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有料 |中國企業平均壽命只有7.3年?家族企業如何實現基業長青

人們的潛意識裡,往往是雙重標準的。作為精英、或自詡為精英的企業家們也不例外。比如,沒有幾個人會真相信「萬歲萬歲萬萬歲」,但是,同樣沒有幾個人會不去追求「基業長青」。

人喜歡仰望星空、宏大敘事。做百年企業、成就宇宙托拉斯,就是企業家們的夢——儘管大多數人在夢醒時分,最為困擾的可能依然是企業或家族內部七大姑八大姨的小衝突。

不過,正如「萬歲萬歲萬萬歲」是荒謬的一樣,「基業長青」對大多數夢想者而言也是難以實現的。

一組關於企業壽命的數據提示

美國《財富》雜誌分析,大多數企業的壽命都很短:

——美國大概有60%企業的平均壽命不超過5年,只有2%的企業能存活50年;而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一般不超過7年,大企業不足40年,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在40年到42年。

——美國在1976年成立的製造類公司,能存活2年的佔77.4%,能存活6年的佔45.4%,創建運營超過10年的佔35.4%。

——1977年~1990年間的美國上市的公司能夠存活5年以上的佔68.76%。

——日本所有企業平均壽命是12.5年。

集團企業平均壽命是7年至8年,中小企業是2.9年。由於90%以上是中小企業,由此可得出企業的平均壽命是7.3年。2005年商務部公開的數據表明,企業平均壽命是7.3年,浙江民營企業平均壽命是2年。(《世界五百強企業的生命周期及其決定》,碩士論文,浙江工業大學魏慧,2012年)

無論是王朝,還是企業,如同人的生命一樣,都有新陳代謝,都有生老病死,基業變色、最終凋零才是常態,從這個角度來看,基業長青則是不可能的夢想。

BBC記者金·吉特爾森(Kim Gittleson)在其發表的《公司可以永續嗎》一文中揭示了這樣一組數據:耶魯大學教授分析,標準普爾所列500強中的美國企業,平均壽命從20世紀20年代的67年降低到2012年的15年,且預測,到2020年之前,世界500強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企業將是我們此前聞所未聞的。

在另外一篇悉尼大學學者Eric Knight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的文章中,作者指出,1964年~2014年的半個世紀中,世界500強的平均壽命從60年下降到18年。

與此類似,國家工商總局企業註冊局、信息中心對2000年~2012年的全國新設企業、注吊銷企業生存時間等數據進行分析發現:5年內累計消亡三成以上,半數能存活8年以上。以2000年以來新設立的企業為研究對象,企業累計存活率呈逐年下降趨勢,成立后的第五年累計存活率為68.9%,第九年的累計存活率為49.6%。隨著企業成立時間延長,企業累計存活率進一步降低,到第13年為38.8%。

企業成立后三至七年為退出市場高發期,即企業生存時間的「瓶頸」。企業成立當年的平均死亡率為1.6%,第二年為6.3%,第三年最高為9.5%。總體來看,企業成立后的三至七年中當期平均死亡率較高,隨後漸趨平緩。(《突破「瓶頸期」與「危險期」 迎接成長關鍵期—全國內資企業生存時間分析報告》,國家工商總局企業註冊局、信息中心,《發展觀察》2013年第9期)

根據上海市工商局註冊企業的數據統計匯總,2008年~2012年間該市停業企業的生存時間,壽命為5年以內的超過總數的六成,其中比重最高的壽命段為第2年~第4年,分別達到了15.4%、16.9%及12.4%。壽命為6年9年的企業比重為21.4%,而壽命為10年19年的企業比重為12.5%,超過20年的屬鳳毛麟角。總體而言,停業企業的平均壽命為5.3年。(《上海企業壽命和相關因素分析》,劉斌、曲文波、朱文康,《上海商學院學報》2013年10月)

不僅企業如此,王朝何嘗不是如此。自秦始皇一統江山以來,直至辛亥革命,總共出現了12個統一的王朝(其中涅槃重生的漢、晉、宋各分兩朝,不包括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碎片化的時代),這12朝平均壽命為154.92年,如果將兩漢、兩晉和兩宋分別合併計算為一朝,則總共9朝的平均壽命為206.56年。

真正的企業和企業家的缺失

大環境的變化,也導致更多企業難以甚至無法傳承。首先源於經濟的轉型,產業結構發生巨大的轉變,此前一些傳統的、難以與時俱進的產業會受挫。其次則是環境,尤其是政商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些企業需要為此前的政商關係付出代價;一些則在政商關係新生態下難以適應,又導致被淘汰。再加上企業內部治理與家族內部治理的雙重壓力,大多數企業將在今後的5年〜10年死亡,這實在是非常正常的生態演化。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各領風騷三五年,這本是自然規律、本是常態,本是進步中應有之意,都「基業長青」了,怎麼可能呢?

當下的大多數家族企業,因為其在產業結構中的位置、其內部治理的問題及政商關係等,其實並不具備傳承的價值。更進一步地說,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確誕生了很多富人及製造財富的機器—其中有的叫「企業」,但卻沒有多少真正的「企業家」及真正的「企業」。倘或富人們真將自己的斂財成功歸功於經營成功,無論如何是高看了自己,這種自大亦很容易在今後令他們出現誤判—大量海外投資的失敗,已經證明了特色的「企業家」在真正的法治環境與真正的市場經濟中還需要艱難的適應。同樣,企業家在讀了EMBA之後,反而把企業做死的案例也不少,凸顯特色市場環境的獨特性,橘生淮南只能為枳。

對不少民營企業而言,企業本身早已成了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至於難以捨棄的理由,有的人或許是出於感情的慣性,有的人或許是夢想太多—尤其在EMBA課堂上心靈雞湯喝高的,有的人則實在是有難言之隱—某些企業僅僅是個堵漏的大補丁,只要補丁在,就可以閃躲騰挪。對於最後這類企業,比傳承更緊迫的是如何在沉沒前盡量套現。

家族「基業長青」要比企業「基業長青」更現實

不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是人的天性。比如追求長生不老,比如追求一世二世萬萬世,也比如追求基業長青。

其實,對家族企業來說,至少有兩種不同的基業:一是家族,二是企業,後者對於前者的意義,並不在於企業這個殼,而主要是這個殼所創造的財富。相比來說,家族「基業長青」要比企業「基業長青」更靠譜些。

與為人處世一樣,「知己」乃是家族企業傳承的第一關鍵。所謂的基業長青,早已成為民企集體服用的雞湯而已,作為自我激勵、或者作為公關包裝。

一些清醒的企業家們,早已是一隻眼睛盯著發展,一隻眼睛盯著撤離,隨時準備奪門而出,他們所追求的「長青」無非就是財富的安全,而非企業的持續——這是經濟的悲哀,不過這也完全符合經濟人理性。

對於民營企業家個體來說,要克服的是驕氣,為何非要出人頭地、非要做大做強呢?「小富即安」沒有什麼不好,西方發達國家也多是中小企業的天下。過於追求做大做強,過於追求基業長青,這反而可能加速企業的死亡,而這種死亡不僅毀了企業,也往往毀了家族。

人的致命病根,從來不在於膽子太小、步子太慢,而在於過於狂妄、步子過大。

(作者是《家族企業》雜誌顧問,改革史、戰略史學者,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學術顧問,多所商學院EMBA教授。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7年1-2月合刊】(點擊鏈接了解更多內容),版權歸《家族企業》雜誌所有。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