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生活與哲學》大題常考知識點歸納,期末必備!

小政老師說:昨天給大家推送了《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的大題常考點,今天給大家發高二的知識,因為前不久發過每本書的詳細知識點總結,所以今天給大家一些常考的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知識點較瑣碎,如有錯誤請指正)

《生活與哲學》問答題必背重點

(二)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辯證)唯物論有四個觀:物質觀、運動觀、規律觀、意識觀。

▲(辯證)唯物論所包含的哲理有:

①世界的物質性原理及其方法論;②運動與物質的關係;③運動與靜止的關係;④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⑤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⑥意識的能動作用(能動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⑦一切從實行出發、實事求是。

1. 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

原理: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又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方法論:①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②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並利用規律,造福人類。

2.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

原理:①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②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

方法論: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②意識具有能動作用,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 意識的能動作用

(1)意識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表現為: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②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

(2)意識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表現為: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②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4.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含義: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2)如何做到一切從實行出發、實事求是:

①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②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③既要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認識論部分

▲認識論所包含的哲理:

①實踐的三個特徵;②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③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④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和有條件性;⑤認識具有反覆性、無限性和上升性。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1. 實踐的三個特徵

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2.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3.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和有條件性

真理的客觀性: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表現為:①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②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③對同一個確定對象的認識,真理只有一個。

真理的具體性: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真理的有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範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範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4.認識具有反覆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認識的反覆性:認識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認識會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還會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複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這就決定了決定了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才能完成。

認識的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時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認識的上升性:認識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經過實踐反覆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並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

因此應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恆的使命。

(三)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唯物辯證法包括四個觀:聯繫觀、發展觀、矛盾觀、辯證否定觀。

▲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徵:聯繫的觀點、發展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

▲聯繫觀包含的哲理:

①聯繫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論;②聯繫的客觀性及其方法論;③聯繫的多樣性(條件性)及其方法論;④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⑤系統優化的方法。

▲ 發展觀包含的哲理:

①發展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論:②發展的實質:③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及其方法論:

④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

▲矛盾觀包含的哲理:

①矛盾的含義及其基本屬性;②矛盾同一性的含義及同一性與鬥爭性的關係:③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④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論:⑤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方法論:⑥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⑦主、次矛盾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⑧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⑨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辯證否定觀包含的哲理:

①辯證的否定觀的含義;②辯證否定觀的環節;③辯證否定觀的實質;④辯證否定觀的方法論。

聯繫觀

1、聯繫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論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繫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有機整體。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

2. 聯繫的客觀性及其方法論

原理:聯繫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繫都是客觀的。

方法論:①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繫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②聯繫是客觀的,並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繫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繫,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繫,建立新的聯繫。

3. 聯繫的多樣性及其方法論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繫是多種多樣的。有直接、間接聯繫、內部和外部聯繫、本質、非本質聯繫、必然和偶然聯繫、客觀、主觀聯繫、有利和不利條件等。

方法論:聯繫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地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總之,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4. 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

原理:①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②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繫、密不可分,整體由部分構成,離開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影響整體,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整體也影響部分。

方法論:①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②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5. 系統優化的方法

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係。系統是由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徵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發展觀

1. 發展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論

原理:發展具有普遍性,表現為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方法論:①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②要有創新精神,反對思想僵化,因循守舊。

2. 發展的實質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 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及其方法論

原理: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論:①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此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新事物的成長;②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我們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4. 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

原理: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②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使事物在新質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複,不斷前進。

方法論:①要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②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以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③要堅持適度原則。

矛盾觀

1. 矛盾同一性的含義及同一性與鬥爭性的關係

矛盾同一性的含義: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①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與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②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矛盾同一性與鬥爭性的關係:(1)區別: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鬥爭性是絕對的。(2)聯繫:①同一性以對立和差別為前提,沒有鬥爭性就沒有同一性;②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並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也沒有鬥爭性。

2. 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論

原理: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①要敢於承認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②要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3. 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方法論 (P70)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4.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

原理:①兩者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②普遍性與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要把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結合起來,做到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5. 主、次矛盾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

原理: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①辦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②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

6. 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居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也會影響事物的性質,二者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7. 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 (屬方法論)

含義:①所謂兩點論,就是在認識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看到主、次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看到矛盾的主、次方面。②所謂重點論,就是在認識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③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8.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屬方法論)

含義: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意義: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前提;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9. 矛盾分析法有哪些?(側重於方法論,但要帶上原理)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相互依賴,不可分割,要求我們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承認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結合起來,做到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⑤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居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⑥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居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要求我們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⑦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係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

辯證否定觀與創新意識

1. 辯證的否定觀及其方法論

原理:①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②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進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辯證的否定是聯繫的環節,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③辯證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實質是「揚棄」。

方法論:①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②我們既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又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2.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辯證法具有革命批判的精神,它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和創新的。

方法論: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①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於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於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②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四)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歷史唯物主義包括兩個觀:社會歷史觀、人生價值觀。

▲社會歷史觀包含的哲理:

①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②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③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關係)④社會發展的動力;

⑤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特點及其解決;⑥社會主義改革的依據、目的和意義;⑦人民群眾的地位、作用及其方法論。

▲人生價值觀包含的哲理:

①人的價值的構成及其評價;②價值觀的導向作用;③正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評價標準;④人生價值的實現。

社會歷史觀

1.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2.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原理:①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不完全同步。它有時會落後於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於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②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當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4.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關係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②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5.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特點及其解決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決定了它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決。

6. 社會主義改革的依據、目的和意義

依據:①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要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狀況;②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要求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

目的: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意義:改革是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7. 人民群眾的地位、作用及其方法論

原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表現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1. 人的價值的構成及其評價

構成:人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也就是貢獻和索取兩個部分。

評價: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結底是看他的貢獻。

2.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②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嚮導。

3. 正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評價標準

①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②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4. 如何實現人生價值?

①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②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

③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④要在砥礪自我中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

聲明:本文由高中地理(gzdl100)綜合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轉載請註明!

隸屬於三好網,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高中政治學科服務平台,每天提供最新乾貨知識、學科指導、備考策略及在線答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