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四個步驟,教你如何更好地作出決策

由小到大,這些困擾,你一定遇到過:

  • 聯考出分了,該選什麼專業呢?

  • 大二了,是要繼續留在社團裡面,還是專心讀書?

  • 暑假要不要出去實習,該找什麼實習?

  • 第一份工作是看重收入,還是看重發展機會呢?

  • 感覺不太喜歡這個職位,我應不應該跳槽?

  • ……

想一想,當你遇到這些選擇(假設你正在考慮「我應不應該跳槽」)的時候,你是怎麼作出決策的?

很多人會選擇這個方法:

  • 拿出一張白紙,對摺;

  • 平心靜氣,發散思維,在白紙的左側,寫上你能想到的、所有跳槽的好處;在白紙的右側,寫上所有跳槽的壞處;

  • 把白紙展開。左邊的好處,每一項,根據重要程度,從1-5評分,然後把所有總分加起來。右邊亦然;

  • 對比兩邊的總分,哪一邊比較高,就選擇哪一邊。

這種方法學名叫做Pros. & cons. ,就是「優點-缺點」分析,是大家耳熟能詳、最熟悉也最常用的方法。

它可以把所有跟決策相關的因素量化,根據自己的效用函數,最終得到一個「最不壞」的決策。只要足夠了解自己,足夠冷靜客觀,那麼,得出的決策,就肯定是對自己更有利的。

但它的問題也恰恰在這裡。

  • 你能保證你想到的因素是絕對完整的嗎?

  • 你能保證你對每一個因素的分析是完全正確的嗎?

  • 你能保證你獲取到的信息的完全無誤的嗎?

實際上,人是很難做到真正的理性的。我們上面所做的分析中,多多少少難免會有一些漏洞。

  • 比如,我們會高估自己對金錢的渴望。但可能,跳槽之後,拿到了滿意的工資,幹了幾天,又覺得缺乏熱情了;

  • 比如,我們會對行業產生誤判,本以為光鮮靚麗,跳進去之後才發現是個大坑;

  • 比如,我們會低估自己對加班的忍耐程度,本以為扛得住,幹了幾天,身體就熬不下去了。

這樣的情況,非常常見。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這些漏洞,實現更加理性、更加正確的決策呢?

奇普·希思和丹·希思提出了一個方法,叫做WRAP模式

將WRAP模式和Pros. & cons.方法結合起來,就能夠針對性地破解這些常見漏洞,取得更好的成效。

下面詳述。

一、Widen your options —— 拓寬選擇空間

人的思維是有「框架效應」的。當我們問自己一個問題時,我們實際上已經把自己放在了這個框架中。

舉個例子:當你問「我要不要跳槽時」,你的選擇就局限在了「跳槽」和「不跳槽」之間,你所有的分析和思考,都是為了在這兩者之間找到答案。

但事實上,你是不是只有跳槽一條路可以選呢?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呢?

跳槽當然是有理由的——比如工資太低,比如幹得不開心,比如發展空間狹小——但這些問題,只有「跳槽」一條路可以走么?

工資太低,能不能通過跟老闆溝通,或者接下某個任務,做出一點成果,來改變?

幹得不開心,有沒有可能是自己對工作的理解有偏差,或者是自己不夠積極、主動?

發展空間狹小,能不能通過內部調崗來調整?或者,是自己的「前置技能」沒有點滿?

諸如此類。

如果我們僅僅著眼在最顯而易見的解決方式(跳槽),那麼,無論我們最終做出的決策,是跳槽,還是不跳槽,無論最終決定跳去哪裡,很有可能,它都不是最優的。

所以,在你面臨選擇的時候,不妨先進行思考:

我真的只有這些選項嗎?真的非此即彼嗎?

很多時候,當你嘗試著這麼一想,你會發現,問題也許根本就不存在。

二、Reality-test your assumptions —— 檢驗你的假設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並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麼理性。

簡單來說,每個人都會犯一個錯誤:我們總是在尋找證據,去證明我們大腦中已經存在的「固有的信念」——儘管它未必是正確的。

去年的美國大選,是這種現象的最好註解。如果你留心觀察媒體和大眾,就會發現:支持川普的人,總是會找出很多理由,為川普的諸多無禮舉止開解;同樣,支持希拉里的人,面對各種指責,也總是能找出各種理由來自圓其說。

比如,川普許多粗魯無禮的行為、以及拙於言詞的表現,在希拉里支持者看來,是缺乏教養和智商不足,在川普支持者看來,就成了「真性情、不虛偽、接地氣、親和力」。

同樣,面對各種郵件門的指責,希拉里的支持者,也會用諸如「她不知情」「這是她手下人乾的」「這只是私人玩笑」「FBI決定不予指控,這已經說明了一切」來回應,以維護希拉里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

簡而言之,對我們來說,「發現自己錯了」是一件非常難堪的事情。

所以,有意無意的,我們總是希望找到證據,以及對證據採取更加有利的解釋方式,來維護自己的信念,證明「自己沒有錯」。

在作出決策的時候,這個錯誤同樣非常常見。

你認為高薪的行業,真的有那麼高的工資嗎?如果折算成時薪,真的划算嗎?這裡面有多少是固定薪酬,有多少是浮動(績效、獎金等)?有多少要看公司的業績、甚至是老闆的心情決定?

