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關於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你知道的還不夠多

在外交部,發言人真是一個非常微妙的職位:級別不算高,但卻是外交部乃至整個政府的臉面。

這個崗位的要求極高。每周五天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除了暑假和國定假期之外,雷打不動。客觀來說,外國記者找官員採訪並不是那麼容易,於是什麼奇奇怪怪的問題都拋給外交部發言人。這就要求發言人對的各項政策、新近新聞都了如指掌,此外還要反應速度極快,才能做出恰當的回應。

外交部一般安排三位發言人,一位是新聞司司長,兩位副司長。由於昔日的工作關係,筆者認識不少外交部大使。但他們曾私下跟筆者開玩笑,其實挺羨慕外交部發言人的。你想,能在每天的新聞中露一小臉,還能在海量微信推送中出現名字,怎麼也算是部內的「知名人士」。你想,人民群眾知道現任駐美大使是誰的人,大概要少於知道發言人的人。

馬朝旭。

外交部發言人的仕途似乎也挺順。

遠的如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外長錢其琛以及外長李肇星不談,近的如原來新聞司司長馬朝旭,任職兩年多后就被提拔為部長助理,在擔任駐澳大利亞大使后,現在已是副部級的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代表;再比如之前的女發言人、副司長姜瑜,如今已是駐阿爾巴尼亞大使。現任新聞司司長陸慷,此前職務是駐美公使、副館長。

外交部發布會的歷史很長,據錢其琛在《外交十記》中介紹,第一次發布會在1982年3月26日。作為時任新聞司司長,他就中蘇問題發表了談話,而為其擔任翻譯的,正是李肇星。

筆者自2010年5月起駐京,開始親身感受外交部發布會。發布會不限時。說白了,只要有記者提問,發言人就需作答,發布會就在繼續。直到底下不再提問為止。筆者經歷過一刻鐘就結束的發布會,同樣有過一個半小時的發布會。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這段時間有地區熱點問題或者當天發生了重大國際事件,那麼發布會一定短不了。

至於發布會的氣氛,大部分時候台上台下還是很友好的,但也有過劍拔弩張的時候,比如就某個熱點問題西方記者連珠炮似的提問。當然,等到下一次發布會,大家又都是「好朋友」了。

姜瑜。

具體到發布會環節,請允許筆者回答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有很多人問過。

問題一:外交部發言人面前有沒有提詞器?

這大概是受到電視主播看提詞器播新聞的影響。回答是否定的。當然,這不代表發言人就沒有「小抄」。在主持發布會時,發言人都會攜帶一本名為「口徑夾」的厚本子,裡面是對國際事件的表態,便於發言人在台上及時查閱作答。

每條「口徑」的出爐都有著嚴謹且複雜的過程:部內相關司處草擬,報司領導批,再報部領導閱,如果是重大事件表態,還需更高層的領導拍板。

至於「口徑」擬定方式,大致按照美國傳播學「396」原則,即「30個字、90秒、六年級水平」。「30個字」,是指發布內容要直截了當,可用30個字概括;「90秒」,指為便於廣播與電視配同期聲,發言人要在90秒內將口徑表達完整;至於「六年級水平」,意為回答應通俗簡單,不給外界造成額外的理解障礙。

問題二:外交部發言人為什麼常常不正面回答問題。

有人就認為這是發言人不專業之處。恰恰相反,這種迴避式作答必要且明智。

舉一例,的兩個鄰國在爭議地區發生衝突。有記者問中方認為是哪國責任,發言人答曰「中方希望雙方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早日使該地區恢復平靜」。這種看似籠統的表態,避開了敏感問題,防止陷入外交被動。

再舉一例,國家領導人要出訪某國,但尚未到時機公布消息。在發布會上,有消息靈通的外國記者就拿領導人行程提問發言人,發言人回答:「中X雙方正在密切協調之中,如有相關消息將會及時發布」。這樣的回答能進能退,避免出現被動。

陸慷。

再回到發布會上來,發言人是主角,記者同樣也是主角。發布會上的老記大致可以分成四類。

第一類,境內記者與港澳記者;第二類,像巴其斯坦、俄羅斯等友華國家記者,他們比較低調,在發布會上鮮有提問。第三、第四類分別是日韓記者與西方記者,他們往往是發布會上的活躍分子。區別只是,日韓記者格局稍微小一點,更多關注本地區問題,比如中日關係、朝鮮半島局勢、釣魚島問題;而西方記者頗有幾分「要把地球管起來」的架勢,從內政、地區熱點到世界局勢,都會向發言人提問。

至於提問的內容,現在講究信息透明公開。在外交部網站主頁上,能查閱到每次外交部發布會的問答錄。筆者對比過,應該說,發布會上的絕大部分問答都會上網。

有兩類問題比較沒意思。

一種是「明知故問」型提問,這些問題是老生常談的問題,記者也明明已知發言人的答案,但還會進行提問,頗有幾分追求儀式感與秀存在感的意思。比如,韓方記者的保留問題,「今天是韓戰(即中方稱朝鮮戰爭)爆發xx周年紀念日,請問中方認為這場戰爭是哪一方挑起的?」

另一種則算是「挑事兒」型提問,比如關於邊疆問題、人權問題等。不過,既然沒有明確規定什麼問題不能問,那麼記者就有權提出任何問題,即便旁人聽起來不太舒服。當然,發言人也有義務作答。不過,這類問題的回答口徑,發言人早已瞭然於胸。說白了,這類問題意思不大,沒有建設性。

也有人會問,外交部發言人在台上會不會犯錯?筆者左思右想,只記起一次口誤。某位發言人在答記者問時,把兩個國家國名搞錯,在提問者要求確認時,發言人發現問題並自行糾正,沒有影響正常的新聞發布。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