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全球科學參與:美國科促會年會綜述

第17期(總第143期)2017-02-14

編者按:美國科學促進聯合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以下簡稱「科促會」)成立於1848年,是美國最大的科技工作者團體和非盈利性國際科技組織,下設21個專業分會,涉及的學科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方面,現有265個分支機構和1000萬成員[1]。科促會第1屆年會於1848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舉行,170年以來,該年會已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科學會議,彙集世界各國的科技工作者,研討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挑戰。科促會於2016年2月11—15日在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市召開了第182屆年會[2]。

一、年會主題聚焦全球科學參與

2016年科促會年會的主題是全球科學參與(Global Science Engagement),會議的目標是:推進科學家的工作、相互合作,促進科學自由,提高科學在為人類造福方面的效益,增進公眾對科學在人類進步中重要性的了解。會議由2個大會報告、10個主題演講及許多專題分會組成,還包括頒獎典禮、科普展覽等活動,下設議題包括:尋找引力波、超大質量黑洞與宇宙起源、全球應對傳染病、發展家的科技參與等,涉及人類學、社會學、物理學、生物學、農學、信息科學、天文學、醫學、藥學等10餘個科技領域[2]。在信息爆發性增長的今天,知識創造、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具有挑戰性,單一國家或地區的科學家群體具備的資源、視野和能力往往有限,在全球範圍開展科研立項、資源互補和分工協作,已成為人類科學家群體應對科學發展問題的必然選擇和未來趨勢。與此同時,世界經濟處於深度結構調整期,知識在全球範圍內被創造和共享,某些領域的科技突破或者潛在的顛覆性創新,很可能造成全球經濟版圖和社會格局的深度變化,這引起了美國科技界人士的高度關注,這也是提出今年年會主題「全球科學參與」的主要原因。美國的科技政策潛台詞仍然是保持美國科學技術的全面領先地位:一方面,美國需要推進全球科技合作,吸引世界科技人才,開展全球科技活動,現任科促會主席Geri Richmond在主席發言中為發展家代言,呼籲全世界科學家平等參與到美國主導的科技活動中。另一方面,在全球科學參與中發現挑戰與機會,增強美國自身科研投入和創新實力,鞏固領先優勢。參加大會的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主任John Holdren博士在會上提到:美國政府的科技投資呈現萎縮態勢,某些科研領域的成果被其他國家趕超,如何在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中保持領先優勢,這是一個全球戰略問題。美國需要在戰略上重新審視自己的位置和發展方向,制定恰當的科技政策,在重大科技領域搶佔先機,應對全球科技新時代[3]。本次年會吸引到超過3000多名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工程師、教育家、企業家、政府官員及記者,與會人數為歷屆之最。會上發表的最新科學進展及科技經濟動態受到全球矚目,被知名媒體爭相報道,如英國《衛報》轉述了運用T 細胞治療癌症的新嘗試,《經濟學人》聚焦報道了奈及利亞科學家運用基因組學技術改良木薯、基因編輯技術的專利問題等[4,5]。與會嘉賓,除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John Holdren博士,還有英國外交部首席科學顧問Robin Grimes、英國科技政策研究學者James Wilsdon教授、紐西蘭政府首席科學顧問Peter Gluckman爵士、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人員及法國、韓國等其他國家負責科技事務的官員,以及國際科聯(ICSU)秘書處執行主任Heide Hackmann等國際組織高級官員。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張勤、學會學術部部長宋軍、企業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鄭浩峻、國際聯絡部雙邊合作處處長何巍及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羅暉等領導參加了此次年會,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研究員做了視頻發言,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樊春良研究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薛瀾教授等也參加了年會。從與會人員和議題來看,會議體現了全球參與性。

二、重大科學發現成為年會熱點

此次年會展示了科技前沿成果和動態。所有前沿問題,都蘊含著科技發展的固有規律,其規律性主要表現為2點:①縱覽全球科技發展,自19世紀中葉以來,重大科學發現和科技進步,都與科研方法、科研設備的突破和進步不可分割,黑洞的觀測、基因組編輯新技術的突破、探索引力波需要的大型天文觀測設備等,都符合上述共性規律。②當今的重大科技進步離不開廣泛的科技合作,如天文觀測需要在世界不同地區取得觀測數據,中微子的試驗在和美國等多地實驗室里同時進行等。

