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人工智慧取代人以後,人幹嘛去?

一、當人工智慧全面取代人類的工作,我們人類還有哪些價值?

如果我們人類不用工作就衣食無憂,我們的社會結構將是怎樣的?還會有貧富差距,有社會階層嗎?機器替代體力,完全按圖施工的工作可能大部分由機器替代,現在已經如此了。

人工智慧替代腦力,只需要坐在桌子上通過特定文件信息就可以做的事情很快就會被人工智慧代替,包括很大一部分的白領階層。

但是人工智慧和機器都無法體驗雙手互相摩挲的觸感,對人類文化不可能有獨立的直接認知,對世界本源更沒有可能去探索。

這些都等著未來人來做,體驗生活,繼續認知,可能改進。

人工智慧即使擁有了極強的大腦,通過人類創造的信息對世界有了認知,就會發現自身存在的荒謬,海倫凱勒還有觸感,和其他人完全一樣的觸感,她的保姆把她的手浸到水裡邊,並不斷的在她的掌心劃出water這個單詞,如此一個心靈就被打開了。

二、在人工智慧感官不健全的時候,拯救世界還是要靠人自己。

題主的問題其實和人工智慧沒有太大關係,可能十年之後,中型城市裡就和題主說的情況差不多了。但是要做飯洗衣服啊。人工智慧可以做這個,但是人自己比較清閑的時候一般還是想身體力行的。

社會階層還會有,因為那些每天好吃懶做的人很快就吃出一身病,迅速的喪失大自然賜予的身體。AI和機器人變得越來越普及,一個人的技能就是他和AI搭配起來的綜合能力,這是我們需要的人才。這個過程實際上就像掃盲一樣,我們需要去學習理解AI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式,這樣我們才能夠和人工智慧共識,變成工作夥伴,這樣的人才有優勢。現在的大多數工作未來很可能會被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替代,未來我們的工作就是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在未來的世界,答案是非常廉價的,到處都有解決方案,而能詢問一個好問題才是人類的特質,一個好的問題會引發另外一個新問題。一百年後,很可能人們會感覺我們現在的工作很恥辱,現在我們做的一些工作很浪費時間,效率很低。未來我們的工作,也即AI不會去替代的工作,比如科學研究,還有文學、藝術本身等,你不能問畢加索一個小時畫多少幅畫,這和生產力沒有關係。

屆時,人類或許會在更擅長的領域得到發展。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AndrewMcLaughlin表示現在還有許多尚未探索和有待開發的領域,這些領域需要人類的創造力,機器人取代人類進行日常生產,大部分人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創新性的領域研究上。「我對於人工智慧取代人類,沒有這麼悲觀。」他笑說道。

同時,這也能激發更深入的學習研究。TomMitchell說道:「我們一生當中可能做很多工作,將教育流程也要跟隨改變,不是用四年去學一個課程而可能是花費40年或者更長時間去學習。」

每一輪科技革命都會帶來新一輪工作革命,人工智慧將大量淘汰傳統勞動力,很顯然會有不少行業,會因為人工智慧的興起而消亡。未來機器人將會替代人工服務和操作,這可能將導致大量的服務工作、流程工作和中層管理環節「消失」。只有新型勞動力才能適應智能時代。

同時,雖然機械性的、可重複的腦力或體力勞動,將被人工智慧或機器人取代。但是,會有更多新的、深度的、創意性的人才需求出現。人工智慧相關「新行業」將帶來的「新崗位」,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必定會產生一些「沒聽說過」的新崗位,比如已經被行業認可的「自然語言處理」,以及「語音識別工程師」等等,比如人工智慧或機器人產品經理。而且其他行業「舊崗位」也需「人工智慧化」,如大多數保安、翻譯會被人工智慧取代,但剩下的少數人,可能收入會更高,比如能操控安保機器人又有豐富安保經驗的安保負責人,比如垂直於某個細分領域的翻譯人才。從歷史上看,技術進步會不斷消滅舊的就業崗位,也會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例如,轎車的普及消滅了黃包車夫的就業崗位,卻創造了計程車司機的就業崗位。

三、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給我們帶來的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在這個時代人類將賦予新的工作內容。人工智慧只是人類的助手。

首先,對新技術的發展與影響要有充分的敏感性。其次,只有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才能對當下和未來的事物有比較清晰的認知,並適時做出選擇。其實,不斷地學習是在未來給自己留有更多的選擇餘地。要有意識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按照智能社會的分工,創新勞動將佔有主導地位。提升自己的適應能力和協作能力,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將會給我們的社會分工、文化、習慣等各方面帶來巨大的改變。再則,要積極擁抱人工智慧,充分認知自身職業特點或職業規劃與人工智慧的關係,積極運用人工智慧提升崗位價值,如成為機器人、人工智慧的調配管理者,成為人工智慧的個性化、定製化創意設計師,成為運用思維、策劃方案引領人工智慧去落實業務得到成果的高端營銷策劃師等等。

工業令農民被替代,自動化令工人被替代,而人工智慧則正在把「知識工人」如律師、高管、營銷人員等等替代,把他們改造為「創意工人」,因為創意不可被替代。其實不光是創意,有三類人是不可被替代的。

第一類是「創意工作者」,如進入富豪榜的小說家J.K.羅琳。過去的時代,英雄是像比爾蓋茨那樣的IT專家。因為世界是靠IT、靠所謂的「知識工人」推動的。但未來的時代,這個世界的英雄可能就是創意專家,因為世界要靠創意來推動了。

第二類是「人際連接者」。未來人類社會,我們的社會越來越複雜,需要越來越多的協同。以前我們做事幾個人就行了,現在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幾十乃至幾百人,甚至互聯網上能形成幾百萬人的協作,這種時候對協作者的需求會變得非常巨大。

第三類是「複雜模式的判斷者」。

這種人才十分稀少,最典型的例子就像丘吉爾,需要在非常錯綜複雜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軍事環境當中去做出正確的判斷,現在機器在這方面仍然不如人。這也是為什麼圍棋國手迄今還沒有被人工智慧團滅的原因——因為圍棋偏重複雜形勢下的判斷。在現實世界被改變后,機器替代了很多重複性的工作,使得人類可以集中力量去開掘大腦中未被使用或者說真正屬於人性光輝的部分,使它能夠彰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