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萬物復甦 九本書伴你去踏青

「我看到那些歲月如何賓士,挨過了冬季,便迎來了春天。」《瓦爾登湖》里的這句話成了當下時節的一個美妙的註解——春天來了,萬物開始復甦。

有著好天氣的日子裡,踏青成了出行的一個優先選擇。逃離鋼筋水泥的都市與繁重的工作,人們在花草與鳥鳴中尋覓難得的清凈與閑適。正如兩百多年前,美國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邊獨居,一部分為的是逃離工業革命帶來的那種忙碌、無節制的快節奏生活,轉而回歸、擁抱自然。

《瓦爾登湖》不僅是梭羅那隱居生活和哲學思想的記錄,它也被視為自然寫作的鼻祖。這類寫作通常以作者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深刻的哲思來展現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除《瓦爾登湖》外,約翰·繆爾的《我們的國家公園》、奧爾多·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等作品都被奉為自然寫作的早期經典作品。

與自然寫作時常一同提起的還有博物寫作。這是一類與博物學緊密相關的書寫,但好的博物寫作書籍,不僅能將晦澀難懂的博物學知識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更能將其與環境、人類乃至萬物的情感聯繫在一起,繪出一幅生動細緻的和諧圖景。從1871年出版的約翰·巴勒斯的《醒來的森林》到近年的《醉酒的植物學家》,這些作品無一例外都證明了好的博物寫作不單單隻是將知識輸出,而放棄發掘更多的人文內涵。

近年來,自然寫作與博物寫作的作品層出不窮,尤其是後者迎來了出版的小高峰。一大批以「博物」作為主要內容和宣傳賣點的新書佔領著一排排書架,連「博物」本身都逐漸被視為一種新的、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方式:人們渴望了解更多關於自然萬物的種種,並與之建立聯繫。網路上,《博物雜誌》官方微博的走紅,也在印證著這點。相比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博物學在我們生活的缺失,現在,博物學像是迎來了自身的復興,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下面推薦的九本自然或博物寫作的新書,有描繪林中鳥兒歌唱與日常的經典,有記錄20世紀早期的英倫鄉野風情與閑適生活的手記,也有講述我們時常忽視的雜草、蔬菜的「前世今生」的著作。但無一例外的是,這九本書都能助你在忙碌勞累的生活中,體會一種源於自然的靜謐與奇妙。

約翰·巴勒斯《醒來的森林》

1、作者來到美國哈德遜山谷,迎接他的有:茂密的叢林、百鳥歡鬧卻又和諧的音樂會、以及「鳩佔鵲巢」等關於鳥類的一幕幕趣事……在與鳥兒們「相處」的時間裡,巴勒斯不禁思考博物寫作的目的與鳥的生命之燦爛。

2、巴勒斯曾經用「延齡草」一詞來涵蓋全書的氛圍與神魄。這種草一旦在林中開放,便昭示著所有鳥兒的歸來,於冬日裡沉寂已久的森林也將被這些歌唱著的「精靈」們喚醒。有著與晚霞相襯的音色的原野春雀、號稱「歌中之後」的隱居鶇、善於模仿的白眼綠鵑......數不盡的鳥兒們在森林裡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家,是合奏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它們有著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習性,卻又能在同一座森林中共處。巴勒斯筆下的鳥兒大多是可愛的,帶著尚未被人類馴服的靈氣與野性。即便是那「鳩佔鵲巢」的「惡鳥」,也讓人討厭不起來。

3、不同於直白生硬的科普,巴勒斯解釋自然的方式是「挖掘她的精華、與她進行情感的溝通、吸收她並用精神的色彩再現她」。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何他能把鳥類這一群體寫得如此生動可愛——他是將鳥兒們當朋友來看的。鳥兒們的生活在巴勒斯眼裡,與人的生活一樣有著喜怒哀樂、生離死別。而寫作對於他而言,更像是「在原野或者森林中的再度」。