1. 黑洞照亮理論物理學革命的方向

南里奧格蘭德聯邦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Thaisa Storchi Bergmann在本次年會上做了關於黑洞的專題講座——超大質量黑洞有助星系的演化。她表示,通過觀測物質落入超大質量黑洞而產生的強大能量輻射,可追蹤物質能量變化的極限狀態。一旦取得進展,將豐富理論物理學的大統一理論,進而解釋宇宙萬物的根本[6]。但與振奮人心的科研目標相比,目前科研觀測方法仍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因而進展較緩慢。

2. 引力波探索取得突破性進展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發言人Gabriela González在分會上做了關於發現引力波的報告,報告稱:在2015年9月14日,引力波探測器記錄了一條疑似引力波的信號,隨後處於異地的另一台儀器上也記錄了一個十分相似的信號,通過將數據特徵與模擬引力波信號比對,LIGO的科學家認為該信號能夠作為證明引力波存在的一條證據。隨後,很多科學家質疑該證據的正當性[7],認為該信號也可能僅僅是設備或由宇宙塵埃干擾引起的誤差[8]。LIGO團隊的論證主要是在《物理學評論快報》與同行討論中進行的,目前的結論是認為這次探測與以往不同[9],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Gabriela還曾提到引力波觀測設備不只修建於美國,它們是「大科學項目」的全球擴展項目,其他合作的天文台包括:德國探測器GEO600,在建的義大利VIR.GO和日本KAGRA,以及計劃中的LIGO印度探測站。

3. 國際科研團隊攜手尋找惰性中微子

國際大亞灣合作項目共同發言人陸錦標在本次年會的新聞發布會上做了演講,他指出,利用大亞灣實驗設備收集了超過30萬個反中微子,精確測量了電子反中微子的能譜,由此得出「理論模型可能存在問題」的結論,即可能存在惰性中微子。同時,美國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正在聯合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及瑞士、英國等地實驗室共同開展試驗,以判斷大亞灣實驗室假設的惰性中微子是否真的存在。

4. 探究人類成癮行為的神經迴路線索

美國、歐盟和發展家正在開發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平台,從腦神經學角度解讀人類疾病。本次大會的分會討論了人類成癮行為、情緒障礙等相關問題,從個體細胞以及神經網路在空間與時間上的聯繫的角度,交流了破解人類的大腦的神經學線索。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Wilson Compton主任在分會議上彙報了關於人類成癮行為(如對高熱量食品的嗜好、對煙酒等物質的依賴行為等等)的化學機制的最新進展。從神經學角度分析,Wilson團隊發現大腦神經迴路是造成成癮問題的物質基礎,而神經適度回應外在刺激存在成癮速度的個體差異,基因學和後天環境(子宮內環境、早期童年環境、學校、鄰居關係等)都對腦神經迴路構成物理性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成癮行為的形成。他們的研究表明,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大因素共同作用,影響成癮問題治療的效果[10]。

三、顛覆性技術的影響顯現

1. 全球企業持續追求顛覆性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不僅是國家層面的焦點問題,也是企業家和創業者最為關注的熱點,尤其是那些能夠顛覆現有生產能力乃至整個行業生產鏈的全新技術。在關於企業創新的研討會裡,多位企業家介紹了他們最新的創新經驗,包括科技創新活動中的投資角度、孵化器管理等等,這些資本運作使科技創新從基礎發現和發明,轉化成為帶有收益的商業產品。來自Incubic管理公司的Milton Chang在大會報告中闡述了企業家如何在創業初期強化職業生涯、降低風險。來自斯坦福大學的Thomas M. Baer在報告中詳細敘述了在工程技術領域可持續創新的重要性。某公司執行總裁Daniel Rogers分享了他在創業起步階段的經驗,論述了科技創新對一個新興企業的重要性[11]。研討會還涉及到企業創新面對的壁壘。報告人針對在美國能源、交通運輸、建築業以及製造業中的創新投資和科技研發可能遇到的各種壁壘與他們在歐洲、亞洲等地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比較,探討了創新的發展方向以及創新的發展速度[12]。

