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川行無邊 | 竹絲之魂:自貢龔扇的百年傳奇

的竹子以綿密的竹節與韌性,與我們的脊柱構成了一種意味深長的聯繫。被竹子密密圍合的四川,人們的智慧與技藝所演繹出來的繁複竹藝,是對竹子養育之恩的一種報答,川地竹品豐富:川東的梁平大竹、川南的長寧江安、川西的崇州邛崍等,楠竹、慈竹、綿竹、淡竹、剛竹、紫竹、水竹、黑竹、蘆竹、刺竹、香妃竹、羅漢竹、觀音竹等均有分佈。

自貢有關竹子的民間傳說源遠流長。原因之一,楠竹一直是製作輸鹵梘桿的唯一材料,楠竹以持續的韌性構成了維繫傳統鹽業的輸血管道;原因之二,在於當地有一個龔姓傳奇世家。

巧奪天工

經過代代能工巧匠的探索實踐,四川富於地方特色的竹藝形式日臻完善,竹藝名家輩出,並形成幾大流派。其中梁平的竹簾畫、自貢的龔扇、崇慶的瓷胎竹編和江安的竹簧雕刻、竹鑲嵌等都是聞名遐邇的四川竹藝。在這當中,龔扇更被譽為「四大名扇」之一,甚至稱作「天下第一扇」。

在鹽業聖地自貢市,有關竹子的民間傳說源遠流長。原因之一,楠竹一直是製作輸鹵梘桿的唯一材料,楠竹以持續的韌性構成了維繫傳統鹽業的輸血管道;原因之二,在於當地有一個龔姓傳奇世家。龔扇的正規名稱該叫竹絲扇,是晚清時期由自貢人龔爵五肇始,世代家傳。

1990年代末,我曾到自貢市鍾雲山小區採訪龔扇第三代傳人、龔氏的最高長輩、86歲的龔長榮老人。為我開門的是龔長榮之女、「龔扇」第四代傳人龔菊芬女士。老人生於1917年5月1日,腿有殘疾,行動不便,見我舉起相機,不顧大熱天還堅持穿上藍布中山裝,可見其古禮。

他個頭十分矮小,好像全部的精力和體力已被竹絲一般抽走了。他用尖細而沙啞的聲音介紹說,祖父龔爵伍是清末鹽場的挑煤工,每天把煤炭從煤廠挑到鹽場,來回鴉片跑幾十趟,所得僅能糊口。有一年夏天,祖父在鹽場看見一個從樂山來的商人,正與鹽場管事談生意。他手裡拿著一把非常漂亮的竹扇,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看見這麼漂亮的扇子,心裡羨慕,回家后就琢磨著自己編扇。

開始也像普通竹篾匠一樣,龔爵伍只能編織一般的扇子,但靠售賣粗竹扇難以為生。自貢人自然懂得「豆腐盤成肉價錢」的道理,但硬是要做到這一點,這豆腐就不是一般的豆腐了。他開始琢磨工藝,逐步編成細篾竹絲扇,扇面上編有「福祿壽喜」等字形,或「喜鵲鬧梅」圖,由於技藝高出一般竹篾匠,其產品逐步受到中上流社會群體的喜愛。

在眾多樣式中,他發現團扇的美學形式幾乎可以容納自己的性情與才藝,遂在此展開自己的全副精力。古文化中的團扇是優雅的仕女物件,龔扇製作之精細工巧正與其繁複心計相配。在直徑24厘米左右的團扇上作經緯線編織,一根緯線的穿插700-1100多次,頂級的可達1500根,也就是說使用的竹絲達到了相應的根數,其竹絲的厚度與人的頭髮絲相仿。並按古代畫譜編織出山水、花鳥、仕女、詩詞、福祿壽喜、古錢、荷花等圖案。扇柄裝飾選材除竹外,另有牛角、象牙、紅木等,再輔以絲穗帶,小巧玲瓏,獨具匠心。

]

後來,龔扇在外包裝方面也追求精美奪目的統一風格,現在均使用錦緞木盒,但一度也使用紅木或楠木盒,再配以雕花,以期與「天下第一扇」、「一絕」的美稱相匹配。製作一把龔扇花費的時間長達40餘天。經過反覆比對,必須選用葉小節長、春筍秋材的「一年青」黃竹為原料,而且竹節之間要達到3尺長左右的,這在一匹山的竹林里往往只能找到幾節。而要找到這樣的竹子,只有在榮縣一帶的深山老林里才可能碰到。

龔長榮、龔玉文兄弟幼年經常陪父親進山選竹,這幾乎就是他們每年唯一的「踏青」機會。采竹須於每年秋分、白露后不久,用清水浸漬,刨去青皮,劈成篾條,用藥水浸煮,再細剖細磨至透明的程度,再根據設計圖稿慢慢編成。從備料、乾燥、制絲到編織,近百個工序只憑一雙手和一把刀的全手工操作。

