯:ONES Piece 何聰聰
譯者按:美國的影院上座率已創下二十年來新低,院線電影無論整體或單片的利潤也日益下滑。曾經衝擊音樂、出版和其他行業的技術顛覆已經在重塑娛樂行業。從人工智慧版的 Aaron Sorkin[1]到 CGI 演員[2]再到演算法剪輯,知名科技與商業作者 Nick Bilton 揭示了這背後的故事。

一、雨滴時刻

幾個月前,好萊塢的商業前景罕見地呈現出了完全明朗卻令人擔憂的形勢。當時一部小製作的電影在洛杉磯北面的伯班克(Burbank)進行拍攝,而我就在現場,跟一位編劇討論影視行業已經變得多麼低效。在我們面前,大約200名劇組工作人員正在各司其職,檢查燈光或者搭建帳篷,但多數還是在玩手機消磨時間,或者窩在劇組服務的帳篷裡面啃零食。我對編劇說,製作這樣一部電影所造成的顯而易見的勞力閑置與錢財浪費的情形,可能會讓矽谷的風投們震驚;而這部電影本身成功的概率也是未知。他笑了笑,翻了個白眼,告訴我:「你根本沒法想象。」

短暫的停頓之後,他講述了最近一件發生在一部網劇拍攝現場的事,相比眼下的情況更加糟糕。當時是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的門廳拍攝一幕場景。主角從雨中沖入門廳,然後說出自己的台詞。拍完一遍之後,導演喊「停」,然後他作為編劇按照慣例和演員一起撤到邊上,來回顧他剛才對台詞的演繹。正當他們站在那裡討論的時候,他注意到演員的肩上還殘留一小滴雨,就邊說邊把雨滴輕輕拭去。那時,一名劇組服裝部門的員工不知從哪兒冒了出來,衝過去斥責他。「這不是你的工作,」她厲聲說道,「這是我的工作。」

他怔住了。但因為在好萊塢工作了那麼長時間,他明白她真正想說的:其實就是她所說的字面意思,把雨從演員的服裝上撣掉就是她的工作——一份報酬不錯並且受到工會保護的工作。而且即使片場有好幾百號人,只有她才能做這項工作。

這個雨滴的故事,以及無數我在片場看到的或者從業內人士那裡聽說的類似事件,也許表面上看起來並無大礙、荒謬至極。但這些事情凸顯出一些越來越明顯、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每次你在線收看《危機邊緣》(Fringe)或者看著一名影視圈前玉女努力將自己重新塑造成社交媒體偶像或者運動休閑服飾創始人的時候,你都會想到這種可能性,那就是——我們所知道的那個好萊塢,已經完了。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第一次下載 MP3 的時候,我意識到音樂行業已經陷入窘境。我的同齡人(那時我還沒到法定喝酒年齡)不想花20美金去買一整張專輯;我們所渴求的只是其中一首單曲。此外,我們想馬上就能聽到那首歌:我們更喜歡去 Napster(非法)下載或者最終從 iTunes(合法)下載,省去了找附近的 Sam Goody[3]店鋪的麻煩。後來證明這種對於效率的偏好——定製個人音樂,提升銷售便利性——遠不僅是我們那一代人的本能。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現在音樂行業的規模大約只有十年前的一半。

這些偏好並不僅限於音樂行業。在世紀初我開始在《紐約時報》工作的時候,我也親身感受到了「雨滴」時刻。那個時候,負責時報網站的部門被當作一個流浪漢,放逐到離時報在西四十三街的新聞編輯室好幾個街區的另一幢大樓。與此同時,前景大好的博客網站,例如 Gizmodo、Instapundit 和Daily Kos,正在全國各地湧現——這些網站為之後規模更大、更加前沿的 Business Insider 和 BuzzFeed 等媒體做好了鋪墊。然而,時報和其他新聞媒體的編輯、出版商都忽視了這些網站。多數時候,科技的進步——包括電子閱讀器和 WordPress 和 Tumblr 等免費在線博客平台——被整個行業當成蠢話一樣嘲笑,正如早些年 Napster 的遭遇一樣。

