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全國最高規格金融會議解讀都在這裡了!(最全)

剛剛過去的周五周六,有一件大事:五年一度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對於做好金融工作,習主席這番話非常重要!

對於做好金融工作,習主席這樣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改革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四項重要原則

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

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

擴大金融對外開放

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

解讀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釋放了哪些重要信號?

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剛剛閉幕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金融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金融業發展面臨怎樣的形勢和任務?如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業又該如何更好發揮作用?7月15日,人民日報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相關專家。

主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但一系列險隱患仍不容忽視

「這次會議是在全球經濟增長趨緩、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召開的,具有重要意義,將對金融業改革、發展和穩定產生深遠影響。」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表示,近年來,金融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積聚了一定問題和風險,需要結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真加以研究解決。

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要把主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範,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著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

「當前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但一系列金融風險隱患仍不容忽視。」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仇高擎表示,此次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有利於進一步完善、深化前期金融風險綜合治理的各項舉措,切實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和穩定。

「市場的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基礎,要堅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讓金融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這個要求落實到資本市場層面上,就是要防止市場大起大落。」光大證券首席分析師滕印說。

債務風險是金融風險的重要方面,當前去槓桿工作穩步推進,今年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56.1%,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但在部分行業部分地區,更高槓桿率和政府隱性債務問題依然較高。

這次會議提出,要把國有企業降槓桿作為重中之重,抓好處置「殭屍企業」工作。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

「經濟下行壓力下,高槓桿的風險更容易暴露,要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積極穩妥去槓桿,但也不能一刀切。」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教授田利輝認為,去槓桿要堅持分類、精準施策原則,對「殭屍企業」該去堅決去,不能讓其佔用寶貴金融資源,同時要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盤活存量,優化增量。

「政府債務風險已經在逐步化解。」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表示,當前政府債務總體可控,但局部存在一些風險,容易導致金融業出現區域性風險,特別是隨著財政預算硬約束的增強,一些地方借道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繼續融資,帶來新的隱性風險。

董希淼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將繼續把防控金融風險作為金融工作重點,不斷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推進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微觀行為監管與宏觀審慎監管有機結合。

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

脫離實體經濟,金融業就會吞下自我膨脹的惡果

近年來,金融業在不斷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實現了自身跨越式發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穩步提升。然而,隨著金融業規模快速擴張,也出現了一些脫離實體經濟的苗頭,金融業在一定程度上出現「脫實向虛」傾向,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有待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不利於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

這次會議提出,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本宗旨,也是金融賴以存在發展的基礎所在。」仇高擎表示,近年來,影子銀行業務發展偏快,金融空轉、「脫實向虛」的現象抬頭,既不利於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也不利於金融自身的穩健發展,此次金融工作會議重申金融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有利於金融發展「正本清源」、「回歸初心」,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目前總體金融結構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成為制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短板。」滕印認為,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就要不斷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建設,要完善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以合格機構投資者和場外市場為主發展債券市場,為擴大直接融資創造更好條件。

「金融是服務業,需要通過優化資本資源的配置來服務實體經濟。」田利輝認為,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機構要突出主業、強化服務,發揮其固有的價格發現、風險管理、資金配置等優勢,堅決防止「脫實向虛」,豐富金融產品供給,為實體經濟「解渴」,保險機構則應發揮保險資金規模大、期限長、來源較為穩定的優勢,做實體經濟的穩定器和助推器。

與此同時,為實體經濟服務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確保金融自身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舉措。

董希淼介紹,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全球金融史表明,發生金融危機的經濟體受到的影響幾近摧毀性,究其原因在於這些國家或地區的金融體系存在內在缺陷,金融發展和創新長期「脫實向虛」,脫離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

「脫離實體經濟,金融業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早晚要出問題。」胡怡建表示,從經濟發展角度看,金融與實體經濟是共生共榮、相互促進的,離開了實體經濟這個根基,金融業就會吞下自我膨脹的惡果,而沒有金融業的良好發展,實體經濟也會缺乏活力。

推進金融業改革開放

堅持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手抓」,積極支持資本市場「走出去」

「金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內容,也是金融領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表現。」仇高擎介紹,新常態下推進金融業改革,要貫徹全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優化貨幣政策框架,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機制改革、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多層次金融市場制度改革、金融機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健全小微、「三農」、科創金融和綠色金融服務體系。

「深化金融改革,要堅持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手抓'。」董希淼表示,在直接融資領域,要積極推進主板、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及股權眾籌市場建設,協同發展場內和場外、公募和私募、股票、債券和期貨等分層有序、功能互補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在間接融資領域,要著重抓好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改革創新,加快大型銀行戰略轉型,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金融消費者。

近年來,的金融監管體系逐步完善,在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機構合規經營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但隨著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趨勢加劇,跨界交叉性金融風險產生的可能性加大,金融監管協調機制亟需進一步升級。

