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iPhone秘史(第一季):喬布斯與iPod、離婚男人與消失的程序員

【獵雲網()】6月19日報道(編譯:田小雪)

編者註:今年是蘋果推出iPhone的第十年。這十年來,iPhone改變了人類、科技和文化之間的交互方式。為此,國外科技新聞網站編輯Brian Merchant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詳細講述了iPhone的發展歷程。下面,是從該文章中提煉出來的重點內容。

如果你在2000年以後的那幾年進入蘋果工作,那或許會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公司里的人都陸續不見了。

一開始,這一現象還沒有引起大家太多注意。直到某天,有人發現團隊當中的核心工程師居然不在辦公室,而且根本沒有人知道他們去哪兒了。

Evan Doll當時就是蘋果的一名軟體工程師,他介紹說:「沒過多久,大家就發現那些核心團隊當中的骨幹工程師,總是會神奇消失。雖然我也發現了,但是究竟為什麼消失,去哪兒幹什麼,我們一無所知。」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消失呢?有人發現,公司的軟體工程主管Henri Lamiraux和軟體主管Richard Williamson會突然出現在這些工程師的辦公室,然後關上門說一些悄悄話。

其中,就有一位叫做Andre Boule的工程師。當時他剛來蘋果不久,各方面能力都非常強。

Williamson回憶道:「當時,Henri和我就直接走進了他的辦公室,對他說:『Andre,雖然你不認識我們,但是我們對你卻是相當了解。我們知道,你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工程師,所以希望你能夠加入我們共同開啟一個新項目。但具體是什麼新項目,我們現在還不能告訴你。當然,按理說,你需要仔細考慮一番,但是我們希望你今天就給出答覆。』」

Williamson 接著說:「當時聽我們說完這些話,Andre不僅僅是不太相信,甚至還產生了懷疑。他要求我們給他時間仔細思考,但是遭到了我們的拒絕。」

因為就算Andre花再多時間考慮,Williamson和Henri兩個人也不可能告訴他更多細節。但儘管Andre掌握的信息如此之少,他還是在那天下班之前答應加入他們。在成說服Andre加入之後,Williamson和Henri又繼續用同樣的方法在公司內部招募其他人。有些非常滿意當時工作狀態的工程師,在聽到二人的提議之後,選擇了拒絕並且留在庫比蒂諾。而那些選擇加入新項目的人,比如說Andre,就自此踏上了研發iPhone的征程。

當時的他們並沒有想到,一個簡單的選擇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至少在隨後兩年半的時間裡,他們都沒有再過上之前那種偏於安逸的生活。他們要麼就是晚上加班,要麼就是犧牲周末的休息時間。總之,自那以後,他們的生活再也無法融入其他事情,全身心投入到了iPhone的研發工作當中,為打造影響一整代人的消費科技產品而共同努力。

不僅如此,他們的私人生活也完全消失了,因為手頭上的研發工作必須要嚴格保密,不能透露給任何人。Tony Fadell是當時參與iPhone研發工作的一位高管,用他的話說:「喬布斯不希望任何人在離開公司之後,把研發iPhone的事情泄露出去。他要求參與研發工作的每一個人,都在這件事情上保持沉默。說到底,他就是不希望任何人知道,沒有什麼特別原因,畢竟他本來就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

當時,Scott Forstall是iPhone軟體研發的總負責人。喬布斯告訴Forstall說,就算是他也不能對外泄露有關iPhone研發工作的一個字。無論是在公司內部,還是出了公司,都必須要保密。Forstall 表示:「出於保密的原因,喬布斯不允許我從公司外部招募人才來設計用戶界面。但是他說只要是公司內部的人,那都可以隨便調用。」 這也就是喬布斯派Henri和Williamson等高層管理人員在公司內部秘密尋找合適人才,組建研發團隊的原因所在。

與此同時,喬布斯還下達命令,說是要讓所有意願加入這一新項目的成員,都提前知曉所有規定和要求。說白了,就是把醜話說在前頭:「我們現在準備秘密開啟一個新項目,但是具體項目內容我現在還無法透露。如果你們一旦決定要加入進來,那麼就得做好加倍辛苦工作的準備。甚至在接下來的幾年當中,都必須要犧牲無數個夜晚和周末,只為了能夠全身心地投入這一新產品的研發。」

