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10句名言,90%的人都理解錯了

1、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原文: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道濟禪師(活佛濟公)

釋義:這句話其實背後有個故事,元朝末年,張獻忠攻打成都,在城外廟裡駐紮,還強迫和尚吃肉,有個叫破山的和尚說:"只要你不屠城,我就吃肉。」然後張獻忠就答應了,破山和尚一邊吃肉,一邊念這句話。

濟公認為只有大神通的聖人在特定情況下,為了普度眾生才能吃肉,其他人還是要嚴格齋戒的。

2、閉門造車

原文:

「古語所謂 『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蓋言其法之同。」 ——朱熹《〈四書〉或問》卷五

釋義:只要按照同一規格,就算關起們來製造車輛,使用時也能和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同。(古代的車兩輪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符合規格,就能合轍)

閉門造車並不是貶義詞。反而是稱讚嚴格按照規矩做事。

3、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這句話讓孔子背上了歧視女性的罵名,事實上,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衛國國君邀請孔子去衛國,而孔子發現衛靈公和他夫人南子的目的卻是以此抬高身望,炫耀自己,並非希冀仁道,便憤而離去。

孔子「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議論,是針對衛靈公和南子而發,而不是泛指。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通常的理解是,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於是有人批評這是典型的愚民政策。但剝奪百姓受教育的權利,和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是有明顯矛盾的。

後來有學者指出,這是句讀不明的誤讀。應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傳達的大意是,百姓只能去引導,不能以暴力去強迫、壓服。

5、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論語·子路》篇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爭議非常之大。

有人因此批評孔子以親情為上,置國法於不顧,鼓勵父子相互包庇。但這裡的「隱」,很可能是木字旁的那個「檃」,意為糾正。

所以,不是說父親包庇兒子、兒子包庇父親,而是說父親要能糾正做兒子的錯誤,兒子也要能糾正父親的錯誤。

6、朝聞道,夕死可也

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死了也無所謂。這與孔子的思想不符。

相對於「道問學」,孔子更重視「尊德性」。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去求「道」、知「道」,而是去推廣他的道,實現他的道。

《論語·顏淵》篇里孔子跟子張討論,子張認為「聞」跟「達」是一個意思,但孔子認為「聞」跟「達」不同。孔子這種講法在當時有特別的用意,

所以其實是「朝達道,夕死可也」。是說,如果達到、實現了理想,晚上就可以死了。

7、言必信,行必果

現常被後人當作美德來肯定、讚揚,可這個典故最早的意思卻不怎麼樣。

《論語·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的學生子貢問「什麼樣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認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

第二等是「宗族稱孝、鄉黨稱弟」(道德楷模);

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則是「硜硜然小人哉」(是個認死理的低檔人物)。

8、老來多健忘

原文: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白居易《偶作寄朗之》

釋義:重點是為了突出相思之濃,而不是說自己健忘。

9、父母在,不遠遊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論語·里仁》

釋義:要是出遊,必須要告知去處和理由。並不是不讓你遠遊。

10、三思而後行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釋義: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很多次。孔子知道后說,考慮兩次就夠了。

想做就去做,考慮兩次就可以了,不要瞻前顧後。

  • 整理:儒風大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