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英國城建史上那些並未實現的偉大夢想 之二 哥拉斯哥

英國城建史上那些並未實現的偉大夢想 之一 哥拉斯哥

180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促成了大量的產業工人進城生活。與他們相伴的,還有貧窮和疾病。

自此之後,貧民窟一個接一個在城市裡建了起來。這些地方,人口密度大、房子挨著房子、屋裡沒有光線甚至不通風。當然,也不會有自來水和熱水供應,室內沒有廁所。如果要想方便,必須得去樓下院子里的公共廁所。

哥拉斯哥戰後貧民窟。 BBC截屏

讀到這段的時候,我的腦子裡顯現出國內很多與之相像的街道。我曾在大連看過這樣的舊房,也在上海、武漢和家鄉襄陽看過這樣的地方。經過這些地方的時候,我也常常在想,這裡的人們該如何生活,才能適應周邊的環境。

那個時代的英國也不例外。多數城市裡,都有這樣的貧民區,成千上萬的產業工人就住在那裡面,一代代在那樣的環境里活下去。

哥拉斯哥曾被視為歐洲最恐怖的城市,被人形容為患了城市病。在該市市中心,直徑約為2-3英里的範圍,大約有75萬人居住。1940年代,這座城市沒有太多的公共空間,很多時候一家人擠在一張床上。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都盼著這種局面能有所改變。

這樣的畫面顯然剌激到了一個叫Robert Owen 的人。他是個磨房老闆,同時也是一個信仰烏托邦的社會學家。1817年,他曾想建設一個農業和工業和諧相處的鄉村,要給每一個工人好的住處,也能讓他們的孩子進好的學校。當然,更重要的,要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

這位磨房老闆,曾描述過他自己的思想:所有的社區,作為一個統一體,相互合作。這似乎有點兒像我們當年提出來的農村合作社。

英國似乎並沒有準備接受這個平均主義的觀念。所以,Owen的方案,也只能是一種設想。

1932年,美國人Frank Loiyal Wright 曾提出過一個更大膽的設想:每個家庭都給一英畝土地建房屋,而未來通往城市與鄉村的交通工具,則依靠飛機或飛行器。

Frank Loiyal Wright的設想。BBC 截屏

這些都只能是一種夢想,現實呢?!如何改造這些貧民窟?如何建設一個讓人們生活更美好的城市? 那些散發著臭味的區域到底該怎麼辦?

回頭審視那些偉大改造城市理念,儘管有的並未實施,但依然是這個社會的重要財富,我們有理由依此為參考,來也思考我們當下城市的未來建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英國人提供了改造城市的機會。英國人想改造城市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德國人在二戰期間對英國部分城市進行轟炸而造成了破壞,需要進行重建;二是因為他們也想藉此重新審視自己在過去很多年中所犯的錯誤。為了讓這些錯誤不再重犯,他們也想藉機主動改造城市。

擔負起城市規劃重任的人們也在思考:一個城市,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到底該怎樣運轉?

起草這些方案的動機,並不完全是出於對窮人的同情。規劃者還喜歡重新構建城市環境。同時,這些未來的改造,將會是一個讓城市進入現代化的重要機遇。他們想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為市民創建一個相對公平的機會。

那個時候的紀錄片,也在反思:國富民弱。國家這麼有錢,而竟然還有成千上萬的人生活在這樣的貧民窟中。一代接一代,沒有盡頭。

戰後,英國人的重建思想開始轉變。他們要建起一個更美好的英國。他們的口號,竟然也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英國人之所以這樣做,也並非主動而為。原因很簡單,二戰後的大選,從未坐過捷運的邱吉爾敗給了律師出身的工黨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錯失成為首相的機會。

在艾德禮政府的帶動下,英國在戰後走入了「戰後共識」的階段。「戰後共識」源於1942年發表的《貝弗里奇報告》,該報告建議英國戰後應擴充社會服務系統,並按照凱恩斯主義的方針,推行全民就業等政策。這份報告後來被艾德禮政府所接納,結果他在任時大力為公用事業和主要工業進行了國有化,並設立了國民保健署,使英國逐漸走上福利國家的道路。

