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假設歷史•拿破崙少了哪項能力就難以成就帝業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拿破崙的迅速崛起充滿了興趣。1796年,這位初出茅廬的小個子科西嘉軍人較之於其他共和國將領並沒有任何獨特之處。但是3年後,他就從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大眾眼中革命的捍衛者,國家的領袖。又過了5年時間,在舉國支持下,他黃袍加身,一時無二。

是什麼讓拿破崙這麼迅速地登上權力之巔的呢?

相當多的研究和論述將其歸功於拿破崙的彪炳戰功,並又提出了天賦,早年的經歷,軍校期間發奮學習,關鍵時刻對於機會的把握,或是順應了法國革命的歷史潮流等因素。不過筆者認為,在這一過程中上述因素固然都發揮了各自的作用,但是同樣離不開,卻又往往被大多數人忽視的因素:拿破崙對輿論宣傳的精心利用。

波拿巴在里沃利會戰

在拿破崙登上政治舞台前,他就已經懂得了如何通過宣傳手段提高軍民的士氣,塑造自己的公共形象。他是一個自我推銷的天才,一個公共關係方面的大師,一個卓有成效的宣傳者。自拿破崙之後,沒有一個偉大(或臭名昭著)的領導人會忽視這些自我宣傳,引導輿論的手段。就像他的許多軍事戰略、戰術一樣,拿破崙並不一定是它們的發明者,卻是第一個將它們系統使用的人。在他的生涯早期,正是憑藉著對各種宣傳手段的嫻熟利用,幫拿破崙一步步踏上崛起之路。

振奮人心的演說

軍隊是拿破崙最早的宣傳對象,也是構成他權力基礎的最重要基石之一。1796年3月,當拿破崙接手義大利軍團時,他的前途暗淡無比。這支軍隊衣衫襤褸,裝備簡陋。因為政府已經拖欠了數個月的軍餉,他們的士氣正處於谷底。所有人,包括拿破崙巴黎的靠山在內,對於這位年輕的將軍都不抱太多希望。當義大利軍團的官兵們第一次見到這名身高1米69,年齡只有26歲,當時最知名的勝利不過是鎮壓幾百名暴民的將軍時,想必也很是震驚。因為當時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們會在即將開始的戰爭中取得成功。

當今之計,在於重振軍隊的士氣。第一次義大利戰役前夕,拿破崙向軍隊發出了如下的呼籲:

士兵們!你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政府虧欠你們許多,卻無從給予。危難中,你們展現的耐心與勇氣讓人嘆服,可這些既沒有給你們好處,也沒有給你們光榮。我將會把你們帶到世界上最肥沃的平原!在那裡,富饒的地區和繁華的都市將受你們支配;在那裡,你們將獲得尊敬、光榮與財富。義大利軍團的士兵們,憑藉著勇氣與毅力,你們會失望嗎?①

拿破崙和他捉襟見肘的軍隊在肥沃的北義大利迅速的取得了4次勝利。對於這一結果,他的敵人和上司表現出了同樣的驚訝。這篇動員演說的特殊作用不能低估。那時,巴黎的政府和先前的指揮官們都鼓勵士兵為了革命理念而戰,不僅要捍衛已經在法國取得的成果,還要將它推廣到其它地區。雖然,彼時拿破崙的共和理念無可指摘,但是他並沒有向他們兜售愛國主義與理想主義,而是訴諸士兵們更主要和更直接的需求。

拿破崙將當前的處境描述為:」士兵們!你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你們展現的耐心與勇氣讓人嘆服,可這些既沒有給你們好處,也沒有給你們光榮。「他肩負起了改變這一處境的重擔:」我將會把你們帶到世界上最肥沃的平原!「對於這一身陷困境的軍隊,他大聲疾呼:」在那裡,富饒的地區和繁華的都市將受你們支配;在那裡,你們將獲得尊敬、光榮與財富。「(也就是說,你們會分享到勝利的果實,衣食無憂。)拿破崙向士兵們表明,如果在自己的麾下戰鬥,他們將得到什麼好處。這一演說簡潔明了,一針見血,正是此時此刻士兵需要聽到的東西。藉助這一演說,他重振了義大利軍團的士氣,收穫了他們的忠誠。

法國瑟堡-奧克特維爾的拿破崙雕像。」一個將軍最重要的品質是了解手下士兵的性格,獲取他們的信任。「拿破崙在聖赫勒拿島總結自己早年的成功時說,」軍隊就像共濟會,我就是他們的大長老。「

