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北京買房故事:新政凍住交易鏈 回鄉買房如何?

新政讓這條交易鏈上所有人都被凍住

在北京的房地產市場摸爬滾打20年,張志遠見過有人因房子而暴富,也見過有人白白損失了17萬元,什麼都沒得到。

在那筆失敗的交易中,張志遠是「甲方」。他和妻子本來的打算是把自己在四環路邊的老房子賣掉,換一套郊區的獨棟別墅養老,房子早已經看好了,樓前有一大片菜地。

跟他簽訂合同的是一對情侶,這對相識了9年的戀人也計劃好了,拿到房本的那天就去領結婚證。前提是,他們要先把昌平區的一套商住房賣掉,才能交上200萬元的首付款,剩下的錢還能負擔起一輛車和一場婚禮。

從3月26日起,這些甜蜜的計劃都被打亂了。那天,北京市多部門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辦公類項目管理的公告》,規定商辦類項目的銷售對象應當是合法登記的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有數據顯示,新政出台後3天內,商辦類的業簽約跌幅99.9%,張志遠遇到的只是其中一個故事。

已經收了100萬元首付款的商住房交易無法進行,張志遠的房子那對情侶也買不了了,但10萬元的違約金和7萬元的中介費,他們還是得出。

張志遠至今都記得,解除合同那天,那對情侶滿臉愁雲,一聲不吭,那時新政出台差不多剛一個月。

在此之前,張志遠那套四環邊的房子從掛出到簽合同,只用了一天,買家從看房到交定金,不超過3個小時。房子售價為510萬元,面積不到60平方米。

這幾乎是張志遠第一次不得不放慢買房的腳步。從1997年買第一套房子開始,張志遠就堅信「抓什麼都不如抓一套房」。這個商人平生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和看房,就連出門旅遊都總要去當地的書店和房屋中介逛逛。妻子跟他晚飯後出去遛彎兒,要是發現他沒跟上,回頭去中介門店裡找,准能找著。有幾次趕上店裡客戶要去看房,他也要跟著去,儘管人家根本不認識他。

為了買房子,張志遠「手裡都沒有閑錢」。他和妻子手裡有5套房子,但是一輛老牌麵包車開了12年,「連發小廣告的都不願意往我這兒發」。

這些年來,張志遠見證了房價的一魯夫漲。他眼看著路邊中介掛出的最低房價從「一字頭」(記者註:指100多萬元)變成了「二字頭」「三字頭」,直到現在「五字頭」越來越多。

就在今年3月份,他有個朋友看上一套房,房主幾次漲價,最後談好600萬元成交。臨近簽合同,房主接了個電話,說有人要加10萬元,問這邊要不要漲。他的朋友氣得沒顧上法律,在大馬路上把對方揍了一頓。

房價的飛漲不止發生在北京。去年春節,張志遠有個親戚開車去涿州,路上就讓樓盤推銷員給攔下了。到了售樓處一看,滿屋子都是人,當時就交了2萬元定金買了套房,說是「讓氣氛給包圍了」。現在那套房子已經漲了200多萬元。

「現在這年頭,買房子真跟買白菜一樣。」張志遠斜靠在椅子上,身穿一套綢料的深色唐裝,腳上一雙黑色布鞋,看起來像個地道的老北京。

因為經常看房,張志遠的微信里有北京各個地方的房地產中介,「經常聯繫的就有二三十個」,但是這幾天,他聽經常聯繫的中介說,新政之後房市成交量下降了七八成,有的中介因為拉不到業務,開始離開北京,跑到承德、唐山,最遠的去了海南。

張志遠買第一套房時,花了3萬元。那會兒商品房在市場出現已經將近20年,但很少有人買,大家還都等著單位分房。「我要不是因為沒分上,也不會花那個錢。那時候一個月才掙一千塊。」張志遠說。那時他剛剛辭了事業單位的工作,開始做生意,需要庫房,就在相當於今天的五環邊上買了一塊農民宅基地,周圍都是大片的荒地和村子。

為了買上房子,他們兩口子抱著孩子在村裡住了一年,大冷天挨家挨戶打聽有沒有人要賣房。

「那時買房子真是為了住啊。」張志遠感慨。結婚後一年之內搬了5次家,好幾次都是被房東轟出來的。過了20年,他還會時不時想起當年吃過的「沒房的苦」。到現在,他們總共搬了十幾次家,只不過後來的幾次,都是在自己的房子里搬進搬出了。

