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尷尬!研究生干到正連第8年?高學歷幹部憑啥該死蹲基層?

文/佚名

「你在外面瀟洒了兩年半,回到單位先蹲一蹲,別考慮調職的事……」有的人一蹲就是好幾年,然後,頂著研究所的光環,以正連第8年或者第10年轉業到地方。

軍隊的研究所博士們,確切地說是從基層部隊考入院校的在職碩博們,不知從何時起變成了一群尷尬的群體。上,上不得,下,下不得。在領導眼裡,你是出去玩了兩年半,專業肯定落了不少,軍事素質也倒退至入伍前,那你就趕緊卯足吃奶的勁兒迎頭趕上吧。在同事眼裡,你在外面玩了兩年半,我在這裡「白加黑,五加二」,為單位做出了巨大貢獻。你想調職?哪涼快哪待著去吧。

不可否認,在職幹部讀研博期間要比待在原來的單位「舒服」。每天除了上課,完成導師安排科研項目,幫導師打理教學,貌似沒有什麼可以拿出來炫耀的。若不是畢業前加班加點修改學位論文,你還真不好意思跟別人比「慘」。

話分兩說,晉陞職務是軍官的榮譽。但是,一名軍官的晉陞之路應該塞滿多少「不堪回首」,才可以讓職務得以提升呢?在這個選擇大於努力的時代,在這個軍官評價體系落後的時代,在這個領導意志依舊強勢於法制的時代,軍官的晉陞往往依靠領導的印象來決定。而多數情況下,印象不等於實幹。印象可以製造,可以偽裝,可以嫁接。印象可以不產生戰鬥力,但印象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仕途。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寫過一句深刻又無奈的話:共產黨的幹部誰都能當。這句話投射出黨的各級在選人用人機制上存在著巨大缺陷。用你,有一千個理由,不用你,有一個理由就足夠。無怪乎以前流傳這麼一個段子:要在部隊得到提升,需具備三個條件,第一你行,第二有人說你行,第三說你行的人也很行。在這裡,空有一身本領是不行的,需要伯樂,而且需要身居高位的伯樂。我覺得這裡有幾個問題需要思考和關註:

一、是黨的幹部還是個人的幹部

有的領導思想僵化,心胸狹隘,搞小山頭。是我的人我就用,不是我的人就不用。而部分幹部也熱衷於搞人身依附,喜歡找靠山,一座不行就兩座,舉手投足之間都是遍地的關係。所謂先用自己人,先用當下在單位工作的人,剛畢業的先等著。這種把幹部區分為三六九等的做法,實則是心裡只有圈子,只有個體,或者說只有利益共同體。要知道很多研究所之前就在這個單位工作,用他們的話說,也付出了不少。難道讀個研就一切歸零了嗎?還有的單位亂定土政策,什麼研究所讀研期間不準調職,畢業一年內不列入調職安排;更有的單位不按要求納編,覺得研究所想法太多,不好用,於是便「束之高閣」,上有政策,下搞對策,等等。研究所竟然成了燙手山芋和狗皮膏藥的結合體,又燙手,又甩不掉。

不如讓我們看看陳大將是怎麼做的吧。1952年6月,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調志願軍代司令員陳賡(五次戰役之後,彭德懷司令員回國主持軍委工作)回國主持籌建軍事工程學院(即「哈軍工」),陳賡擔任首任院長,他上任之後抓的第一件事就是調教師。在很短的時間裡,軍工便匯聚了一大批國內一流的專家學者。

軍工有一大批經過長征和抗戰初期參加革命的老幹部,資格很老。他們中不少人對知識分子看不慣,有人一提起老教授,就想到資產階級。有的人看到軍工對知識分子關懷、重用,很多人一下子成了自己的領導,不少老幹部思想上的彎子轉不過來,有的幹部思想情緒很大,有的人還鬧著要回部隊,回朝鮮前線。陳賡就不厭其煩地做他們的工作,給他們講道理。

陳賡對老幹部說:「你戴過八角帽,他戴過四角帽(指博士帽);我們既要承認兩萬五,也要承認十年寒窗苦;你是老資格,他在科學技術上奮鬥了幾十年,也是老資格」。「老資格光榮,做好知識分子工作就更光榮。」他把「四角帽」和「八角帽」,把「兩萬五」和「十年寒窗苦」相提並論,使許多人都感到吃驚。但陳賡堅定地說:「要辦好軍事工程學院,首先要依靠老教師,不能光靠兩萬五。」於是,就有了那句流傳已久的話:「你有長征兩萬五,人有十年寒窗苦。」

二、外軍同行們如何看待高學歷幹部的?

