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書香丨古今文人筆下的端午大不同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歷朝歷代,吟詠端午節的詩詞,卻不勝枚舉。其中大都是紀念楚國詩人屈原,或者描寫端午民風習俗的篇章。這些詩詞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古人過端午的情形。端午節即將到來,請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來看看今昔文人筆下的端午有何不同?此外,我們也挑選了幾首重慶詩人的作品,等你點評哦!

端午詩詞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朝文秀的《端午》,講的是端午節流傳最廣、最多的一種起源與由來。「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這首詩滿含深情摯意,詩人為屈原的冤死深感憤懣。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騷在世間。

張耒的《和端午》不僅指出端午節的起源是對屈原的懷念,而且還對屈原含冤投江深感惋惜。明朝邊貢《午日觀競渡》:「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更表達出對屈原愛國精神的崇敬之情。

競渡歌(節選)

唐·張建封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

賽龍舟,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活動。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廣為流傳。古時候,觀看賽龍舟的人非常多,大家的興緻十分地高漲,就連久居閨房的婦人們也都梳洗打扮,前來觀看。詩人寥寥數筆,就將熱鬧與澎湃的競渡場面描寫得繪聲繪色,如火如荼,高潮迭起。在故鄉,還有一種習俗,就是龍舟賽出勝負后,長輩們便會爭先恐後地去剪龍鬚,然後搓成繩,系在孩子們的手腕上,祈求健康長壽。

端午六幺令·天中節

宋·蘇軾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在民間,端午節是很隆重的節日。習俗里除了賽龍舟,更為重要的還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插艾條、掛菖蒲等。艾條插在門楣,菖蒲懸於堂中,用來避邪驅蟲。長輩還會做一些精緻的香包防病健身,掛在孩子的胸前、腰間,或者揣在口袋裡。「渚鬧漁歌響,風和解粽香。」小島上漁家歡聲笑語,水面上的徐徐清風吹得粽香縷縷。蘇東坡還以「不獨盤中見盧桔,時於粽里得楊梅」來稱讚果脯粽子。以「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來描述端午的習俗。

乙卯重五詩

南宋·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宋代陸遊的《乙卯重五詩》瀰漫了山野農家的煙火味,將平民百姓的端午節描繪得恬淡祥和,不覺讓人誤入詩中,流連忘返。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著名作家老舍抗戰初期居重慶,在友人家過端午節時寫下這樣一首最以苦為樂的端午詩。老舍絕對是個大才子,小說散文戲劇評論詩詞樣樣拿得起。這首端午詩寫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滿紙親切泥土氣息,舊社會文人在端午節的窘迫和苦況隱約浮現紙上,耐人尋味。

重慶詩人端午作品

(等你點評……)

眺望汨羅江

文/王躍強

每年今天,我的眼睛

都從粽子里,向汨羅江眺望

屈原縱身一跳的地方

是我淚水四濺的故鄉

每年今天,我都在水邊懷念

找一些堅硬的風

找一些善良的詞

找一些可以懷念的漢字

為一個詩人,寫出憤世的意象

如果有酒,我願自斟自飲

迎風而立,絕不順風而逃

我就這樣,昂著頭

與一個高傲的靈魂對望

汨羅江的水至今沒有變樣

它的流淌,因一個詩人名聲響亮

每年今天,我都像只鳥

在天空上寫下幾道問題

答案,卻距《離騷》越來越遠

我從雲往天上望,望到茫茫

我從地往江上望,望到茫茫

端午

文/水筆翔飛

陰,剛剛好。就像糖粒不多不少融於

白色的粽子。甜味適度

剛剛好。正反力量不需要互抵

楚國遺落的赤子,2300年來一直都活著

屈子不屈,汨羅江的魚群讓道

後來,節日守望引來人間看客

我端午一樣,端坐。和農曆五月初五的早晨

和艾草、菖蒲一同合影

這一天,要有一顆紀念之心

要飲雄黃酒,多餘的撒向塵世,驅蟲

汨羅江的思念

文/戎子

日子反覆,把江水沖洗,一個長久的記憶

這水裡涌動的情節

在五月初五,以龍的身軀

向思念的岸靠近

沒有忘卻把幸福包裹在翠綠的竹葉里

一杯雄黃酒,一幅驅鬼卷

一枚硃砂牌,一袋香囊

把苦難病痛化解

舉杯,祭祀中懷念撫長劍,誦九歌

江潭濯足吟離騷,唯我獨清

這沉甸甸的歷史滄桑,決然的操守和氣節

一個民族的魂

一種精神的傳承

在江風中蕩漾,在日子中沉澱

汨羅江流淌著厚重的歲月音符

淚水交織,我在艾香瀰漫的五月

聆聽潮漲潮落

聆聽心靈的再一次洗滌

點上一枝火燭,把所有的叩問

在綿綿的江水裡

與你和闕

與你對飲

屈子行吟(節選)

