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博物館教育的時代建構模式

博物館教育是在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上不斷拓展其內涵的概念體系。教育是博物館面向公眾、走向社會的文化之根,其推進和轉向是時代演化的結果,以致構築起多維度和立體式的當代博物館教育網路。

博物館的物化教育

自公共博物館建立起,教育是其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時的教育是從收藏、研究職能中衍生出來的,其最初形式是以物件和展品的詮釋來構建博物館的譜系學體系,即博物館運用實驗論證和理性方法構建線性敘述知識。

從大的知識背景和歷史條件來看,公共博物館最初職責之一就是展示真實,這構成了教育的本真性、實用性。

博物館開始解釋這些知識演變並成為穩定人們情緒的場所,國家觀念和新的社會秩序在這裡都得到滋養,博物館教育成為國家想象的共同體的一部分,每一件器物都在為過去提供物質形式的依據、確定權威和建立集體記憶。

博物館通過具體的物去發現、展示物背後的原因、價值,進而呈現所在地的社會結構、文化特質、物與人的關係等。

博物館往往通過一套陳列方式,包括解說程序來幫助參觀者獲得對這些「物」的想象,這就完成了物的博物館化過程。其教育偏重於學科知識系統地掌握,通過展覽知識體系的建構獲得民眾對博物館價值的認同。

展示什麼知識怎樣展示知識是博物館教育面對的關鍵問題,引導參觀者有意識地獲取知識和理解博物館的價值體系。博物館對固有的物的想象是經過價值篩選和有意識的安排而實現的。

物化的教育被提上日程,博物館的物連接了不同時空、不同社會的價值系統,營造出一個完整、開放的理性經驗與感知俱存的整體情境。

19世紀之後,在廣義文化的倡導下,公眾對新知的全面追求迫使博物館轉變價值取向。博物館的收藏、研究、教育三種職能發展完備,物表徵為文化複合體,這些物證以新的語境和視野來進行表述。物的選擇和展覽布局是按照邏輯有序的規則進行的,這些都是博物館面對新公眾的需求而形成的教育模式。

博物館的人本論教育

19世紀末,一些歐洲博物館深受社會運動的影響,精英主義的博物館教育已受到挑戰,服務更廣大範圍的民眾是國家治理和文明規訓的舉措。

美國博物館的建立就具有很強的人民性, 美國大眾化的教育模式成為歐洲博物館教育的典範。如德國阿斯特美術館的籌建,就是著眼於普通人的教育。 1905年德意志科技博物館的建立,也是為普通人教育的需要而建立的。這是博物館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進步。

20世紀30年代,觀眾不滿足於僅僅是參觀博物館,在此呼籲下, 一些博物館通過開展市場調查,包括諮詢表、座談會、個人訪問和可控的心理實驗等,篩選相關數據,更深入地了解觀眾的願望和要求。

20世紀60、70年代, 博物館學由技術主義向人文關懷轉變,博物館教育更側重對人的理解,更側重解釋人類與環境的共生關係,以不斷滿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職責。博物館完成了由物到人的跨時代轉向,人本觀念深入人心。

到20世紀80年代,觀眾調查成為博物館的基本任務,博物館重視觀眾研究的調查成果,包括觀眾類型研究、觀眾行為研究以及觀眾活動研究等。這大大地明確了博物館教育的指向和訴求,即教育的普及性和吸引性。博物館在策劃新展覽前,研究人員根據展覽的專業要求和興趣所在,探討觀眾的感知點和興趣點,考察觀眾能否抓住展覽的主導思想和核心內容。

展覽評估工作就是看展覽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有效地運行。利用評估過程來強化展覽的有效性和吸引力,通過預先的展覽造型來進行調查和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已成為許多博物館組織展覽的慣例。

博物館的建構論教育

20世紀80年代建構主義理論迅速興起,成為新時代博物館教育的認知論。它對博物館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刻影響。建構主義理論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恰好適合博物館的教育活動。

