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旅行的意義

「只要你與這個世界交換了感情,就會被本與你不相干的那些痛苦累及。這就是旅行者的命運。」

這是陳丹燕書中的一句話,或許還應補充一句,既被不相干的痛苦累及,也被不相干的溫情鼓舞,這就是旅行者的命運。

很年輕時,看她的文字。那時,她還沒寫下那麼多的異域篇章,那時的文字似乎更多與一些情感有關,有本集子《唯美主義者的舞蹈》,其中她寫自己決定結婚前,在院子里鼓勵自己:大不了,以後離婚嘛!這一句,顯示出這是個有性格,有勇氣的女人。

之後,她寫了許多旅行有關的隨筆,《咖啡苦不苦》《今晚去哪裡》《北緯78°》等等,和三毛的走遍千山萬水不同,她是作為一個旁觀者,文雅,整潔,娓娓道來。三毛卻是赤足散發,舞之蹈之地分享經歷種種。

陳丹燕的文字有著濃郁的知性與浪漫氣質,像她的名字。這種知性帶有一種上海式或曰西式的教養——她曾把歐洲稱之為她的「精神故鄉」,她還說,對西方文化、歐洲小說的熱愛,是與愛自由聯繫在一起的。

旅行文字並不好寫,容易浮光掠影。我自己到國外多次,卻很少寫下些什麼,蓋因只是遊客身份,如果只是抒發幾句空洞感受,又有什麼必要去寫?陳丹燕不同,她是愛好文學的專業旅行者,帶著「寫」的訴求上路,由此有了「旅行文學」書系。

對她,書寫和旅行是并行的。在每間旅店,每個咖啡館,探尋當地文化脈絡,讀跟本地有關的文學作品,「到柏林讀本雅明的《駝背小人》,到都柏林自然要看《尤利西斯》」,因此她的「旅行書系」區別於時下許多遊記或指南。

如果說那些遊記是速溶咖啡,陳丹燕的旅行文字則是用牙買加咖啡豆經過精細磨製,煮出的一杯熱騰騰咖啡,加了些牛奶——這點牛奶,是與市場、讀者的對接,有情致,有腔調,既不流於膚淺的「到此一游」,也沒奧深到一般讀者看不下去。

沒有旅伴,沒有導遊,憑著一張地圖,或住朋友家,或住雞毛小店,直到將版稅用光,然後回家,再開始新一年像江南的水牛那樣辛苦的工作。實在是因為沉迷,如同獨自一路沉到深沉海底的那種孤獨,緊張,窒息,恍惚和極端的自在。

她的旅行寫作視角,帶有鮮明中產階層的優雅氣息,同樣受到嚮往中產階層或已然是中產階級的讀者歡迎。這階層,用某詞條的註釋是,「注重物質生活的品質,具有一定的奢侈品消費能力;具有較強文化和精神領域的需求,注重個人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地位」的人群。與土豪的區分是,中產人群不僅注重「物質」生活,對「精神」生活亦有同樣強烈的需求。

在一個遠離熟悉語言、面孔、氣息的異邦,人卸去他的身份,像匿名者那樣感知自我,觀察周遭,那與祖國不同的文明、歷史與習俗,看建築的形態,人們交往的方式,食物的構成,公共設施的用心……在這些背後,透出一個民族的性格,價值觀與情感邏輯。

「我愛一本書,所以我去了作家的故鄉」,歐州小說愛好者的她去《哈扎爾辭典》的作者貝爾格萊德的故鄉。獲得其夫人的允許,她躺在帕維奇躺過的大床上,讀了一下午《哈扎爾辭典》,然後發現哈扎爾小說中展現的所有形式與技巧都不是一個單純的寫作問題,而是世界觀和歷史觀的問題。

「那片土地長成什麼樣子,作家才可以把它寫成什麼樣子,這是我地理閱讀的巨大收穫」,陳丹燕說。她帶著一行李箱的作品,重走了但丁寫《神曲》的路線,她還打算沿著莎翁戲劇中的地名,走一條「莎士比亞之路」

還有形形色色的人,陳丹燕寫到他們。同性伴侶,像她一樣獨自旅行的女人,大廚,畫師,這些人,也是「在路上」的價值的一部分,他們展示著「人之豐富」。

當然,像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那樣終生在一枚郵票大的地方生活,也能完成人生的思考,但和「行走」中的完成不同。在一個原點的孤寂中的完成,更傾向朝內的冥想。行走中的完成卻是開放式的,在與外界交換經驗中更新自我,就像咖啡因會加速活躍人的情緒。

「旅行寫作者」,現在的陳丹燕全然是這個稱謂的代言者了。總是她一個人上路,她說自己的精神世界自給自足,這幾十年的在路上,她具備了一個出遠門人的必備素質:外語能力,國際的胃,讓自己平靜的能力——比起前兩點,最後這點更重要吧。大概也是最後這點,支持陳丹燕行走了25年,並還在走下去。

「如果沒有旅行,我可能還是一條小溪,可能很清澈,但不耐臟,這20年的旅行讓我學會忍耐,讓我寬容,讓我學著去理解別人,學著容忍生活當中很多的缺憾和遺憾。」

這麼多年的旅途,比形諸於篇章更重要的是讓她強大了起來,她說自己年輕時不夠強大。這也是同為寫作者,我羨慕她的原因所在,不僅僅是寫下本身,是伴隨寫下,行走過的那些路。在行走中,有意識地融入陌生的文化與經驗——不是簡單的時空平移,「而是一種與人的生命狀態、精神體驗、文化歷史甚至宗教觀念緊密相關的複雜織體」。

感受這世界提供給人的豐富——「包括對不幸的感受能力,同情的理解,以及由憐憫而生的詩意;對命運真切的觸及;對經歷豐富的人由衷的敬意以及從這種敬意開始對趨利和勢利的清洗;自身經歷悲劇時的承受能力和自持能力;對悲傷的審美能力」。

目睹、體味、認知。「用腳思考」。

多年前的歐州旅行,團里有位中年男人,每到一處總喟嘆沒啥好看的,哪裡都不如他的家鄉,湖南某城。他抱怨食物難吃,在每頓飯前掏出油辣子和榨菜。他表示今後再不想出國了,沒啥鳥意思!另位新疆團客,一路就是打電話,睡覺,下了車問哪裡可購物,跟著導遊掃一通購物店,買白菜一般買名牌,「回去送人好辦事」。

當「旅行」越來越普及時——到底,什麼才是有意義的旅行?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從陳丹燕的書中得到的答案是:去行走,了解更多元的文化,遇見更多的人,哪怕他們永不會與你再交集。去教堂,站在穹頂下安靜地聽一會讚美詩,哪怕你不信上帝。去有莊嚴中軸線的大廣場,哪怕你在人群中像一顆飄浮的塵土。去尋找回聲與意義,去體會開闊與閉塞,去回顧划痕與暗流——大地就是由不可思議的美和星羅棋布的傷痕組成。

這些,是旅行賦予人最重要的禮物。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藍池塘」(chenweiwen06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