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閑雜鍮與銅。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這是宋代詩人歐陽修寫的一首《日本刀歌》,可見在古代的時候日本刀就已經很有影響力了。
在古代戰亂頻發,很多男人視兵器如生命,一把好刀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拿去賣掉,特別是祖上傳下來的兵器,在宋代中日兩國民間交往不斷,隨著日本鎌倉時代武士的興起,刀劍甲胄的製造有空前進步,日本刀劍大量輸入宋朝,很受人的珍視。宋代亦從日本進口摺扇、螺鈿工藝品、紡織品等,以精巧見稱。
那個時候日本刀具真的是如此精良嗎?古代史料可參考的不多,我們從現代的日本刀具鍛造中可窺知一二,見證那個刀光劍影的時代。
日本刀在製法上在古代時已有相當高的技術,而且從鍊鋼、打刀,到拋光研磨、裝柄配鞘都有不同的師傅製作,具體步驟有以下幾步:
鍊鋼:日本刀所用的鋼材被稱作玉鋼,是日本人的一種傳統土法自鍊鋼材,這是一種低溫鍊鋼法,爐溫不超過1000度,然後煉出鋼,生鐵,熟鐵等不同品種,因為不同地區所用原材料不同,不同的流派在所用鋼材上多多少少也會有些差異,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目測挑出他們認為品質好的鋼打造武士刀。
水減:送到刀匠手中的鋼材並非是一塊完整的鋼。而是零散不全的好幾塊,也就是之前所說的這裡面有生鐵,熟鐵和鋼,刀匠必須用這些零散的材料打造出鋼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淬火,也就是熱處理,日本稱為水減。
看似簡單的程序,其實不然,為了控制刀的含碳量,加熱次數有著嚴格的限制,只有經驗老道的刀工才有經驗把握分寸,鋼片成型后,用水急速冷卻,這樣做可使多餘的含碳量剝離,讓刀身具有良好的彈性。
鍛煉:刀工將燒紅的鋼塊捶打鍛造,反覆折迭,如此反覆,目的就是為了將鋼材中多餘的雜質清除,並使鋼質均稱,以增加鋼的彈性和韌性。在這個過程刀的形狀也逐漸成型,刀工將最前段的部分切掉來製作刀尖。
燒入:也就是最後一道淬火,因為日本刀是由不同材質組合而成,所以加熱技術十分複雜。刀工會先用粘土,木炭粉和磨刀石粉末調製出燒刃土,這種覆土燒刃技術因各家流派不同,燒制的花紋也有所不同。
覆好土的刀身會被放到爐火之中,當達到溫度時,刀身會呈現朝陽般的火紅,刀工憑藉刀身顏色來判斷爐火溫度,當燒到赤紅顏色時,迅速抽出刀身放到水中急速冷卻,經此淬火后,刃體硬化完成,刀身自然產生弧度,表面產生一層晶體,這一步驟技術要求非常高,稍有閃失,刀身可能崩裂,對整把刀造成致命損傷。
磨礪:刀身淬火之後調整完刀的彎曲度。進行粗略削制,檢查修正細小的瑕疵,由磨刀師開出鋒刃,鋒刃的厚薄與使用需要有關,鋒刃開出后,由專門的研磨師研磨,再將裝上試驗柄進行試刀。
刀柄和鞘之類的裝飾由專門的鞘師完成,通過以上的介紹,想必大家對一把好刀有一定的了解,與君共賞。
→更多刀劍作品、鍛造工藝、訂購 師傅微信:woaimi87
→更多刀劍、冷兵器知識,鎖定微信公眾號:longzhi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