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三國三大戰役為何兩次發生在荊州這一個地方

三國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大戰和夷陵之戰,這三大戰役,不僅耗時長,參戰的人員多,而對三國發展的走勢也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這兒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后兩次戰役都發生在荊州地區呢?除了這兩次大的戰役,三國時期的荊州地區,中小規模的戰鬥也是連續不斷,可以說,從三國早期的劉表開始到蜀漢國滅亡,這兒的戰事就一直沒有長時間的停頓過。這種狀況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官渡之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秋天,曹操在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以後,開始出兵南征荊州的劉表。八月,劉表病死,他的兒子劉琮率領全州投降。曹操在安頓了荊州投降人員以後,率領大軍繼續南下,目標直指孫權所在的東吳。這時候,劉備已經被打敗,益州的劉璋派來了使者,接受曹操的徵調,還派遣了士兵幫助曹操征戰。可以說,曹操只剩下一個強敵——孫權。換句話說,只要征服了孫權,收復了江東,曹操就基本上完成了全國的統一。而收復江東這個目的難不難實現呢?本來,曹操要想過江,缺的是水軍,可是他在劉琮投降后,卻得到了荊州的水軍,等於是補齊了這塊短板。但是曹操也有不足,用周瑜的話說,是政治上一個不如孫權,軍事上存在四個問題。這就是:政治上,曹操雖然是漢朝的丞相,但很多人仍然把他看作是篡漢的奸賊,而孫權依仗著父兄的餘威,經營江東多年,已經是可以橫行天下了。軍事上,曹操即便是內部團結,也只能是速戰速決,不可能長時間地和江東較量水軍的勝負;何況北方並不是十分安寧,還有西北的馬超、韓遂已經成為曹操的後患;曹軍的長處在於步兵和騎兵,現在他們捨棄了自己的長處,而想駕駛著戰船和東吳交鋒,對他們是不利的;現今天氣已經寒冷,戰馬缺乏草料,北方的士兵來到江南水鄉,水土不服,必然生病。這四項都是用兵大忌,曹操冒險前來,必然失敗。

有了周瑜的這番分析,東吳內部統一了思想,決心和曹操一戰。孫權和劉備又分別在魯肅諸葛亮的勸說下聯起手來,共同抗曹,再加上曹操的兵士真的染上了瘟疫,最終孫劉聯軍取得了勝利,曹操退回到北方。這場戰爭的中心戰役被稱之為赤壁之戰

然而,曹操雖然失敗,卻並不是一無所得,而是將樊城納入了自己的囊中,後來關羽發起的襄樊戰役,就是和曹操的大將曹仁作戰。曹操自己北歸后,周瑜和留守在江陵的曹仁作戰,最終收復了江陵。而劉備趁機拿下了江南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這樣一來,襄、樊以南地區則為孫權和劉備共有,如劉備為荊州刺史,治所在公安(現湖北的公安縣),周瑜為南郡太守,治所在江陵,都在現在的湖北荊州市轄區內。《三國志》注引《江表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劉)備。」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赤壁大戰,得利最大的是劉備,他不但免於被曹操消滅,還被孫權推薦為荊州刺史,既有了地盤,又擴大了軍隊。曹操是失敗一方,不可能獲得多少利益,但曹操也是有失有得,失的是兵士的損失,得到的是樊城這個南下的前沿陣地。赤壁大戰是東吳的勝利,但最受傷的也是東吳,不但損失了很多兵士,還在此後不久,死去了周瑜,原因就是在奪取荊州時受傷。

赤壁大戰後,荊州地區暫時平靜了一段時間。曹操要對付西北的馬超、韓遂;劉備要安撫大戰剛過的荊州地區;孫權則需要休整,因此讓魯肅整軍練兵。

但是,這種狀況是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的,因為荊州是爭奪天下的必須之地,而三國又是不可能長期共存下去的。因此,到了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孫權以劉備已得益州為理由,要劉備還回荊州。劉備以等得到涼州為借口拖延不還,結果兩家開戰,孫權奪回了長沙、零陵、桂陽,劉備拿下公安、益陽。這一年,曹操進攻漢中,威脅到了劉備的益州,劉備聽說后,不得已和孫權講和。這樣,荊州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的東吳所有,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所有。

赤壁大戰

荊州這個地方,劉備可以暫時罷手,因為他有艱險的蜀道可以作為屏障,但他不能失去漢中,失去了,成都就沒有了保障。所以,劉備必須和孫權講和去奪取漢中。孫權不能丟,而且最不能丟的就是他,丟掉了,東吳就沒有了絲毫的險阻要塞,國家危亡馬上呈現。但是,孫權在東部合肥剛剛失利於曹操,西部又和劉備剛剛戰罷,一時還需要休養生息,因此也不得不和劉備言和。曹操也不能丟,丟掉了,許都將門戶洞開,成為荊州所有者直接攻擊的對象。

這就是關羽發起襄樊之戰的動力所在吧!