換句話說,這些住在貧民區的產業工人,用自己手中的選票,救了自己。

改造哥拉斯哥成了那個時代最重要的任務。而相當於哥位斯哥市政公司的Glasgow Corporation 擔起了這個重擔。

贏得公司信任、接手城市改造的,是該公司的首席工程師Robert Bruce。 1945年,他發表了一個報告:《第一和第二報告方案》,也被後人稱之為布魯斯報告或布魯斯方案。這個方案幾乎讓人難以置信:他要炸掉整個哥位斯哥的城市,而不僅僅是貧民區。此前這個城市所遺留下來的建築,無論優秀與否,他都要全部炸光,用一把「利斧」,把地面上的東西清除得一乾二淨。

Robert Bruce

Bruce報告的核心是一系列激進的建議,這些建議是批准拆除大部分市中心的,因而涉及到推倒擁有深厚歷史和重要建築意義的維多利亞和喬治亞建築物。 該報告主張將大部分城市中心重建為單一設計,目的是創建一個連貫一致的城市。 這個計劃幾乎完全重新排列成一系列結構化的「區域」住房,商業,教育等城市功能空間。

Robert Bruce要建的,是一個高效現代的城市。就象設計一台機器,他把這個城市的若干區域,劃成了不同的功能區,讓它們行使不同的功能。一所城市,除了有足夠的公共空間,還得漂亮好看,還得高效和井然有序。他要在這個城市裡建起一個新的有效的交通系統。

Robert Bruce的規劃圖。BBC 截屏

連Robert Bruce自己也意識到,要完成這項計劃,至少需要50年。他要炸掉一切,同時還要把城裡的人們暫時安置到其它城市裡去。他在報告中宣稱,這次改造,不是做小打小鬧的小手術,而是在做諸如心臟移植之類的大動作。

Robert Bruce的這個方案,遭到了另一個競爭對手的反對。這個名叫Patrick Abercrombie,經常戴著一隻眼鏡的城市規劃者,曾負責了倫敦市戰後的規劃。對解決城市擁堵,他的解決方案是建設衛星城。這些後來也被稱為「花園城市」或「新市鎮」的建設方案,就是把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往外遷,讓他們住到城市附近的小鎮上去。當年,他自己在紀錄片中宣稱,他的方案將會使100萬人移出倫敦,在倫敦之外的小鎮上生活。

Patrick Abercrombie

1946年,Patrick Abercrombie也給哥拉斯哥市政府提出了一個戰後重建方案。他宣稱,要解決這個蘇格蘭最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一半人口分散到周邊的新鎮上去。

「新城鎮」或叫「衛星城」的概念,在當時並非首創。1900年代,人們已經開始在英國推行新城鎮運動。人們在大城市周邊,那些綠化帶環繞的地方,重建一座新城,試圖緩解大城市的人口壓力。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寫過相關的文字:

由於這些新鎮位於城市的郊區,房價便宜,每家每戶都會擁有更大的花園和更好的房屋空間。這些現代化的小鎮,都有較大的綠色地帶、減速帶和我們稱之為死胡同的小區設計(一條封閉的小路,兩邊建上住房)。這些設計能讓孩子們有了更好的住所和更安全的玩耍空間。快速公交系統也能讓住在這些小鎮上的居民能很容易抵達市中心,滿足他們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大劇院等精神上的需求。

安全、自在、足夠多的空間。成為小鎮生活的特點。現在,新鎮的建立,成了蘇格蘭人解決孩子們成長環境問題的最好方法。

很多年前,英國女王也就倫敦的發展提出過要求:要讓每家的孩子能有院子玩兒,不能破壞綠化帶和拆掉現有房屋。後來,沿著這個思路,英國人走出了這條被倫敦人稱為花園城市之路(名稱的來源據說是因為最早參與建設的一家開發商名字叫花園城市)。有著800多萬人口的倫敦,至今也沒有一條高架路。

米爾頓凱恩斯

我也數次前去位於倫敦半個小時火車車程的米爾頓凱恩斯去考察。通常情況下,從位於倫敦市中心的Euston火車站出發,正常情況下,一個小時約有7班火車,多數時間為30分鐘左右。晚上最後一班火車離開市內的時間為1:34分。

