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家校合作共育的意義與價值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實驗]

吉祥三寶黑鴨子 - 蒙古族名歌

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場

——新教育實驗「家校合作共育」的

理論與實踐(二)

作者|朱永新|新教育研究院

二、家校合作共育的意義與價值

家校合作共育是教育現代化、民主化、科學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和社會發展到當今信息時代的必然選擇。

從工業時代進入信息時代,從強調共性到強調個性,父母作為兒童的監護人,原本就擁有教育權,這種源自「教育原始的委託者」身份的教育權,在工業時代才開始更多委託給學校行使。到了信息時代,隨著對教育要求的改變,隨著學校自身的改變,無論家庭是自願還是被迫,都將越來越多地進行教育上的選擇、參與。

因此,如果說工業時代的家校共育,是學校和家庭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主觀選擇的話,那麼到了信息時代的家校共育,就是學校與家庭都不得不正視的、無論自身是否情願都將被迫進行的必然選擇。同時,只有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才能夠正常促進信息時代教育的發展。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家校合作共育有著更為重大的價值意義。

(一)家校合作共育有利於增強家庭的教育功能,促進新型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設

是一個家本位的國家,家庭教育自古以來就受到高度重視。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注重家庭、家教與家風建設做了重要講話。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再次重申家庭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我們要認識到,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首先,教育目標的一致有利於家庭和諧氛圍的營造。在的家庭中,孩子的教育問題歷來是家庭關注的焦點。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產生分歧,很容易導致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緊張。家校合作共育,讓家庭成員之間在教育問題上目標一致,可以有效緩解家庭成員之間因為教育問題而產生的矛盾。

其次,共同成長能夠為家庭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教育上,父母不作為和亂作為,都會導致孩子的成長障礙。家校共育的共同體成員借家校共育的推動而不斷學習,家庭每位成員的個體成長,必然有效避免錯誤的教育行為對孩子的傷害,避免因極端行為給家庭帶來的傷害,從而帶動家庭建設朝著健康方向發展。

再次,對孩子的撫育過程,促進父母的再次成長。教育孩子,是父母對自身成長曆程的一種折射和反思。沒有人生是完美的,每個人的童年都有傷痛,如果處理不當,就會不知不覺中積累成為攔路的巨石。如果父母能夠用心梳理自己孩童時的經歷,就能發現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就能回顧和化解自己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就能實現精神生命的第二次發育,再次生長。

所以,我們強調家校合作共育,對家庭而言,是希望藉此引領帶動家庭,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人際關係和家庭風氣,構建有利於孩子成長、全家幸福的家庭。

(二)家校合作共育有利於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拓展教育教學資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現代學校制度是一種協調校內和校外關係的制度安排,重視協調和整合影響學生髮展的各種力量。現代學校制度把學校視為一個開放的組織,它不僅關注學校內部的運作過程,而且也重視學校與家庭、社會的互動過程,特彆強調學校利益攸關方在制度構建和發展中的作用。家校合作是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學校教育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家校合作共育對於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拓展教育資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家校合作共育回答了辦學的多元主體問題。父母的職業、興趣、知識、閱歷、技能和方法都各不相同,可以有效彌補學校教育資源的不足。社區的各種公共文化機構和名勝古迹等資源,更是可以直接豐富學生的課堂教學。在家校合作共育的過程中,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去優化、完善學校內外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社會和父母對學校的要求也是學校教育不斷優化的一種動力。

家校合作共育還可以強化學校的自我管理,提高學校管理科學化的水平。科學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以及時、準確、完整的信息溝通為基礎。從目前家校合作共育的情況來看,仍然有一些學校抱持「閉門辦學」的態度,以學校圍牆為界,將學校與外界社會隔離開來,成為「教育孤島」。消除傳統學校教育弊端,喚醒學校的教育活力,改進教育生態,推進教育的有效性,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要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其基本內容就是「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就是要吸引家庭和社會力量對學校管理和運行的有效參與。

從許多新教育學校家校合作共育的範例中,可以看到父母參與學校管理事務帶來的巨大力量,讓父母從學校的阻力變成動力,從與學校對立變成友好,改變了學校的生態,提高了父母對學校和教育的滿意度,形成一種強大的教育正能量。

(三)家校合作共育有利於師生、親子和相關參與人員共同成長

新教育認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都不是簡單的教育孩子,也是父母、教師和社區人員的自我教育。父母與孩子,教師與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完全是互動的關係。父母和教師的成長會帶動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和教師的成長。優秀的父母和教師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反過來,學習正確培養孩子的過程,也會推動父母、教師成為優秀的父母和教師。

