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8本書了解美國

當地時間4月6日和7日,中美元首在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進行了川普上任以來的首次會晤;當地時間7日凌晨,部署在地中海的美國軍艦動用「戰斧」式巡航導彈,對敘利亞中部霍姆斯省一座政府軍機場進行了精確打擊。

看來,川普最近真挺忙的。

不過自他上任以來,無論是美國國內,還是美國與別國之間,各種動態和流言就從未斷過,這些國際事件也讓我們把目光一次次聚焦在川普和美國這個複雜且多元的國家。

作為移民國,美國文化非常複雜,這樣的文化滋養出的人也帶有強烈的「美國味兒」,川普更是其中的典型。

一個國家文化的形成有多種原因,其中文學的影響不可小覷。就像海明威成為美國精神的象徵一樣,很多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對美國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美國那些經典文學作品是怎樣寫成的,以及它們對美國文化產生的影響,希望能讓我們從側面對美國多一份觀察和了解。

撰文 | 張進

1

《草葉集》(上下)

作者:沃爾特·惠特曼

譯者:趙蘿蕤

版本: 重慶出版社 2007年12月

在哈羅德·布魯姆的經典評論著作《西方正典》中,作者在第十一章給出的標題是「沃爾特·惠特曼:美國經典的核心」。惠特曼之所以能處在優秀作品眾多的美國文學的核心,原因在於其代表作《草葉集》的偉大。

此書初版於1855年,那時,美國文學剛剛走上自己的道路,漸漸繁榮,但主要還是依賴移植英國文學傳統;在詩歌方面,更是受到新英格蘭學院派詩人的控制,因循守舊的風氣嚴重。為了響應革新派作家愛默生「建立美國自己的文學」的號召,惠特曼打破傳統的詩歌格律,用斷句作為韻律的基礎,創造了「自由體」的詩歌形式,開始創造「美國文學」。他的詩節奏奔放自由,揮灑自如,每個意象都取自美國大地。

正如他對自己的代表作《自我之歌》的定義,「沃爾特·惠特曼,一個美國人的詩」。惠特曼用個人視角,依靠自己對美國大自然和人民的熱愛,寫出了獨屬於美國的語言。

同時,《草葉集》也寫出了獨屬於美國的精神和物質,包括對自由、身體的歌頌,以及對上層貴族生活的反感和對勞動人民的讚揚。這些都是在試圖去掉英國傳統文化的束縛,從而建立適合美國本土現實的文字表達方式。

惠特曼注重描述的事物,因有別於英國傳統,加上他精湛的形象性語言,使得他的詩歌極具原創性,對美國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因為他詩歌的崇高性和原創性,影響了T·S·艾略特、D·H·勞倫斯、聶魯達等著名作家。

2

《紅字》

作者:霍桑

譯者:侍桁

版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2年2月

與惠特曼一樣,霍桑也在思考著「美國」。不同的是,霍桑用他的經典著作《紅字》所思考的,是美國的宗教和道德,是對罪惡的討論。

本書所講的故事,發生在十七世紀中葉的波士頓,當地居民以清教徒為主。故事主角海絲特·白蘭因與牧師丁梅斯代爾通姦而被關進監獄,並必須在胸前佩戴烙有猩紅色的「A」字以示恥辱。白蘭寧死不肯說出通姦對象,強忍痛苦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兩人共同的女兒小珠兒。白蘭忍受著唾棄和恥辱,通過苦行和行善進行自我救贖,逐漸贏得了大家的尊重,而牧師——這個在眾人看來最接近上帝的人——最終因承受不住心靈的折磨自殺而死。

這部心靈罪惡的懺悔錄,深刻影響著後世美國人對「罪惡」的看法。白蘭與牧師犯下罪惡,兩人的態度卻截然相反。哪條路才是救贖之道?人類如何獲得心靈的自由?霍桑給整個美國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就像有人說,「A」可以代表「通姦」,也可以代表「天使」,也可以代表「美國」(America)。另外,書中帶有的女權主義思想對19世紀中葉的美國也產生了不小的震撼。

正是這些偉大的文學作品,通過對現實的關照,將美國文化一步步推向成熟。

3

《白鯨》

作者:麥爾維爾

譯者:曹庸

版本: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6年4月

如果說霍桑對誰的影響最大,那非他的好友麥爾維爾莫屬了。

麥爾維爾在《霍桑和他的〈古屋青苔〉》中說:"光是批評家的鉛線是量不出他的深淺的。檢驗這樣一位作家僅僅用腦是不夠的,還必須用你的心靈。"《紅字》與《白鯨》先後於1850和1851年出版,都成為美國文學中的經典之作,影響了後來的菲茨傑拉德、福克納、海明威等人。

這部小說創作的背景是美國工業的迅猛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下,麥爾維爾用海洋小說的表現方式,描寫了人類與大自然的對抗與消解。船長亞哈勇敢無畏,極具冒險精神,這與上升期的美國十分契合。不過他也同樣具有殘忍、邪惡的一面。面對兇惡且聰明的白鯨莫比·迪克,他偏執地近乎發狂,最終雙方經過殘忍的鬥爭,同歸於盡。

這部小說塑造了美國最早的「硬漢」形象,也用百科式的寫作對鯨魚事業進行了事無巨細的描述,對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進行了深刻探討。《白鯨》直接影響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福克納的《熊》的寫作方式和人物塑造。

4

《一位女士的畫像》

作者:亨利·詹姆斯

譯者:項星耀

版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3年11月

19世紀的美國出現三位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小說家,分別是霍桑、梅爾維爾和亨利·詹姆斯。由於有多次遊歷歐洲的個人經歷,詹姆斯大部分小說的主題都定位在歐洲和美國之間的文化衝突上,因此他也成為「海洋兩岸他那一代人的闡釋者。」