他從東五環的村子,搬到東三環的樓房,後來為了孩子上學,又搬進了東二環。

如今,買房賣房幾乎是他唯一的事業,曾經用來住的房子也不只是容納家庭那麼簡單。

他曾買過將近一年的股票,投了30萬元,最後只有幾千元收益。就連做生意,都不如他在房子上的收益多。

2004年的時候他第一次貸款買房,每個月要還1500元,相當於一個人一個月的工資,也咬著牙扛了下來。那時貸款政策剛放開不久,周圍知道的人都很少。2011年北京出台限購政策之前,他買了截至目前最後一套房,也是唯一一套純粹為了投資的房子。

那是雍和宮附近的一處20平方米的平房,當時92萬元買的,「現在得300萬元了」。

「這得干多少活、熬多少年才能掙得出來?」張志遠說。後來,最早買的那一處農民宅基地的房子拆遷,他又分得了兩套房和130多萬元拆遷款。

他也早就預料到北京房價的持續上漲。前些年,他看著越來越多的人往北京跑,工資一年年漲,畢業幾年後年薪幾十萬元的越來越多,心想這房價肯定也得跟著漲。「身邊總有人不相信,一直以為房價能降下來,結果在一間筒子樓里跟一家老小擠了30年。」他感嘆。

對張志遠來說,房子就是養老的保障。「光靠那些養老金,將來怎麼能更好地生活?」張志遠說。在他看來。有了房子就有了話語權,養房子比養兒子還靠得住。

買房的時候,張志遠幾乎沒有考慮限購政策帶來的影響。他堅信只要人不斷往北京走,房價就不會下跌。直到最近,新一輪的限購才讓他不得不放慢腳步。

為了賣出北四環的那個房子時能「合理避稅」,張志遠和妻子在賣房前兩天辦理了離婚。

在民政局,他們看到排隊離婚的人群中好多都是拉著手、笑嘻嘻的。辦理手續的工作人員當時只問了他們幾句話:「財產都分配好了嗎?是自己的真實意願嗎?」沒過幾分鐘,離婚證就發到他們手裡了。

「兩個人變成了一個人。」張志遠的「前妻」說。這個證件除了讓他們少交70多萬元交易稅款之外,沒給她的生活帶來任何改變。她依然為家人準備每日三餐,晚飯後跟前夫一起出門散步,依然需要常常回頭到路邊的中介門店把他拉出來。

可是這一次,本來已經計劃好的交易被政策攔了下來。張志遠還只是這條交易鏈上的一環。他準備賣房后換的房子,房主是個老太太,原本打算下個月去美國花200萬元買套獨棟小樓,就等他賣房交首付了,現在也走不了。另一頭,原本向那對90后情侶買商住房的人已經交的100萬元首付,也尚未被退還。一瞬間,這條交易鏈上的所有人似乎都被凍住了。

張志遠不知道的是,那對90后情侶在跟他簽訂買房合同的那天晚上,又趕回昌平的那套商住房裡簽訂了賣房合同。那一天他們累壞了,可還是買了兩瓶雞尾酒,慶祝即將到來的新生活。他們就像當年的張志遠夫妻,從河北來到北京,想在這座城市紮根。

在北京的房地產市場摸爬滾打20年,張志遠見過有人因房子而暴富,也見過有人白白損失了17萬元,什麼都沒得到。

在那筆失敗的交易中,張志遠是「甲方」。他和妻子本來的打算是把自己在四環路邊的老房子賣掉,換一套郊區的獨棟別墅養老,房子早已經看好了,樓前有一大片菜地。

跟他簽訂合同的是一對情侶,這對相識了9年的戀人也計劃好了,拿到房本的那天就去領結婚證。前提是,他們要先把昌平區的一套商住房賣掉,才能交上200萬元的首付款,剩下的錢還能負擔起一輛車和一場婚禮。

從3月26日起,這些甜蜜的計劃都被打亂了。那天,北京市多部門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辦公類項目管理的公告》,規定商辦類項目的銷售對象應當是合法登記的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有數據顯示,新政出台後3天內,商辦類的業簽約跌幅99.9%,張志遠遇到的只是其中一個故事。