博物館的教育活動能充分利用實物標本、生態場景展示、多媒體等資源,為觀眾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讓他們進行自我探索式的學習,幫助他們深刻理解事物的性質、規律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等。

博物館教育是以西方博物館相對成熟的教育理念為範本,在經濟大發展及博物館新建、改擴建熱潮的背景下,各類博物館創建了頗具規模的教育模式。

大多以本館展陳資源為優勢,挖掘和拓展各類題材,形成針對性強、主旨鮮明的教育活動,

舉辦徵文、朗誦、演講、攝影及知識競賽等活動;

開展「志願者」「小講解員」等培訓活動,形成長期品牌效應;

建立流動博物館,方便偏遠地區的人們享有同等參觀學習的機會。

近年來,一些博物館創立了「寓教於演」的教育形式,將專題展與舞台表演有機結合,生動直觀。如科技類博物館開設益智有趣的表演劇,讓觀眾在相關的情境體驗中接受科學知識並探究科學原理,把思維活動與觀察、想象、語言表達和應用操作結合起來,可視性強、趣味橫生,有著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達到更佳的科學傳播效果。

20世紀末,多元化的社會發展和終身教育思潮拓展了博物館教育的發展,一種以參與體驗為欲求的新型展覽教育漸成主流。博物館大力拓展了以展覽為媒介的教育方式,情境創設是建構博物館展覽教育的重要方法,展覽教育的目的性更為強烈。

為了讓一部分公眾更好地解讀展覽內涵,各博物館根據自身館藏特色和展覽功能空間,創設了探索角、發現屋、實驗室、製作坊、考古勘探、寶物挖掘等項目;展覽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如虛擬再現、視聽裝置、聲動感應等,公眾不止於觀察、閱讀,還能參與、體驗和操作等;還開展現場手工製作及觀眾投票等活動,使他們親身體驗博物館學習的樂趣。

對博物館教育模式的思考

目前,博物館開展的常規教育很是雷同,教育活動種類和內容設定趨於一致,老生常談成為態勢。

如「小講解員」培訓活動已成為各類博物館的招牌節目, 小講解員在限定的時間進度上達到講解員標準的講述,很是勉強;加之教科書式的背誦、複述、解答,程式化的講解,限制了孩子們的思維。他們需要的是即興式的觀察、體驗、解惑與理解,框架式的背誦學習激發不出思想的火花 ,怎會有進一步探究及解惑的興趣呢?這些問題,近幾年引起了頗多爭議。

博物館教育者怎樣從孩子們的生理、心理發展方面給予正確的指引,激發他們深層次的學習體驗;加強教育模式的拓展,改進固有的教育方式,保持吸引力,增加看點和亮點,展示博物館教育的魅力,這是新時期博物館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

博物館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開創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動。

科技類博物館善於仿效國際先進科技館的教育理念,其中,動手製作、科學發現、情境表演、科普展演等項目涵蓋了最新的國際教育理念,教育要素新鮮易激活,情趣體驗現場感應強,孩子們樂而忘返,沉浸陶醉於其中。這對其他博物館應有所啟發,博物館教育要形成千帆競發、雄勁多姿的局面。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與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的需求,特別是博物館自身功能的發展演變,致使博物館教育的地位愈益重要。博物館教育從權威教化型向參與體驗式轉換,以觀眾為導向的多元化體驗已成為博物館教育的主打品牌。這一新生的教育理念與社會需求緊密聯繫在一起。

如何讓更多的公眾愛上博物館,如何以民主的姿態與公眾交流或分享展覽的詮釋,如何通過創新性的教育讓公眾讀懂博物館並從中受益,這是博物館教育應對的挑戰,更是博物館教育者擔當的職責所在。

推薦閱讀

美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調研報告

田野考古新標配,終結考古人的「民工」時代!

這家博物館的套路不簡單!

他的古建微制珍品讓世人驚嘆!

給兵馬俑植入廣告?是誰想出來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