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細微之處見真章——佛教造型藝術掠影

佛教

關鍵詞:佛像 部位 背光 肉髻 ……

看佛像,在欣賞優美的造型藝術的同時,對於佛像各部位的名字,我們也需要了解一些。下面這些,就是一般佛像或菩薩像常有的裝飾部位,名字和圖案對應如下:

背光

背光:指畫在佛龕內佛塑像身後壁上的裝飾。背光包括頭光和身光,頭光亦稱圓光、項光。壁畫上的佛像也會有背光,與塑像背光相同。《佛說造像量度經》說,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中「身金色相」、「常光相」是指身體經常放射著金色光芒。在佛像產生初期,佛光只是一個光環,隨著藝術的發展,佛背光的裝飾圖案層出不窮、色彩紛呈。

銅鎏金佛像的背光

有火焰紋背光的北魏佛造像

敦煌壁畫中的佛像背光和頭光

火焰紋背光的佛造像

頭光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背光和頭光

敦煌壁畫中菩薩像中的頭光

肉髻

肉髻:肉髻,梵名烏瑟膩沙,也稱作肉髻相、髻、頂髻、佛頂、頂上肉髻相、頂髻相、頂肉髻相,因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稱肉髻,乃尊貴之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大般若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是三十二。玄應音義三曰:肉髻,梵言嗢瑟尼沙,此雲髻。即無上依經云:郁瑟尼沙,頂骨湧起,自然成髻是也。

典型的犍佗羅佛像的肉髻

雲崗石窟大佛有的肉髻

有著肉髻的大佛頭

螺發

螺發:螺——旋紋,螺發是起源於印度中部的馬土臘地區的佛發形式,相繼成為印度南部包括獅子國(斯里蘭卡)以及後來廣佈於東南亞地區佛像的常用手法,後來成為隋唐至今的主要佛法塑造形式。

樂山大佛的肉髻和螺發

白毫

白毫:如來三十二相之一。世尊在兩眉之間有柔軟細澤之白毫,引之則長一尋(或謂初生時長五尺,成道時長一丈五尺),放之則右旋宛轉,猶如旋螺,鮮白光凈,一似真 珠,如日之正中,能放光明,稱為白毫光。眾生若遇其光,可消除業障、身心安樂。

眉間白毫

化佛

化佛:化佛冠多為彌勒菩薩和觀音菩薩所戴。《彌勒經》和《觀無量壽經》云:菩薩冠中所現化佛,即表現菩薩之本形。

大足石刻造像佛頭頂的化佛

寶冠

寶冠:寶冠是指飾以寶物之冠。多指佛及其徒眾所戴者。出處《敦煌變文集·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敦煌變文集·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如來頭寶冠而足蓮花,言懸河而心巨海。」《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虔恭三禮,仰示慈尊,寶冠亞而風颯苻枝,瓔珞搖而霞飛錦樹。」

項圈

臂釧

手印

手印:手印(梵文mudra,藏文phyag-rgya),又稱為印契,現常指密教在修法時,行者雙手與手指所結的各種姿勢。音譯作母陀羅、慕捺羅、母捺羅,或稱印相、契印、密印,或單稱為「印」。佛菩薩及本尊的手印,象徵其特殊的願力與因緣,因此我們與其結相同的手印時,會產生特殊的身體的力量和意念的力量,這和佛菩薩及本尊修證的本位力量的身心狀況是相應的。在密教中,手印是指曼荼羅海會諸尊為標示其內證之三昧境界,或修行者為了表達同於諸尊本誓,而於其手指上所結的密印。屬於本尊身、語、意三密中之身密。

說法印

與願印

禪定印

瓔珞

瓔珞: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由世間眾寶所成,寓意為「無量光明」。據《佛所行贊》卷一所載,釋迦牟尼當太子時,就是「瓔珞莊嚴身」。

蓮座

蓮座:佛教蓮花座都做六角形,下部做一個須彌座,其上枋、下枋都做三重或做四重,束腰部分每面雕刻壹門,上下做仰蓮與伏蓮。在轉角之部位還做出束腰柱,束腰柱有瓶形、有蓮瓣形,在束腰部分還用力士支頂,上下枋都繪製彩雲,如同梁枋式樣。在這個須彌座的頂部,再做一層大蓮瓣座。

聖文化 ID:T577533

因著美 | 得自由 | 以服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