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今年的香港書展談的是「旅遊」,有這些內容值得關注

舉辦到第 28 屆,當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再次登陸香港會展中心,並用近 670 家參展商創下一個新紀錄時,人們不再像幾年前一樣去討論「香港人愛不愛讀書」之類的話題了。七月逛書展,成了許多香港人的一種習慣,也慢慢變成不少內地人的一個習慣。有經驗的人會拖個小推車或行李箱。畢竟,折扣難得。

稍微認真一點地去探究,你會發現香港書展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存在。

它的主辦方是香港貿易發展局,一個負責拓展香港在全球貿易的機構,而非台北國際書展的「中華民國文化部」或上海書展的「新聞出版總署」。它也想做版權交易,不過被分隔在主會場外的「版權洽談區」不到 20 平方米,零售幾乎佔據了整個書展交易的所有權重。儘管看上去只和文化界掛鉤,但政界和演藝界在其中也極為活躍,前特首曾蔭權來為國小生講過童話故事,林青霞的處女座《窗里窗外》曾在書展上熱賣。

這些特點組合在一起,倒方便了消費者各取所需。關注新書的讀者,可以在開幕的前兩日集中「掃貨」,以防一些過於搶手的書籍售罄。如果追求的是優惠,除了搜集各種優惠券,還可以踩著書展的尾巴進入會展中心,那時大多數參展商都會打出更低的折扣。奔著明星去的人,則可以關注書展官網上的各類講座與活動,今年你可能會碰上古天樂和任達華。

而如果不抱特別的目的,只想隨意地感受下書展的氣氛,你或許可以依照每年主辦方推出的書展主題來選購書籍和參加講座。今年的主題是「旅遊」,不少書攤推出了各種旅遊攻略以及與人文地理相關的書籍。

行走在偌大的會場內,抬頭低頭可見的八折、七折甚至六折優惠,很難讓人不心動地去掏錢買書。尤其是對港版書和台版書極為執著的讀者,這樣的優惠無論是在香港特色的「二樓書店」(非謂語地鋪或商場內的書店,租金較低),還是書店巨頭「三中商」(三聯書店、中華書店和商務印書館)內,都是極為難得的。

香港的出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這種生態。在香港的書店內,大多數新書的曝光時長很短,一本新書如果三至五個月內賣不完,就會退回給發行商。因而書展成為了不少新書重新向公眾曝光,以及不少發行商、出版商和書店清理庫存的良好機會。為了讓自己的書籍受到足夠的關注,不少參展商會舉著話筒、揮動著書籍在現場叫賣,或者邀請知名作家坐鎮書攤舉行簽售活動。

如果 7 月 25 日前,你恰好在香港,不妨去感受一下夏日書市。以下是我們挑選的新書與活動:

張洪年:《一切從語言開始》

香港書展上的不少新書,都具有濃重的本地特色。對粵語感興趣的人,可以看一看這一本。作者張洪年對粵語的研究開始得很早,他在 1969 年撰寫的碩士論文《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經香港中文大學出版,被視為研究粵語語法的第一本著作。

這本新書其實是香港中文大學「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的一部分。每年,新亞書院都會邀請一位傑出學者來主持一系列公開演講,探討歷史及文化,錢穆、朱光潛、李約瑟、余光中等著名學者都在列,而張洪年是 2016 年的講者。

新書中會討論粵語的演變,但並不局限於對語言本身的研究,任何和語言甚至文字相關的現象,都被列入了分析之中。比如一張十九世紀的香港地圖,就成為了張洪年探究十九世紀香港語言運用狀況的依據。依照地圖上不同區名的漢字標寫和英文拼音,可以考究地名的語言根源,而將其與今日地圖上的標寫做對比,則可以探究粵語的發展變化。

作者簡介:張洪年,香港中文大學學士、碩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1994 年任教伯克利,2000 年退休,2004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語言文學系客座教授。

潘國靈:《消失物誌》

潘國靈在香港頗具名氣。十年前,他曾通過香港的獨立出版社 Kubrick 出版過《城市學 2》一書,裡面收錄了他多年來撰寫的有關香港文化的文章。對於這座城市的變遷,他記錄得很細緻,討論了九龍城寨清拆、SARS 爆發、互聯網興起等社會事件與潮流,涉獵的主題很廣,有文學、歌詞、空間、文化史、疾病等。

今年七月新出的這本《消失物誌》,其實在《城市學 2》出版前就已開始寫作。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潘國靈「採用圖片加消失物件的形式」,積累了大約 100 件在香港的城市中逐漸變得老舊甚至開始消失的物件。這是一本念舊的書,對於香港本地人而言,激起的是惆悵又感慨的情緒,而對於生活在香港之外的人,跳入眼中的則都是新奇之物——比如每年中秋的大坑舞火龍、香港傳統的特色糖果叮叮糖以及行進在鐵軌上的木電車。