但令人震驚的是,就在這樣一種什麼都保密的情況之下,公司還是有很多頂級人才選擇加入。Williamson介紹說:「說實話,當時選擇加入新項目的,都是令人敬佩的人才。他們當中有資深設計師,也有年輕程序員;有與喬布斯共事多年的經理人員,也有從未見過喬布斯的工程師。正是這樣一支背景多樣的團隊,成為了21世紀最為偉大、最具創造力的科技主力軍。」

我們都知道,研發iPhone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當時參與研發的人員卻表示他們在整個過程當中體驗到了創新和協作的喜悅。

Andy Grignon是當時參與iPhone研發工作的一位高級工程師,他介紹說:「沒日沒夜地研發iPhone,導致我最後離婚了。」事實上,這種事情並不少見。我採訪了數十位當時參與iPhone研發工作的工程師,他們都表示iPhone的確毀了不少人的婚姻。

Grignon介紹說:「當時,所有人都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毫不誇張地說,那段時間可能是我整個人生當中狀態最為糟糕的時候。那種感覺就像是集結了整個公司最為優秀的人才,在一種完全高壓的狀態下,朝著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目標進發,試圖在短到離譜的時間內去完成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還有人向你灌輸這樣一種想法,說是整個公司的未來,都指望著這個項目。當時的我們,幾乎沒有時間去幻想未來是否能夠取得成功。與之相反,我們每天都會遇到新的問題,總是會聽到大家說:『哎!又搞砸了!』」

踏上研發iPhone的征程

雖然說,iPhone項目的研發工作在得到喬布斯的批准之後,於2004年年底才正式開始。但其實,醞釀和準備工作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Williamson表示:「我覺得,很多人在看到形狀係數之後,都在想這次要研發的是非常特殊的計算機,與其他計算機都不一樣。但其實,歸根結底,它與其他計算機並沒有太大不同。當然了,要非說不同的話,那就是從軟體角度來說,它比其他計算機更加複雜。這款設備的操作系統,與其他現代計算機使用的操作系統幾乎一樣複雜,但卻是我們三十年來在開發操作系統過程中的一次升級。」

與許多其他面向廣大用戶、擁有較強盈利能力的科技一樣,iPhone的背後也有很多引人入勝的故事。當時,也就是2000年之後的那幾年,蘋果至少同時進行著五個不同的手機項目以及與手機相關的項目。這其中,既有規模較小的研究項目,也有與其他企業建成的比較成熟的合作夥伴關係。但是,說實話,這些項目中的產品和技術都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它們只是從不同的創意、想法和概念開始演變,在眾人七嘴八舌和不同物質利益的驅動之下,進行著意義不大的創新研發和重複試驗。

公司全球營銷高級副總裁Phil Schiller在2012年表示:「當時,蘋果決定開始研發iPhone,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首先,在決定研發iPhone之前的那幾年當中,人們只知道蘋果是生產Mac,也就是生產電腦的。雖然公司的電腦業務確實發展得不錯,但畢竟所佔的市場份額太少了;其次,公司隨後推出了iPod硬體設備和iTunes軟體程序,並且成功改變了人們對於蘋果的看法。要注意,不僅是外部人士改變了對公司的看法,就連內部人士也覺得眼前一新,為之振奮。於是,就有人開始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然蘋果能夠通過iPod為自己贏得更多市場份額,那是否還能夠再推出其他的創新產品?一時間,眾人給公司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建議,包括讓他們研發一款照相機,以及生產一款汽車這類瘋狂的想法。」

當然了,這其中也包括讓他們研發一款手機。

回到最初iPod的年代

1997年,喬布斯重新回去執掌蘋果。通過削減生產的方式,拿到了微薄利潤,讓Mac業務再次走上正軌,拯救了搖搖欲墜的公司,並且贏得了大家的稱讚。但儘管如此,它一直都沒能以強大經濟文化力量的姿態,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2001年,公司正式推出了iPod,這才順利在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站穩了腳跟,為後來iPhone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Fadell表示:「可以說,沒有iPod,就沒有iPhone。」 雖然Fadell 參與了iPhone的研發,並且負責了整個iPhone的硬體開發過程,但是他對公司做出的更大貢獻還是研發了iPod。在媒體眼中,Fadell稱得上是「iPod之父」。除了他,幾乎沒有其他人,可以更好地解釋這兩款設備之間的聯繫。