2. 人工智慧的進步可能影響就業

康奈爾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Bart Selman在會議上表示,去年在人工智慧研究領域的花費超過10億美元——這比在這個領域的歷史總投資還多,在接下來的2~3年內,智能和半智能自動系統將作為人類社會的一部分,改變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他還強調,人工智慧的進步可能威脅到就業,並引發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倫理問題。萊斯大學的Moshe Vardi教授認為,人工智慧最先顛覆的就業領域可能是交通運輸業。10%的美國就業涉及車輛的操作,可以預測,大多數這樣的工作會消失,進一步講,這些工作消失很可能將對製造業產生影響。Moshe還預計,智能機器越來越多的使用將會產生「工作極端化現象」(jobpolarization)。有許多高技能的工作需要太多的人類智慧,還有許多低技能的工作負擔不起昂貴的自動化,處於這兩極之間的工作就是自動化最容易擔負的。「兩極之間」工作的消失將形成巨大的不平等,可能從根本上動搖社會經濟結構。此外,與會專家還探討了自動武器、大數據與機器學習[13]、信息技術與網路安全[14]等熱門話題,反思自信息產業革命以來運用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機器的道德與法律難題,追問科學技術進步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全新倫理問題。

3. 日臻成熟的基因編輯技術或將顛覆人類倫理觀

目前廣受關注的基因編輯方法CRISPR的發現者之一,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ennefer Doudna,在大會上做了研究報告。她表示,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日臻成熟,易於使用。運用CRISPR技術可以容易、準確、廉價地改變任何基因,進而開發對抗病毒的新型醫療手段。但是,在這項技術的風險與益處沒有被清晰了解前,在對其使用未達成廣泛的社會共識前,研究人員推進臨床應用是不負責任的,科學家和公眾正在考慮這項技術的倫理性。因為,有朝一日該技術可以編輯人類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基因,創造出新特點並傳遞給後代,修正病變基因或「不想要的」基因。這類人為干預遺傳特性的技術手段,一旦實施,或許將顛覆現有的倫理觀和人類的自我認同。此次年會的參與者還討論了很多這類具有顛覆性意義的科技成果和趨勢,比如,探討如何在晶元上建立迷你大腦[15]、精準定製藥物等等,而這些討論將科技從實驗室帶到了尋常百姓家,將顛覆性科技創新引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此,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攜手,制定具體、有效的科技政策,引導科技朝著有利於人類生產生活的方向發展。

四、政策討論關注科技與社會

1. 同行評議確保公共決策的科學性

美國環保署的Thomas Burke、華盛頓特區職業安全與保健管理總署David Michaels和華盛頓特區國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的DavidFriedman在分會上介紹了美國行政機構以科學為基礎制定決策的實際案例:他們所在的聯邦機構平日里負責制定並實施保護空氣、水、食物、工作場所和居民健康與安全的法律法規,許多規定的建立,需要適當地運用同行評審和諮詢委員會等科學的決策方法,以便增強決策透明度、保證決策質量和科學性,同行評審和諮詢委員會的具體操作要依照具體案例來設計。此外,一些演講者還在大會上介紹了科研機構及單個研究人員是如何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應用科學知識和技術,以幫助完成政府和地區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制定[16]。

2. 科學教育「2061項目」設置新型科學課程

如果說運用科學決策方法輔助政策制定是政府層面的案例,那麼將最新的科學技術延伸到學校的課堂里,則是更接近民生的實例。Jo Ellen Roseman是新課程項目的主要研究者,他在會上介紹了美國科學促進會發起的長期科學素養教育倡議「2061項目」,該項目最近的工作重點之一,是被稱為「面向高中生物學(TowardHigh School Biology,THSB)的新課程單元」,旨在培養學生更好地理解在現代生物學中的關鍵化學概念,確保學生在進入高中時,能夠理解科學在現實世界中是如何發生的。超過25名教師和2000多名學生從科羅拉多、華盛頓特區、馬里蘭、馬薩諸塞州等參加了THSB單元的開發和測試,包括19課時的活動。這些新課程一改教科書很少幫助學生建立物理、化學與生命科學之間聯繫的弊端,將很多實際問題,如氣候變化,砍伐樹木、二氧化碳排放及植物光合有機聯繫起來幫助學生在閱讀科學文獻、分析數據、構建和使用模型過程中,建立科學興趣和科學素養,理解和參與科學實踐。這個新的課程單元發布得到了很多專家的認可,預計將在2016—2017學年得到應用。