這本書創作的背景同樣值得一說。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之後,黑奴生產力得到解放,美國開始了經濟高速發展的重建期,西部淘金熱在全美引起軒然大波,短短三十年後,美國的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現實的巨變讓美國本土文學進入爆發期,出現了一大作家,詹姆斯就是其中之一。

不過,詹姆斯沒有局限在美國本土。藉助優越的家庭條件,詹姆斯幼時就多次去歐洲旅遊,對歐洲的古老藝術產生深深的熱愛,但對歐洲人的老派作風也有些抵觸心理。他的小說所表現的,正是自己的真實心理,也就是天真無知的美國人在老於世故的歐洲文明前的遭遇和自我認知,《一位女士的畫像》就是他這一宏大主題下多部作品中的精品。此外,詹姆斯開拓的心理分析小說的創作方法對整個英語文學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5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作者:馬克·吐溫

譯者:徐崇亮 趙立秋

版本: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1年6月

現在以自由和發達為標籤的美國,也曾經歷過黑暗的年代。

19世紀中葉,美國教會虛偽詭詐,蓄奴制和種族歧視情況嚴峻。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馬克·吐溫用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的冒險經歷,以及他和黑奴吉姆之間的互相了解和協作,深刻批判了蓄奴制和種族歧視問題,也為後來這一問題的解決產生了積極影響。

不過,即便是現在,種族歧視問題仍然是美國未能根除的癥結,歧視黑人或印第安人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這本書所承載的精神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6

《了不起的蓋茨比》

作者:菲茨傑拉德

譯者:姚乃強

版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年6月

1925年《了不起的蓋茨比》問世,銷售慘淡,不過受到文學界人士的廣泛好評。後來,菲茨傑拉德因為這本書成為20世紀20年代「爵士時代」的發言人。菲茨傑拉德說,「這是一個奇迹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

《了不起的蓋茨比》講了一個關於夢想的故事,這個夢有個特定的名稱,叫做「美國夢」。蓋茨比為了得到心愛的女神,一步步讓自己從底層爬到上層,儘管那時女神已嫁做人婦。蓋茨比的豪宅夜夜笙歌,在眾人狂歡的背後是他揪心的寂寞等待。他望著對岸那盞小燈,期盼黛西有一天來到自己的房子,但他不知道自己苦苦等待的黛西其實不過是個眼裡只有金錢的女人。直到最後蓋茨比悲劇而孤獨地死去,黛西仍過著屬於她的生活。

然而,蓋茨比雖然也深陷紙醉金迷的洪流,但他對夢想的真誠讓人感動。那種真誠從開始到最後幾乎沒有變過。與黛西比起來,蓋茨比從某種意義上說,簡直與孩子一般純潔。所以他是「了不起」的。這個層面上的蓋茨比是醉心於物質的黛西無法理解的蓋茨比,也是黛西所在的那個美國階層無法理解的蓋茨比。

7

《八月之光》

作者:福克納

譯者:藍仁哲

版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0年6月

《八月之光》作為福克納的代表作之一,不像《押沙龍,押沙龍》語言那樣艱澀難懂,也不像《我彌留之際》敘事角度多變。

故事有兩大主線:懷有身孕的鄉村姑娘莉娜出門尋找拋棄自己的情夫。混血兒克里斯默斯從小被棄在孤兒院,后被領養,但由於「身份」問題一直受到他人與自己的責難。白人與黑人都不承認他。他拒絕白人養父的姓氏,強調自己是「克里斯默斯(他在聖誕夜被拋棄)」,對善待他的養母則充滿憎惡。

莉娜純樸到近乎愚蠢,堅強到近乎神聖。所有人都知道她的情夫拋棄了她,他們甚至不需要知道他是誰,只單從她的樣子,她的行為,她講的話中便能明白這件事。唯獨她自己深信她能找到他。她身上閃著某種光輝,像某種自然而古老的原動力。但是,在內心深處,她真的不明白嗎?福克納把對這種原動力的暗諷深埋在對它的讚美之中。這是他的殘酷之處。

克里斯默斯驕傲而自卑,也有天生的邪惡。他一生為其「身份」所困,他的出生便是悲劇的開始。福克納對種族偏見充滿同情,然而這悲劇除了由種族帶來的原因,也有作為個體的「人」的部分。福克納身處那個時代,美國種族之間的問題如同歷史不可跨越。這些問題是福克納的土壤,但遠不止這些。

8

《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譯者:孫仲旭

版本: 譯林出版社 2014年2月

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了整個世界,波及了整個世界幾乎所有的事情。誠然,像塞利格自己說的,二戰結束后,他對這場戰爭不會再說一個字,《麥田裡的守望者》中也確實沒怎麼說,但二戰和主人公霍爾頓的精神世界依然有著內在關係。

霍爾頓是個中學生,整天罵罵咧咧,對所有的事情保持憤怒,心靈塞滿焦慮。他討厭父母,討厭學校,討厭橄欖球隊,討厭社會上的一切。但面對平靜無奇的社會,他的憤怒看起來有些無的放矢,焦慮看起來毫無緣由。他曾想跑到偏僻的西部,裝聾作啞度日,但即便是逃走,在新的環境中,他依舊要面對「社會」。

這不單單是一本所謂的「成長小說」,其中有著塞林格對人生本質思考。這本書對現代美國青年的價值觀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本書一出版,便受到青少年的集體歡迎,很多中學生開始模仿霍爾頓的樣子,過起「喪喪的」生活,用霍爾頓的方式抵抗著對空虛人生的恐懼。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張進;編輯:張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