不過,在蘋果公司內部,甚至在整個矽谷,Fadell卻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Brian Huppi和Joshua Strickon是蘋果輸入工程團隊的重要成員,打造了iPhone的早期原型。二人對Fadell可謂是讚賞有加,說他大膽果斷的管理風格非常值得借鑒,並且還說他是為數不多的敢跟喬布斯正面對峙的人。但也有人覺得,Fadell這個人過於自大,在iPod和iPhone兩款設備的研發和營銷上,太把自己當回事兒,認為自己是最大功臣。甚至還有一位曾經在蘋果工作的人,告訴我千萬不要相信Fadell說的話,哪怕是一個字都不要相信。2008年,Fadell離開了蘋果,並且參與創建了一家叫做Nest的科技公司,專門生產智能家用設備,比如說學習型恆溫器。後來沒過多久,這家公司就被谷歌以32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了。

Fadell介紹說:「iPhone能夠問世,完全是因為iPod提前給它開闢好了道路。當時,iPod獲得的收益,占整個蘋果公司收益的55%。但其實,2001年iPod剛剛問世的時候,是無人問津的。因為它是完全為Mac設計的,因此在美國市場上的份額連1%都不到。用戶需要通過iTunes軟體來下載和管理所有的歌單,而這一軟體也是只針對Mac服務的。為了引起廣大用戶的注意,它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

其實,Fadell曾經想過要向Windows設備提供iTunes軟體的,但是遭到了喬布斯的拒絕。不過,在遭到拒絕之後,Fadell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私下組建了一支團隊,研發出了適用於Windows設備的iTunes軟體。正是因為這樣,iPod才得以普及到更多人手中,而不僅僅局限於Mac用戶。

但好景不長,2004年iPod就遇到了發展瓶頸,因為剛剛興起的手機,同樣也有播放MP3的功能。簡單地說,如果你現在只能從iPod和手機當中選一個,那你會選哪一個呢?我想,這個答案再明顯不過了。為了應對這一情況,蘋果開始與摩托羅拉合作。

蘋果 & 摩托羅拉

2004年,摩托羅拉是市場上最為主要的手機生產廠商之一。它的王牌產品,就是Razr系列超薄翻蓋手機。當時,摩托羅拉新上任的首席執行官Ed Zander 與喬布斯關係還算不錯。喬布斯非常喜歡Razr系列手機的設計理念,因此就打算藉助合適的機會,讓蘋果與摩托羅拉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其實2003年,蘋果高層管理人員本來打算直接把摩托羅拉買下來的,只可惜因為價格太高,所以選擇了放棄。)作為兩家公司合作的成果,帶有iTunes音樂功能的摩托羅拉手機就誕生了。二者在與一家叫做Cingular的無線運營商合作之後,於那年夏天正式推出了Rokr手機。

2005年,喬布斯曾經公開表示了自己對研發手機這一想法的反對。因為在他看來,威瑞森和AT&T這類電信運營商非常善於獲取終端用戶,但蘋果並不擅長。不僅如此,他認為運營商在哪些手機可以使用它們所提供的網路這個問題上,擁有太多甚至是決定性的話語權。它們會設置各種各樣的規定,「指導」設備製造商應該如何設計和生產設備。

因此,選擇與摩托羅拉合作,是解決iPod所遇危機的最佳方式。在這段合作關係中,摩托羅拉主要負責生產手機設備,而蘋果主要負責提供iTunes軟體。

正當所有人都看好雙方合作關係時,問題就來了。蘋果內部人士認為,摩托羅拉的設備操作速度太慢,而且對不少歌曲設有限制,根本無法為用戶提供滿意的使用體驗。

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之後,喬布斯就開始制定解決方案。他在與摩托羅拉和Cingular開會的時候,盡量多地收集所需信息,希望能夠找到一種合作方式讓蘋果在手機設計過程中掌握更多主動權和決定權。為此,他考慮過將蘋果打造成一家移動虛擬網路運營商,也嘗試過與威瑞森進行合作。只可惜,威瑞森也希望自己能夠在設備設計過程中掌握更多主動權,因此雙方沒有能夠達成合作。