當然,曾經扼殺了音樂行業的邏輯也將摧毀紙媒:讀者不想大老遠跑去報刊亭買整份報紙,因為他們只對其中一兩篇文章感興趣。而且,多數情況下,他們並不在乎所讀文章上面的署名是誰。於是,報紙的廣告收入從2000年的670億美金跌倒了2014年的199億美金。與此同時,出版行業也遭到了同樣的打擊。許多消費者不想花25美金去買一本硬皮精裝書;電子版本才賣9.99美金。比起書店里的店員,演算法通常能提供更好的建議。消費者再也不用離家去買想要的書。亞馬遜很清楚這一點,徹底顛覆了整個出版行業。雖然紙質書的銷量終於漸趨平穩(主要倚賴科幻類和奇幻類作品),這個行業在過去十年中的銷量還是急劇下跌。

「在我看來,好萊塢正在死去,」Mike Moritz 告訴我。

近年來,面對同樣的顛覆,好萊塢倒是顯得異乎尋常地淡定。觀眾越來越偏好在線點播內容,人力成本日益攀升,利潤空間持續縮減。然而當我問及好萊塢人是否害怕遭遇與其他媒體同行類似的命運時,他們卻表示否定。電影行業從業者是一群聰明靈活的傢伙,但很多人堅稱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非常專業化的,顛覆其他媒體行業的巨大變革並不能與之相提並論。「我們不一樣,」最近一位製片人這麼對我說。「其他沒人能幹我們這行。」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編輯和音樂製作人曾經也這麼說過。而數據進一步加強了以上的邏輯。電影院的上座率已經創下19年來的新低,收入也勉強剛過100億美金——或者說,約等於亞馬遜、Facebook 或者蘋果一天中市值的變動。夢工廠動畫以38億美金的價格賤價賣給了 Comcast。派拉蒙影業最近的估值大約是100億美金,差不多是 Sumner Redstone[4] 20多年前在與 Barry Diller 的競爭中收購它時的價格。在2007年到2011年之間,電影製片廠五巨頭——二十一世紀福克斯、華納兄弟、派拉蒙影業、環球影業和迪士尼——盈利總體下降40%。現在,製片廠的利潤占她們母公司總利潤的10%都不到。到2020年,根據某些預測,這個比例將下降到5%左右。(迪士尼,部分因為《星球大戰》和它其他一些成功的系列電影,很可能將是一個令人矚目的例外。)

在很多方面,娛樂產業已經步入了一個由經濟大環境造成的惡性循環。大約70%的票房收入來自國外,這意味著製片廠必須引進那些容易被譯製成中文版本的充滿爆炸場景的動作片和漫畫改編的驚悚片,或者是基於現有 IP 的翻拍和續集。但即便是這種做法也收效甚微。公司,包括大連萬達,正在瘋狂地收購公司,例如傳奇娛樂(Legendary Entertainment)、AMC 和一家規模略小的連鎖影院卡麥克影業(Carmike Cinemas)。它的目標很明確——學習好萊塢的現有做法,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根據《華爾街日報》去年夏天的報道,續集以虧損居多。而《財富》雜誌更是稱之為「票房毒藥的夏天」。由 Mark Burnett 擔任製片的米高梅出品的《賓需》(Ben-Hur)耗資一億美金,然而在上映首個周末票房收入只有1100萬美金。

然而,真正的威脅並非來自,而是來自矽谷。過於依賴系列電影的好萊塢,將大量更精彩的內容拱手讓給了 HBO 和 Showtime 等付費網路和服務提供商,以及像 Netflix 和亞馬遜這樣的原生數字平台。這些公司還會充分利用各種好萊塢難以想象的分析工具,並對低下的效率有著天生的抗拒。很少有人能像 Diller 這樣近距離地觀察到這些變化,因為他從管理派拉蒙和福克斯到開始,打造了自己的科技帝國 IAC。「我不明白為什麼今天還會有人想要做一家電影公司,」在《名利場》十月舉辦的新企業峰會(New Establishment Summit)上,Diller 如是說。「他們在做的不是電影,而是帽子和哨子。」(參會者中有一半人,很可能代表科技圈,笑了;而另一半人,來自好萊塢,卻怔住了。)當我跟 Mike Moritz 這位著名風險投資人在會場後台聊天的時候,他注意到比起投資好萊塢最賺錢的電影來說,投資一家還算成功的科技公司能夠帶來更大的收益。「在我看來,」他說,「好萊塢正在死去。」

