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印度能複製中國經濟奇迹嗎?

莫迪執政以來,在國內大力推行改革措施,讓印度經濟發展出現了較大改觀。近幾年印度展現出來的經濟數據也十分搶眼。在此節點上,印度政府各種「超越」的言論一度大行其道。

然而今年公布的印度多項經濟統計數據卻讓人大跌眼鏡。第一季度GDP漲幅為6.1%,遠不及預期的7.1%,綜合PMI指數報告顯示該指數從6月的52.7暴跌至7月的46。核心服務業活動從53.1%驟跌至45.9%,為2013年9月份以來最低,跌至榮枯線以下。6月印度CPI增幅放緩至1.54%,遠遠低於央行4%的通脹目標。為了刺激經濟發展, 8月2日印度央行被迫降息,將回購利率從6.25%下調至6.00%,創7年來最低。

印度媒體悲觀地表示:印度失去了經濟發展最快的標籤,發展最快國家的標籤給了。(註:Q4,即第四季度,印度的財年從每年3月份開始,也就是說2017年的1月到3月的GDP計算在2016年年度。

可以說最新數據凸顯出了印度經濟的頹勢,路透社將印度現狀描述為經濟「雪崩」。

而這其中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印度經濟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定位談起。

印度的角色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深入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為後發工業化國家經濟崛起提供了發展機遇。發達國家受「產業空心化」的影響,虛擬經濟日益膨脹,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普遍處於低迷狀態。而發展家整體上保持著經濟高速增長,其中,尤以和印度兩國的經濟數據最為喜人,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均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

中印兩國作為新興后發國家的代表,具有眾多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區位因素,因此成為西方產業轉移的主要受益國家。不同於以製造業門類齊全聞名於世的,印度在國際產業轉移中受限於本國條件,選擇承接服務業的中下游,從而形成了以呼叫中心服務、信息技術(IT)和軟體開發等服務業為龍頭的區位優勢。

除了擁有印孚瑟斯有限公司等世界知名的IT企業外,印度還湧現出微軟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和谷歌首席執行官孫達爾·皮柴這樣的業界頂尖人才,而服務業優先的產業發展趨勢,也使得印度被稱為「世界後勤辦公室」。

「倒掛式」經濟

通常的產業結構發展路徑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農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工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經濟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也開始上升。

可是印度經濟卻不走「尋常路」, 在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印度經濟更多的是建立在承接西方產業轉移、發展服務業的基礎上。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印度服務業佔GDP比重從1980年的38%增長至2016年的53.8%。而工業GDP比重從1980年的22%上升到2016年的28.8%,與服務業的突飛猛進形成了鮮明對比,使印度呈現了一種「倒掛式」的經濟發展狀態。

「倒掛式」經濟給印度的進一步發展帶來嚴重的後遺症。沒有經歷工業化階段,第三產業與第一、第二產業脫節,國內沒有積累足夠的物質財富作為更高層次的消費基礎,因此第三產業便無法對國家經濟增長提供足夠的拉動力。

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其實與個人財富積累的路徑選擇有異曲同工之妙:一種是像今天的馬雲、馬化騰,選擇從無到有的創業之路,從基礎做起,這是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另外一種,是選擇一份高薪的工作,以替別人打工的方式積累財富,這種方式相對創業來說比較輕鬆,但是發展能否持續缺乏自主權。

從這個角度來看,選擇了創業,從基礎做起,按部就班地升級和完善產業結構。而印度選擇的是高薪工作,直接在落後的農業國基礎上嫁接西方的現代服務業,這也就導致了國內支柱產業嚴重依賴外部帶動,經濟結構長期畸形發展,國內潛在的市場規模得不到激發,使得印度經濟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

隨著近年來世界經濟普遍低增長,位於服務業鏈條上游的歐美等國自身難保,發包訂單量極速萎縮,作為「打工者」的印度越來越陷入被動地位。在靠給全球IT行業做外包發展起來的班加羅爾,今年以來由於IT企業紛紛將基地遷至海外,預計將有近10萬人面臨失業。

另外,第三產業的高附加值依賴於人本身,而受天賦、教育等因素影響,服務業的發展相當於只能讓印度的一部分人在全球產業格局中成為 「高級打工仔」,實現了現代化過程中的身份轉變。數據顯示,印度IT部門的僱員人數,包括關聯行業在內也才將近1000萬,支撐印度13億人口的就業顯然力不從心,大部分人仍然滯留在前工業時代,難以帶動社會整體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

龍象之爭

印度和並列為世界增長最快的經濟體,成為全球經濟低增長時代備受關注的焦點。

值得注意的是,軟體和軟體服務業的高速發展確實給印度帶來了國際知名度,但是對經濟的作用被嚴重誇大。印度IT行業最多只佔到其GDP的5%,遠低於製造業的出口份額。由於「倒掛型」的經濟結構,缺乏強有力的工業基礎作為支撐,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經商友好度低,企業在印度投資意願不斷下降,客觀上導致印度經濟競爭力逐漸弱於。

對比的發展,有改革開放之前三十年建立的工業基礎,因此能夠更有效地抓住機遇,從80年代開始承接西方產業轉移,改革開放初期以製造業出口為重點,拉動國內經濟增長,推動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近年來,政府著力實施的創新宏觀調控、以簡政放權釋放市場活力、以創新驅動和「雙創」激發全社會創造力等一系列「組合拳」取得了顯著成效。

如今,的經濟發展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6年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2%,經濟總量已佔到世界GDP的15%左右。而印度只有2.8% ,距離1964年世界佔比3.4%的歷史峰值仍然有一定距離。

自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在世界範圍內贏得廣泛的呼聲。而與此同時,印度在本國發展遇到問題時,卻鋌而走險,通過製造外交爭端轉移國內的矛盾焦點,殊為不智。

隨著時間的推移,「龍象之爭」孰強孰弱已經變得高下分明。印度需擺正自己的位置,正視自身與別國的發展差距。作為一個地區大國,需要建立強有力的本國工業基礎,必要的發展階段是繞不過去的,「倒掛型」經濟結構如空中樓閣,不足以支撐印度的長遠發展,想要破解經濟轉型難題,印度必須回頭補課。

撰稿 / 劉典(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陳欣然(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實習生)

編輯 / 夏蟲語冰

圖片 / 網路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