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教育困境:盼別人孩子減負,自己卻給孩子增負

5月初,上海集中舉行民辦國中、國小面談,家長忙著打聽消息,學齡前的孩子馬不停蹄的備戰,導致很多補習班的課程剛一出來就被 " 秒殺 "。

2003 年以來,上海就不斷推進基礎教育領域的減負政策。2017 年,減負再次成為公共政策焦點。年初上海多位人大代表呼籲,要清理整頓規範教育培訓市場秩序,減輕中國小生過重課業負擔。

兩幅畫面交織在一起,也折射了部分當前教育的困境。有人呼籲減負,21 世紀需要新的核心素養;而也有人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升入優質學校,不惜投入……

家長們的焦慮

" 不是在上學,就是在上學的路上。" 同一個周末,朋友圈一位家長發了這樣一條狀態,配圖是孩子在去補習班的路上看書的照片,引發了不少人在下面評論。

這僅僅是一位 5 歲的小朋友,但是細翻她家長的朋友圈發現,周末基本上發出的狀態都是圍繞著孩子的教育。而在她曬出的給幼稚園中班孩子制定的課外任務中,包含英語聽說讀寫課、數學 60 題、頭腦思維、舞蹈課、書法練習、四五快讀等項目。

" 孩子明年要幼升小,我希望她能沖一下世外國小。考不進的話,再選擇公立學校。" 上述家長表示。

目前擁有 " 沖民辦、保公立 " 這樣想法的家長不在少數——這個群體的畫像也很清晰:擁有較好的教育背景,家庭收入中上,常常混跡於各種家長微信群、潛水在各大教育論壇,各處打探哪家補習班的課程輔導強項,對孩子的教育發展有詳細的計劃和要求。

而在採訪過程中,他們也流露出深深的無奈和矛盾。一邊感慨孩子們太苦了,但又馬不停蹄給孩子報補習班。" 最大的焦慮是別的小朋友都在學,我們小朋友不學或者學不好的話就會被好的學校淘汰。" 一位家長表示。

也就是說,這些家長焦慮的本質還是在於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因為能夠進入好的民辦國小,就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進入重點國中、重點高中,最後進入名牌大學。

公辦學校的 " 失寵 "

公辦教育 " 失寵 " 的趨勢不是最近才出現的,只是目前發展到了一個比較關鍵的階段。

從上海的情況來看,民辦學校火熱主要是國小和國中階段。家長普遍接受這樣的邏輯。如果沒有對應很好的公辦學校的話,家長往往願意選擇民辦學校,因為這樣才能增大進入好的高中的機會;而即便有了好的公辦學校進行托底,仍舊優先選擇頂尖民辦學校的家長不在少數。

這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是,不少公辦學校的優秀教師正在流向民辦學校。比如華師大培養出來的教師,不少就在教育機構和好的民辦學校就業,其待遇要遠好於普通公辦學校的待遇。

良好的教師資源也就意味著高質量的教學保障,而高標準的學業要求又是保障其升學率的基礎,同時也是民辦學校立足的重要根基。於是,正是在高收入與聯考核的掛鉤下,壓力進一步向下傳輸到學生,具體來說就是作業多、作業難,考試頻率高等。

有不少國小家長直言,公辦學校減負,負擔轉向民辦和輔導機構。有家長表示,如果不參加補習班,孩子 3 點鐘就放學了,沒有地方可去。另外,有些公辦學校的教學難度不足以應對以後的升學考試。

校內減負,課外增負?

的學生學業負擔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據 2012 年的 PISA 報告顯示,上海學生上課時間平均為 28.2 小時,在 65 個國家和地區中位於第九位。對於完成老師布置的回家作業時間,上海學生每周需花費 13.8 小時,不僅遠遠高於 OECD 平均課外作業時間 4.9 小時,是其 2.8 倍之多,比排在第二位的俄羅斯不到 10 小時也高出一大截。高負擔與高成績相伴相隨,成為上海 PISA 測試的顯著特點。

那麼這些負擔來自哪裡?總體而言,國小低年齡段的學業壓力較小,1-3 年級基本沒有筆頭作業,越往上走學業負擔隨之增多。從學校方面來說,公立學校相對壓力較小,但好的公立學校對學生的課業要求並不低。因此,高年級段的、部分優質學校的學生和家長以及老師的減負訴求較高。

某種程度上來說,目前的教育減負也面臨著這樣一個困境: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少家長都希望別的家長給孩子減負,自己怎麼也不會這樣做。

而對教育培訓機構而言,一方面適應了市場需求,一方面也加劇了家長的焦慮。不少補習機構將高年級的知識點提早放進了低年級的補習內容中去,造成了學習壓力的低齡化。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公立與民辦似乎不在同一個減負語境之內。在同濟大學舉辦的一場關於減負政策研討會上,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講師張端鴻通過對上海 15 年教育減負政策的梳理后指出,多年的 " 減負 " 是一個公辦學校學生學習負擔不斷下降、" 快樂活動 " 不斷提倡的政策變遷過程,這一過程中伴隨著一個繁榮而功利的教育培訓市場的興起。

他認為,公辦學校減負減得越厲害,民辦學校和培訓機構的市場就越大。繼而出現了減負之後,學生實際負擔反而更重的怪象。

對於減負本身,不少專家指出應該正確理解。在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陸建非看來," 減負 " 的真實含義,應該真正減輕的是學生學習中不合理、不必要的負擔,而不是不要教學質量。

教育需要多樣化

的基礎教育經歷了從有書讀到讀好書的需求轉變,如何促使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更好地扮演角色,共同提供適合不同階層的好的教育選擇,最大程度地保障教育資源分配合理化、確保教育公平,考驗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也是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應有之義。

正如華東師大一位不願具名的教育學者所說," 是時候真實面對現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減負問題,在討論中形成共識。好的教育就是多樣化的教育,能給出多種還不錯的選擇,提供給不同的家庭、不同教育觀念的人。"

他認為,政府也可以創造機會,給家長和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教育選擇。例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成為學生一個有尊嚴的、體面的可選項。

也有心理專家表示,與其焦慮孩子的升學與擇校,不妨在早期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關注、傾聽與尊重。

本文首載於「21世紀經濟報道」,編輯略有刪改。

教育思想網

21世紀教育研究院旗下自媒體

讀者交流QQ群:299487468

一起分享教育的點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