二、Facebook 到來

問題部分在於,好萊塢似乎仍然把這位來自北方的闖入者視為自己的競爭對手。然而事實上,矽谷已經勝券在握。好萊塢卻依然蒙在鼓裡。

當2013年 Netflix 開始製作原創內容的時候,整個行業都震驚了。對於娛樂行業的大佬們來說,他們最害怕的不僅在於 Netflix 正在籌資拍攝電視和電影作品——這從根本上模糊了兩者之間的界限。(確實,沒有影院,「電影」是什麼?或者說,全部劇集都能一下子看到的電視劇又是什麼?)真正的威脅是, Netflix 取得這些成績憑藉的是計算的力量。很快,在《紙牌屋》不凡的首次亮相之後,已故的 David Carr 很有預見性地在《時代周刊》中寫道,「詭異的地方……?公司高層早在任何人喊『開拍』之前就知道這部劇會火。現在,大數據為大賭注提供了充足的信息。」

Carr 的觀點強調了一個更廣泛、更重要的趨勢。比起與現有好萊塢基礎設施的競爭,Netflix 跟它真正的宿敵——Facebook、蘋果和谷歌(YouTube 的母公司)等其他公司的競爭來得更為激烈。不久之前,科技公司似乎還忙於各自分內的事情:蘋果生產電腦;谷歌研發搜索引擎;微軟專註於 office 軟體。那時一切其樂融融,一家科技巨頭的 CEO 會出現在另一家的董事會上,比如谷歌的 Eric Schmidt 就是蘋果的董事會一員。

而現在,所有科技巨頭都在拚命爭奪同一樣事物:你的注意力。在《紙牌屋》首秀的四年之後,Netflix 在2016年出人意料地榮獲了54項艾美獎提名,每年花費60億美金用於製作原創內容。亞馬遜也不甘落後。蘋果、Facebook、Twitter 和Snapchat 都在嘗試打造自己的原創內容。微軟擁有你客廳里最賺錢的產品之一,Xbox,一個遊戲平台,也是一個電視、電影和社交媒體的樞紐。《好萊塢報道者》(The Hollywood Reporter)今年觀察到,傳統電視行業的大佬們很怕 Netflix 和它的同行們會繼續往原創電視劇和電影裡面砸錢,繼續爭搶這個行業內為數不多的創意人才。在去年七月美國電視評論協會(Television Critics Association)在比弗利山莊的一次會議上,FX 網路的總裁 John Landgraf 說,「我認為對於大部分講故事的人來說,一家公司在這個領域佔有40%、50%或者60%的份額會是一件壞事。」

然而,將這個趨勢就視為世界末日是不對的。這還只是顛覆的開始。

到目前為止,Netflix 只是成功地讓觀眾能夠(通過流媒體)更快看到 DVD,顛覆了傳統電視劇每周一播、靠廣告盈利這種商業模式,並鞏固了「刷劇」(Binge)一詞在當今文化中的地位。然而電視劇和電影耗時耗力、效率低下的製作方式並沒有被徹底改變。我之前去探班的那次在洛杉磯的有著200號人的拍攝並不是一部 NBC 或者 FX 電視劇;事實上,那是一家流媒體服務商的自製劇。同樣的資源浪費與過高預算普遍存在於整個行業。即使考慮到整個行業的衰退,一集普通的電視劇也需要耗費300萬美金來完成拍攝與製作。相比之下,同樣的資金數目足以支付矽谷一家普通的創業公司兩年的工程師團隊和伺服器的費用。

但是,電視行業從業人員卻覺得自己處於安全的港灣中,因為項目的製作方面受工會保護——有美國製片人工會(P.G.A.)、美國導演工會(D.G.A.)、美國編劇工會(W.G.A.)、美國演員工會&電視與廣播藝人聯合會(SAG-AFTRA)、電影剪輯工會(M.P.E.G.)和國際電影攝影師工會(I.C.G.)等。然而,這些工會不太可能長期提供有力的保護。在過去十年中,報紙行業協會已經逐漸消失。也許它們曾經延緩了人們的失業,但最終助推了那些大型收購案,致使整個報紙行業的從業人員從2000年驟降56%。此外,創業公司把現行的政府制度、怠惰的工會看成是另一個有待顛覆的領域,而不是障礙。隨著它們擴張至全球各地,優步和 Lyft 很大程度上已經控制了工會和監管機構。工會沒能阻礙 Airbnb 拓展到全美各大城市。(該公司在34000所城市中有230萬家民宿。)谷歌、Facebook、各大數字營銷巨頭以及無數其他公司都激起了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等組織要求提高在線隱私的呼聲。而我還只是援引了一些最明顯的例子。在五十年代,電影在美國是第三大零售產業,前兩名分別是超市和汽車經銷。看看矽谷對這兩個領域都做了些什麼。