蒂姆·伯克黑德 《鳥的感官》

1、貓頭鷹如何在夜間飛行?火烈鳥如何感受到千里之遙的豪雨?鴴鷸連續遷徙上萬千米、雨燕在飛行時休息、幾維鳥嗅到泥土中的蚯蚓——援引幾十年來鳥類行為學、生理學、解剖學的研究成果,伯克黑德帶領我們深入鳥類的感官世界,探尋這些飛翔的(或者不會飛翔的)精靈的奧秘。

2、在書中,伯克黑德從鳥類的各種感官功能逐漸論述,以此證實它們在視覺、聽覺、嗅覺等感覺中各自具有長期演化而來的感官能力。這是常人所不能感覺的。比如,蜂鳥和人類一樣擁有味蕾,但它們的味蕾長在嘴裡而不是在舌上,那人們又是怎樣發現它們可以品嘗出花蜜中糖濃度的差異?再比如,雄性長腳秧雞的求偶時的鳴聲可以達到100分貝,這樣洪亮的聲音不會對鳥類自身的聽覺系統造成永久性的損害么?翻看此書,在滿足好奇心的同時,亦是對鳥類科學的進一步了解。

3、伯克黑德經常論及人類在過去所累積的鳥類相關知識與研究成果,讓這本書富含了鳥類研究史般的考究味。他還告訴讀者許多流傳的錯誤性推論,算是以此對鳥類知識的科普、糾錯。憑藉其內容的豐富性和可讀性、趣味性,《鳥的器官》斬獲2012年《衛報》「最佳自然圖書」、英國鳥類基金會「最佳鳥類圖書」等榮譽。

伊迪絲·霍爾登《1906:英倫鄉野手記》

1、作者伊迪絲·霍爾登在藝術學校執教期間,為了教學,製作了這些關於鄉野生活的手記。手記里有鳥、花草和她怡然自得的生活,一切都相得益彰。四季流轉,鄉間的風景卻依然那麼寧靜美麗。

2、愛德華時代的英國鄉野是怎樣的一副圖景?這本書可以告訴你。從春意初現的1月到白雪皚皚的12月、從雪花蓮到虞美人......鄉村大自然的風景就從未重樣過。伊迪絲用輕描淡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田園牧歌式的鄉間圖景,而她自己的小日子也與其相融:賞花、看鳥、發獃......頗有些英倫式的「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的鄉野情調。

3、除了自然的詩意外,書中的手記還有著人文的詩意。伊迪絲幾乎每天都會抄上幾首小詩,既有莎士比亞對燕子和水仙花的讚美,也有雪萊對銀蓮花的偏愛。當人們在閱讀、朗誦這些詩的時候,無疑也是在和這些詩人一起體驗自然的美與多變。再加上那些色調清新的水彩畫,一副英倫鄉野的圖景便躍然紙上了。另外,伊迪絲字裡行間透露出的熱愛生活的態度,也值得每個在忙碌日常中掙扎的人思考,而不僅是流於羨慕。

理查德·梅比《雜草的故事》

1、雜草是生物品種還是文化的產物?它們為何存在?如果沒有它們,世界將會怎樣?英國博物學作家理查德·梅比在這本書里回答了這些問題,講述了在人類與自然的抗爭過程中,雜草是如何被定義、被詮釋、被限制和被不公平地對待,又是如何衝破文明的邊界並影響人類對自然的看法。

2、在雜草的定義里,最為人所熟知的也是最簡單的當屬一種「出現在錯誤地點的植物」,意即「雜草長在了比本希望長出其他植物,或者根本不希望長出植物的地方」。但這個「正確地點」的定義也是十分粗糙的。雜草具有太多複雜性和矛盾性,定義也只是其中的一種。好在,理查德只是想向讀者展示這些內容,而非去同化人們對於雜草的態度和看法。