這套製作工藝,在龔爵伍的兒子龔玉璋的手裡日趨定型。他把原來用的幾種篾刀改製成剖、刮、挑、撥等各各功能的工具十多種;在編織手法上,他也把原來的單純的「人」字編織法擴展為點、線、破、十字等新工藝。工藝經過逐步細膩化,竹絲越刮越薄,扇面反而越發光亮,滑如鏡,薄如綢,花鳥人物在扇面栩栩如生,別具一格,臻至鬼斧神工之境。

光緒末年,四川勸業道道台周孝懷為振興工商業,在成都建立勸業場,徵集各州縣手工藝品,舉辦盛況空前的勸業會、賽寶會。1886年,周孝懷先生在成都厚載門(后稱后子門)創辦「寶川局」舉辦「賽寶會」,龔爵伍以鄭板橋竹畫為圖案、製作的《竹魂》扇和一籠僅幾兩重的竹絲蚊帳赴成都參賽,引得官員、名流、淑女爭相傳看。大會一致推選《竹魂》為「賽寶會」魁首。周孝懷為顯示這次賽寶會成果,將龔扇轉呈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大悅,下旨:賞金牌一面,對蜀域龔扇賜名「宮扇」!龔家也獲得一面金質獎牌。

周孝懷在勸業局下設立細篾科,組織了50多人跟龔爵伍學藝兩三年,但僅有一人得其真傳,不久此人也病亡。龔爵伍只得回到自貢,悉心教自己的兒子龔玉章。1919年龔爵五病故,龔扇技藝傳到了第二代。

1937年,龔玉璋到四川井研縣賣扇時,偶然結識軍閥劉湘的秘書,「龔扇」因而進入軍政界,受到了劉湘的賞識。龔長榮先生曾告訴筆者,記得有一天,騎著高頭大馬的軍人專程來到自貢龔家,拿出白花花的上百塊銀洋,作為定金。長榮老人甚至回憶了細節:劉湘曾定製過以徐悲鴻奔馬圖為扇面的「奔馬」扇多把,以備送政要。

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品,一家老小誠惶誠恐,拚命趕工,惟恐得罪豪門而被降罪。最後終於如期交貨,全家人懸著的心,像竹刀一樣算是擱下了。龔玉璋曾經編織了一堂7尺長、3尺高的竹屏,一共12幅,編入文天祥《正氣歌》全文,當時是兒子們造料,父親編織,整整編了3年才完工,當時準備獻給先覺者孫中山。可惜的是,這批嘔心瀝血之作有的不知下落,有些珍品被劉湘(一說是滇軍軍閥唐繼堯)送交英國使者轉贈給英國女王。 1944年,大鹽商余述懷因為「獻金運動」結識了馮玉祥,特請龔玉璋編製一把玉柄《松石圖》扇送給蔣介石,龔玉璋花了好幾個月時間才編織完畢。這把扇子至今還收藏在廬山博物館。

為提高其人文性,龔玉璋進一步把名家畫稿織入竹絲扇,一位鉅賈拿來一幅張大千畫的仕女圖,要求在畫中人手執的紈扇扇面上隱現仕女秀美的臉蛋,龔玉璋嘔心瀝血反覆試驗,竟然將仕女的睫毛也處理得纖毫畢露,從此「龔扇」名聞遐邇。1953年,龔玉璋被邀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其作品後來送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參展。龔玉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仙山古松》被國家列為民間工藝美術珍品而永久保存。

利刃的語言

真正的藝術來自那些超拔於自然物像之上的精神與氣韻,這就是匠氣與靈氣的分水嶺。作為一門真正藝術的「龔扇」,在其第三代傳人龔長榮、龔玉文手裡才終於完美成型,並達到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度。圖案更為圓潤、飽滿,在黑白對比效果上,龔長榮、龔玉文兄弟進行了前無古人的創新,使圖案具有了鮮明的立體感和層次感。一把龔扇,即使放上十幾年,扇面也絕無漏光等收縮、張力現象。這個階段的「龔扇」還有一種外人不易發現的妙處:正面對光看,扇面現白色,花鳥忽隱忽現於朦朧光影之中;向左側視,花紋閃現青色,樹葉為白色;向右側視,花紋乍現白色,樹葉突閃青色,畫面如同被一股流淌的氣韻所左右,雲蒸霞蔚,嘆為觀止。

作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兩位老人與筆者均有一定程度的交往。1993年,耳順之年的龔玉文先生曾送我一把團扇,特編上了自己的署名和一首絕句,算是忘年之交的結晶,我一直珍藏在家,後來被一貌似老實的保姆盜走,如今玉文先生已經作古,每每回憶,總令人感嘆。

記得有一年盛夏,我去位於自流井區富台山小區龔玉文先生的家。他的夫人林淑芳幾十年來專司竹篾,竹絲如綢,在她指尖飄過,真是臻於鬼斧神工之境。龔先生渾身大汗淋漓,頭戴那種修理鐘錶才使用的放大鏡,在巨大的白熾燈下工作。他與我手握,卻發現他的手掌細緻,涼意滿手,不粘半絲汗漬。他笑笑說,經過五六十年的操練,自己的手從不出汗,因為一出汗就玷污了竹絲。他工作的桌面上有上百種小巧工具,每天6時即起,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他說,從事這門技藝,就是「坐」出來的,從幾歲坐到了晚年,一生幾乎就在一根條凳上度過!生命被編織進扇面,那些歲月的晶體,開始把竹絲逼出了金屬般的光澤。