已經收了100萬元首付款的商住房交易無法進行,張志遠的房子那對情侶也買不了了,但10萬元的違約金和7萬元的中介費,他們還是得出。

張志遠至今都記得,解除合同那天,那對情侶滿臉愁雲,一聲不吭,那時新政出台差不多剛一個月。

在此之前,張志遠那套四環邊的房子從掛出到簽合同,只用了一天,買家從看房到交定金,不超過3個小時。房子售價為510萬元,面積不到60平方米。

這幾乎是張志遠第一次不得不放慢買房的腳步。從1997年買第一套房子開始,張志遠就堅信「抓什麼都不如抓一套房」。這個商人平生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和看房,就連出門旅遊都總要去當地的書店和房屋中介逛逛。妻子跟他晚飯後出去遛彎兒,要是發現他沒跟上,回頭去中介門店裡找,准能找著。有幾次趕上店裡客戶要去看房,他也要跟著去,儘管人家根本不認識他。

為了買房子,張志遠「手裡都沒有閑錢」。他和妻子手裡有5套房子,但是一輛老牌麵包車開了12年,「連發小廣告的都不願意往我這兒發」。

這些年來,張志遠見證了房價的一魯夫漲。他眼看著路邊中介掛出的最低房價從「一字頭」(記者註:指100多萬元)變成了「二字頭」「三字頭」,直到現在「五字頭」越來越多。

就在今年3月份,他有個朋友看上一套房,房主幾次漲價,最後談好600萬元成交。臨近簽合同,房主接了個電話,說有人要加10萬元,問這邊要不要漲。他的朋友氣得沒顧上法律,在大馬路上把對方揍了一頓。

房價的飛漲不止發生在北京。去年春節,張志遠有個親戚開車去涿州,路上就讓樓盤推銷員給攔下了。到了售樓處一看,滿屋子都是人,當時就交了2萬元定金買了套房,說是「讓氣氛給包圍了」。現在那套房子已經漲了200多萬元。

「現在這年頭,買房子真跟買白菜一樣。」張志遠斜靠在椅子上,身穿一套綢料的深色唐裝,腳上一雙黑色布鞋,看起來像個地道的老北京。

因為經常看房,張志遠的微信里有北京各個地方的房地產中介,「經常聯繫的就有二三十個」,但是這幾天,他聽經常聯繫的中介說,新政之後房市成交量下降了七八成,有的中介因為拉不到業務,開始離開北京,跑到承德、唐山,最遠的去了海南。

張志遠買第一套房時,花了3萬元。那會兒商品房在市場出現已經將近20年,但很少有人買,大家還都等著單位分房。「我要不是因為沒分上,也不會花那個錢。那時候一個月才掙一千塊。」張志遠說。那時他剛剛辭了事業單位的工作,開始做生意,需要庫房,就在相當於今天的五環邊上買了一塊農民宅基地,周圍都是大片的荒地和村子。

為了買上房子,他們兩口子抱著孩子在村裡住了一年,大冷天挨家挨戶打聽有沒有人要賣房。

「那時買房子真是為了住啊。」張志遠感慨。結婚後一年之內搬了5次家,好幾次都是被房東轟出來的。過了20年,他還會時不時想起當年吃過的「沒房的苦」。到現在,他們總共搬了十幾次家,只不過後來的幾次,都是在自己的房子里搬進搬出了。

他從東五環的村子,搬到東三環的樓房,後來為了孩子上學,又搬進了東二環。

如今,買房賣房幾乎是他唯一的事業,曾經用來住的房子也不只是容納家庭那麼簡單。

他曾買過將近一年的股票,投了30萬元,最後只有幾千元收益。就連做生意,都不如他在房子上的收益多。

2004年的時候他第一次貸款買房,每個月要還1500元,相當於一個人一個月的工資,也咬著牙扛了下來。那時貸款政策剛放開不久,周圍知道的人都很少。2011年北京出台限購政策之前,他買了截至目前最後一套房,也是唯一一套純粹為了投資的房子。

那是雍和宮附近的一處20平方米的平房,當時92萬元買的,「現在得300萬元了」。

「這得干多少活、熬多少年才能掙得出來?」張志遠說。後來,最早買的那一處農民宅基地的房子拆遷,他又分得了兩套房和130多萬元拆遷款。

他也早就預料到北京房價的持續上漲。前些年,他看著越來越多的人往北京跑,工資一年年漲,畢業幾年後年薪幾十萬元的越來越多,心想這房價肯定也得跟著漲。「身邊總有人不相信,一直以為房價能降下來,結果在一間筒子樓里跟一家老小擠了30年。」他感嘆。