正如前面所說,關羽的襄樊之戰,威脅的不僅僅是曹操,更嚴重的是東吳。所以,當關羽水淹七軍,擒獲于禁,斬了龐德以後,中原震動,曹操甚至都考慮到遷都以避鋒芒。畢竟,曹操一世梟雄,手下人才濟濟,智謀之士甚眾,有人看到了問題的關鍵,荊州對東吳更為重要!司馬懿和蔣濟都看到了這個關鍵,說:「于禁等人戰敗,是因為大水,並非是攻戰失利,對國家大計沒有構成大的損害。劉備和孫權,從外表看關係密切,實際上很疏遠,關羽得志,孫權必然不願意。可派人勸孫權威脅關羽後方,答應孫權把江南封給他,這樣樊城之圍自然就解除了。」曹操聽從了他們的建議。事情果然被他們看準,孫權寫信給曹操,要求替朝廷效力(這時候孫權向曹操稱臣),討伐關羽。同時請求不要泄露消息。曹操同意了孫權的請求,但同時聽取了董昭的建議,將消息泄露。這樣一來,樊城的曹仁堅守,前來支援的徐晃破圍,孫權在後方偷襲了江陵,關羽失敗被殺。也是關羽大意,他認為孫權不敢用兵,東吳的大將呂蒙養病不在,代替他的陸遜年輕且表現的非常謙卑,東吳也不會出兵。更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下屬會背叛。這就是「大意失荊州」。大意的還有劉備和諸葛亮,關羽搞出這麼大一個動靜,兩人竟然都沒有絲毫配合的行動和建議。

司馬懿等人為什麼會說孫劉兩家貌合神離?就在於荊州對於東吳來說太重要了!這兒雖然不是他們的腳跟、他們的心臟,但卻是他們的脖頸,失去了荊州,就是讓人掐住了命脈。所以,無論是什麼協議,都不如命重要,這就是孫權敢偷襲關羽的根本所在。

荊州丟失的時候,劉備還是個漢中王,第二年當了皇帝。當皇帝的第二年,劉備不顧屬下大多人的反對,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親自東征伐吳。這就發生了蜀、吳之間的夷陵之戰。假如說劉備是個小富即安的皇帝,荊州丟了也就算了,蜀漢國還有西南的雲貴、西北的涼州好大片土地等著他去開拓。但問題是劉備是漢朝皇家後裔,又是當世英雄,他要續的是漢祚,要回到中原,沒有荊州不行。就像後來的諸葛亮,在北部搞了個轟轟烈烈,但效果卻是了了,為什麼?就是那地方不利於任何一方進攻,除非雙方力量懸殊。荊州這地方則不同,它就像陸遜說的夷陵一樣,易得也易失,也就是利於進攻但不能久拖不決。

夷陵之戰

東吳人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總是先巧妙的周旋,等到看準了時機然後一擊致命,赤壁戰曹操,江陵偷襲關羽都是如此。有了這兩次的經驗,陸遜的夷陵之戰也是採取了這種戰法,先是節節敗退,逐次抵抗,到了一定的地方,就做頑強抵抗。到了需要堅守的時候,陸遜甚至連公族的孫桓也不顧。正因為如此,陸遜在劉備進攻銳氣受挫之後,一把火將劉備四十餘座營寨燒毀,劉備從此徹底退出了荊州。

蜀漢國雖然退出了荊州地區,可這兒卻並沒有因此而平靜,魏吳兩家誰也不敢絲毫懈怠,這兒還是在不時地打打鬥斗,直到蜀漢國滅亡。

荊州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戰役?就因為他的地理位置的重要。對於東吳來說,荊州是它的脖頸,有了它,就可以張開口咬人。而丟掉了,就等於是讓人掐住了脖子,時間長了,就等於是滅亡;對於曹魏,荊州就是胸膛,有了它,就可以把吳、蜀攬入懷中。而失去它,打兩拳也許不要緊,但這兒離心臟太近,刺一刀,也許會丟命;荊州又是蜀漢國的胳膊,擁有它,打人就可以揮臂有力。而失去它,從此就只能是一個拳頭打人。

這就是三國時期的荊州,它是三家的一個軸心,也是三家糾結之地,還是個可用武之地。這就讓荊州變成了一個絞肉機,三國時期有太多的人太多的將軍甚至是名將在這兒被絞碎。而結果卻是,荊州是三國時期一個固定轉不動的風車,三個鼎足而立的國家,就是風車的葉扇。而蜀國雖然像是一片斷裂的葉扇,但仍然對這個地區的鼎立起著制約的作用,因為他的眼睛還在看著這個地方。這就是三國三大戰役有兩次發生在這一地區的根本原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