文/鄭洪

借你的崔嵬之冠,與我

切入巫山的雲

把楚天的高遠再高遠一次

雲霞如此燦爛

誰在問天

誰把帝高陽之苗裔兮,棄之如履

借你的長鋏、長歌,與我

斷了巫峽的激流

順流而下,依舊是楚天的雲啊

楚地的子民

誰讓你形容枯槁

誰把你的九歌,唱到字字血、聲聲淚

誰在秭歸等你

以千百隻龍舟迎你

那麼,借你的博帶、離騷,與我

千百隻龍舟都載不動

懷石沉沙,載不動

漁父的問話

誰醉誰醒

誰清誰濁

誰獨自上路,舉世茫茫

誰與你上下求索

汨羅兩岸的梔子花開了

文/自由鳥

自屈子抱石去了汨羅江

菖蒲艾葉借名興旺

喝一碗雄黃酒,粽子龍舟就換了新朝

此時楚辭雖舊

懷念依然年年如潮

汨羅兩岸的梔子花開了

一鉤上弦月,輝映中華江山如磐

《亘古奇男》(節選)

文/海清涓

吃了兩個菱形蜂蜜粽

左手拎一串艾葉菖蒲

右手握一杯獨蒜黃酒

在橋之東,靜觀龍舟

滔滔江水如紅歌

綿綿山峰似油畫

兩千三百多年前

你被流放長江南北

借《離騷》抒情憂國

用《天問》尋根覓源

國破家亡,心焚神散

六十二里的人生路

被一塊無名青石砸斷

你的滿腹悲恨和一生抱負

惹哭了愛笑的汨羅江

端午散文作品

林海音:最富童趣的「纏粽子」

女作家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描述了她童年時由各種玩意兒帶來的快樂,其中包括端午節前的「纏粽子」,「用絲線纏粽子,是舊時北方小姑娘用女紅材料做的有季節性的玩具。先用硬紙做一個粽子形,然後用各色絲絨線纏繞下去。配色最使我快樂,我隨心所欲地配各種顏色。粽子纏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許穿上幾顆珠子,全憑自己的安排。纏粽子是在端午節前很多天就開始了,到了端午節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著掛吊起來。同時做的還有香包,用小塊紅布剪成葫蘆形、菱形、方形,縫成小包,裡面裝些香料。穿起來加一個小小的粽子,掛在右襟紐襻上,走來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纏粽子以外,也還把絲絨線纏在衛生球(樟腦丸)上。總之,都成了藝術品了。」

沈從文曾在《邊城》里記錄湘西過端午時熱鬧歡騰的場景,他說,「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三個節日過去三五十年前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麼變化,仍能成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義的幾個日子。」在先生的筆下,端午是充滿童趣的,「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名人描寫端午的好詞好句摘抄名人描寫端午的好詞好句摘抄。」當然,在先生的記憶里,賽龍舟才是最值得書寫的,「大約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場面之宏大熱鬧可見一斑,簡直就是人山人海。最吸引人的當然要數龍舟競渡的那個場景,「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地敲打起來,為划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的種種情形。」這段描寫繪聲繪色地再現了端午日緊張熱烈氛。

除了賽船,還有其他娛樂項目。沈從文筆下是這樣描寫的:「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便派士兵把30隻綠頭長頸大雄鴨,頸脖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河中,盡善於泅水的軍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於是長潭換了新的花樣,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沈從文小說《邊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就是在端午節賽龍舟與水中搶鴨子時,無意邂逅了勇敢英俊的心上人。

汪曾祺:最有滋味的端午鴨蛋

在汪曾祺先生筆下,鴨蛋成了端午節的主角,在《端午的鴨蛋》里先生對家鄉鴨蛋的喜愛溢滿了字裡行間,「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特別是用北京的鹹鴨蛋和故鄉的鹹鴨蛋對比,先生用了句「這叫什麼鹹鴨蛋呢」,直白而樸素的話語,將先生對家鄉鴨蛋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悅躍然紙上。故鄉的鴨蛋還勾起了先生對兒時生活的懷念,「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裡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裡,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裡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隻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

具體到「端午的鴨蛋」,汪曾祺更是記憶深刻:「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名人描寫端午的好詞好句摘抄素材庫。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里,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說到底,端午的鴨蛋其實是一個載體,承載著先生對家鄉的思念和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詩意的生活,快樂的閱讀

書香重慶與你一起點亮夢想

編輯部電話:023-63066273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