這兩個人對哥拉斯哥的規劃理念完全不同:一個是想讓城市完全現代化:白色、四周風景環繞、簡單實用,有效乾淨。此外,高樓附近建造公園綠地,讓人們擁有很好的公共空間。更重要的,是這個設計中還呈現出了一個理念:居住在這個城市裡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而另一個人則是讓人們生活在大城市周邊的小鎮里,綠色充足,生活方便。同時,解決好交通,能隨時進出大城市。

兩個人也有共同之處:他們都重視公共空間的建設,都給城市設計了透氣的空間,而不是密密麻麻的高樓一片。有了公共空間,人們的生活質量無疑會得到提高。

兩個人的方案,被搬進了展覽館,供人們參觀。展覽的主題就叫《昨天和今天》,主辦方也在收集人們的反應。

無疑,Robert Bruce的炸城重建方案,贏得了窮人的支持。而哥拉斯哥的市政公司,也很快宣布將採取Bruce的方案,來重新建設一個新的城市。

數據模擬出來的Bruce方案。

哥拉斯哥政府方面,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如果推行新城計劃,這個城市的一半人口就會流失。這意味著,會沖淡政府所擁有的權力。當時,哥拉斯哥一直被認為是全英國第二大城市,那裡的人們也一直視自己的所在地為全世界最偉大的城市。而衡量一個社會繁榮與否的重要標準,便是人口。同時,有了第二大城市的名頭,它還可以滿足市民們的某種幻想,也能讓他們有某種自豪感或存在感。

兩年之後,市政公司又推翻了Robert Bruce的方案,Patrick Abercrombie的新城計劃得以在哥拉斯哥推行。

就在市政公司變化方案的幾周后,Robert Bruce辭去了公職。1956年他死於車禍,年僅52歲。

Robert Bruce報告,直到今天,仍引起很大的爭議。很多人覺得難以想象。主張要大量拆除城市而並非小打小鬧地改造,意味著此前一些重要而且美麗的建築物將會被毀滅。也有人認為,這會導致哥拉斯哥將會失去自己的個性,和東歐的其它城市沒有任何區別。布魯斯有著他自己的理由:他是想在20世紀50年代建築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新的「健康美麗的城市」。

布魯斯的建議範圍不僅限於住房改革,格拉斯哥的運輸基礎設施也是他要改變的對象。 布魯斯建議,高速公路對城市發展至關重要。他同時還建議,在工業基地的背景下,這個城市將要轉向以服務為主的經濟轉型。布魯斯預測,城市將轉型為服務型經濟,最終證明是正確的。 今天,這個城市的重工業基地在戰後時代幾乎持續下降,服務業(最顯著的是教育,研究,金融服務業,旅遊業)蓬勃發展,已經成為格拉斯哥經濟的支柱。

格拉斯哥M8高速公路是布魯斯報告中最顯眼的遺產。 布魯斯提出建立一個向城市發展的高速公路系統,形成一個格拉斯哥內環路 - 一個將圍繞市中心的高速公路「箱子」。 提出的交通網路包括Renfrew高速公路,Monklands高速公路,Maryhill高速公路,斯特林高速公路和連接格拉斯哥的東南高速公路與更寬的高速公路等。 這些提案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實施, Monklands和Renfrew高速公路已經完成了現在所稱的M8 。 這兩條高速公路形成了規劃環路的北部和西部兩側。 延伸到M74進入市中心以滿足M8高速公路在2011年6月完成。 這些都被視為布魯斯計劃的遺產,儘管有些路線做了一些改變。

無論Robert Bruce還是Patrick Abercrombie,他們兩人也許都無法預料到:今天,全世界已經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裡面。他們的設計和觀念,正影響著無數後來的設計者,同樣應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希望和夢想。

編輯:李小荷 資料來源:BBC

原創稿件,歡迎轉發,轉載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平台。或搜索:photouk 關注我們!

歡迎關註:英美故事,提供有溫度的故事。

微信公眾號「英國爸爸美國媽」

分享留學的酸甜苦辣,記錄人生的起承轉合。

長按上圖中央即可關注。

你的關注正在傳遞人生的溫度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