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蕭武|沒什麼比選好接班人更重要,看看三國就懂了

這裡是[經略研究院]

關注我們:consilium2049

和我們一起:想象下一個五百年

蕭武|沒什麼比選好接班人更重要,

看看三國就懂了

文|蕭武

導言

朱永嘉《論曹操》認為,只要繼承人交接關係存在,類似的奪嫡戲劇就會常演常新,只是方式各有不同。但從孫權的教訓看,這個關鍵其實是在前任的眼光是否足夠長遠,在選定接班人的時候不給別人提供爭奪的機會,而且儘早確立下來,給以鍛煉的機會,就不會出問題。兒子究竟是做孫權還是像袁紹、劉表的兒子那樣,其實主要取決於前面是孫策還是袁紹和劉表。

1940年,呂思勉先生在報紙上開專欄,說三國,後來結集出版,是為《三國史話》。呂先生當時已觀察到,他的學生中,有人甚至不知道唐宗宋祖是哪朝皇帝,卻獨獨對三國史事頗為熟悉。他於是感嘆,《三國演義》一類通俗小說影響之大,不是他們這般書齋教授可比的。藉助於現代傳媒的發達,三國故事至今猶熱。

1940年代初,正是戰火紛飛的抗戰相持階段,勝負猶是未定之數,投降派暗流涌動,重慶的國民政府「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有感於時局世事,呂思勉才在報紙上開專欄講三國,一是鼓吹民族精神,堅持抗戰,二是勸誡當軸者,勿蹈前人覆舟之輒,說的是三國,用心實際都在當時。

正因世人對故事梗概十分熟悉,因此,講什麼就顯得沒那麼重要,而誰來講則更重要。

朱永嘉的《論曹操》(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出版)按作者自述,原本是上課前發給學生參考的講稿,以曹操一生行跡為線索,實際上相當於前三國時期,也就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到三國鼎立的格局形成。這段時期正是歷史上的一次大分裂、大混亂時期,軍閥割據,戰亂不息,人民流離失所,生計無著。曹操從一個東漢末年的小官僚乘勢而起,翦滅群雄,統一北方,為魏代漢奠立基礎。

《論曹操》從毛澤東1959年提出要為曹操翻案講起。1958年,盧弼的《三國志集解》出版,作者在曹操的《讓縣明本志令》的註解中說,曹操說他沒有「不遜之志」都是假的,實際上早就有了篡漢的野心,只不過是時機不夠成熟,不願意表露而已。這本書是新出版的第一部線裝書,毛澤東讀後批道:「此篇注文,貼了魏武不少大字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李太白云:『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此為近之。」隨後,郭沫若在《光明日報》公開發表文章,要給曹操翻案,復旦大學教授譚其驤發文章反駁稱,曹操的功勞很大,罪孽也不小,不存在翻案的問題。由此引發全國性論戰,問題的焦點在於曹操能否翻案。

毛澤東一直有批轉古籍給高級幹部做學習資料的習慣。「9•13」事件之後,毛澤東曾通過姚文元,標點了一批文史古籍,批發給高級幹部閱讀。此事主要由朱永嘉牽頭,在上海組建了一個小工作組,找著名的文史專家標點,余秋雨也曾參與其事,並曾著文懷念過在一起工作過的人。因為朱永嘉是負責人,所以了解的情況更多,尤其是毛澤東為什麼要求標點某篇文章,主要是批轉給誰讀,用意是什麼,相對而言,朱永嘉較為清楚。從中,也可以看出毛澤東晚年的心路歷程和思考重點。

對此,朱永嘉另有《晚年毛澤東重讀古文內幕》(香港星克爾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出版)詳細談到,《論曹操》中也有大量提及。比如,「9•13事件」之後,毛澤東曾要求標點《三國志•張遼傳》並批轉給高級幹部閱讀,朱永嘉認為,其意在告誡高級幹部不要因為林彪出了問題就過多連累軍隊幹部,因為軍隊幹部培養起來不容易,應當愛護。為什麼批轉《張遼傳》?因為張遼雖然早期曾多次跳槽,歷史問題比較複雜,最後才歸順曹操,但總的來說,立功揚名還是在歸順曹操之後,所以,毛澤東的意思是不要過多地糾纏於個人的歷史問題,還是要從大處著眼。

毛澤東晚年為什麼頻繁地批轉歷史人物傳記給高級幹部閱讀呢?因為毛澤東知道,自己老了,所以必須考慮接班人問題。,比如讓王洪文讀《後漢書•劉盆子傳》,讓江青讀《黃瓊與李固書》,都是這個意思。