3、作為一部跨越園藝、文學、歷史的作品,《雜草的故事》內容十分豐富,除了對雜草的定義、生長過程等較為直觀的內容外,理查德還探討了與之有關的野食文化、宗教文化、甚至是人類的審美等深層次的內涵。例如,他曾提到《尋找蘆筍》的作者吉本斯在少年和成年後對雜草野食的態度——「少年時的他採集食物是為了生存,如今的採集是為了重新感受大地和四季,是為了在一個超市文化泛濫的時代重新發現食物的真諦。」這或許能引起我們對自己飲食習慣和野食文化的反思。

艾米·斯圖爾特 《醉酒的植物學家》

1、清酒始於米粒,蘇格蘭威士忌源於大麥,特基拉來自龍舌蘭.....幾千年來,人類用他們的才智和激情,不顧一切地把這些植物轉化成酒精。艾米·斯圖爾特考察了許多能讓人暈眩的花草、樹木、果實和真菌,寫成了這本《醉酒的植物學家》。

2、艾米·斯圖爾特已經寫了6本關於危險與樂趣並存的自然界的書,在《醉酒的植物學家》中,他站在植物學的角度,仔細地分析一款款酒的歷史淵源、植物分類、釀造經過和調製方法,並將相關的真菌學、昆蟲學的知識點穿插其中,這是一件特別考驗筆力的事情。

3、在看似輕鬆寫意的文字背後,少不了細緻的考據和海量的知識儲備的支撐。有讀者評論:「這本書本身就像是一杯雞尾酒,以植物學為基酒,兌上一些酒的知識,再加上一些歷史和野史,最後又加上一點化學知識豐富味道。」甚至還有人打趣,把書里提供的配方全部實踐 興許可以開一家不錯的雞尾酒酒吧。

泉麻人 安永一正 《東京昆蟲日記》

1、這是一本昆蟲的自然圖鑑。作者泉麻人以出生地東京為背景,寫下了46篇關於昆蟲的記事。再輔以安永一正手繪的精美插圖,那些似曾相識的昆蟲彷彿又回到了我們眼前,喚醒了那些早已逝去的童年歲月。

2、身居鋼筋水泥的城市,你是否還記得自己有多久沒看見過蜻蜓、天牛、螢火蟲等昆蟲?可就算是鄉間,夏夜的螢火蟲也早已不再是每年都會到來的玩伴。於是,在這種令人失落的現實里,這本將過往的自己與昆蟲的來往的故事娓娓道來的書便顯得可貴。偶爾到訪的紅蛺蝶在小巷子里紛飛、水草上的白刃蜻蜓輕輕點水、可樹上的黃星天牛卻不見了蹤影......當原始的自然在都市的建造中節節潰敗時,這些昆蟲也開始從人類的生活中消失,或者是人們不曾停下匆忙的腳步再去細看這些兒時的「玩伴」。泉麻人用飽含情感的筆觸,寫下了一個個人與昆蟲的自然物語。

3、翻看這本書時,或許會覺得天地間都好像變得寂靜,或者是那些昆蟲的聲音如幻聽般地出現在耳畔。微涼的夏夜裡的蟬鳴、低飛的蜻蜓的翅膀振動的聲音等,都是童年「錄像帶」里的一個個音符,美好卻又令人感傷。泉麻人寫作此書自然不僅是為了記錄自己與昆蟲的點滴,他也想讓人們多關注身邊的這些「小傢伙」,不要讓它們靜悄悄地離開。這種體恤昆蟲、動物的心性與他那熱愛生活並從中發現更多來自自然的樂趣的做法,才是我們在懷念過去時更應該注意到的啟示。

阿蒙《時蔬小話》

1、在日常生活,蔬菜是人們生活中最熟悉的食物之一。不過,或許正因為我們對它們太熟悉了,便早已忽略了那些關於蔬菜的身世和趣聞。而這本《時蔬小話》,正是為我們講述這些趣聞的一本書。

2、關於阿蒙的簡介,有這樣兩句話——「植物是他的奇妙鄰居,是他最親密的夥伴,他也樂於和每一個人分享他和植物之間故事。」這本《時蔬小話》便是這樣的一本故事集。從「百菜之主」大白菜到煤爐上的番薯,阿蒙都將它們的歷史與演化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寫了出來。同樣地,與《醒來的森林》一樣,阿蒙不是在給讀者上一節關於蔬菜的科普課,而是在記憶中回味與之相關的味道、人情。當「情」與「食」交融,自然喚起了人們心中相關的記憶:溫暖、貧窮、困苦......

