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什麼樣的書才是好書?

[摘要]「每一本書就像是一台機器……只有閱讀後,你才會發現它是怎樣運轉的。」

「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部作品,它不斷讓周圍人製造一團批評話語的塵雲,卻能把那些微粒抖掉。」伊泰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在其著作《為什麼讀經典》中提出14個經典作品的定義,這便是其中之一。儘管我們都同意「一本書就是一顆心,只在另一個胸膛中跳動。」(出自麗貝卡·索爾尼特的《好遠又好近》)這種說法,但不同的胸膛能夠或是想要承載的多少也不盡相同。「什麼樣的書才是好書」這個問題就變得很難回答,即便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著名的作家們也不能在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安迪·米勒(Andy Miller)在他的作品《危險閱讀的那一年:五十部經典(其中有兩部非主流經典)如何挽救了我的人生》(The Year of Reading Dangerously: How Fifty Great Books (and Two Not-So-Great Ones) Saved My Life )一書中也時而含糊時而明確地提出了這個問題。這本自傳記述了他發人深省、生動有趣的用12個月閱讀「一些最偉大最有名的書籍,其中兩本出自丹·布朗之手」的體驗。(書中最開始是令人安慰的性格測試,將米勒打造成是一個喜歡文字但從不自我吹噓的人,但是這種吹噓之風在文學圈裡的很多專業的讀書愛好者中盛行。)

安迪·米勒的書和亨利·米勒( Henry Miller)的《談笑書生》(The Books in My Life)在某些點上不謀而合。安迪·米勒這項課題的最初只是為了償還他的文學債務。他並非要建立一個明確的規則,他稱自己的傳記是「一本日記而非宣言;一本賬簿而非議程表,是將書籍融會貫通,再融會貫通,將書籍變成每日的必備,追求不過分沉浸個人生活的探索。

不過,可能安迪·米勒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為他的閱讀書單寫的前言。在前言里,他給出了我所見過的對經典好書的最佳定義。其他任何答案都未找出這個棘手問題的美。

插圖來源:吉姆·斯托特(Jim Stoten)《'Mr. Tweed's Good Deeds》

米勒節選了作者馬可姆·勞里(Malcolm Lowry)寫給出版商的一封45頁的信,並以此作為背景。出版商曾要求勞里為他自己的著作《火山之下》(Under the Volcano)寫一段推薦:

「你可以把它當做故事讀,如果你想的話也可以跳讀。不過如果不跳讀,你會從書中得到的會更多。你可以把它當做一曲交響樂,或是一部歌劇,甚至是一部西部牛仔片。它也可以是熱門歌曲,是詩,是悲劇,是喜劇,是一出鬧劇。有人會覺得它淺薄無物,而有人卻覺得它意義深遠,還有人覺得它有趣或是無聊。它可以是一個預言,是政治預警,是一份密碼文件,是荒誕不經的電影,是牆上的塗鴉。甚至它像是一部機器:正如我發現的,它能夠運作。相信我。」

米勒在勞里令人著迷的隱喻的基礎之上,發現了機器運轉的秘密:

「每一部書都像是一部機器,這一本也不例外。只有閱讀後,你才會發現它是怎樣運轉的。」

「什麼樣的書才是好書呢?這取決於書本身還有讀者……我們必須要承認偉大經典也是因人而異、因書而異的。對某個讀者來說,經典可能指文化上的卓越,例如托爾斯泰(Tolstoy)和福樓拜(Flaubert);但對另一讀者來說,經典就是指閱讀的愉悅,例如大衛·尼克爾森(David Nicholls)的《一天》(One Day):再棒不過的一本書啦!可能我們說的經典的書,指的是西方經典之經典:換句話說就是名著。這種經典可能意義重大,但一般晦澀難懂。比如《火山之下》(Under the Volcano)和《尤利西斯》(Ulysses),可能需要藉助其他經典書籍才能理解。讀這些艱深難懂的書籍,對有些人來說像是受虐,絲毫沒有吸引力,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衡量藝術天分的方法。不管怎麼樣,經典不需要易懂才能成為經典。一些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絕大部分人都喜歡;還有一些儘管不受大眾喜愛卻因它們的重要意義而成為經典。」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