美國全國受教育者委員會(NCCE)曾先後出版《證據在增多》和《證據繼續增多:家長參與可提高學生成就》兩本著作,通過對數十項研究的分析,得出了幾個非常重要的結論:第一,家校合作較多的教育項目能使學生在各方面表現出色,而幾乎沒有家校合作的項目學校的學生,表現則一般;第二,與家庭、社區保持聯繫的學校,其學生的表現優於其它學校;第三,與學校保持經常聯繫的父母,其孩子的成績一般高於那些具有相似能力性向和家庭背景,但缺乏與學校合作的家庭的孩子;第四,當父母對其孩子的教育顯示出興趣,並能對他們的表現保持高期望時,他們在激發孩子的成就感;第五,在學校里表現欠佳的學生,一旦其父母參與轉化工作,往往進步顯著;第六,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密切師生和親子之間的關係,從而強化他們的權威形象和對學生的影響力。(馬忠虎,1999)

社會化不僅是兒童的任務。成年人其實也面臨著一個再社會化或者繼續社會化的問題。家校合作共育給父母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學習機會和成長平台。由於父母們來自各行各業,他們在分享教育子女的意義和經驗的同時,也可交流其他諸如職業和生活方面的信息,在廣交朋友的過程中學習別人的長處,為自己今後的生活開闢更廣闊的道路。

對於教師來說,家校合作共育使自己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學生,學習與別人交際的能力,推動合作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另外,家校合作共育也是社區各種相關人員學習與成長的過程。家校合作共育中可聘請一些校外的、非父母的志願工作者,由他們來擔任聯絡人、指導員或校外輔導員等角色。學校可對他們進行相應的培訓,然後由他們對父母提供兒童教育指導。他們從父母處得到的信息又可反饋給學校,為學校的進一步決策提供依據。家校合作還會涉及到政府機關、社區服務機構(如圖書館、博物館、少年宮、電影院、醫院、商場等)等的支持與協調,這也是一種相互學習、相互受益的過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與孩子共同成長,是家校合作共育的特點,也是最理想的境界。

(四)家校合作共育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生活幸福完整

美國社會學家W.古德(William Goode)說過,在所有已知的人類社會之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捲入了家庭的權利和義務的網路之中。(古德,1986)如果把整個社會關係比成一張網,那麼,家庭關係就是這網上的紐結。人類社會的基本關係是家庭關係。家庭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家庭中的夫婦關係、親子關係、同胞關係往往是社會上各種人際關係的折射,如果兒童能夠比較順利地習得處理家庭關係的藝術,未來他就能夠比較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與領導、同事、朋友和睦相處。

一個社會是和諧美好還是動蕩不安,根本原因在於人們是滿懷希望還是充滿失望乃至徹底絕望。對於的許多家庭來說,教育意味著未來,因為對孩子的教育成功,意味著父母掌握了自己的未來,意味著整個家庭的成功和希望,

但是,很多教育的難題,有賴於社會發展;很多社會的難題,不可能一下子解決。只有家庭和學校彼此之間充分理解,把希望寄托在共同教育的孩子身上,把未來寄托在孩子的創造上,並雙方共同為之努力。這樣打牢的穩定基石,將會成為確保社會和諧的根本。因此,家校共育,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僅是為了撫育好孩子,同時也是為了給家庭這一社會細胞,提供足夠的希望。

對於父母來說,參與子女的學校教育是父母的權利、義務與責任。因此,參與過程也是父母樹立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的過程。家校合作共育過程中,通過溝通、協商、相互妥協來解決衝突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民主的過程。民主與法制意識的啟蒙與覺醒,有助於父母積極地投入社會政治生活,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

江西省弋陽縣教育局曾經算過一筆賬,他們縣有41萬人口,其中7萬是學生,如果每一位學生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加起來就是6位,全面開展家校合作共育,可以影響到近30萬左右的人口,這樣自然能夠實現「用良好的校風影響家風改變民風」的目標。可見,家庭、學校、社會,以孩子為紐帶,通過合作共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就能夠為構建和諧社會,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3、 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原則

我曾經說過,閱讀與家庭是教育的兩大基石,兩者都關係到教育的全局和根本。從2000年開始,新教育著力推進書香校園建設,讓閱讀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以新父母研究所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的建立為標誌,我們將著力推廣家校合作共育的新家教理念。新家庭教育,是新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新教育實驗在家校合作共育方面的思考與探索