作者:潘國靈,香港小說家,文化評論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以及城市論集,如《病忘書》、《失落園》、《城市學》等。

劉克襄:《四分之三的香港》

雖然不是新書,不過這份對劉克襄香港行山經歷的記錄,能讓大多數內地遊客了解香港四分之一繁華之外的另一面。香港有 75% 的土地為郊區,自然生態極好,存活著香港巴豆、盧文氏樹蛙等香港特有的物種。香港人喜歡行山(用內地人所習慣的說法就是爬山),對這四分之三的自然生態區,他們劃出了各種行山路徑,每年還會舉行被稱為「毅行」的徒步活動,通過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行山路線,來鍛煉意志。

劉克襄的行山經歷,從 2006 年的秋天開始,隨後一發不可收拾,因為他發現「四分之三的郊野才是香港本色」。這個喜歡探索自然的台灣作家,所做的事都與自然相關,寫了不少動物小說,還繪製了不少動物繪本。將台灣的經驗搬到香港后,這本書有了一些香港本地人也沒有預料到的驚喜,因為他行山的範圍已經超過了香港現有登山指南中的設定。

與這本書一同在中華書局展位上展出的,還有劉克襄今年獲評香港書獎的《虎地貓》。這是一本記錄的是位於香港虎地嶺南大學校園內的流浪貓,是一份對虎地貓們生活習性的考察報告。與劉克襄的許多作品相似,書中有他的不少手繪,不精細,但比較有人情味。

不少參展商都在自己的書冊上貼上了折扣或獲獎標識。你能發現和《虎地貓》一樣同獲香港書獎的書籍,比如周保松的《小王子的領悟》。書展開放的第一天,周保松還出現在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展位上,為讀者簽售新版《小王子的領悟》。

作者:劉克襄,台灣作家,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勘探十餘年,曾獲吳三連文學獎、台灣自然保育獎,代表作有《野狗之丘》、《十五顆小行星》、《11 元的鐵道旅行》、《虎地貓》等。

葛兆光:《歷史的內與外》

這本書在今年二月已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在香港書展上也作為新書推出,副標題很長——有關「」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根據葛兆光自己的說法,這本書是他繼《宅茲》和《何為之後》之後,有關「」的第三部,也是最後一部書。

十年前,葛兆光開始推動「從周邊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史的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以多重視角與立場重新認識東亞和。在這本書中,為了對「周邊」及其相對應的「」概念做一個清晰的界定,葛兆光梳理了歷史上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談論了不斷變化的「」疆界以及隨之產生的「內」、「外」劃分的變動。

書的內容比較學術,如果對「」及其疆域劃分變化感興趣,可以買來看看。

作者:葛兆光,當代著名歷史學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主要研究宗教、思想和文化史。著有《禪宗與文化》、《思想史》、《宅茲——重建有關的歷史論述》等。

或許會比較有趣的講座:

1、瓦礫時刻——當代文學的處境

台灣女作家朱天心主講,香港著名文化人梁文道主持。朱天心入行很早,少年成名,父親也是作家,姐姐朱天文是侯孝賢導演的「御用編劇」,而她的老師是頗受爭議的胡蘭成。這場關於文學的講座,主持是梁文道,港台兩地文化人的碰撞,或許會比較好看。

時間:7 月 22 日 14:00 — 15:30 地點:香港會展中心 S221

2、搭捷運,去森林

劉克襄、歐陽應霽主講,邢舟主持。兩名演講者都是愛玩的人,一個關注自然,另一個喜愛美食。

劉克襄前文已有介紹,而歐陽應霽的角色很多,既畫漫畫,又主持節目,還出過與旅遊相關的書。《舌尖上的》第一季執行總導演任長箴,曾策劃過一部關注食物原材料的紀錄片《原味》,美食作家歐陽應霽就是其中的體驗者。

時間:7 月 24 日 14:00 — 15:30 地點:香港會展中心 S226-227

3、設計再思考——設計師應具備的心智與靈魂

演講者為勒埭強和潘家健。前者是平面設計大師,頭銜很多,比如獲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首位設計師和名列世界平面設計師名人錄的首位華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在 80 年代初設計的銀行行徽。設計師潘家健則是勒埭強的得意門生。他們倆人曾合著《關懷的設計——從人文倫理的角度思考》,探尋怎樣的設計才是好的設計。

時間:7 月 24 日 18:00 — 19:30 地點:香港會展中心 S224-225

如果不能去現場,可以在香港貿易發展局的 YouTube 頻道(HKTDC)上,收看錄播視頻。

題圖及文內圖來自香港貿易發展局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