這次顛覆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好萊塢最重要的因素:影院。正如消費者漸漸拋棄整張專輯轉求單曲(或者像 Spotify 這樣的流媒體服務),拋棄精裝紙書轉求更實惠的電子書,我們終將不再光顧電影院——去影院看電影已經變成一個昂貴、麻煩的選項,而且選擇也非常有限。相反,電影已經會自己找上門來。如果電影行業繼續維持「擴窗」(windowing)這個模式(是指製片廠會等電影在影院上映數周甚至數月之後才允許其他平台引進),消費者會繼續盜版他們想看的電影,或者他們將乾脆什麼也不看了。(2015年,賣座電影的非法下載超過五億次。)與此同時,消費者將繼續選擇其他娛樂形式,例如 YouTube、Netflix 和電子遊戲,或者是 Instagram 以及 Facebook。

而社交媒體網站上線電影也只是時間問題——也許就幾年的工夫。對於 Facebook 而言,這是一個自然演化的過程。作為一家坐擁18億月活用戶——幾乎佔到全球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的公司,最終它的新增用戶將趨於飽和。作為目前世界上市值排名第七的公司,也許吸引華爾街投資者繼續追捧它的股票的最佳方式就是讓用戶在平台上逗留更長時間。而有什麼方法比一部兩小時長的電影更加有效呢?

這也許會從 Facebook 的虛擬現實體驗開始。你帶上一副 Oculus Rift 的眼鏡,和來自全球的朋友一起坐在一家虛擬影院中。Facebook 甚至可以在電影邊上放一則廣告,而不是讓用戶來為電影付費。我問一位 Facebook 的高管為什麼這一切還未發生,他告訴我,「終將會的。」

三、人工智慧版的 Aaron Sorkin

今天科技改變一個行業的速度著實令人震驚。創辦八年的優步的公司價值已經高於財富500強名單上80%的公司。當矽谷瞄準一個新的行業,它往往正中要害。

好萊塢的大佬們也許長袖善舞,但工程師看待事物的方式可能不盡相同。我們通常認為人工智慧對低技能工作是個威脅,比如卡車或者計程車司機。但現實是,從事創意工作的人不見得免受軟體和人工智慧的波及。MIT 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正在尋找方法訓練電腦搜集信息以在事件發生之前就能作出預測。目前,這項應用能夠預示引發市場變動的事件,或者通過觀察監控錄像來幫助急救人員在悲劇發生之前作出回應。

這些科技也有其他應用。如果你把現存最優秀的劇本輸入電腦,它最終能夠寫出一部與 Aaron Sorkin 的作品相差無幾的劇本。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演算法不太可能會寫出下一部《社交網路》,但最終會與那些濫竽充數——甚至可圈可點的——卻仍然在假期佔領多數熒幕的作品展開競爭。毫無疑問,自動化這種形式會對剪輯師的工作造成巨大影響;他們需要處理上百個小時的零碎素材,來拼接出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最好的版本。如果人工智慧夠通過分析成千上百個小時的獲獎作品的素材來完成剪輯工作呢?一個人工智慧機器人能夠為同一部電影製作50個不同的剪輯版本,然後分別對消費者在線播放,分析觀眾在哪裡表現出無聊,在哪裡表現出興奮,並實時調整剪輯,就好像通過對同一網頁的兩種版本採用 A/B 測試來觀察哪個版本表現更好。