3. 倡導建立跨國科學諮詢機制

紐西蘭政府首席科學顧問Peter Gluckman爵士,是科學諮詢領域的領軍人物,獲2015年度AAAS科學外交獎[17],他對國際科學諮詢的未來趨勢有深刻的洞見。此次年會上,在題為:「國際科學諮詢變化的圖景」的報告中,Peter Gluckman認為,科學在雙邊、多邊和全球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突顯了科學運用於決策中的有效性。然而,在科學參與決策的過程中,總會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儘管世界衛生組織(WHO)中的科學委員會和專家,以及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中的評估機制很好地保護了科學建議的完整性,但這種緩慢而複雜的模式並不能複製,也不能用來應對每一次全球挑戰和危機。在地區和雙邊性事務中,幾乎沒有這樣的機構存在以降低科學被誤用的風險。隨著新技術產生后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國家間需要在一些概念、標準以及複雜的規則上達成一致和理解。目前,為處理危機和突髮狀況,各國的科學諮詢機構間已經採取加強聯繫的舉措。這種通過將科學家個人與學術機構建立正式聯繫來進行科學諮詢的方式與機制與依靠分散的專家諮詢的做法相比,科學諮詢的有效性更強[18]。

五、科技合作應對全球挑戰

隨著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當前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面臨更多的共同挑戰。尋求解決極端氣候、傳染病、能源短缺、自然災害等難題的努力早已超越了國家邊界。隨著挑戰的增多,全球科學參與主體多元化趨勢越來越迫切與明顯。值得慶幸的是,當前國際科技合作在食品和水安全、可持續性發展、傳染病、健康,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及能源方面的合作成果豐富。此外,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與工程師跨越國界以解決地區和全球問題的同時,科學與技術本身也在知識與技術的產生與分享中不斷前進。在呼籲進一步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的背景下,發達國家、發展家、國際組織、以及社區組織等處在不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多元化科學參與主體在全球科學參與的過程中也體現了不同的目標。關注和解決不同科學參與主體的訴求,可以更好地推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以期更有效地應對全球挑戰。

1. 日本等發達國家倡導「開放的科學」

根據2015年OECD國家:《讓開放的科學成為現實(Making Open Science aReality)》的報告,「開放的科學」(Open Science)主要指公共資助研究的成果能夠以電子化的形式更廣泛被科學共同體、商業部門及社會所獲得[19]。當前這項工作主要依靠研究者自下而上推動。在此次年會上,日本政府科學技術與創新理事會Yuko Harayama在發言中指出,在國家和國際層面而言,研究機構、大學、圖書館、出版機構也正在考慮加入這一進程。隨著互聯網與數據存儲技術和計算能力的推進,科學進步的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這樣的改變便利,加速了在相對封閉的科學家圈子以外的知識分享及合作。開啟「開放科學」的動議正在起步階段,它可以使科學的生產、擴散及利用更加開放。Yuko Harayama談到,OECD 國家針對「開放科學」的政策制定已經開始,G8科學部長會議也對此活動有所推進。在此全球趨勢下,日本已經認識到了在此問題上參與國際討論的重要性,認為這是具有前瞻性的工作。目前,日本已召開相關專家組會議併發布了指導原則,最直接的成果之一就是日本政府將「促進開放科學」政策寫入了即將實施的第5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6—2020年)之中[20]。

