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對比中美基礎教育,兩位教育家談了這幾點!

在國中1000米體能測試上,一名男生表現的異常緊張,在起跑線上他儘力探著身子,發令槍響后第一個沖了出去,拼盡全力地跑完前300米,卻在最後幾名到達終點。當被問到,1000米的體測,你幹嘛前300米跑那麼快,他說:至少在前300米,我是第一。

的基礎教育以紮實著稱,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和歐美特別是美國的中國小相比,它有哪些特點? 在前段時間舉辦的「中美教育比較沙龍」上,旅美教育學家黃全愈與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就此話題展開了一次對談,在他們看來,的中國小更重答案而非知識建構的過程,而且習慣於用終結性的評價標準去衡量發展性的教育階段。

美國教育一直是我們的重要參照與學習對象,今天「關於中美基礎教育的事實是什麼」這個問題好像出現了不同的答案,我們經驗中一直是學習對象的美國教育彷彿一夜之間成了反面教材。

有人說,美國的教育對富人子弟實行的是批判性思維、領導力的教育,主要上私立學校;對中產階級的孩子實行的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培養才藝等等;對底層子弟實行的是應試教育,嚴格訓練。那麼,事實到底是什麼樣的?

本文根據旅美教育學家黃全愈與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6月25日 在 「中美教育比較沙龍」上的發言整理。

美國基礎教育真的比差么?

黃全愈教授說,在基礎教育階段很多人認為基礎比美國好,的基礎比美國的紮實,經過20多年的比較研究,可能事實並不是這樣。

美國基礎教育真正推崇的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的基礎教育不去解釋為什麼,我們是證實不是證偽,只要學生答出了,老師並不解釋為什麼。

基礎教育更多是追求一個答案、追求一個結果,而歐洲美國的中國小校,卻旨在從小幫你建立一種知識建構的過程,從閱讀、分析材料、收集資料、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分工,最後形成一個小報告。

歐洲從國小開始用這樣的方法不斷地重複,教學生怎麼做一種所謂探究性、研究性的學習,所以到大學做作文的時候駕輕就熟。的學生從小被要求背標準答案,被操練解題技巧,訓練的是越快越好,越準確越好,但到了做論文的時候卻開始犯難,這就是教學目標不一樣。

是靠什麼「趕英超美」的?

PISA測試是測試15歲青少年的學業成績,上海學生在經合組織舉行的兩次PISA測試中獨佔鰲頭,對西方國家有很大的刺激。英國隨後派學生到上海來交流,上海給他輸出了一批數學老師和數學教材。這不禁也讓我們思考,我們在PISA上的「大獲全勝」是如何取得的?

黃全愈教授補充到,和美國教育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培養「考生」還是「學生」,Exam pick or learning explore

知識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人類已知的,一類是人類未知的。我們培養這些考生都是在已知世界里徘徊,不管是奧林匹克還是知識競賽獎也好,這些都是已知的事情。為什麼我們的人口佔世界的四分之一,諾貝爾獎2015年年底才出了一個? 114年以後才一個。我的反思是,我們沒有培養學生去探索未知世界,而是在已知世界裡面徘徊。

「取勝」付出了什麼代價?

不斷被突破的底線

「不要輸在起跑線」成了我們基礎教育的一句口號,這句口號在家長群體中特別有感染力,激勵著家長們排除萬難也要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

在這一場沒有制定規則,或者制定了規則但沒有嚴格執行的比賽中,為了贏在起跑線,的家長陷入了一個巨大的集體焦慮旋渦中,家長或自願或被迫地進行「偷跑」、「搶跑」,搶跑的底線也被不斷突破。升學壓力透過高中、國中、國小直抵幼稚園,上海的一些地區,小朋友為了升入理想中的國小從幼稚園開始就要進行應試訓練,「無憂無慮」的日子只剩下了四歲之前。

我們為了贏在起跑線,丟掉了什麼?我們丟掉了起碼的底線。我們知道體育競賽中不能使用興奮劑,體操動作不能戕害運動員身體;我們知道,哪怕世界大戰期間,我們也有「不射殺戰俘」、「不徵用童兵」的基本戰爭底線。

但是在今天,我們為了升學,可以接受孩子睡眠不足,可以接受孩子的雙眼或者脊柱得到不可逆的損傷,可以接受孩子心理長期焦慮、壓抑,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可以接受孩子喪失對學習的興趣,甚至,我們可以接受孩子喪失作為一個孩子的權利。

可以說,我們在基礎教育中的底線不斷被突破,或者說正在變得沒有底線,只講成敗,而且這種成敗是極其短視的成敗。

被抹殺的可能性

我們付出的另一個代價就是抹殺了孩子未來的潛力與可能性

黃全愈教授用親身經歷說明了這個問題:我兒子從小數學很好,數學給他帶來了無數榮耀。但是一到大學,他離開我們,可以自己做決定的時候,談數色變,絕不選數學。這就是我後來講的這段話。我們所謂的贏在起跑線就是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跑搶跑偷跑。

失去自我

楊東平教授總結了應試教育最大的問題:應試教育的核心概念,是以考試和分數為目標,而不是以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為目標。

在應試教育特別嚴重,去年有個很流行的詞——「空心人」,是北京大學專門做心理諮詢的一個副教授,在他的一次報告中提出的。他說他們對入學新生做心理測評的時候,發現有40%的學生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任何的目標,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從小到大都是按照家長的意思去生活、去考試、去追求分數。現在進入大學了,生活毫無方向,毫無意義。這個沒有意義的危險性在於他很容易放棄生命,他沒有自己的目標,活到十八九歲的時候,沒有人生的樂趣、價值,自我發現,這個自我沒有建立,所以叫「空心人」。可以想像,如此下去即便他上了名牌大學也很難在所謂為人類文化、進步做貢獻,他自我還沒有確立,這個很可怕

美國的「快樂教育」在中國小,

我們的「快樂教育」在大學

黃全愈教授提到,美國主流文化是認同在幼兒階段不進行知識傳授,美國是兒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戰場,到了高中以後學業競爭會逐漸激烈。美國的素質教育不是說不要考試,強調考試是完全應該的,但要高分高能。

楊東平教授也補充道,從一些數據來看,越是好大學淘汰率越高,美國大學大學部階段的平均淘汰率在40%左右。基本上是零淘汰率,但裡面也有一些跳樓、自殺的、抑鬱的,基本上零淘汰。

的少年兒童生活的實在太沉重了,太不合理了,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是這樣。而且一切的教育就是為了考試、為了升學,而一旦進入大學,就變成一身輕,學習沒有壓力了。我們的教育好像弄反了,該快樂的時候不快樂,不該快樂的時候,反而在大學里很快樂。

我們教育的今天與明天

我們的教育沒有輸在起跑線,但最終輸在了終點線。問題就在於我們用一個終結性的評價標準去衡量一個發展性的教育階段,我們評價一名六年級的國小生不能終結性地考核他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應該看他為今後的學習與生活做好了哪些準備,如果是這樣,我們的基礎教育還領先么?我們還算不算「贏在起跑線」?

教育改革如何從應試教育突圍?黃教授與楊教授表示招考分離,進行多元評價是一個重要的抓手。正如黃全愈教授所說:等到北大清華不搶聯考狀元,的教育就有希望了。

我們都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