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長大沒出息的孩子,都有一個愛說「不可以」的媽!

不可以」吃糖

不可以」跑太快

不可以」撿地上的東西

……

「不行」「不可以」是出現在寶寶成長中最多的字眼

但這三個字的危害大到你想不到!

很多媽媽看到這裡會吐槽

連「不可以」都不能說,那我管孩子還能說什麼?

其實還有很多更好的方式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就會明白!

文中部分觀點出自:羅靜《愛,從懂孩子開始》

看看「不可以」這三個字

是怎麼一點點把孩子變平庸的

1.越說「不可以」,孩子越沒主見

◆ 豆豆,是個極其聽話的孩子。但讓媽媽頭疼的是,孩子太沒主見了,問他想去哪玩,他說「聽媽媽的」,問他想吃什麼,他說「聽媽媽的」,現在還小,看起來這樣的孩子很好帶,但媽媽非常擔心他長大以後太沒主見,會吃虧!

1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起來,什麼事情都喜歡自己做主。很多媽媽覺得孩子還太小,不能什麼事都任由孩子自己做主,比如「不可以玩土,臟!」「不可以玩水,會著涼!」「路上不可以跑,危險!」……成長中給了孩子太多的限制,「要這樣,不能那樣」。久之,孩子的自我意識會慢慢「退化」,弱勢一些的孩子就會變得很「聽話」,但聽話背後犧牲的是孩子的自主能力,長大會過於順從、沒主見。

2.越說「不可以」,孩子越沒想象力

◆ 心心,喜歡畫畫,她的畫看起來很漂亮,但卻少了些孩子的天馬行空。老師說,心心畫的太陽永遠是紅色的,皮球永遠是圓的。但其他孩子有的把車軲轆畫成方的,有的把太陽畫成紫色,有的把小魚畫在天上飛,看起來充滿童真和想象力。原來,心心媽媽每次陪孩子一起畫畫的時候,都會糾正她的「錯誤」,太陽不可以是藍色的,必須是紅色的……

起初,人類想要飛行,也許只是無稽的遐想,但後來人類製造了熱氣球、飛機,真的飛上了天。孩子們生來就富有想象的天賦。父母最該做的是不打擾、不阻礙。當孩子認真看世界的時候,請大人閉嘴,更別說「不可以」,收起想要給孩子傳授「正確」知識的衝動,想象力和知識永遠不衝突,保護孩子的想象力,TA才會更喜歡思考,更具創造性。

3.越說「不可以」,孩子越渴望靠近危險

◆ 東東,一個好奇心很強的孩子,為此,東東媽媽嚴防死守,生怕東東因為好奇探索受傷害。東東第一次發現家中的角落有盆仙人掌,他很好奇,這個渾身長刺的東西從來沒見過,伸出手想要去摸,媽媽嚇到立馬大聲喝止:「不可以摸仙人掌,會扎破手」,很管用,東東就沒再去動。意外的是,一次媽媽在做飯,東東又好奇的去看仙人掌,結果因為太近距離觀察,孩子突然失去重心,眼球被仙人掌刺傷。

前面說過,在父母經常「不可以」的壓制下,弱勢一些的孩子會變得過分順從、聽話。但強勢一些的孩子會變得更加叛逆。父母越阻止的事情,會做得越得勁兒。在父母一次又一次「不可以」的態度下,孩子也學會了用「不行」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或者故意用父母禁止的事情去吸引關注。

4.越說「不可以」,孩子越「依賴」

「授之以魚」和「授之以漁」的故事想必大家不陌生。在孩子的成長中,如果父母習慣了任何事都告訴孩子「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這些事應該怎麼做」,孩子也就習慣於事事先問父母,懶得自己去思考「可不可以」。如此,孩子的辨別能力、判斷能力就會越來越弱。那麼,想想看,我們能夠替代孩子去判斷和辨別事物多久?3年、5年、10年?還是一輩子?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保護性撞牆」媽媽們,你敢嗎?

◆ 我有一件事至今記憶猶新。小時候,我總想去摸電熨斗,媽媽總是阻止我,但有一次我問媽媽:「電熨斗是不是真的燙」。媽媽說:「你可以摸一下試試」。結果,我真的摸了,手腫了3天!再跟別人說起這件事的時候,別人都說「你媽是不是親媽呀」,其實現在想來,她是一個非常「高段位」的媽媽。

所謂「保護性撞牆」,就是在這件事的後果「可控制」的情況下,讓孩子勇於嘗試。比如對於我媽媽來說,手腫3天是她認為在控制範圍內的後果,當然我媽心比較大。沒有什麼比讓孩子承擔後果,更能讓孩子長記性了。讓TA自己判斷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比你直接告訴TA,要好一萬倍!

說「不可以」的次數太多,這3個字就徹底失效!

1.每天說「不可以」的次數,不要超過1次!

肯定不能所有事情,都不阻止。比如「摸電門「跳窗戶」等,是肯定不能做的,必須要說「不可以」!如果我們平時總跟寶寶說「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那這種限制性的語言就會失效。比如,一個天天發火的媽媽,遠不如平時溫柔,偶爾發一次火見效。「不可以」說的越多,孩子越不當回事兒。但如果,我們只在最危急的時刻說出「不可以」,孩子更會感受到媽媽話語中的力量,感受到事情的嚴重性,馬上停止!

「不可以」說的越少,說出來威力越大!

2.用「可以,但是……」來替換總對孩子說「不可以」

◆ 比如到午睡時間了,孩子吵著要去外面玩,與其直接否定孩子說:「不行,該睡覺了」,孩子肯定會大哭大鬧,因為自己的想法被粗暴否定。不如跟孩子說:「可以啊,出去玩特別好,但是我們先睡一小會兒,養足精神好好玩」,先接納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再提出一個可行方案,不是不能出去玩,是睡醒了能更好的玩,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孩子的所有需求,只要沒有人身危險,父母都可以不直接否定和阻止,而是先順應孩子的想法,再給孩子做「排序」。讓孩子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不讓她做,只是現在還不是時候,這樣避免了跟孩子起正面衝突,還順便教會孩子學習等待。

3.巧用繪本立規矩,1歲后的寶寶最容易接受

那些危險的事情,比如摸電門;絕對不可以做的行為,比如打人,這些必要的規矩,可以通過繪本引導孩子理解「為什麼不可以」和執行「可以怎麼做、不可以怎麼做」。繪本內的卡通形象、孩子氣的語言方式、鮮艷的色彩、有趣的故事情節等,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平時,父母就可以多和孩子閱讀一些相關的繪本,生活的潛移默化中就會幫助孩子樹立起必要的規則意識。

ps:今天選用綠色做主題色,是希望媽媽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可以給孩子更多的「綠燈放行」,「紅燈禁令」越少越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