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展覽丨王璜生:邊界 / 空間 昨日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

我一直在思考舒適和尖厲之間的關係,我們所處的社會現實,表面上看,比以前好很多,也似乎舒適多了,但是,又有好多東西很糾結很揪心,說不清楚……

——王璜生

2017年8月10日下午3:00,「王璜生:邊界 / 空間 」展開幕式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隆重舉行。此次展覽由民生銀行、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聯合主辦,北京民生文化藝術基金會協辦,著名美術史論家巫鴻教授擔任策展人。此次展覽是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藝術家個案研究系列的最新成果,王璜生近幾年的主要藝術創作在展覽得到充分呈現。

此次展覽主題來自藝術家對「邊界 / 空間」問題的不斷追問。邊界作為界限,既包含著對既有規則的懷疑與思想觀念的對立衝突,同時它也是領土、意識形態等一切歷史的和權力話語的外在彰顯。而空間問題在藝術家的創作中被一分為二:一方面是藝術家持久以來的對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去感官化」的關注與反思,另一方面是從架上到裝置,從二維平面的點線到三維空間視覺的轉化與探索。策展人巫鴻認為,「『踰界』既誘人又隱藏危險,因為任何邊界總是被習俗和常規把守,因為邊界本身就是一個拒絕安全感的地帶。王璜生的作品因其連綿流動的線條而富於詩意的抒情,但也通過流動的不穩定性激發出心理的緊張和對轉化的焦慮。這種緊張和焦慮被一些關鍵細節放大,使抽象的線成為對歷史記憶和現實政治的隱喻」,而「王璜生的抽象藝術因此總是具體和實在的,既從觀念的反思中也從對歷史和現實的關懷中獲得生命」。

多年來,王璜生作為一名藝術家、美術館管理者、博物館和藝術史研究學者,有著多重的身份。他的藝術創作,往往夾雜著傳統文人的品性修養與突破自我的獨立不羈精神,以及現代知識分子對文化、現實及歷史議題的深刻關注和介入態度,使其藝術創作不再是對高雅文化和視覺愉悅表徵的調用,而是通過對文化記憶的重建,重新審視全球背景下政治與多元文化的現實,並讓人們對當下現實的某些僭越行為有所警惕。

展覽開幕當天,還舉行了王璜生展覽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策展人巫鴻、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副館長郭曉彥主持, 尹吉男、吳亮、馮原、舒可文、朱青生、汪民安、王南溟、冀少峰、杭春曉、盧小根、盛葳等專家學者針對此次展覽進行了專題發言。此次展覽日期為2017年8月10日—2017年9月9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副館長郭曉彥主持展覽開幕式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周旭君開幕式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蘇新平開幕式致辭

此次展覽策展人、芝加哥大學教授巫鴻介紹展覽情況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理事長李文華開幕式致辭

藝術家王璜生開幕式致辭

學術研討會現場

作品解讀

| 關於裝置作品《纏》|

《纏》(裝置影像),鐵絲、紗布、風、火,尺寸可變,2014年

當我用紗布輕輕地纏繞著鐵絲網,手與身體與這蒺藜芒刺相接觸,紗布在纏繞包紮中不斷被扎破被撕裂,同時還被火灼燒著,這時,自己為這樣的過程而深深觸動和感動。而當微微的風吹動凄美的紗布飄散在鐵絲網間,或強勁的鼓風機吹起紗布撒向空中,也許,可能會產生一種包紮、癒療與傷害、疼痛相雜糅衝突的矛盾與張力。(王璜生)

| 關於裝置作品《隔空》|

《隔空》(裝置影像 ),鐵絲網、布幕、燈光 ,尺寸可變,2013年

在生命與現實中,總存在著巨大的矛盾和落差。當觀賞著遊動而充滿水墨詩意的光影,被轉換為直面芒刺蒺藜的鐵絲網時,這樣視覺和感知上的衝突,也許會帶來更豐富的感悟。(王璜生)

| 關於裝置作品《溢光》|

《溢光》(裝置),鐵絲網、玻璃

流光溢彩,是一種何等美麗而輝煌的想象。我希望用晶瑩剔透的玻璃管與閃爍光芒的鐵絲網,以及通透晶亮的光影,構建一個「溢光」的場景。當鋒芒的鐵絲被擠壓穿過脆弱的玻璃管,玻璃的碎片散落滿地,閃亮而繽紛,似乎,這其中有一種生命與現實的隱喻與張力。(王璜生)

| 關於架上作品《游·象》|

《游·象》系列,紙本水墨,2017年

《游·象》系列,強調的是傳統文化中的「修為」,與當代文化及人類終極理想的「自由」之間構建通道。「修為」即修養、品性、意境、技巧的綜合體現,其中包括控制與自我控制;而「自由」即無為、自在、無邊、獨立不羈,更在於追求突破控制,而達到精神的自在。在這看似矛盾的兩端之間,恰恰可能是人生、生命、工作、藝術的張力和意思之所在。(王璜生)

