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高考進行時 看古人如何「高考」

近段時間考生和家長都在緊張備戰聯考,但放鬆心態是備考的重要因素,聯考,雖然是現代才有的名詞,實際上在古代已有悠久的歷史,科舉制度,就是古代的「聯考」。

科舉,即分科舉人之意,真正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朝。隋朝統一后,隋文帝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愛好文學,置進士科,這是後代科舉考試文字的開始,又設明經科,這標誌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

科舉考試現場

現在聯考時間,定為六月七八九號三天,天氣適宜,適合考生臨場發揮,在古代,考試時間也是十分固定的,一般也分為三天,但各朝代有有所不同,比如說,明清兩朝,鄉試時間在陰曆八月份,會試在陰曆二月份,殿試在三月份。

古代聯考成績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

十二年寒窗苦讀,如今的考生正在全力奮戰迎接聯考,其實在古代,考生們更是刻苦,要背誦《論語》、《孟子》、《詩經》、《禮記》、《左傳》共四十多萬字。此外,還有其它非讀不可的經典、史書、文學書籍等。

在古代,想從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還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在清代考秀才甚至比今天考北大、清華等名校還難,更不要說舉人、進士了。一旦從考試中脫穎而出,接下來獲得的待遇也是極好的,當時秀才的待遇遠超今天的博士生,考上舉人就是正處級待遇可以跟知縣平起平坐了。

江南貢院:古代最大的聯考考場

貢院是古代科舉考試的場所。江南貢院,又稱南京貢院,始建於南宋1168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江南貢院規模逐漸開始擴大,在明清兩代江南貢院最大規模時曾經佔地三十萬平方米,擁有考試號舍20644間,為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

江南貢院

在江南貢院800多年歷史中,共產生800餘名狀元、10萬名進士、百萬名舉人,明清時全國半數官員出自江南貢院。清朝江南貢院舉行過112次鄉試,在這裡中舉又在京城會試中中了狀元者,江蘇49人、安徽9人,共58人,佔全國112個狀元總數的51.78%。

明清兩代的名人如「吳中四才子」之一的著名書畫家唐伯虎、《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揚州八怪」之一的著名書畫家鄭板橋以及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歷史爭議人物李鴻章,均由此脫穎而出。清朝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也出於此。

貢院考生「裝備」大全

根據南京地方志資料顯示,古代聯考的考生們有「標準裝備」:手提燈籠、書箱、食品等,胸前掛著一個卷袋,用來放置試卷筆墨。卷袋一般是用藍布製成。

考生考試一共有四場,開考前一天下午,考生必須靜卧休息,等到夜晚三更的時候,考場放頭炮,店主或者家人就叫考生起床,然後梳洗吃飯,到了四更考場放二炮,考生就出發,到考場外面等候。等到考場放三炮,主考就坐,開始點名,這時候考生就魚貫入內,領取卷子各自進各自的號舍,考場清場封門。

領完答題的卷子就到各自座位等待考題發下來。不過,鄉試點名進考場要持續一整天,因為考生眾多,一些省份甚至過萬人,每個考生都要搜檢,驗名等一系列程序,考生看到題目后開始作答主要是第二天一整天。晚上,考生便在考場上睡覺,不過很多人輾轉難眠,也有人點起蠟燭奮筆疾書,第三天天亮后,便開始有人交卷了。上午開始放頭牌,就是第一次放出考生,然後考場又關閉。以後每湊齊一定的人數便放一次,逐漸放二牌,放三牌。到了下午,考場的門就不再關了,這時候沒有答完卷子的考生已經寥寥無幾。

清朝考場出現了「准考證」

為了防止考生作弊,古代考場會實行糊名制和謄錄製,把考生姓名封住,考卷也派八百多個人用紅筆重新謄抄,這就叫「朱卷」,原先考生自己寫的叫「墨卷」。這是為了防止考生買通考官,這樣考官就不能認出考生的筆跡了。

明清的科舉「安檢」十分嚴格,要求片紙隻字皆不得帶入考場,除了在進場前由衛兵仔細搜查外,清代乾隆時更曾下詔詳細限定考生帶入場各式物品的規格。例如硯台、木炭、糕點的大小厚度;水壺、燭台的用料;以至毛筆、籃子的款式都有明確限制。考生作弊一旦被發現,後果相當嚴重。輕則取消讀書的資格,發配邊疆,重則有牢獄之災,以致腦袋掉地。

清朝就已經出現了考場須知,明令禁止「槍手」入內。為了驗明正身,古代考場也有「准考證」,上面寫清楚名字,描述一下體貌特徵,另外,考生得找人證明你是考生本人,考生在考場中的座位號寫在「浮票」上,當時貢院按照千字文的順序給每個小考場命了名,「天地玄皇宇宙洪荒……秋收冬藏」。