據美國媒體報道,為使更多的軍官成為「複合型人才」,美軍正在擴大他們非軍事知識的培訓,鼓勵他們進修經濟、工商、國際關係、信息工程、生化或醫學等學科的學位。而美軍目前中高級軍官的學位,很多都是非軍事專業。

據介紹,美軍軍官從少尉晉陞到少將軍銜,一般要進院校學習6—8次。包括任職培訓、初級培訓、中級培訓和高級培訓等。目前,美軍現有的約26萬名軍官中,有碩士學位的大約8萬,有博士學位的大約2萬。碩士、博士已佔軍官總數的38.5%,其中美國空軍軍官中碩士比例達到51%。美軍正在形成一支以碩士生為主的軍官隊伍。

據有關報道,在舉世矚目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大範圍機動包抄伊軍的作戰計劃,是由一群掌握了現代戰爭理論的研究所制訂的。指揮這場戰爭的美國各軍兵種司令部中7個指揮官有6人受過研究所教育,參戰的美軍軍官每3人中就有1人具有碩士以上學歷。

在此次戰爭中,美軍幾名主力師師長的長長的教育經歷格外引人注目。美第3步兵師師長布朗特少將是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國家安全與戰略研究專業碩士,騎兵第1師師長彼得森少將是工商行政管理碩士,第4機步師師長奧迪諾少將是核工程理學碩士,而101空中突擊師師長皮特里斯少將更是持有美國名校普林斯頓大學國際關係博士學位,曾是西點軍校的國際關係學教授。為提高美軍軍官學歷層次和拓寬學識領域,近年來,美國防部還推出了業餘、自願教育計劃這一世界上最大的繼續教育計劃,為參加者承擔75%的費用,每年約有50萬軍人參加學習,約有4300人左右獲得碩士學位,30人左右獲得博士學位。其中,大部分是管理類、經濟類、政治類的非軍事學科學位。

另外,英國、法國、德國、以色列和印度等國軍隊,要求少校以上軍官必須獲碩士學位;從軍隊院校師資的學歷結構看,美軍院校中有碩士學位的教官佔85%,有博士學位的佔15%;俄軍重點院校的教官一半以上具有副博士、博士學位。美空軍每年約有1500名少校晉陞為中校,獲學士學位的晉陞率為50—60%,獲碩士學位的晉陞率為70—80%,獲博士學位的晉陞率為85—95%。

誠然,這些年軍隊研究所在培養模式和使用上逐漸得到了改善和優化。但是,思想的枷鎖只是解開了其中一環或幾環。枷鎖依舊在,制度仍需優化。以上這些數據也許不能絕對代表什麼,但是這些數據似乎又代表了什麼。我覺得要想瞄準世界一流軍隊,這些數據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和警覺。

三高學歷幹部的學歷與能力之爭

學歷轉化為能力,既需要個人的努力,也需要水、陽光和土壤。一個集體如果是「反智」的,那麼,生活在這個集體中的人便會以無知為榮,甚至鄙視那些知道太多的人。這裡面既充滿了實用主義(管用就行,不必研究更深),也充滿了保守主義。前幾年宣傳清華大學國防生畢業后帶領戰士掏糞。這種吃苦耐勞、甘於奉獻的精神當然值得提倡和發揚。但是,事實上恐怕更多的人被放到了不恰當的位置上。與其說是磨練,不如說是折磨,甚至折騰。一個國家軍隊的組織模式幾乎與這個國家社會經濟的組織模式相同。粗放,主觀計劃性,導致人的不合理使用,不僅造成了人才大量流失,也漸漸營造出了一種可怕的氛圍——英雄多無用武之地。

在部隊,學歷與能力還在喋喋不休的討論之中。常見的軍官鄙視鏈為:戰士提干—戰士考學—軍校生—國防生—地方入伍。這條鄙視鏈與「兩萬五」和「十年寒窗苦」異曲同工。這條鄙視鏈的形成有其複雜的因素。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點恐怕是如何用制度保證人盡其才。

如果軍隊培養研究所博士僅僅是為了讓他們等待轉業和淘汰,我覺得,不是雞不好使,就是蛋不好孵。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