三國時期,接班人也是一個大問題。幾乎貫穿了整個三國時期,從一開始就是從選擇接班人時的游移不定導致了東漢末年的大動亂。東漢靈帝的長子是劉協,按理應當立為太子,但是靈帝卻不喜歡劉協,而喜歡小兒子劉辯。但因為靈帝的母親董太后喜歡劉協,所以,靈帝也不好果斷做決定,直到他死也沒有確立太子,但有的記載說,死前曾要他的親信太監騫碩立劉辯為帝。可不管立誰為帝,靈帝的皇后何氏都會是皇太后,按照漢朝的制度,皇帝太小,就是太后臨朝,她的兄弟要做大將軍輔政。考慮到這一點,所以騫碩沒有按照靈帝的遺詔立劉辯,而立了劉協。但這並未能化解國舅何進和騫碩的矛盾,所以何進殺了騫碩,之後又召各地兵馬入京,準備消滅宦官集團。何進還沒殺掉宦官,反倒被宦官矯詔召進宮殺死,何進的手下袁術領兵焚燒並皇宮,宦官挾持少帝劉辯出逃,又被袁紹盡數殺死,整個京城大亂,就為董卓進京提供了口實,這就天下大亂了。

前期形勢最好的實際上是袁紹,即使由於性格問題,在官渡之戰中吃了敗仗,實際上袁紹的元氣仍在,所以曹操並未在官渡之戰後即開始考慮消滅袁紹的問題。袁紹失敗在什麼地方呢?接班人問題。如果按照長子繼承製,那麼袁紹應該傳為給長子袁譚,但是袁紹不喜歡袁譚,喜歡他的小兒子袁尚,有意立袁尚為嗣。袁紹手下的謀士有人反對,認為這樣會留下禍患,袁紹就猶豫了,最後的辦法是讓他的三個兒子,加上外甥高幹,各典一州,看誰的能耐大,就立誰為嗣。

這個辦法好不好呢?聽起來很好,拼才幹嘛。但問題是,他這種游移不定的態度,就讓下面的人覺得有機可乘,有空子可鑽。本來袁紹手下兵多將廣,謀士眾多,田豐、沮授、逢紀等人都是很有主意的人,如果他們齊心協力,以袁紹的實力,實際上是最有可能統一全國的。就是因為在立嗣問題上拿不定主意,讓下面的人分裂了,有的人倒向袁尚,有的人倒向袁譚,分裂成了兩大陣營,各為其主,斗得不可開交。官渡之戰中袁紹失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兩大派系之間的相互鬥爭,才誤導了袁紹,導致了失敗。袁紹死後,逢紀等人擁立袁尚,袁譚不服,雙方就打起來了。袁尚繼承了袁紹的部隊的主力,所以佔上風,袁譚失敗,就投降曹操,招曹操來幫他打袁尚,最後曹操把他們都消滅了。

然後曹操轉向南方,準備先消滅荊州的劉表,再沿江而下,消滅東吳孫權。劉表的問題和袁紹一樣,劉表的長子是劉琦,理應立為繼嗣,但劉表卻不喜歡劉琦,而喜歡幼子劉琮。劉表還沒想好到底以誰為嗣,就死了。劉表死後,當地豪強蔡瑁和蒯越,就擁立了劉琮,然後就是曹操「旌麾南指,劉琮束手」,劉琦和劉備只能退往夏口,準備做最後的抵抗。

接著,曹操就順流而下,水陸並進,準備一舉消滅孫權。但這次卻吃了大虧,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大敗而還,剛到手的荊州除了南郡留下曹仁據守之外,其餘地方全丟給了孫權和劉備。為什麼出現這個結果呢?因為這次碰到的不是娃娃,而是已經經過幾年磨練逐漸成熟起來了的孫權。孫權是他哥哥孫策死前指定的繼承人,孫策自己的孩子還小得很,根本不對孫權構成任何威脅,而且孫策壓根沒考慮過由自己的兒子繼承,所以江東的文武都很團結,曹操無隙可乘。所以曹操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雖然有袁紹和劉表的覆轍在前,但是曹操也沒有從中吸取到太多教訓。曹操子女眾多,剩下的兒子中,曹丕年長,但是曹操卻喜歡曹植,還曾一度非常喜歡早夭的兒子曹沖。有一段時間,曹操行軍打仗都帶著曹植,這當然就是培養曹植的意思,曹丕的地位岌岌可危。這時候曹操的手下也開始有些分裂了,有的支持曹丕,有的支持曹植,相互攻訐不休,楊修的死即與他支持曹植有關。但好在曹操並沒有給曹植兵權,所以鬥爭僅限於政治層面,他最終也還是吸取了袁紹和劉表的教訓,立曹丕為嗣,他死後才未釀成動亂。

所以,朱永嘉認為,只要繼承人交接關係存在,類似的奪嫡戲劇就會常演常新,只是方式各有不同。但從孫權的教訓看,這個關鍵其實是在前任的眼光是否足夠長遠,在選定接班人的時候不給別人提供爭奪的機會,而且儘早確立下來,給以鍛煉的機會,就不會出問題。兒子究竟是做孫權還是像袁紹、劉表的兒子那樣,其實主要取決於前面是孫策還是袁紹和劉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