2. 發展家在科學領域的平等參與

美國科促會主席Geri Richmond在年會上做了主席發言。她表示,發達國家和發展家的科學家在面對全球問題時,比如,氣候變化和公共衛生,需要站在同一立足點。她為發達國家和發展家在同等基礎上建立合作關係提出了5點建議[21]:①建立信任。Geri提到的例子是,南美地理學家幫助美國科學家在他們的國家建立監控和研究站以便研究自然災害,如地震和火山爆發,但由於美國科學家只認數據,南美科學家的科研成果在一些期刊並未得到承認。真正的合作應該是建立在持續的分享經驗的信任上,而不僅僅是實驗數據。②學會傾聽。比如喀麥隆的一位教授研究可循環塑料瓶的變質問題,這是許多發達國家的科學家沒有想到過的。③人才遍天下。要關注發展家的有天賦的科研人員。④與偏見作戰。在很多領域都難以發現發展家的期刊文章和作者,這不意味這些國家沒有過硬的研究者,尤其是非洲和南美洲。發達國家的科學家需要更加致力於向發展家邀稿,並邀請這些國家的專家做評審人,出版商應該繼續資助這些國家的期刊訂閱率。⑤具有全球視野。在解決科學問題時,如果不研究文化,就無法理解具體的問題,進而產生不必要的疑惑,導致找不到正確的解決辦法。Geri最後總結道:最好的科學「發生在每個人都參與併發聲的時候,創造是在不同國家、不同角度、不同背景、不同機構產生的」。

3. 世界衛生組織尋求全球團隊應對傳染病

國際衛生組織總幹事辦公室的戰略主任ChristopherDye在年會上介紹了寨卡(Zika)病毒對世界公共安全的威脅及在美國的發展情況。他指出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公共衛生基金近年來出現下滑,2014年爆發於西非的埃博拉(Ebola)病毒暴露出在基金下滑背景下的國際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然而,由於一些研究埃博拉病毒的科學家害怕失去在重要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權利,在分享數據方面表現的動作遲緩。在這樣的機制下,分享信息經常遇到障礙。Dye主任還指出,資金是個嚴重問題,慈善組織的經費,很可能不足以承擔應對下一個致命流感的支出。但好的方面是,研發埃博拉疫苗的製藥公司股價的突然上漲對製藥公司具有經濟激勵作用,能確保緊急時藥物能夠到位。最後,他建議設立公共衛生基金,同私人保險和在保險部門一起合作,用保險的方式應對流行病,正如公司用保險應對颶風災害一樣[22]。

4. 建立社區大學補充科技人力資源

科促會教育與人力資源項目的Abe⁃ni Edwards在會上進行了國際合作促進勞動力發展的報告,她認為跨越國家疆界的知識共享,給當地勞動力就業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制定科技持續教育計劃,將有助於緩解這種壓力。具體方式是以社區大學為基礎,設立專業課程、選擇教員、招收即將進入科技類工作崗位的學生。這種教育模式尤其要面向那些新型技術產業,包括科學研究、醫療診斷、國土安全、可持續能源生產和管理等等[23]。

六、會議的啟示

美國科促會2016年年會探討了當今科學進展的新動態和國際科技合作的總趨勢,展望了可能對未來社會生產、生活產生顛覆性影響的科技,強調了企業、社團和國家在科技創新中開展合作的重要性,這些都為全球科技工作者、企業家和政策制定者思考今後工作的內容和形式提供了實例參考。以下是5 點啟示:

1. 持續投入與探索基礎科學研究,鞏固重大科學發現、產生的前提基礎。此次年會上,美國科學家對重大基礎科研問題的探討體現了美國對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持續關注。對基礎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並在實踐層面上進行探索和印證,這體現了實證研究的精髓,它成為美國佔領世界科學制高點、在原始創新方面領先於世界的法寶。不論是好奇心驅使的基礎科學研究,還是任務導向型基礎研究,美國都以持續的巨額資金投入為保障,為重大科學發現的產生提供渠道和前提。雖然這種投入稍露縮減之勢,但仍比其他國家高出許多,加上美國的政界人士強調潛在的被趕超的威脅,美國科研投入力度或將有所加強。