想辦法解決棘手問題

在真正著手研發iPhone之前,蘋果從上到下都不是很看好手機,認為手機完全就是垃圾,沒有任何發展前景。

當時擔任人機交互界麵糰隊主管的Greg Christie告訴我說:「蘋果只有專註解決所有人心目中的麻煩問題時,才能夠顯示出自己的價值。」

在iPod出來之前,沒有人知道應該如何使用數字音樂播放器。就像在Apple II出來之前,大家都認為計算機太過複雜,門外漢根本不會用,是一個道理。

Nitin Ganatra也是當時參與iPhone研發的一員,在此之前他主要負責公司電子郵件團隊的管理工作。他介紹說:「在蘋果開始研發iPhone的一年之前,公司內部都在打賭,看看市場上哪一款手機的表現最差。就算是那些表現還不錯的手機,在他們看來都是一文不值。」 當然了,這個小故事也從側面反映了蘋果勇於認錯和改變的積極態度。正是這種態度,讓它成為了現如今廣大用戶最喜歡的手機品牌,成為了智能手機行業的領導者。

集合所有力量研發iPhone

Andy Grignon是一位工程師,在蘋果的多個部門待過,也參與過不少項目,比如iPod軟體開發、視頻會議軟體開發,以及即時通訊工具iChat的開發。另外,他在參與iSight攝像頭研發時,還和上文提到的Fadell成了朋友。

在Fadell的誠摯邀請之下,Grignon就加入了iPod的研發工作。不僅如此,Fadell還說服他一起瞞著喬布斯繼續之前被否決了的技術研發。

Fadell想要做出一些成果,來說服喬布斯。突然某一天,Grignon提出可以嘗試在iPod中添加無線網路功能,似乎給大家指明了一條道路。2004年,Fadell、Grignon和團隊中的其他成員,終於成功將iPod和互聯網通訊設備進行了融合。

Grignon表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iPod和互聯網終於擦出了一些火花。於是,我趕忙把研究成果拿給喬布斯看,希望能夠得到他的認可。可是他仍然表示了不滿,在承認創意新穎的同時,對糟糕的使用體驗進行了批駁。當時,公司的其他高層管理人員也都在勸他,說研發一款手機對於公司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可以也應該嘗試一下。但他還是堅持己見,認為研發手機並不能讓公司走向成功。」

其中,最想要說服喬布斯研發手機的,就是在公司待了十五年之久的資深員工Mike Bell。在Bell看來,計算機、音樂播放器和手機,發展到最後將會融為一體。他花了好幾個月苦口婆心地勸說喬布斯,讓他同意公司研發手機。另外除了Bell,當時負責研發掌上電腦Newton的副總裁Steve Sakoman,也是研發手機的堅定支持者。

用Bell的話說:「我們就一直在往摩托羅拉手機中添加iPod功能,對於我來說,這真是令人惱火。如果能夠把iPod的用戶使用體驗,與公司的其他研發成果進行融合,比如說與公司自主研發的軟體進行融合,打造一款全新的手機,那肯定就可以佔領整個市場。」在經過若干回合的辯論之後,喬布斯終於退讓了。他發現全世界每個國家的手機市場都在蓬勃發展,因此還是同意研發一款手機。得到喬布斯的同意之後,大家就趕緊坐下來制定詳細的iPhone研發計劃。

改革平板電腦

其實,在決定是否要研發iPhone的同時,蘋果還在進行著一項觸屏平板電腦的研究項目。當時,Bas Ording、 Imran Chaudhri和公司其他人都在努力研發以觸屏為主的用戶界面。

直到有一天,Bas Ording接到了喬布斯的電話,得知公司要開始研發一款手機。

Bas Ording一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就想到了公司在數年之前進行過的Q79平板電腦項目,以及隨後由幾位優秀工程師和設計師研發出來的觸屏交互原型。說得簡單點,那就是最開始的iPad模型。但是由於各方面的硬體條件限制,再加上研發成本太高,所以公司已經暫停了該平板電腦項目。但如果要研發手機的話,只要按照一定比例將系統和屏幕縮小,那Q79完全可以當作是一款手機。

喬布斯告訴Ording說:「如果要研發手機的話,那麼一定要配備比較小的屏幕,而且必須得是觸摸屏,最好還不能有任何按鈕。在這三個基礎條件之上,研發手機就行。」喬布斯要求研究用戶交互界面的專業人才設計出各種有關屏幕觸摸和滾動的功能,並且向他進行展示。