這次金融工作會議決定,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職責。

董希淼認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是此次會議的重要成果之一。與原有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相比,委員會的職能完整,層級更高,金融監管協調將會是其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時,人民銀行在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方面的職責得到強化,通過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加強和提升,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優化金融風險監管覆蓋方式,以更好地應對金融機構在綜合化經營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防範引發全面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系統性風險。

「有了統一的協調機構,可以有效防止九龍治水,各自為戰的局面,防止監管不足或監管過度,有力有效有序地引導資本服務實體經濟,從而藉助金融支持來實現夢。」 田利輝說。

改革開放以來,與全球經濟的關聯度愈加緊密。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金融對接國家戰略加強服務的意識也愈顯強烈。此次金融工作會議對金融如何助力深化改革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董希淼認為,在擴大開放方面,要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快同有關國家和地區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積極支持資本市場「走出去」,擴大金融機構雙向開放,鼓勵境內機構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為境外金融機構在華設立分支機構提供發展空間。同時,逐步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投資範圍,加大企業境內外融資支持力度,加強跨境監管協作,便利符合條件的企業赴境外上市。

一次意義深遠的會議

1997年以來,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每五年召開一次。按慣例,中央和國務院主要領導、「一行三會」的高層、各省省委書記或省長會參加,一般為期兩天。會議主要討論金融監管體制頂層設計、銀行體系改革、金融風險防範等重大戰略問題。

可以說,這次會議,信息量很大,兼具「風向標」與「壓艙石」意義。

問題

從2012年第4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來,已經過去了五年時間。這五年內,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呈現出新特點,也暴露出新問題。

比如,經濟也呈現「三期疊加」的新特徵,步入新常態。除GDP進入中高速增長期外,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0%以上下降到10%;傳統工業部門產能過剩,去槓桿、去產能、去庫存矛盾突出;

又如,過去為應對實體經濟疲弱,寬鬆貨幣政策、金融制度創新應運而生,但配套的監管和改革沒有跟上。由此,貨幣資金大量湧入資產領域,推高資產價格泡沫。2014年以來,監管缺位和流動性驅動下,先後吹起股票牛市、債券牛市、期貨牛市,一二線城市房價飆漲。期間也先後發生股市異常波動、債市期市暴跌;2016年10月政府密集出台樓市調控政策后,房地產逐漸降溫。

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十八大以來,防控金融風險的重要性、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被反覆強調。為了維護金融安全,就必須準確判斷風險。「防風險」、「去槓桿」等關鍵詞,也頻繁出現在最高級別的會議和場合。

槓桿

金融槓桿從何而來?風險又在哪裡?這其中邏輯並不深奧,但是實踐操作起來的疊加因素就非常多。

加槓桿本質就是加負債。金融業天然具有加槓桿的動力,這是因為金融機構自有資本金較少,需要通過主動負債吸收資金、做大資產規模來賺取利差。利率市場化完成後、利差被壓縮的形勢下,就更是如此。

以銀行為例,一邊通過負債端吸收公眾存款、發行理財產品,一邊通過資產端配置貸款、債券和非標準化資產,賺取利差。在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下,只要有利差可賺,銀行就儘可能的擴大規模。

金融加槓桿,理想的情況是投向實體經濟,滿足實體的債務融資需求。但在實體經濟槓桿率不斷攀升、投資回報率邊際下降的時候,資金就會回到金融體系內自我空轉、自我膨脹,也就是「脫實向虛」的現象。

金融加槓桿,離不開貨幣寬鬆的環境。這些年,從中央銀行、商業銀行、非銀金融機構、實體企業到居民,都成為了加槓桿的主體;加槓桿的渠道,則又有銀行表內表外、信託、券商資管、基金專戶、基金子公司、保險等。

現在的槓桿水平如何呢?

方正證券的研究數據顯示,銀行表內槓桿,由2013年的14.99倍增長到2016年底的18.79倍;表外槓桿,由2.01倍增長至4.92倍;券商槓桿,由2014年底的8.63倍增長到2016年底的10.72倍;保險槓桿,由2014年底的7.04倍增長至2017年1季度的8.18倍。

這會帶來何種風險呢?