威靈頓認為,當拿破崙同軍隊在一起時,他對士氣的影響相當於4萬大軍。這一誇張的效果,建立在他對士兵的了解之上:除了愛國情節外,革命時期的法國士兵比任何時代的士兵都更受榮譽、利益與袍澤之誼驅使。而他的演說,既是對這種了解的具體體現,也是對於他們訴求的回應。另一個堪稱經典的例子,就是1805年12月2日奧斯特利茨之戰勝利后,他對軍隊的宣言:

士兵們,我對你們感到十分的欣慰!在奧斯特利茨的這一天,你們用勇氣完全回報了我的期待,為鷹旗增添了不朽的光彩!在短短四小時之內,由俄國和奧國兩位皇帝率領的十萬大軍,被你們徹底擊跨、粉碎……這是一場空前的勝利!如此強大的對手,如此懸殊的數量對比,他們無法抵擋你們的衝鋒,這足以證明法國士兵的所向無敵!僅僅兩個月不到,第三次反法同盟就土崩瓦解,和平唾手可得……

士兵們,當為祖國的幸福和繁榮必須付出的努力一一完成後,我將帶領你們回到法蘭西:在那裡你將得到我能給予的最豐厚的回報,國民將夾道向你們歡呼,你們可以自豪的對別人說:」我參加過奧斯特利茲會戰!「而他們將欽佩的說:」好一個勇士!「②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份致辭對大軍團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拿破崙為手下的士兵設定了很高的標準。以上數語向法國軍隊表明,他們的表現在皇帝眼中堪稱完美。他讓士兵覺得,每個人的付出都是不可或缺的。

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演說,和日後對其中諾言的一一兌現,拿破崙同手下的士兵建立了深厚的牽絆,即使災難和殺戮也無法打破他們間的聯繫。

」…像公報一樣撒謊「

1797年7月15日,仍在義大利奮戰的拿破崙就國內出版業的亂象向當局抱怨,要求政府」搗毀那些收受英國好處的媒體報刊「。與此同時,他命令參謀長貝爾蒂埃」嚴防任何傳播沮喪信息,或是煽動士兵背離自由事業的報紙進入軍隊。「③5天後,拿破崙創辦了屬於自己的報紙:雙日刊《義大利軍團信使報》(LeCourrierdel『arméed』Italie),並僱用羅伯斯比爾昔日的門生馬克-安托萬·朱利安(Marc-AntoineJullien)作為它的編輯。同一年《義大利軍團法國觀察報》(LaFrancevuedel『arméed』Italie)面世,下一年《波拿巴與有品德的人雜誌》(JournaldeBonaparteetdeshommesvertueux)創刊。

除了反擊國內報紙的不實言論外,振奮軍隊的士氣,毫無疑問,這些報紙被用來宣揚這位年輕的科西嘉將軍取得的成就,提高他的名聲。在其中一篇文章,作者以十分誇張的口吻寫道:」波拿巴迅如閃電,猛若雷霆。他無所不在,無所不知。「④第一次義大利戰役期間,認識到公眾輿論重要性的拿破崙,藉助於這些報刊雜誌,將自己的勝利轉化為了在法國民眾間的人望,為日後在政治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1799年,從埃及歸來的拿破崙通過霧月政變成為第一執政。大權在握的他可以更直接操控媒體,鞏固他作為執政和日後作為皇帝的地位。這一時期最顯著的變化是報紙數量的減少,其次是對於報道內容的管控。在他的統治下,報紙喪失了動亂年代的部分自由,主要被用作向民眾傳遞拿破崙想讓他們知道的信息,引導輿論。作為他同治下民眾直接對話的工具,公報(Bulletins)需要被著重提及。

公報是在外征戰的拿破崙寫給法國大眾的戰報。連同其它類型的軍事題材文章,它們在官方報紙《箴言報》(LeMoniteur)上佔據著相當的篇幅。這些內容被張貼於各個市鎮的市政廳、廣場和教堂里,由政府官員和神職人員宣讀給普通民眾。就如早年寫給督政府的報告一樣,他的公報總是以積極樂觀的筆調描述戰事的進展。拿破崙從不吝惜對部隊的讚美,同時刻意把勝利的原因向自己傾斜,將他的個人領導刻畫為共和國和帝國得以成功的關鍵。

一份大軍公報

公報從未打算給出百分之百準確的信息。雖然大多數基於事實,其中還包含著少量的謊言、半真半假的故事和經過扭曲的信息。其中一個例子便是1800年馬倫哥會戰的公報。這場本不那麼」光鮮「的勝利在公報中經過了細心的修改,勝利被主要歸功於拿破崙對戰局的干預和關鍵時刻的臨危不亂:

敵軍全線出擊,百餘門火炮齊射霰彈。道路上擠滿了潰兵、傷員和殘骸,戰鬥似乎要輸掉了。敵人前進到了聖朱利亞諾村(SanGiuliano)的步槍射距……第一執政的出現重振了士兵的士氣。」我的孩子們,「他說道,」記住,親臨前線是我的習慣。「伴隨著」共和國萬歲!第一執政萬歲!「的呼聲,德賽以衝鋒步伐對敵軍中路發起了攻擊。頃刻間,敵軍被一擊而潰。⑤

躍然紙上的浪漫場景讓法國青年的情緒激昂,刺激了他們未來從軍的慾望,雖然歷史的真相與此完全相反。

有時,真相併沒有被抹殺,而是經過了」法式春秋筆法「的刻意處理。1805年10月21日,聞名後世的特拉法加海戰以英國海軍的輝煌勝利告終,與之相對,法國海軍在遭受了一場最為慘痛的失敗。不過這次海上災難一直被推遲到同一年12月2日奧斯特利茨之戰的勝利后,才被公之於眾。毫無疑問,俄皇和奧皇的戰敗掩蓋了西班牙海岸幾艘船隻的損失。

公報還會故意的包含虛假信息,以迷惑法國之外的熱心讀者:拿破崙的對手們。敵人的損失通常是誇大其實的,而法軍自己的損失,尤其是遭逢大敗時,出於風險管控的目的往往諱莫如深。阿斯佩恩-埃斯林會戰的公報宣布法軍只陣亡了1100人,傷3000人(實際上事7000法軍戰死,29793名法軍傷兵和俘虜被勝利者送往維也納);萊比錫會戰的戰報則稱,由於彈藥缺乏,法軍不得不進行戰略撤退;至於1814年戰役,對於只通過戰報得知皇帝不斷取勝的巴黎民眾來說,突然攻入首都的聯軍想必很讓他們詫異。這就是為什麼親臨戰場的大軍團士兵會說,」……像公報一樣撒謊「的原因了。

用作宣傳的藝術品

除了雜誌報刊外,藝術品是另一個拿破崙主要使用的宣傳媒介。在義大利征戰期間,拿破崙經妻子的介紹結識了成名前的安托萬-讓·格羅(Antoine-JeanGros)。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雖然拿破崙是法蘭西學術院成員,但他既不是藝術家(如果戰爭也算是一種藝術),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不過他知道如何讓同輩中的佼佼者為己所用。留在軍中的格羅迅速的發揮了這一作用。1796年11月15日的阿爾科拉會戰中,他用自己的作品《波拿巴在阿爾科拉橋》將此戰最著名一幕永恆的定格了下來。

格羅的《波拿巴在阿爾科拉橋》與另一位藝術家奧拉斯·韋爾內(HoraceVernet)的同題材作品

畫中的拿破崙一手持劍,一手持軍旗,一馬當先的向橋樑的另一邊衝去。他的臉上沒有任何的畏懼,似乎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眼神直視後方,像是在呼喚己方士兵快速跟上。雖然之後發生了什麼頗具爭議,但是任何看到這幅作品的人都會覺得,在拿破崙身先士卒的帶領下,法軍會一鼓作氣的取得了勝利。⑥過往的歷史題材作品往往將個人的英雄之舉構建在更大的場景內,但是格羅的視角完全的聚焦於拿破崙本人。

波拿巴探訪雅法的瘟疫患者

格羅的另一幅代表作是《波拿巴探訪雅法的瘟疫患者》。1799年,遠征敘利亞的法軍爆發了瘟疫。為了穩定軍心,鼓舞士氣,拿破崙冒著被感染的風險來到雅法,探視罹患鼠疫的士兵。畫中的拿破崙正無畏地撫摸著一個病人的胸膛,就像使用神跡徒手給人治病的耶穌一樣。無論這一幕是否真的在歷史上發生,也不管拿破崙是本意如此,還是刻意為之,隨著類似作品的出現,使他能征善戰,體恤士卒的形象開始深入人心。

另一位在拿破崙公眾形象的塑造過程中塗上濃墨重彩一筆的,是格羅的老師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David)。拿破崙成為第一執政后不久,法國同奧地利的戰端重啟。已經在義大利取得過一次勝利的拿破崙打算故技重施,並決定翻越阿爾卑斯山,從敵軍的背後發起突然一擊。拿破崙的奧地利對手從未預計到他會兵行險道,而這正是拿破崙穿過阿爾卑斯群山進軍的原因。在他本人的帶領下,法軍於1800年5月15日開始翻越大聖貝爾納山口。