Ording介紹說:「說實話,當時我真的非常激動。我知道,這些事情聽上去都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但是,不斷嘗試和創新的過程,肯定會非常有趣。」從那以後,他和其他設計師就花了好幾年的時間,來專門研究以觸摸屏幕為基礎的用戶交互界面。現在看來,當時那幾年全身心投入屏幕觸摸研究,還是非常值得的。

現在我們用習慣了的那些細節,都是當時無數失敗和重複嘗試的產物。用Ording的話說:「那個時候,我必須要嘗試所有的組合可能。雖然有些是不算太複雜,可一旦組合不對,那就會很麻煩。」

而另一邊,Forstall也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喬布斯同意研發手機這個好消息告訴了Greg Christie。

Christie在20世紀90年代加入蘋果,主要負責Newton的研發工作。沒過多久,Newton就在市場上收穫了較為積極的反響,而且當時互聯網也開始蓬勃發展。所以,他就想如果能夠把移動、互聯網和手機這三者結合起來發展,那就更好了。於是,他向喬布斯提議了幾十次,說是要研發一款Newton手機,毫無疑問都遭到了拒絕。

但是,在喬布斯點頭同意研發手機之後,Christie就變成了用戶交互界面的設計負責人。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找到一種完美的方式,把以觸屏為基礎的用戶界面與智能手機的相關功能進行融合。

所幸,他們一開始就取得了很好的進展。與此同時,作為Dashboard的項目負責人,Imran Chaudhri還研發了不少組件工具,包括天氣、股票、計算器、筆記和日曆,這些都非常適合放到iPhone裡面去。Chaudhri介紹說:「最開始研發手機,就是為了要把這些組件和工具融入一款便攜設備,可以直接放在口袋裡隨時拿出來使用。」

其實,現在iPhone中的很多圖標,都是當時開發Dashboard設計出來的。有些是一個晚上想出來的,而有些則是短短几個小時想出來的。Imran回憶道:「當時,喬布斯給我們下了很多死命令,時間掐得非常緊。他要求我們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一個初步模型,展示給他看。」所以說,想想現在廣受用戶歡迎的iPhone,有很多圖標只是短短几個小時的智慧結晶,還是一件蠻有趣的事情。

在研發過程中,Chaudhri還讓工業設計團隊做了幾款木質iPhone模型,以便測試各個圖標的大小,找到最適合用戶手指觸屏操作的規格。

在各個分散的研究步驟完成之後,他們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整個研發工作非常缺乏連貫性和聚合性。以觸屏為基礎的手機,到底應該是什麼樣,他們心裡根本沒有清晰的認識。

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Christie決定重頭再順一遍,而且立志要找到研發iPhone的正確道路。在過去十年中,Christie一直都堅定地認為,移動計算必將會與手機實現結合。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他必須要抓住機會,拿出一些研究成果。

因此,Bas、Imran和Christie,以及三位設計師Stephen LeMay、Marcel van Os和Freddy Anzures,再加上一位項目經理Patrick Coffman,就正式組成了一個小分隊,開始把各個零部件往一部手機中融合。

在大家的努力之下,終於在喬布斯設定的截止日期之前,拿出了一款結合多種功能、配有home鍵的單一設備原型。他們向喬布斯展示了該原型的一連串使用過程,比如說有電話打進來是什麼樣子等等。它已經不再是簡單地把各種功能結合在一起,而是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聽完所有彙報之後,喬布斯對他們的工作給予了認可,並且表示要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期待第二次看到的成果。幾乎每一個人看到的人,都對它讚不絕口。

於是,他們就開始按照喬布斯的要求進行修改。如果說觸屏交互研究會議是序幕,平板電腦原型是開始,那麼繼續完善就是iPhone的第二章,剩下要寫的內容還有很多。喬布斯會定期與公司最為優秀的100位員工開會,討論公司接下來的產品和戰略。

有了這一計劃之後,研發團隊就開始加快完善速度,為這一小型公開演示做準備。他們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讓iPhone變得更加具體、更加真實。用Christie的話說:「當時,所有的團隊成員都處於高度緊張的連軸轉狀態。我讓他們集中住在酒店,以避免開車回家浪費時間。然而,大家都在痛苦的同時,收穫了鑽研和合作的喜悅。」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喬布斯對修改後的設備非常滿意,而且在員工會議上演示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325540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