風險

答案是,加槓桿過度會帶來系統性風險。

一是流動性風險。我們知道,期限長的金融產品利率高於期限短的,銀行不斷發行短期理財,如1個月、3個月、6個月,然後配置3年、5年以上的標的,通過期限錯配賺取利差,通過資金池不斷的借新還舊。

過去,在央行提供廉價資金、資金充裕的情況下,這種玩法沒問題。銀行越是做大規模,越是對短期資金依賴,一旦資金面收緊,就暴露出流動性風險,進而是競相贖回、拋售資產,資產價格大幅波動,誘發系統性風險。而現在,央行已經明顯開始縮表、去槓桿。

二是信用風險。競爭下的金融機構獲取資金的成本越來越高,不得不投向更高收益率的信用債、股票、非標等資產,高收益率則意味著高風險。

同時,金融機構產品的底層資產很多是房地產、國企、地方融資平台、基建等項目,政府隱性擔保是是機構敢冒風險的保障,信用風險看似降低了,但事實上,部分地區企業的債務問題已經出現,未來打破剛性兌付是趨勢。

還有,房地產和金融業務相互滲透風險交叉,一旦地產出問題,銀行業和經濟體的系統性風險就在所難免。

因此,此次全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就指出,「要把國有企業降槓桿作為重中之重,抓好處置』殭屍企業』工作。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同時,這種風險被明確說明要「屬地處置」,也就是說,在哪兒發生的風險,哪兒就要「恪盡職守、敢於監管、精於監管」。

之所以如此看重風險,是因為從國際金融史看,金融業長遠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並不是創新、比拼誰跑得快,而是看誰走的穩走得遠。遠的不說,次債危機中,雷曼兄弟破產、貝爾斯登被收購等教訓源自他們太追求利潤,把金融搞得太複雜,放任了風險。

漏洞

客觀上說,國內的金融監管水平還有很大提高空間。過去一段時間內,國內的各種金融創新,本質就是「監管套利」。

比如大家印象深刻的股災。在本輪「救市」中,由於三監會對各類集合計劃、傘形信託的監管規則不統一,負責資本市場監管的證監會,就不能對場內場外的融資行為實行統一監管;當股市風險爆發的時候,難以拿出迅速、準確、有效的手段。

再比如,近兩年的「寶萬事件」中,寶能系動用各類槓桿、各類結構化資管計劃耗資430億收購萬科股權,包括保險資金、券商資金、銀行理財資金、股權質押等。複雜的交易背後,涉及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個監管主體,給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造成嚴峻挑戰。

可以說,單一的監管主體已經無法對被監管機構的業務範圍全覆蓋,監管真空就會有監管套利。

在目前的機構監管模式下,三監會都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機構開展跨領域的業務則需同時與三監會溝通,影響效率,危機發生時監管主體不明就會互相推諉。同時,在防風險、去槓桿的過程中,三監會又出現「監管競賽」的現象,出現了「處置風險的風險」。

因此,本次會議的一項重磅工作就呼之欲出了: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

機制

早些時候周小川說過,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已經初步設立了一個機制,叫做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下一步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在初步達成一致后,「有可能提高到更有效的層次」。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可謂一隻靴子落地。

在這個委員會中,強化的是央行在宏觀審慎管理中的主導地位。這倒不簡單是官員行政級別高低問題,而是央行在金融體系中的核心功能決定的。

央行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統一宏觀審慎,是最後貸款人。當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和流動性危機的時候,央行如果不能對金融機構、金融產品等信息全面掌握,就無法及時有效地履行最後的貸款人職能。

「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指明了未來三監會的改革方向。相對於分業監管、功能監管著眼於產品設計、法律合規,由同一監管機構按照相同的監管辦法實行統一監管,能有效消除 「監管真空」「監管套利」問題。

各國都有符合自身國情的金融監管體制,不存在唯一解。現行的金融監管體制適應了當時的監管需求,是歷史的產物,新的監管體制應在舊體制中總結經驗並加以完善。未來三監會不是簡單的合併,銀行、證券、保險業務各司其能,是不同的經營模式,釐清具體金融產品的本質和功能顯得更為重要。

可以說,很長一段時間內,金融部門都在為財政紀律鬆弛進行貨幣化埋單。未來,金融監管改革還需要配以「符合國情的金融法治體系」 ,「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 ,同時加強財政、國企財務硬約束。

作為經濟的血脈,本次會議重申了金融的天職:服務實體經濟。用習近平的話說,「要促進金融機構降低經營成本,清理規範中間業務環節,避免變相抬高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去年,GDP增量5萬億,銀行體系卻創造了30萬億資產。金融業過度繁榮,實際上已經脫離了服務實體的本質。要讓資金「脫虛就實」,經濟好轉、實體回報率上升是前提。

這就好比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如果實體經濟景氣,回報率增長率高,那麼大家願意投實體;但如果實體經濟不振,企業需要資金生存,但金融業反而不願意往低回報的實體領域投資,從而形成「實體愈艱-金融逐利就虛繁榮」的惡性循環。一季度經濟形勢不錯,市場預期改善,也就為金融防範風險、去槓桿創造了較好的環境。

在習近平提出的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的原則中,排在首位的是「回歸本源」。

這大概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思路。大的層面,管黨,建黨90周年講話核心是「不忘初心」;治軍,思路是「準備打仗,能打勝仗」。具體的工作亦如是:紀委,要求回到「執紀」的本源;金融,本源則是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是被利益綁架后的「吸血」。

國事如此,人也一樣。

文章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社會、俠客島,不構成專業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