你認為光鮮的行業,真的有那麼誘人嗎?你所看到的外表的一切,是他們日常的工作,還是媒體製造出來的包裝?在光鮮的背後,加班、出差、明爭暗鬥……這些東西,你真的了解嗎?

等等。

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動去尋找「反面的信息」

你的信念越堅定,越深信不疑,就應該去尋找越多的相反論調,去看看那些反對的人怎麼說。

舉個例子,我如果想買一樣東西,無論多喜歡,也一定會去找差評來看,看看在別人眼裡,它的缺點是什麼,會出什麼問題。然後,再去仔細考慮,我能不能容忍這些問題,願不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這樣做值不值。

這個過程,一定是痛苦、困惑的,但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自己去進行對比和分析,才能剝去信念的光環,看清楚它的真實面貌。

三、Attain Distance —— 作出決策前,預留一段距離

如果說對決策造成影響的最大因素,那就是我們的情緒了。

我想,每個人都聽過這麼一句話:永遠不要在情緒激動的時候作出任何決定。但幾乎每個人也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說出一些話,作出一些舉動,產生了難以彌補的後果,一直處於後悔之中。

不僅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如此,生活中,職場中,概莫能外。

甚至,不僅僅是生氣、激動時如此,興奮、緊張的時候也一樣。

雙十一、雙十二,或者商城大減價的時候,看著琳琅滿目的減價紅字,看著飛速減少的庫存數,你是不是也曾因一時激動,買了一大堆根本用不到幾次的東西?

談生意的時候,你有沒有遇到過,對方報出一個超過你期望的數字,你一高興就答應了,事後才想起忘了問細節,問結構,了解市場水平?

永遠把這句話放在腦子裡:等一等,冷靜一下,先別過早作出決定。

要知道,絕大多數時候,真的因為一時的耽誤而錯過了好機會,這種情況是非常少的。即使有,多半也很難輪到你。

但是,因為一時的衝動而作出承諾、作出決策,過後又後悔的事,天天都在發生。

四、Prepare to be wrong —— 做好出錯的準備

人無完人。即使你將上面三條原則履行得百分之百完美,作出完全理性的決策,也無法保證,它一定能帶來完全合乎理想的結果。

有時候,就是因為種種不可控因素,失控了,超出了我們的預計,該怎麼辦?

這個時候,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儘力止損。

所以,WRAP的第四條原則,就是在一開始作出決策的時候,考慮好後果:

如果事態進展超出預料,該怎麼做?

怎樣才能儘可能地降低損失,讓一切回到我們的可控範圍之內?

具體來說,你可以這樣做:

  • 辨識可能發生的風險,把它們列出來,並寫明可能產生的後果;

  • 針對可能產生的後果,寫一份應對的應急方案;

  • 設定一個或多個「風險指標」,對它們進行監測,如果達到閾值,就執行應急方案。

舉一個有意思的例子。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有個樂隊叫范海倫樂隊。在他們的演出合同中,都有一條匪夷所思的條款:必須向樂隊提供M&M朱古力豆,但其中不得含有棕色朱古力豆。

據說,樂隊主唱羅斯一到現場,第一件事就是去後台拆開朱古力豆盒子,一旦在其中發現棕色朱古力豆,等待著主辦方的就是羅斯的大發脾氣,甚至取消演出。

有段時間,這成了樂隊耍大牌的典型例子。

但事情的真相是什麼呢?

羅斯後來在採訪中提及這個條款,他解釋到:

范海倫樂隊的每場演出,對舞台的製作都有極高要求,細緻到每一條線路、每一個設備、電流的大小、材質的承重能力……等等。每份規範手冊都是一本厚厚的小書,為了確保主辦方確實看了這份手冊,他們加入了這條條款。

一旦在後台發現棕色朱古力豆,他就能百分之百肯定主辦方沒有仔細看這份手冊,可能造成的後果,輕是舞台效果失誤,重則是人員傷亡。

在這裡,棕色朱古力豆就是一個「風險監測指標」。

主辦方對技術細節的執行和落實是不可控因素,也是我們無法確定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設置一些指標,通過監測指標是否實現,來確定整個演出的舞台是否達到要求。

即使我們無法按照原計劃進行,至少可以避免造成損失,重新調整,重新進行決策。

整理了一份16-17年的行業分析報告

THE END

- 晚 安 -

我是Lachel,可以叫我L先生

互聯網經理人、高效管理達人

知乎8萬關注、23萬贊作者

LinkedIn/36氪/插坐學院特約作者

很高興認識你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