| 關於裝置、影像作品《界》|

《界》(裝置影像 ),鐵絲網,2017年

當下世界不安的現實如戰爭、逃亡、難民、越境等,引發了我少兒時期以來的記憶及曾經的耳目經驗,六七十年的地處南方海邊的家鄉,時常接觸到「偷渡」的時事和故事,以及有相關經歷的人,其場面感至今仍歷歷眼前。而當年自己也差點被「好心」的兄長「暗渡」了。「界」,既可能指向於邊界、區域、邊境,指向於掙扎與奔突,而也可能是生存及精神的另一種嚮往和境地,一種恆永的境界。(王璜生)

| 關於紙上作品《牆》|

《牆》,紙本水墨拓印,2017年

紗布、綁帶及拓印的方式是我這個階段創作和表達的一種嘗試,人與人的隔閡和自我保護所形成的有形或無形的「牆」,在我的作品中,由一條條紗布的印痕組成,隱喻著傷害、痛感、隔離、流血、呵護、療傷等,而紗布拓印本身的肌理特質及墨色深淺乾濕的表現效果,構成了內涵豐富而具有力量的視覺表達。我力圖用尺度較大的畫面,與微妙細緻的拓印痕迹包括紗線散亂的印痕,追求視覺與心理兩重層面的體驗性表現。(王璜生)

| 關於裝置作品《談話》|

《談話》(裝置),樹脂、鐵絲,90×90×55cm×2,2014年

我一直在思考舒適和尖厲之間的關係,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社會現實,表面上看,比以前好很多,也似乎舒適多了,但是,又有好多東西很糾結很揪心,說不清楚,這種感覺一直很強烈;而從藝術本身的角度來說,我希望做出一種東西,看起來很平常,但是裡面要有轉換,從視覺到觸覺、從感受到思維等。比如做這個沙發作品--《談話》,沙發本身跟舒適有關,看起來很簡單,很舒服,很日常化,但其實它冷冷的黑黑的硬硬的質感,而且透明的,顯露出內里的尖利鐵絲網。這使人在視覺和感受上產生強烈衝突。而「談話」的命名也很平常,似乎是我們日常中經常做的一件事,但是,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談話」就如「喝咖啡」一樣,是有特定而模糊的涵義的,在這樣特定而模糊的涵義背後,是一種特殊的生命經驗和感受。(王璜生)

| 關於紙上作品《痕·象》|

《痕·象》系列,紙本水墨拓印,69×69cm,2016年

《痕·象》系列是我2016年的新創作,它與我之前的《纏》作品有關,在《纏》這一裝置作品中,我應用紗布繃帶包紮纏繞鐵絲網,包紮的行為過程也成為了一件行為錄像作品;而在「痕·象」系列作品中,紗布繃帶線頭的印痕與水墨的渲染,及與報紙、宣紙之間的現實和文化信息等,構成了對傷害與保護、修復與升華等的隱喻。細膩、脆弱、敏感的印痕,與畫面縱橫恣肆流動的線條塊面及墨團水點,形成豐富而微妙的對比性語言。這一些無不流露著我對現實與生命的一種特別關注和關懷。(王璜生)

| 關於紙上作品《箴象》|

《箴象》系列,紙本水墨拓印,2017年

《箴象》系列是我2017年的最新創作,有感於我們所處的當下世界,到處充滿著傷害、不安、焦慮、痛苦、動蕩等,如難民及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戰爭與准戰爭,衝突與准衝突;區域與全球、左派與右派、貧窮與疾病、經濟與危機等等的問題,我們生存在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地球上。我從新的角度和方式,應用紗布這一有特殊意味的媒材,之前使用它來包紮鐵絲網等,這次,我用紗布蘸上紅色進行拓印,想表達一種傷害與贖罪的複雜情感。在畫面上,還抄錄了一些《聖經》關於人類自我反思的箴言。當然,我希望在藝術形式與視覺表達方面有某種新的感覺和衝擊力。(王璜生)

| 關於紙上作品《線象》|

《線象》 · 《南方周末》2012.10.4,報紙水墨,69.5×54cm,2012年

《線象》·《南方周末》2013.1.10,報紙水墨,69.5×54cm,2013年

王璜生在《線象》系列作品所選擇的方式,是將現成品報紙媒體進行「處理」。這些報紙都是伴隨著我們關注社會,了解現實信息資源,並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從看與被看位置的位移,自然對具有「影響的焦慮」圖像有所憑附。旋轉的線條、筆觸、色斑覆蓋在原有的圖文之上。這種對原文本的「介入」,意味著主動的改變,觀者必須繞過他的筆道兒,才能窺見原本的「真相」。但弔詭的是報紙媒體的內容未必是客觀的,那麼如何選擇「原圖」和「筆道兒」就是他主觀、人為把握的「介入」結果,使這些被「介入」的作品,將兩種圖像予以糾纏與掩蓋,從而產生出一種新的遣詞空間,是在「互為圖像」的關係上對原有創作意識和表述方式的再處理,抑或也是一種「新敘事」或「反敘事」嘗試。(馮博一)

現場圖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