對張志遠來說,房子就是養老的保障。「光靠那些養老金,將來怎麼能更好地生活?」張志遠說。在他看來。有了房子就有了話語權,養房子比養兒子還靠得住。

買房的時候,張志遠幾乎沒有考慮限購政策帶來的影響。他堅信只要人不斷往北京走,房價就不會下跌。直到最近,新一輪的限購才讓他不得不放慢腳步。

為了賣出北四環的那個房子時能「合理避稅」,張志遠和妻子在賣房前兩天辦理了離婚。

在民政局,他們看到排隊離婚的人群中好多都是拉著手、笑嘻嘻的。辦理手續的工作人員當時只問了他們幾句話:「財產都分配好了嗎?是自己的真實意願嗎?」沒過幾分鐘,離婚證就發到他們手裡了。

「兩個人變成了一個人。」張志遠的「前妻」說。這個證件除了讓他們少交70多萬元交易稅款之外,沒給她的生活帶來任何改變。她依然為家人準備每日三餐,晚飯後跟前夫一起出門散步,依然需要常常回頭到路邊的中介門店把他拉出來。

可是這一次,本來已經計劃好的交易被政策攔了下來。張志遠還只是這條交易鏈上的一環。他準備賣房后換的房子,房主是個老太太,原本打算下個月去美國花200萬元買套獨棟小樓,就等他賣房交首付了,現在也走不了。另一頭,原本向那對90后情侶買商住房的人已經交的100萬元首付,也尚未被退還。一瞬間,這條交易鏈上的所有人似乎都被凍住了。

張志遠不知道的是,那對90后情侶在跟他簽訂買房合同的那天晚上,又趕回昌平的那套商住房裡簽訂了賣房合同。那一天他們累壞了,可還是買了兩瓶雞尾酒,慶祝即將到來的新生活。他們就像當年的張志遠夫妻,從河北來到北京,想在這座城市紮根。

北漂回鄉買房:北京房價瘋了以後 三四線城市也買不起!

北漂記者回鄉買房:北京房價瘋了以後三四線城市的老家也已經買不起!

全國兩會結束以後,全國多個城市掀起了一波房地產調控潮,尤其是北京「限房限貸」政策重新回歸,讓原本請了年假沖回老家「搶房」的林雪又多了一層猶豫。

林雪是國內某985高校畢業的碩士,來帝都做北漂已經三年了。她和男朋友兩個人平時都不太喜歡社交,周末除了加班就是拿兩年多沒換過的安卓手機玩玩遊戲,一切只為攢錢買房,但樓市卻一直跟林雪開著一個玩笑。

這幾個月來,因為買房,林雪一直處於情緒焦灼之中。

本以為北京買不起房,老家總是最後的安身之所。回去才發現,已經今非昔比,老家的房子不到一年翻了一兩倍,房主坐地起價、炒客大量囤房等情況時有發生。不快一步,連老家的房子都要買不起了。

猶豫中錯失良機

林雪最痛苦的就是當初沒去燕郊買一套房。當年男友鍾情於股市,而且每年盈利還算可以,所以買房計劃被一拖再拖。2015年後半年,身邊很多人開始去燕郊買房了,當時燕郊好地段精裝修的二手房均價也只有一萬出頭。不過男友對此嗤之以鼻:燕郊再往東就到他老家唐山了,買這兒沒意義。

等到2016年全國房價飆漲,燕郊房價居然漲到兩萬多一平。林雪傻眼了:炒股票一年兩三成的盈利,和房價上漲比起來簡直就是zuo啊!

