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劉備其實不信任諸葛亮這兩件事看出端倪!

三國蜀琅邪陽都人,字孔明。東漢末避亂隆中,躬耕讀書,自比於管仲、樂毅,時有「卧龍」之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劉備屯新野,三顧茅廬,亮陳據有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結好孫權、共抗曹操之策,出而為劉備主要謀士。次年,曹操南爭荊州,出使東吳,孫劉聯合抗曹,獲赤壁之勝,劉備據有荊州。建安十九年,入蜀增援劉備,定成都,任軍師將軍,鎮守成都。備稱帝,任丞相,錄尚書事。張飛死後,領司隸校尉。章武三年,受遺詔輔佐劉禪,封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東和孫權,南平諸郡,北爭中原,多次出兵攻魏。與魏將司馬懿對峙於渭南,病卒於五丈原軍中。謚忠武。傳制木牛流馬,用于山地轉運,又革新連弩,能同發十箭。有《諸葛亮集》輯本。

三國演義里有種說法,叫諸葛亮與劉備關係如同魚水。諸葛亮對劉備忠心耿耿,劉備對諸葛亮推心置腹,甚至最後把國家大事託付給諸葛亮。事實上,並非如此,劉備其實並不相信諸葛亮。欲知後事如何,且聽我慢慢道來。

"三顧茅廬"的故事在早已經是婦孺皆知,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係更是後來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實是不是如此呢?他們之間的關係真的如《三國演義》中講述的魚水關係嗎?古今學者對這一現象產生了很大的疑問,根據各種史料進行了研究,並從中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史料顯示,他們之間的關係未必如此。

從三顧茅廬後到白帝城託孤前,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關係並非像《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親密無間,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也並非是第一人。因為在奪取西川的戰爭中,劉備只是讓諸葛亮守住荊州,以龐統、法正作為主要謀士,輔佐自己西取巴蜀,後來才調諸葛亮率兵入川。

在奪取漢中的戰爭中,法正為謀士,諸葛亮卻只是留在後方做點兒後勤工作而已,在此戰役中,諸葛亮並沒有起到多大的參謀作用。劉備進位漢中王時,法正的排名也在諸葛亮之前。

眾所周知,劉備對二弟關羽是非常信任的,而且把鎮守荊州的重任交給了他,但是最終卻導致了慘敗的局面。如果劉備當時把關羽調入川中,而把諸葛亮和趙雲留在荊州的話,那可能又會是另一種結局了。

關羽失掉荊州后,劉備舉兵伐吳,也沒有把諸葛亮帶在身邊,而且劉備並沒有理會諸葛亮的意見。蜀軍被火燒連營、一敗塗地之後,諸葛亮感嘆地說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從話語中足以見得劉備對法正才算稱得上是言聽計從,而諸葛亮則還是略遜一籌。

在三國志蜀國的記載中,由於關羽戰死,劉備親率60萬大軍遠征吳國,最終戰敗劉備也在白帝城去世,接著是張飛的死,至此桃園三結義的主人公都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歷史上記載白帝城託孤就是以此為背景的,小編來和大家簡單說一下白帝城託孤的內容吧,當時劉備撤退到白帝城,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於是把阿斗和諸葛亮以及文武大臣叫到身邊,對諸葛亮說道: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是可以統一漢室的。如果阿斗可以輔佐就輔佐他,如果輔佐不了就直接取而代之。 大家看到的沒錯,是直接取而代之。

接著對阿斗說道:我死之後你與丞相一起治理國家,你一定要像對待我一樣對待他。當時諸葛亮也比較感動,表明自己一定忠心輔佐蜀漢和後主。那麼說到這裡就會有人要問,劉備這白帝城託孤是真心要讓位給諸葛亮,還是說試探諸葛亮的忠心。

當時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五虎上將中老的老死的死,如果說劉備死後,不管是資歷還是才能,蜀漢也只有諸葛亮,劉備臨死來這一招,不管是試探也好,真心相信諸葛亮也好,都為蜀漢和後主鋪好道路。

如果從當時的情形分析的話,劉備並沒有試探的意思,三國時期諸葛亮的才能是數一數二的,諸葛亮真有造反之心,絕對不會因為劉備的幾句話就改變主意。再者說劉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真的不相信諸葛亮,託孤的時候完全可以不用諸葛亮,或者直接殺掉都是可以的。

另一方面,劉備說這樣的話也是有別的用意,當時文武大臣都在場,劉備留下這樣的遺言就是讓大臣們知道自己給予諸葛亮的權利,也就是防止在自己死後有人質疑諸葛亮的才能。

一個白帝城託孤,劉備就完成三個事,不僅讓諸葛亮感激對自己的信任,死心塌地;而且為幼主指定一個忠心的託孤大臣;再者讓蜀國上下一心的團結。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一些學者們認為是由兩點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因為劉備和諸葛亮在戰略思想上經常會有分歧。諸葛亮始終堅持自己在《隆中對》中的基本戰略方針:跨有荊、益兩州,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東結孫吳,北伐曹操,這樣才能興復漢室。而且其中維護孫劉的聯盟,才是最關鍵的地方。但劉備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機會主義者,他缺乏一定的戰略思想,只想割據一方,能夠稱王稱帝足矣,對諸葛亮的聯吳想法不太重視,以致發生了夷陵之戰。第二點便是劉備對諸葛亮不是很信任,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在吳國身居要職,並且作為吳國的使臣來討過荊州。面對這種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劉備在任用人才時,也不會忽視掉的吧?

大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在其史學名著《讀通鑒論》中對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也有過非常深刻的分析,他寫道,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漢的,一定要滅曹的。不交結東吳則要受東吳的牽制難以興起北伐之師。而先主的心志則與此不同了。先主開始時想自強,後來則想自立為王,這種雄心不改,便與關羽合拍了。所以他信任諸葛亮不如信任關羽,而且不如孫權之信任子瑜(諸葛瑾),懷疑諸葛亮與東吳的交誼太深,而且還懷疑他與子瑜相勾結……

而白帝託孤事件,劉備允諾諸葛亮可以取劉禪而代之,應該說也只能是一種無奈之舉罷了。在劉備去世的前後階段,蜀中益州的土著和劉備所帶入蜀的荊、襄舊部間的矛盾已經非常尖銳,後主劉禪又是平庸之主,很難處理好蜀國大臣之間的各種複雜關係,劉備最為信任的法正、龐統都已死,劉備所能夠依賴的人就只有諸葛亮一人了。而且當時劉備白帝託孤的對象,並非只有諸葛亮一人,他還讓益州大族李嚴同受遺詔。

由此可見,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魚水關係,只是《三國演義》留給後人的一種表面印象罷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