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油畫小說電影,看歐洲劇壇怎樣改編名作

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記者白瀛、周潤健)7月12日至16日,第七屆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將迎來三部頗有特色的歐洲劇壇名作:與法國著名油畫同名的悲劇《美杜莎之筏》、改編自同名長篇小說的12小時「馬拉松劇」《2666》以及改編自法斯賓德導演電影的《瑪利亞的婚後生活》。

▲油畫《美杜莎之筏》([法]泰奧多爾·籍里柯,1819,藏於巴黎盧浮宮)

《美杜莎之筏》原為法國畫家泰奧多爾·籍里柯於1819年創作的一幅油畫,以1816年發生在西非海岸的美杜莎號沉船事件及隨後發生的救生筏內訌醜聞為源,描繪僅存的十幾名倖存者發現海平線上救生船影瞬間的景象。

法國小家族劇團創作的同名悲劇2016年在阿維尼翁戲劇節首演,因以「微縮社會」反映人類的倫理關係以及充滿了對人性的拷問而聲名鵲起。

▲《美杜莎之筏》劇照

劇中,一艘滿載著英國少年的大型客輪被納粹的魚雷擊沉之後,倖存的孩子坐著一隻救生筏繼續他們的海上逃亡之路,直到被稱為「小狐狸」的男孩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微型社會」的和諧與寧靜。女主人公內心充滿恐懼,她堅持要犧牲一人來換取他人的救贖。當救援飛機到來,主人公已經歷了一場充滿荒誕與悲涼的關於人性的「奧德賽」之旅。

導演托馬斯·喬利說,劇中反映的「難民」與「流亡」主題與時下的歐洲社會緊密相關,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任何一部劇本都能夠以一種當代的方式詮釋,從而延伸出一種當下的意義。戲劇是人們進入現實世界的一個重要入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代社會,這種辨清現實之後更好地生活在當下的能力便是一種詩意。」

▲《2666》劇照

法國導演朱利安·戈瑟蘭的12個小時「馬拉松劇」《2666》也曾入選2016年阿維尼翁藝術節,是一部探討人類命運的多媒體戲劇,改編自智利詩人、小說家羅貝托·波拉尼奧的同名長篇小說。

小說《2666》被譽為拉美文學中超越《百年孤獨》的驚世之作,由五個各自獨立卻又相互串聯的部分組成,眾多人物及故事圍繞神秘的德國作家阿琴波爾迪、作者虛構的墨西哥邊境城市聖特萊莎以及在當地發生的一系列婦女謀殺案展開。

▲小說《2666》([智利]羅貝托·波拉尼奧,趙德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

據介紹,朱利安·戈瑟蘭遵循了原著的故事線,清晰地展現了原著的五個部分。舞台上的一切都發生在一個玻璃立方體裝置中,放置著扶手椅、和勒·柯布西耶設計的沙發。戈瑟蘭以音樂、音效、光線以及巨幅直播投影等手段,通過強烈的感官衝擊,將在原著中經由漫長的閱讀方才成形的情感,轉化為劇場中直接而即刻的情感釋放。

▲電影《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劇照([德]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導演,1979)

德國導演托馬斯·奧斯特瑪雅執導的《瑪利亞的婚後生活》改編自法斯賓德導演的電影《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該片講述了女主人公瑪利亞在二戰中憑藉美貌與智慧飛黃騰達卻付出巨大感情代價並自我毀滅的故事,1979年獲得第2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女演員、傑出成就獎。

據介紹,奧斯特瑪雅在劇中放大了電影中已然表現出的布萊希特式表演的傾向,拋棄了現實主義,只用5個演員飾演25個角色,並充分運用身體姿態和手勢動作——舞台上所有布萊希特式的姿態都彙集於女主人公生命中的一個關鍵時刻,同時將商業社會中的種種慾望對象以蒙太奇手法剪輯成幻燈,並投映在台上,同時伴以一陣喧鬧刺耳的嘈雜聲。

▲戲劇《瑪利亞的婚後生活》劇照

奧斯特瑪雅從1999年起出任德國柏林邵賓納劇院藝術總監,也曾經擔任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的藝術總監。其作品集中表現當代生活中的真實與殘酷,關注社會邊緣,直面當代現實;導演風格受梅耶荷德與格洛托夫斯基影響,以現實主義風格為基調,又賦予強烈的象徵力量,強調肢體動作和戲劇節奏。他曾兩度來華參加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帶來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和《理查三世》。(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