當年沒著急下手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男友比她早畢業三年,很早就拿到了《北京市工作居住證》,這個小綠本號稱是北京市的綠卡,裡面第一頁就清楚地寫明了「持有本證,在購房和子女入托入學方面享受本市市民待遇」。

他們本來想利用這個小綠本搖一套自住商品房。沒想到卻陷入自住房的深坑裡。

自住商品房是北京的一項福利政策,政府通過限價賣地的方式讓開放商售賣低於市價30%的限價房,符合政策的人可以搖號排隊購買。這項政策在2016年之前並不太合人心,很多樓盤因為位置不好認購者寥寥。就像2016年春節之後的第一個自主商品房項目-緊鄰良鄉大學城捷運站的「恆大濱河左岸」樓盤,當時價格僅1.7萬元一平米,林雪壓根就沒申請,因為當時海淀、朝陽、通州、昌平等區都還有很多優質項目發布。

但是隨著2016年樓市暴熱,自住房的餡餅變成了鐵餅,砸碎了林雪這種北漂的夢。原來並沒有太多人問津的自住商品房,一下子冒出十幾萬人搶購。搖號優先北京本地無房家庭,雖然很多本地人家裡都有幾套房或者別墅,但以父母名義搶購的仍不在少數,林雪這種手拿這所謂「綠卡」的北漂一下子就沒了機會。

林雪終於發現,自己完美的錯過了這一波房價上漲。原來合租房子的小夥伴,一年前東拼西借湊出一百萬首付買了奧森公園附近的小兩居,現在都浮盈兩百萬了!

連排隊看房都沒機會

當林雪意識到無論怎麼賺錢,也敵不過北京房價上漲的時候,已經是2017年了。這時她徵用了男友的股市資金,收回所有借出去的外債,拿到了家裡的馳援,開始瘋狂地看房。

北京北四環外的南沙灘地區,一套39平米售價325萬的開間最先讓她動了心,首付150萬。但林雪當時還有一部分資金購買了理財產品,要等到5月份才到期,而房主自己也是換房,賣房心切,一口咬定不能等。當晚她還在和家人商量時,中介就發來微信,那套房子已經被別人加價定了。

奧森公園附近,一套35平米售價310萬的房子,林雪去看房時,前面已經有一隊看房的進去了,後邊還排了三隊人馬,等待看這套房子。這次還沒輪到林雪和家裡人商量,有人已付了意向金。

北京五環外首都機場附近,年紀比林雪還大的破紅磚樓,均價也到了四萬多一平……

3月的一個周二,林雪一下子約了中介周末要看六套房,順義的首都機場、昌平的沙河、南苑機場南邊的和義,遠的都不能再遠了。悲劇的是到了周五,居然都不用再去看了,因為想看的房子都已經成交了!

跟著中介看房時,林雪才明顯感覺到北京樓市瘋狂遠超想象。鏈家數據顯示北京2月看房次數接近70萬次,是去年3月以來的最高點。

請年假回老家搶房

覺察到北京房價即將迎來新一輪大漲,林雪和男友商議后,立刻請年假奔回浙江老家去搶房。畢竟男友的老家唐山環境不是太理想,而林雪老家雖然只是三四線城市,但緊鄰上海,漲價空間可期。這一波無論如何不能再錯過了。

回到老家,才知道北京的樓市相比來說還算理性的,家鄉的樓市已經徹底瘋了!

前兩年林雪的媽媽在老家某高檔小區工作,說為她物色了不錯的學區房,均價只有6000左右,內部價首付只要十幾萬。但當時她和男友一心想在北京買房,壓根沒考慮。卻沒想到,轉眼均價已經漲到1萬1、1萬2。搞得她後悔,當時有點膽色,借錢也應該買。

林雪姐姐在老家某著名景點附近有一套房,當年117平40、50萬入手,但現在已經漲到了130、140萬左右。還有姐姐給小孩上學買的學區房,買時不到1萬的均價,現在已經漲到將近2萬。去年大批上海、溫州等地的炒客來到此處買房,將這個小城市幾年都不動彈的房價迅速推高,先是學區房,再是景區房,還有高鐵房,甚至老城區動遷房。

聯繫中介時,聽說最近老家的房源已不好尋找,掛牌出來的房子基本是一擁而上。以前賣不出去的新房,現在也買不到,二手房都掌握在一些大戶手裡。有些精明的生意人在臨近上海的幾個縣區以低價買入多套房子囤著,等待著像林雪這樣的剛需客戶。有個炒客連房子都不看,上午一聽價格、地段合適,下午立馬簽字買入。她說,目前房價就是調控后震蕩,以後還要漲,現在買她房的人還能再賺一倍。

這幾天林雪跟著中介四處看房,但屢屢失望。之前只在北京聽說的事情,在老家也在上演。

在中介A處最先看好一套110平總價120萬的房子,打電話去和房主約看房,房主直接說加價20萬才能看房。下午和家裡人商量覺得還是加價買了算了,再打電話給中介聯繫房主,結果房主又說不賣了!

