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財·發現】上市公司不僅愛買理財,也愛投資理財平台

最近新聞爆出,上市公司買理財產品數額驚人。

據同花順統計,今年以來,A股已有826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規模7429.8億元。而去年全年,有779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購買規模7807億元。相比之下,今年半年時間,上市公司買理財的規模已接近去年全年。自2012年起,上市公司買理財的金額就逐年高漲。

從公司來看,年初至今,買理財最多的上市公司為神華、新湖中寶、溫氏股份。這三家公司去年亦是上市公司理財排行榜前三名。

從公司類型來看,鍾情於買理財的企業往往具備高資本耗用特質,且大部分集中於航運、採礦、機械設備等普遍被視為產能過剩的領域。其次,化工和醫藥生物類的上市公司也熱衷於買理財。

數據顯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大多傾向於保本型,自有資金與募集閑置資金都是投資的來源,募集閑置資金比例最大。

上市公司為何熱衷買理財?

超過四分之一的A股上市公司將資金用來買理財,而不是用於主業的生產經營,其背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上市公司用於投資理財產品的資金來源大多為自有閑置、暫時沒明確用途的超募資金,資金空閑時間一般3個月左右,存短期定存、銀行活期的利息非常低,買一個短期理財產品獲取相對高一點的利息,成為許多上市公司的選擇。

在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上市公司辛苦經營產生的凈資產收益率還不足銀行存款利率的現象經常上演,上市公司理財收益大於凈利潤,從而能幫其避免虧損。去年就有惠泉啤酒、陝鼓動力等7家公司依靠投資理財產品獲得的收益使公司凈利潤為正。

部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會選擇給予上市公司或其關聯方貸款或授信的銀行。「銀行在需要業績的時候,上市公司去拉一把,上市公司需要貸款的時候,銀行也樂意審批。」業內人士稱。

此外,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尤其是信託及資管計劃,以及通過多層嵌套參與到合作夥伴的資本運作,這類資金流向二級市場並不在少數。

「理財產品相當於一個資金池,通過層層運作,加了槓桿之後,很有可能最後的目的是通過做市值的方式在二級市場抬高股價,自家公司不能拉高自己的股價,便與合作夥伴交換角色,當然這中間會設置層層複雜的看似不相關的關聯方,以逃避監管層的追查。」業內人士透露。

一邊理財一邊再融資

實際上,上市公司並不如外界想象的資金充裕,部分上市公司甚至存在一邊買理財產品一邊募集資金的狀況。

「上市公司買的理財產品越多,其實心理是要讓外界覺得其『不缺錢』,然後更方便開展日後的業務。」私募人士透露。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大筆資金閑置用來購買理財產品的情況下,再在資本市場募集資金投入項目建設存在規避「上市公司募資不得用於購買理財產品」的嫌疑。

事實上,在證監會的反饋意見中亦關注到此問題。反饋意見要求公司解釋在貨幣資金餘額、理財產品餘額充足的情況下,募集資金用途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合規。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在今年初已經強調上市公司再融資存在問題,突出表現在部分上市公司過度融資、融資結構不合理、募集資金使用隨意性大,證監會將採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頻繁融資或單次融資金額過大,健全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使用現場檢查制度。

上市公司「進駐」P2P等平颱風靡

其實,上市公司不僅愛買理財產品,而且紛紛做上了理財平台。

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具有上市公司背景的P2P平台大概有60餘家;而到今年4月,這個數據已經躍升至120餘家。

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P2P等理財平台的發展勢頭一發不可收拾。2014—2016年,「上市系」理財平台迎來了自己的春天。通過公開資料發現,大多數上市公司背景的理財平台都是在這個區間成立的。

和其他類型的理財平台相比,「上市系」最顯著的不同點在於,它們多為自己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或個人提供融資服務,產品重點發售的對象也是自己的客戶。整合自身供應鏈,這是上市公司布局理財平台業務背後的深意。

除了自建平台之外,很多上市公司與理財平台「牽手」,希望享受互聯網金融實體經濟的政策福利時,拓寬公司盈利渠道、增加上市公司新的業績增長點,實現1+1>2的效果。

「互金概念」偃旗息鼓 上市公司回歸理性

然而,雖然P2P等平台一度憑藉在風口上的優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事實證明,如果其背後的商業模式和邏輯支撐還存在不夠完善的地方,那麼這個熱度遲早會消弭下去。「上市系」平台們也經歷了同樣的發展路徑。

2016年財報顯示,「上市系」理財平台實現盈利的並沒有想象的多,甚至還有資不抵債的情況出現。再加上限額管理等政策出台,使得一些之前熱情高漲的上市公司開始打退堂鼓,轉型停業或主動退出的案例也在增多。

截至今年4月份,退出網貸行業的上市公司超過10家,包括益民集團、東方金鈺、*ST匹凸、高鴻股份、盛達礦業、天源迪科、奧拓電子、佳士科技、新綸科技和冠城大通等。

對於上市公司態度的轉變,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上市公司而言,持有P2P資產,一方面要投入大量資源確保業務合規;另一方面,監管新規下的P2P平台向著小微化和中介化轉型,業務模式相對單一,難以承載上市公司通過P2P平檯布局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願望。(陳劍 綜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