清代「准考證」詳細記載考生體貌特徵

一千多年以來,科考為歷代皇朝招攬選拔了難以數計的優秀人才,同時也流傳著許多有趣的故事。

歷史上相傳的「六首」狀元——黃觀

黃觀,字瀾伯,安徽貴池人。幼年家貧,為歸葬其父,入贅許家,改姓許。洪武二十九年,已經官居二品的黃觀,才奏請太祖高皇帝降詔允准改回原姓、並旌表其孝行。

黃觀自幼勤奮好學,史稱其「自幼勤奮、治學嚴謹,注重時論,不尚浮文。」在縣、府、院三級考試中均為案首(第一名)。洪武二十三年八月,鄉試中解元。次年三月,會試中會元。四月,參加殿試,在策論中力主「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無擾,邊境無虞矣」。太祖高皇帝嘉許之,欽點狀元,授官翰林院修撰。

時人稱頌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事實上,自唐朝以來一千餘年,真正做到「連中三元」的,唐朝有兩位、宋朝有六位、金朝有一位、明朝有兩位。也就是說,不算蒙元、滿清兩偽朝的話,總共有十一個天才完成了這個高難度的壯舉。而其中連中六元、並且是在一屆科舉中就從解元變成狀元的,僅有黃觀一人而已。這是歷史上真正的讀書人中傳說式的人物。

黃觀中進士后正色立朝,洪武二十九年升任禮部右侍郎,算是進入朝廷中樞,時年僅有三十二歲。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太祖高皇帝崩。黃觀成為即位的建文皇帝御前重臣。

建文元年,建文皇帝改行古制,黃觀拜右侍中,事實上進入了建文皇帝一朝的中樞決策層。時燕王(即後來的太宗文皇帝)日漸跋扈,群臣畏懼不敢言,唯黃觀數度面折之。燕王遂懷恨在心。

建文四年,燕王以「清君側」為名起兵謀反,黃觀位列燕王所謂的「奸佞」第六名。

建文四年,燕兵攻破南京,建文皇帝不知所終,黃觀投江殉主。

燕王念舊恨,非但族滅黃氏宗族,並且將黃觀的名字從進士題名錄上刪掉。

一直到二百年後的萬曆二十四年,神宗顯皇帝才感念黃觀忠節,追謚「文貞」,於南京翠屏山建衣冠冢、並於秦淮河畔建廟祭祀。

黃觀傳記在《明史》列傳第三十一。

科舉史上第一名榜——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

關於蘇軾的一個典故大家都很熟悉,說蘇軾參加科舉的時候,主考官歐陽修對一份卷子非常欣賞,有意把他定為第一,但又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為了避嫌,就把它排在了後面。後來才知道,這份卷子不是曾鞏的,而是蘇軾的。這個典故大家都聽說過,還有不少人以為是在考狀元的時候,其實是在會試。

實際上,除了蘇軾和曾鞏這兩位大家,這科還有不少後來的文壇大腕,比如蘇軾的弟弟蘇轍,曾鞏的弟弟曾布。要是範圍再擴大點,這科的主考官是歐陽修,還有蘇氏兄弟的老爸蘇洵也跟著來了,好傢夥,一次考試就彙集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除了那個不合群的王安石,大宋朝最會寫文章的都齊了,這不是盛事是什麼?

除了這幾位大文學家,這科還出了兩位名氣不在他們之下的大思想家,一個叫程顥,另一個叫張載。

程顥就是著名的「二程」之一,師從周敦頤,開創的理學思想與朱熹的學說並稱「程朱理學」,直接影響了之後近千年的人的思想;而張載,是「二程」的表叔,也是理學創始人之一,其廟庭與周敦頤廟、邵雍廟、程頤廟、程顥廟合稱「北宋五子」廟,影響極為深遠,他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影響了不少有識之士。

另外,在政壇上也是人才濟濟,共有9人官至宰相,比如大名鼎鼎的呂惠卿、章惇、林希。尤其是呂惠卿,王安石變法的第二號人物,協助王安石推行了很多政策,是一位極其出色的實幹家,王安石盛讚他說:「惠卿之賢豈特今人,雖前世儒者未易比也。」

大文學家、大思想家、大政治家,而且全都是頂尖級的,稱為「史上第一名榜」一點都不為過!

不管古今聯考,好成績都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在此,我們祝願考生一鼓作氣,金榜題名,成功考上夢校!

文:宋燕飛

審稿:李海峰

編輯:王曉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