中介B領著看了同小區的一套120平報價150萬的房子,中介有鑰匙可以直接看,房子是純毛坯的,是一位炒房者眾多房產中的一處。談到何時可以簽約時中介又支支吾吾,最後就是房主還要加價。

中介C繼續帶看一套110平145萬帶車庫的,說是房主上午承諾了絕對會賣,結果走到房主家門口去看房時,按門鈴沒人,打電話不接。看這意思又是一個臨時變卦的,直接和中介說放棄了。

……

拼關係買房還遇坐地起價

最後買房還是拼了親戚關係,林雪姐夫是當地一家三甲綜合醫院醫生,在自己朋友圈兒問了一句誰有林雪中意的那個小區的房子出售。有一位業主同意將自己掛在中介138萬的房子以128萬的價格賣給林雪,因為這套房子沒滿兩年,雖然總價稍稍便宜一些,但林雪要多繳納十多萬元的稅。

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林雪跟家人簡單商量就打算買下了,而且要先多交點定金,免得房主毀約不認賬。那一夜,她都沒睡好覺。

第二天簽約時,林雪看到了房產證上房主僅僅是五個月前才購買的這套房子,轉眼就增值了50多萬!房主還得意地說,這都不算啥,在這個小區他還有幾套房子,現在是看著房價太瘋狂怕出調控政策才賣出這套的。房主老婆直呼賣虧了,地段好、小區好、租客好,掛牌138萬現在只賣128萬,心理難平衡。

交完定金,林雪的姐夫趕緊和房主約好第二天辦面簽手續,生怕遇到什麼糟心事兒,結果還真遇到了……

>;>;>;>;

奇葩偶遇之一:交易一半遇調控。

和房主約好了3月22日上午辦理面簽和貸款手續,結果3月22日醒來拿起手機一刷新聞。倒霉到家了,這座城市凌晨出了第二輪限購政策:外地戶籍首套首付五成且限一套,本地戶籍首套首付三成,二套五成。說實話,這種正辦著手續遇上調控,林雪心裡挺擔憂的。

>;>;>;>;

奇葩偶遇之二:坐地起價。

房主完全不是這麼看,這種不痛不癢的政策被他解讀為利好,然後一路抱怨自己賣便宜了,現在都找不到好房源之類。雖然林雪故意裝傻充楞,但是還是沒逃過坐地起價,因為房主接到了另一個中介的電話,有人願意多出十萬買這套房子。房主以此為由,要求多收這套房子三個月的租金作為「心理補償」,林雪為了不在多生事端,只能同意了。

>;>;>;>;

奇葩偶遇三:戶籍在本地居然被算做外地人。

辦房貸時,中介把林雪拉倒了某中字頭四大行之一的銀行,業務員慢慢悠悠整理完資料,突然要求林雪開通某券商股票賬戶,然後還要做一份基金定投。被林雪拒絕後,業務員說出了一句雷人的話「你雖然戶籍是本地的,但是你工作在北京,就不能算是本地人,首付可能要五成」。另外,業務員死活不願意給予首套房九折利率優惠。

最後連中介都看不下去了,直接拉著林雪換了另一家國內四大行之一的銀行,這家銀行效率又出奇的高,業務員拿出一沓文件要求林雪簽字按手印,然後就讓她回去等消息了。

尾聲:有人想結束也有人想繼續

回到家裡,林雪就接到中介的消息,「這個不痛不癢的限購政策,看來只能讓房價繼續往上走」,「中介費、評估費和貸款服務費你得儘快交一下」……

經歷這一場老家搶房大戰,林雪發現,無論是北京的房價,還是老家的,都在以一種瘋狂的速度上漲,根本不會留給他們太多機會。

現在,她只想快一點結束這一場魔幻現實主義的大戲,回北京趕緊賺錢,畢竟我們不知道房價還會不會漲,但可以想辦法提高自己的身價。

但與此同時,因為調控升級,原本苦於找不到房源做生意的炒客又開心了,這下因為首付50%又會有一批人退出,正好去物色下一個獵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