這項任務的艱巨是難以想象的。同拿破崙一起翻越山口的除了40000名士兵外,還有數量眾多的火炮和輜重,而大聖貝爾納山口的正式道路在1905才修建完成。大衛的《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正是展現了拿破崙如何不畏險阻,成就非凡的。畫中,他胯下的坐騎雙腿騰空,立於山崗。身披經黃色斗篷的拿破崙左手緊握韁繩,右手瀟洒的指向空中,似乎在告訴觀者,只要自己一聲」前進「的命令,千難萬險也會被輕鬆克服。再一次,鏡頭聚焦於拿破崙本人,他的軍隊只是微不足道的陪襯。至於歷史上其他完成過這一壯舉的人物,如漢尼拔與查理曼,也只是被大衛簡單寫在了拿破崙名字的下面。

大衛的《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與德拉羅什的《波拿巴翻越阿爾卑斯山》

實際上,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過程遠非這般的浪漫。由於騎術並不高超,穩妥起見,他駕馭的是一頭騾子。與大衛的這幅作品相比,保羅·德拉羅什(PaulDelaroche)繪製於拿破崙離世20多年後的作品,可能更貼近歷史真相:負責引路的農民艱難的跋涉在前,騎在騾背上的拿破崙衣著凌亂,並因為長途的跋涉而疲容盡顯。

在幫助拿破崙創造他個人傳奇的過程中,同時代的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並且影響深遠。如果說演說是面向與拿破崙同生共死的士兵,報刊媒體是針對法國的大眾,張貼在教堂的公報讓目不識丁的底層農民,也能藉教士之口收到拿破崙想要傳遞的信息,那麼藝術作品是讓受過良好教育,出席沙龍劇院的上流人士也難逃拿破崙宣傳的夢魘。

這些便是拿破崙主要使用的宣傳手段。作為第一個系統使用它的人,拿破崙把整個社會納入了自己的宣傳網路。針對不同的社會群體,他使用不同的方式,向目標受眾傳遞出樂觀積極的信息,同時將自己刻畫為超人般的存在,共和國的化身。就像讓·蒂拉爾指出的那樣,拿破崙的神話並非誕生於聖赫勒拿,而是誕生自義大利平原。

藉助於他的宣傳網路,拿破崙在短短三年內為自己奠定了堅實的權利基礎,也正是藉助於這一網路,雖然對外戰爭幾乎就沒有停息,但他還是在法國維持了15年的高效統治。

米開朗琪羅的《創造亞當》與夏爾·梅尼耶的《拿破崙探視洛伯島的傷員》。因為對象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單個的人,所以拿破崙的手臂略微上揚。另外,輕便裝束的拿破崙,與其身旁一身盛裝的貝爾蒂埃形成了鮮明對比。

總的來說,拿破崙的宣傳運動是非常成功的。無論是他在1796年之後的種種傳奇,還是早年的各種故事,都留下了人為加工的痕迹。

拿破崙是人類歷史第一個經過完美包裝的政治人物,一個由亞歷山大、凱撒、漢尼拔、查理曼和耶穌共同構成的混合體。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拿破崙刻意為之的自我宣傳與自我包裝,輔助了他在軍事和政治上的一次次勝利,創造了後人印象中那個偉大的」法蘭西戰神「,甚至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法國人的」民族記憶「。

如此這般的造神運動,拿破崙是古今中外」第一人「,但卻不是最後一個……

參考資料:

① Napoleon Bonaparte, Correspondence de Napoléon Ier, Vol.1 (Paris 1858), P. 118. Napoleon Bonaparte, Correspondence de Napoléon Ier, Vol.1 (Paris 1858), P. 118.②J. David Markham, Imperial Glory (London 2003), pp. 55-56.③Napoleon Bonaparte, Correspondence de Napoléon Ier, Vol.3 (Paris 1858), P. 241.④Natalie Petiteau, "Arrivisme et propaganda: Comment on devient Bonaparte," L'Histoire 237 (Novembre 1999): 52.⑤Capitaine de Cugnac, Campagne de l'armée de réserve en 1800 (Pairs 1901) p. 419.⑥Philip Dwyer在其著作中聲稱,對岸的奧地利人最初以為拿破崙是來談判的法軍代表,當他們意識到情況不對時立即開火。混亂中,拿破崙被跟上的法軍士兵推到了溝里,險些被淹死。又經過了數天時間,阿爾科拉的奧軍才在側翼遭到迂迴的情況下撤退。見Philip Dwyer, Napoleon: The Path to Power ⑦Jean Tulard, Napoleon: The Myth of the Savior (London 1984), p. 61.⑧⑨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