龔長榮先生很健談,曾向我眉飛色舞地描繪了不少經歷,諸如:在1952年,他的《馬尾松石》扇送蘇聯莫斯科參展獲一等獎,並獲得「斯大林藝術獎章」一枚等等。他記憶猶新的是,「文革」中,他授命編織「毛主席去安源」條幅以及「毛主席接見紅衛兵」屏風一對,每日拚命工作10個小時以上,耗時達一年之多才完成。代價是多少呢?他深嘆一口氣笑著說,「單位最後補助了我20元。」這些藝術珍品,如果還在世的話,其價值當在龔長榮先生當時收入的幾萬倍以上吧。1974年在四川省工藝美術展評會上,他的《薛濤制箋》獲設計、製作一等獎。參觀展覽會的郭沫若初見此扇,還以為是由絹絲製成。經介紹后,郭老始知乃竹絲製作,不由讚歎道:「巧奪天工,天下少有」。

「龔扇」最大的藝術突破我以為是在雙面扇以及屏風方面。既可以在扇子的正反面出現完全不同的圖案,但又不增加竹絲的厚度,其難度可想而知。其屏風的長度因受竹節長度的限制,總難以突破80厘米的極限。但曾有傳說龔長榮、龔玉文兄弟在1976年9月開始合作編製了一頂竹絲蚊帳為毛的紀念堂上獻,那麼是如何解決竹節問題的?我問及此事,長榮老人笑而不答。

竹絲之魂

在技藝的突破方面,值得大書特書的是第四代傳人的龔道義和龔道勇兄弟。1983年,龔道義曾只用8個晝夜就完成了一把直徑7寸的扇子,這在龔扇編織史上是一大奇迹。他受雙面刺繡的啟發,用4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一把一面是天女散花、反面是奔馬圖象的作品,把雙面扇的工藝提高到一個鬼斧神工的境界。1985年,他甚至編出了直徑僅為1寸的微型扇,上有唐詩一首,這些作品,當之無愧地進入了至上藝術的殿堂。

而在龔道勇手中,龔扇又獲得了哪些進步呢?陳茂君先生指出:一、材質更精良。竹絲厚度由原來的0.015—0.02絲髮展到現在的0.01—0.015絲;二、再度創作更為成功。編織竹絲扇得先有墨稿,以工筆畫為主,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創作龔扇就是用竹絲在編織過程中進行二度創作。藝術表現手法就更加細膩,墨稿還原度大大提高;三、提高了工藝技術。比如,龔扇的綳直方法就不同於其它,使龔扇不受氣候冷暖影響變形。扇面敲起來有「嘣嘣」鼓聲,而不是其它扇子「朴朴」的悶聲;四、為便於攜帶、保存,設置了精美的包裝。考慮在扇柄上鑲金、銀、玉石,以求金玉相配。

龔扇第四代傳承人龔道勇在指導徒弟

龔扇能保存多久呢?這是收藏界十分關心的問題。1944年,蔣介石在重慶接見節約獻金救國運動中個人捐獻達1000萬元的大鹽商余述懷時,余述懷就送宋美齡一把龔扇,這把龔扇至今還保存在廬山「美廬」。60年過去了,不生蟲,不變形,只是竹絲顏色變成淡黃。需要說明的是龔扇的竹絲從來不經任何藥物處理。

1949年以後,「龔扇」逐步被各級部門作為禮品贈送國際友人,並遠銷到美國、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特別在東南亞、香港、澳門、台灣等地更受收藏者愛戴。日本人在上個世紀80年代曾多次來到自貢,花費幾個月時間,全程拍攝了「龔扇」的采竹、製作過程,然後在海外大賣影片版權,甚至出版了有關竹絲扇的書籍。受此事的影響,當地政府恍然醒悟,開始採取相應的技藝保護措施。

其實絕技就是絕技,絕技就在於它難以仿製。86歲的長榮先生很坦然,他伸出被竹絲勒出滿是縱橫紋路的手,曾對我說:「我歡迎別人來學,30年以後看能不能出合格的作品!」這不是狂妄之言,這話同樣包含了一代大師多麼深重的酸楚與艱辛!他們用利刃的語言,述說竹絲的魂魄。

龔長榮先生重病時,還信心百倍的準備病一有情好轉,既以張大千圖為稿編織《山水松樹》屏風,以留傳世之作。可惜長榮先生未能完成心愿。他的紅摟夢《鶴影詩魂扇》成了絕作,可謂輝煌一生成一扇。如今,「龔扇」在第四代傳人龔道勇、龔菊芬以及第五代人龔倩等人手中得到了薪傳,並取得了長足進步。從「龔扇」的歷史中,不難發現,它脫胎於實用工藝,但逐步成為了一種形上的藝術,在藝術收藏領域,龔扇打開了蟬翼的翅膀。

(圖片部分來自網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