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智能家居設備:家庭中的監視器?

編譯 Xtecher Samuel / 來源 Techcrunch / 作者 Brian Heater

2015年11月的一個早上,阿肯色州Bentonville一名叫James Andrew Bates的男子發現浴缸里漂浮著一具屍體。Bates稱死者是一個叫Victor Collins的人,聲稱事發前夜一點他正在睡覺,而Collins正在和朋友喝酒。隨後的調查中,警方發現死者身上有掙扎痕迹,於是將Bates列為嫌疑人。為了解事發經過,警方聯繫了亞馬遜,並希望從後台讀取Bates的Echo(亞馬遜智能家庭終端)里的數據。亞馬遜當即回絕了這個請求並引用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用戶權利,一番擾攘之後Bates最終授權警方獲取Echo里的信息。

這件案子揭露了一些我們似乎從未考慮過的問題:像Echo和Google Home這樣的智能家庭設備是否在記錄、保存我們的一言一行?當我們將這些設備安裝在家裡的時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放棄了一部分隱私權,將其暴露給他人?「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案件。」華盛頓特區大學法學教授Andrew Ferguson稱,「Alexa(亞馬遜語音助手)是這個人家裡唯一的智能設備。我不清楚設備是否真的在錄音,不過假設這些智能設備能被用來調查取證的話,警方能輕易地查出真相。」

當我們將Echo和Google Home這樣的設備裝在家裡,我們還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自己的隱私權?這個複雜的問題暫時還沒有答案。某種程度上說,絕大多數購買這些智能終端的人都知道,這些聯網的設備正在24小時不間斷地聆聽人們說的話,等待命令的下達。而製造他們的公司有相當一部分收入來自基於大量用戶數據的精準投放廣告。即使製造商宣稱這些設備只有在捕捉到「Alexa」、「Google」、「Siri」這樣的關鍵詞才會開始工作,我們也難以保證他們不會暗中用這些聯網的設備記錄我們的更多信息。「從法律上來說,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美國民權組織(ACLU)的高級分析師Jay Stanley告訴記者,「而且很多人都有過無意中觸發這些智能設備的經歷,比如你在談話中提到那些觸發詞,然而你並沒有要喚醒他們。」

Jay Stanley是在朋友的聚會上第一次接觸到Echo,當時他就認為應用這種設備是個潘多拉魔盒,是種遙控的監視工具。現在,他正為美國民權組織的報刊撰寫關於這種智能家庭設備的文章。「(在聚會上)有人開玩笑說Echo正在偷聽我們的談話,我們笑著繼續聊天,卻開始感到不自在,好像真的有人在監聽我們一樣。主人見狀馬上過來拔掉了Echo的電源」他寫道。「即便監聽的可能性極微,這依然讓在場的人都感到不自在和害怕。而這也說明,有效保障個人權利就得保證我們的智能設備不會」背叛「我們。」還有很多人對智能設備抱著與Stanley相同的態度,而他們的做法是用膠帶把電腦攝像頭貼起來,以防被偷窺。

「一些法律意見認為,用戶安裝這些智能家居設備就等於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對個人權利的保障。對此我並不認同。」電子邊界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高級法律事務兼公民自由負責人David Greene表示,「你購買這些設備代表你信任提供服務的企業。這些企業有義務保障你的權利,比如在收集你的信息之前通知你。這是在保護隱私方面最合理的要求。」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法律問題,例如沒有一條法律規定企業在收集信息前必須通知用戶,也沒有規範企業採集用戶信息行為的法律,同時有些法律人士提到建立一套公開的個人隱私保障條款。但時至今日還沒有一條意見被採納為法律。

引發大眾恐慌的其他風險來自沒有闡釋清楚的產品隱私條款,例如三星上月的「Smart TV監控家庭談話」事件。事實上,三星的問題在於其產品隱私條例讓消費者誤以為這家公司要獲取他們的個人信息。

這段條款是這樣的:「請注意,當你使用語音識別時,你談話中的個人及其他敏感信息會與其他信息一起被設備採集,並轉送給提供服務的第三方。」

面對社會大眾的質疑,三星發出一篇標題笨拙的公開道歉聲明《三星Smart TV沒有監控你的家庭對話》,並修改條款的表述方式。而僅在一周后,維基解密就「爆料」稱美國和英國情報部門正在利用三星的Smart TV進行監控。

有多次侵犯個人隱私「前科」的谷歌採取了相對更透明的方式回應社會的質疑。當我們聯繫谷歌,詢問他們對Google Home採集用戶信息的看法時,他們給出了這樣的聲明:

「我們將對用戶隱私的保護貫徹於Google Assistant設備的設計中。關鍵詞檢測器是離線運行的,這意味著在檢測到關鍵詞之前,一切設備捕捉到的語音信息都不會被上傳。當設備聽到關鍵詞『Hey Google』或『OK Google』之後,LED指示燈會亮起,上傳數據到谷歌的安全伺服器里分析並儲存於專門的個人活動文件夾。」

谷歌還在聲明中強調,他們會在智能助手服務上堅持他們對待用戶搜索記錄的一貫做法:允許用戶自行編輯管理使用記錄。

我們也聯繫了亞馬遜,暫時還沒有收到回復。而在不久前NBC的一個新聞節目中,亞馬遜回應之前亞馬遜雲服務加密失效的醜聞:「早在Echo和Alexa的設計階段我們就已經考慮到用戶的隱私安全。」更多情況下,當被問到隱私問題時,亞馬遜便引用FAQ的條目,強調用戶可以自己管理刪除錄音以及其他個人信息,並且「亞馬遜Echo只有在檢測到關鍵詞才會聯網開始上傳數據」。

所以,回到開始的那個案子,到底警方能從Alexa那裡取得什麼證據呢?亞馬遜對警方要求的抗拒會不會是害怕收集用戶數據的行為曝光?「我猜測警方想的可能是你把人淹死在浴缸后說『Alexa,我要怎麼才能毀屍滅跡』?」Ferguson教授笑著說,「『我該怎樣清理血跡?』,就像人們喜歡拿自己的想法在谷歌上搜索一樣。」 關於執法部門如何合法取得這些證據,法律還沒有界定。另一方面,此前加州San Bernardino的槍擊案中,蘋果公司以打開後門會增加蘋果手機被竊聽風險為理由拒絕給執法部門提供加密演算法。有趣的是,阿肯色州這樁謀殺案里亞馬遜引用的是有關言論自由的憲法第一修正案。「用戶的指令里可能會有一些敏感詞句,然而這些可能是播客、有聲書或者音樂的內容。而這些指令都在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護的言論自由範圍內。」亞馬遜如此表示。他們同時也拒絕提供Bates的購買記錄,並引用2010年的一個判例來重申主張。在這個判例中亞馬遜聯合美國民權聯盟拒絕為北卡羅來納州執法部門提供用戶購買記錄,引用第一修正案強調執法部門的做法是對個人隱私的粗暴干涉。不過亞馬遜同時也表示不排除法庭以更迫切的要求(例如國家安全)為理由跟他們合作的可能。

其實我們不妨將亞馬遜對這個案件的執著視為一種危機公關。在Echo和Alexa飽受侵犯用戶隱私的質疑時,用長達九十頁的法律意見伸張亞馬遜在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的態度,打消用戶的疑慮。包括亞馬遜在內的這些大公司正十分積極地代表用戶,為用戶伸張權益。「我很高興看到大公司如此積極地為用戶的隱私著想。」Greene說,「但執法部門也明白這些智能設備蘊藏著大量信息。也許在未來會有一套法律,能作為執法部門使用這些信息的行動框架。」

這些新科技正在不斷挑戰現有法律。一般而言,按照憲法第四修正案,執法部門在搜證之前都需要法院頒布的搜查令。但是,由智能設備收集的錄音到底是屬於用戶還是提供服務的公司?假如錄音被儲存在雲資料庫呢?假如錄音不是在家裡採集的呢?Ferguson教授指出「Bates的這個案件問題在於沒有人提出有關憲法第四修正案相關的討論,尤其是在亞馬遜提出『如果當局能拿出一個足夠合理的依據,亞馬遜就會提供數據』之後,用戶的第四修正案權利將如何得到保障?我覺得這裡涉及到現今憲法不能保護我們免受收集個人信息的智能設備所害。」自從1986年《電子交流隱私法》被制定以來,科技發展社會面貌大大改變,當年的法律早已不合時宜,個人的權利依然難以界定和保障。阿肯色州的案件只是這場個人信息保衛戰的開始。

在與分析師Jay Stanley的交談中,他用成本效益分析向我闡述他不會購置智能家庭助手的理由:「如果我們不用科技產品的理由是保障個人隱私的話,那估計有大量產品不會得到人們的青睞。我覺得人們還是會用那些在個人隱私上存在灰色地帶的東西的,儘管他們可能會覺得不舒服。我最不希望出現的是,這個社會最終發展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但還必須適應這些新科技來融入現實生活。我們完全沒必要這樣。」也許清晰的法律指引能夠消除消費者對智能設備的疑慮;也許生產廠商的辯解能讓一樣飽受質疑的產品重新熱賣。不管怎樣,我們現在,也許還是需要對房間里那個小盒子多加提防。如果可以的話,你可以隔一段時間就切斷它的電源。

原文鏈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