3、有句老話,叫「民以食為天」。這是農耕社會中最純樸的道理。而在飽腹之外,食物還有著許多其他意義。這些意義投射到日常的蔬菜上,便顯得更為普遍。在書中,借著蔬菜這一角色,阿蒙說出了自己對自然的理解——「人與自然本來就是相依相生,每一種植物或者動物都會隨著自然的變化而產生出適應這種變化的技巧,人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然給這些生物出的『難題』……然而反過來看,人也在想方設法在自然中生存,這些可口的糧食,或許原本是有毒或者並不可口,它們是自然給我們的『難題』。」阿蒙的文字是樸實的,自然觀也是如此。

余天一 王辰 張瑜 《桃之夭夭》

1、迎春、桃花、海棠......這些我們熟悉的花朵,它們名字的來源其實都大有考究。自古以來,這些花朵也是文人騷客筆下吟詠的對象,在詩詞歌賦中傳遞這悲喜憂傷,以及古人與她們情感交織的典故。《桃之夭夭》就是記錄這些內容的一本書。

2、「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中的《衛風·木瓜》里的這一句,是古代男女定情場景的描繪,但你又是否知道儒家弟子對這句話有另一種解讀?在他們看來,木瓜與權錢交易、腐敗賄賂有關,而這句話其實是暗諷官員行賄受賄。這些「冷知識」在《桃之夭夭》中還有很多。同樣是木瓜,李白想到它便覺心中酸楚更甚,言「客心自酸楚,況對木瓜山。」唐人劉言史卻覺賞木瓜花也不失為一種樂趣,寫下詩句「年年此樹花開日,出盡丹陽郭里人。」看來,裹腹之外,木瓜也有「大千世界」。

3、在《桃之夭夭》的出版手記里,作者王晨分享了他對這本書的看法:這是他自己真正喜愛的、用自己的語言和心境講述的、關於植物和人的瑣碎故事。在決定寫作此書之前,王晨並未有清晰的思路,對市面上的植物科普、抒情散文也不太喜歡,直至看到徐來的《想像中的動物》后,才發覺自己真正想要的表達方式——「有歷史、有文化、有幾輩古人、有怪力亂神和故弄玄虛,當然,也有正兒八經的自然知識。」

葦岸《大地上的事情》

1、這是一本散文集,寫了白樺林、小鎮和胡蜂等事物。質樸的語言和帶有泥土氣息的文字,讀來輕鬆愜意。

2、作者筆名葦岸來自詩人北島的那句「我是岸/我是漁港/我伸展著手臂/等待窮孩子的小船/載回一盞盞燈光」。這或許反映了他對自然的那份依戀與偏愛。他出生於北京市昌平縣北小營村,是華北大平原的邊際之一。群山、落日、鳥雀等組成了自然的風景,也成了葦岸兒時日常最熟悉不過的景色。在記錄這些風光的同時,葦岸將自己的心事與對生活的感受一併寫了下來,這讓《大地上的事情》讀來更顯親切感。

3、在《放蜂人》一章中,葦岸記錄了放蜂人的日常。在葦岸看來,放蜂人世尋找花朵的人,季節是他的嚮導;他們熟悉植物和大地,甚至於自然「融為一體」,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文章的末尾,葦岸也不禁想通過放蜂人那「孤單的存在」,告誡人們——在背離自然,追求繁榮的路上,要想象自己的來歷與故鄉。這句話對於在外流離。打拚的人來說,分量也許顯得更重。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