2. 探討顛覆性技術帶來的經濟與社會新問題,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參考。顛覆性技術,比如人工智慧、基因組編輯等技術或許在某一個技術關鍵點上為人類提供了幾近於完美的解決方案,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對經濟與社會的影響全部都是積極的。在顛覆性技術產生之初著手研究其對經濟、社會、倫理方面的影響,實際上是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預調研。積極利用政策工具將顛覆性技術的優勢最大化,同時最大限度地削弱其不利影響,應該成為科技公共政策制定者努力的方向之一。

3. 制定靈活務實的科技交流合作政策,以適應國際科技合作大趨勢。國際科技合作蓬勃開展,參與主體日趨多樣,參與範圍和手段不斷更新,應制定適合本國國情與國際形勢,靈活務實的科技外交政策,使其成為提升本國國際科技合作水平、凸顯合作成效的操作指南。在國際科技合作中,不能盲從權威或貪戀眼前利益,要善於轉化美國科技界人士全面保持領先地位的政治心理和外交策略,為我所用;要善於權衡雙方需要,主動發起合作倡議,尋求共同感興趣議題,爭取最大範圍吸引更多科學界領軍人物參與,打造一流科技合作平台,是對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貢獻,也是參與科技全球治理的有效途徑。

4. 構建政府科學諮詢的國際網路,為應對國際重大問題提供科學決策。面對許多全球性政策議題,比如氣候變化、食品安全、全球傳染病、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等,運用科學方法提供高質量的科技諮詢,是當今世界科學家、研究人員和政策界人士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科學方法支撐下的決策系統,不僅可以服務政府決策,還可以服務企業決策。構建符合國情的科學決策系統,還可以成為政府主動引領全球政府諮詢科學化、構建政府科學諮詢國際網路的契機,是決策科學與政府職能結合的發展方向之一。

5. 重視科技創新的全球參與,應對全球性難題。在全球化挑戰不斷增多的大背景下,各國都將科技創新看成是破解難題的關鍵因素。在全球範圍內,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家,科學家還是企業家,國家還是個人都應該共同參與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需要全社會的重視與參與,更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這已經成為全球科技創新合作的大趨勢。在某種程度上,這次年會的主題「全球科學參與」與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的開放創新具有一致性。不斷拓展科技創新參與者的主體,利用市場機制引導創新資金的流動,鼓勵創新人才跨國、跨界合作,不斷擴大個人、企業、產業、國家各個層級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廣泛性、全局性,可以最大程度地釋放創新活力,為應對全球性難題提供動力。總之,「全球科學參與」已經成為當今人類科技活動的主旋律,是當今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理念和現實活動,對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何參與其中、對不同國家採取何種交流合作方式、對全球科學界能夠做出什麼貢獻、如何在自主創新與交流合作中把握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和顛覆性的科技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可以深入探討的課題。科學技術是一條紐帶,可以超越種族和國籍、跨越地域和時間,將世界資源和信息聯繫起來。積極主動地利用好這條紐帶、開展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可以成為科技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科研人員、教育家、企業家、政策制定者等共同參與。

致謝:本文得到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樊春良研究員的熱情幫助和悉心指導,他在會議主題解讀、會議背景闡釋、議題內容補充以及詞語運用等方面,對本文的初稿進行了細緻且精闢的修改和指正。

參考文獻

[1]AAAS.AAAS mission and history [EB/OL].2016-03-07[2016-03-18].http://www.aaas.org/about/mission-and-history.

[2]AAAS. Briefing of 2016 annual meeting [EB/OL].2016-03-07[2016-03-18].http://www.aaas.org/am2016-newsroom/briefings.

[3]AAAS. Grand Visions for the Future of U.S. Science in a New Global Era [EB/OL].2016-03-07[2016-03-18].https://aaas.confex.com/aaas/2016/webprogram/Session12359.html.

[4]環球網. AAAS年會現革命性成果: T細胞免疫療法或能消除癌症病症[EB/OL].2016-02-17[2016-03-20].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6-02/8552701.html.Huanqiuwang.Revolutionary outcome shown in AAAS annual meeting: T cell immunotherapy mayeliminate cancer[EB/OL]. 2016-02-17[2016-03-20].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6-02/8552701.html.