這些年來,演員已經在很多方面遭遇了顛覆——從對穿道具服的超級英雄的依賴到 CGI 拍攝技術的崛起。我聊過的很多經紀人似乎都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把目光從好萊塢移向其他領域去爭取客戶,比如職業運動員。眾多曾經星圖閃耀的演員,比如 Jessica Alba、Kate Hudson、Jessica Biel,還有 Mowry 姐妹,試圖在自己30到40歲之間事業巔峰時期開闢新的職業發展道路。對於演員來說,除了成為世界上另一個梅姨之外——雖然川普不以為然,未來並沒有什麼值得企盼的。

Kim Libreri 在電影行業從業多年,為像《黑客帝國》和《星球大戰》這樣的電影製作過特效。他預言到2022年,影片畫面會變得非常精良,甚至觀眾將「無法與現實分辨開來」。從某些方面而言,這已經開始實現。如果你看過《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的話,你會發現 Peter Cushing 是這部去年在倫敦拍攝的電影的主角之一。而 Cushing 在1994年就已經去世,電影中的他大部分是通過 CGI 技術呈現的。Leia 公主也是如此,由已故的 Carrie Fisher 扮演。通過 CGI 技術改進的公主形象自從1977年之後完全沒有衰老的痕迹。「過去明星能夠撐起一部電影,現在卻可能毀掉一部電影,」一位好萊塢製片人跟我抱怨。他對前景的看法與 Moritz 相仿:「電影明星,就像好萊塢其他一切東西,正在死去。」

四、觀眾是贏家

在所有這些技術顛覆的例子中——人工智慧、CGI 演員、演算法剪輯,等等——例外總是存在的。正如其他所有涉及金錢和創意的事情,總有一個頂尖的群體——那部分擁有出色、新穎、富有創意的想法的卓爾不群的人,確實是無可替代的。(無論在音樂、新聞還是出版行業,事實證明確是如此。)偉大的編劇,甚至偉大的演員都是會有的。不過,消費者才是真正的贏家。我們不必花50美金上電影院約會;我們能夠在任何時刻,最重要的是,任何地方,看任何我們想看的電影。

儘管好萊塢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但作為一個成熟的行業,一個業已用同樣的方式運營多年,頂層玩家的既得利益根深蒂固的行業來說,從內部擁抱改變是非常困難的。相反,我們可以想象好萊塢的未來也許會是這樣:你(開著自動駕駛汽車)回到家,大聲告訴 Alexa、Siri 或者某個尚未誕生的人工智慧助手,「我想看部喜劇片,主角得是兩名女演員。」Alexa答道,「好的,不過你晚上八點鐘要出席晚餐。我是不是把電影縮成一小時長?」「好,聽上去不錯。」然後你就坐下來在一台長得像數碼牆紙的電視機上看電影。(三星目前正在研製能夠像紙張一樣捲起、布滿整個房間的的柔性顯示屏。)藉助人工智慧的力量,你甚至能夠與在地球另一端出差的愛人一起觀看。

另一種展望則是反烏托邦的。這種看法認為,電影和電子遊戲會合二為一,而我們將化身電影中的演員,有台詞,或者會在一輛爆炸的汽車沖我們飛來的時候被告知「小心」,與《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中 Mildred Montag 每晚的慣例[5]不無相似之處。當我們最終達到那裡的時候,有兩件事是肯定的。壞消息是,一部標準好萊塢製作的電影拍攝現場中很多人即將失業。不過,好消息是,我們將永遠不會感到無聊。

這是 ONES Piece 翻譯計劃的第110篇譯文。本文原載於vanityfair.com,作者 Nick Bilton,由 ONES Piece 翻譯計劃 何聰聰翻譯。ONES Piece 是一個由 ONES Ventures 發起的非營利翻譯計劃,聚焦科技創新、生活方式和未來商業。如果您希望得到更「濕」的信息,我們也有播客節目「遲早更新」供您收聽。

[1]:Aaron Sorkin,知名美國編劇,代表作有《白宮風雲》、《社交網路》等。 ↩

[2]:CGI,全稱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電腦成像技術。 ↩

[3]:Sam Goody,曾經是一家在美國和英國的音樂零售連鎖企業。 ↩

[4]:Sumner Redstone,全球第四大傳媒集團 Viacom 的老闆。 ↩

[5]:在科幻小說《華氏451度》中,主人公的妻子 Mildred Montag 患有失眠症,每晚沉迷於電視節目不能自拔。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