[5]The Economist. The colum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AAS, immunology,genetic engineering, and analysing art[J]. 2016-02-20-26.

[6]王斌. 超越愛因斯坦: 從大爆炸到黑洞[J]. 科學,2015(5): 15-18.Wang Bin. Beyond Einstein: from big bang to black hole [J].Science, 2015(5): 15-18.

[7]CHO A. Rumor of gravitational wave discovery is justthat,sourcesays[EB/OL].2016-01-12[2016-03-20].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6/01/rumor-gravitational-wave-discovery-just-source-says.

[8]ZOLFAGHARIFARD E, PRIGG M. Was the 'big bang signal' just DUST[N]. Daily Mail,2014-09-22.

[9]TWILLEY N. Gravitational waves exist: the inside story of how scientistsfinally found them[N]. The New Yorker, 2016-02-11.

[10]AAAS. AAAS community college forum: Understanding vulnerability to substanceaddictions[EB/OL].2016-03-10[2016-03-20].https://aaas.confex.com/aaas/2016/webprogram/Paper16071.html.

[11]AAAS. Global science-driven entrepreneurship: determined pursuit of innovativesuccess[EB/OL].2016-03-10[2016-03-20].https://aaas.confex.com/aaas/2016/webprogram/Session12393.html.

[12]AAAS. Advancing knowledge of global amphibian decline with internationalcollaboration[EB/OL].2016-03-10[2016-03-20].https://aaas.confex.com/aaas/2016/webprogram/Session12238.html.

[13]AAAS. Personalized medicine: big data and machinelearning[EB/OL].2016-03-10[2016-03-20].https://aaas.confex.com/aaas/2016/webprogram/Session12079.html.

[14]AAAS. Information,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EB/OL].2016-03-10[2016-03-20].https://aaas.confex.com/aaas/2016/webpro.gram/Session12692.html.

[15]AAAS. Neuroscience clues to the chemistry of addictions and mooddisorders[EB/OL].2016-03-10[2016-03-20].https://aaas.confex.com/aaas/2016/webprogram/Session11488.html.

[16]AA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Paths forward[EB/OL].2016-03-10[2016-03-20].https://aaas.confex.com/aaas/2016/webpro.gram/Session11801.html.

[17]AAAS. Sir Peter Gluckman receives 2015 AAAS award for science diplomacy forbringing together science advisers[EB/OL].2016-02-10[2016-04-21].http://www.aaas.org/news/sir-peter-gluckman-receives-2015-aaas-award-science-diplomacy-bringing-togetherscience.

[18]AAAS. The changing landscape for international science advice[EB/OL]. 2016- 02-13[2016- 04- 21]. https://aaas.confex.com/aaas/2016/webprogram/Paper17559.html.

[19]OECD. Making open science a reality, from 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policy papers, No. 25[EB/OL]. 2015-10-15.[2016-04-21].http://dx.doi.org/10.1787/5jrs2f963zs1-en.

[20] AAAS. Advancing open science injapan and in international,collaboration[EB/OL].2016-02-15[2016-04-21].https://aaas.confex.com/aaas/2016/webprogram/Paper16940.html.

[21]AAAS. Geri Richmond: International science collaborations need equalpartnerships[EB/OL]. 2016- 03-10[2016-03-20].http://www.aaas.org/news/geri-richmond-international-science-collaborations-need-equal-partnerships.

[22]AAAS. Christopher Dye: WHO seeks a global team in fighting epidemicdisease[EB/OL]. 2016-03-10[2016-03-20].http://www.aaas.org/news/christopher-dye-who-seeks-global-team-fighting-epidemic-disease.

[23]AAAS. AAAS community college forum: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that promoteworkforce development and address global concerns[EB/OL].2016-03-10[2016-03-20].https://aaas.confex.com/aaas/2016/webprogram/Session13140.html.

文章來源:科技導報 2016,34(14)116-120頁

作者:石磊 羅暉 李政 王寅秋

《創新研究報告》編輯:高曉巍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歡迎賜稿交流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創新研究(微信號:naiscast),歡迎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