新教育實驗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家校合作共育」問題。在2000年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書中,就提出理想的父母應該努力配合學校、社區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從而使孩子快樂、健康成長。

2004年3月28日,「莫愁新父母學校」在蘇州工業園區婁葑第二中心國小正式掛牌成立。

2004年4月24日,在崑山玉峰實驗學校舉行的新教育研究中心會議上,決定把「優化家校合作」作為6+1的項目正式納入新教育的行動計劃,家校合作問題開始成為新教育的重要行動。

2005年3月,玉峰實驗學校的《玉峰新父母校報》正式印發。同時,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與理想同行——「新教育實驗」指導手冊》(2005年第一版)和2006年的結題報告中,都詳細介紹了新教育實驗「優化家校合作」的行動。

2007年7月,新教育運城年會正式提出「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的理念。一些新教育的榜樣教師在年會上講述了自己在家校合作共育方面的故事。此後,新教育的年度主題報告和十大行動的開展,也都體現了家校合作共育的思想。新教育的營造書香校園,其實就包括了親子共讀、書香家庭與書香社區等內容。師生共寫隨筆,則包含了師生、親子、師親等互相的交流。父母進課堂,本身也是聆聽窗外聲音的重要內容。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等也都與家校合作有著密切的關係。

如我們在「習慣養成第二天性」的主報告中,就明確提出,家庭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最重要的場所,早期的行為習慣養成訓練,對人一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明確提出「教師、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共同養成良好習慣,形成同頻共振的氛圍,是習慣養成的重要原則」 。

2011年11月,新教育成立了「親子共讀研究中心」,把父母與孩子的共同閱讀作為新父母成長的重要內容,每天早晨的「新父母晨誦」等項目已經有上億點擊閱讀量。2012年,該中心更名為新父母研究所,全面開展新父母晨誦、新父母學校,父母書目研製、親子共讀等項目。新父母研究所成立以來,秉承「點亮自己,照亮他人」的螢火蟲公益精神,組建螢火蟲義工團隊496人,在全國30多個省市建有螢火蟲工作站56個,匯聚4萬多位父母開展螢火蟲親子共讀。

2013年,「家校合作共育」正式成為新教育實驗的十大行動之一,開始了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探索的新時期。

2015年,新教育研究院與全通公司聯合成立了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以來,先後組織力量編寫了《家庭教育藍皮書》、《新父母讀本》(從懷孕開始到大學,每年一本,共21冊),與教育電視台合作評選了2016年度好父母,協助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組織召開了2015、2016年家庭教育國際論壇和2016、2017年全國家校合作經驗交流會,組織了近百場新父母大講堂等學術與公益活動。

2016年開始,以海門新教育實驗區為代表的有關實驗區和實驗學校舉行了多個以家校合作共育為主題的新教育開放周,開始書寫深化家校合作共育的新的篇章。

在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論研究方面,新教育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繼2000年《我的教育理想》一書中提出了理想父母的標準以後,我先後發表了《教育從家庭開始》《與孩子一起成長》《家校合作的三種模式探討》《家校攜手教育不愁》等一系列文章,並且主持研製了《父母基礎閱讀書目》,為父母的成長提供了第一個系統的書目。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李鎮西先後出版了《做最好的家長》《陪你走過0-6歲》等關於家庭教育的著作。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的院長孫雲曉先後出版了《親子關係: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密碼》《五元家教法:好父母的必修課》《向孩子學習:一種睿智的教育視角》《 好好做父親:男人最有價值的投資》等著作,並且發表了《新家庭教育宣言》和《新家庭教育十大願景》等理論文章。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的理事長童喜喜出版了《喜悅讀出好孩子》,對親子共讀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新教育的一年級》則全面講述了新教育實驗學校在幼小銜接父母的故事。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藍玫先後出版了《家校之間有個娃》(低年級版和中年級版)。新教育榜樣教師顧舟群的《改變,從習慣開始》、郭明曉的《各就各位準備飛》和常麗華的《教室,在書信中飛翔》等著作,以師生家校通信的方式,記錄了家校合作共育的故事。

(二)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原則

在落實家校共育的具體行動中,原則是行動的指南針,讓家校共育的方向不會偏移;途徑是行動的道路,讓家校共育的措施有章可循;方法是行動的潤滑劑,讓家校共育的推進能夠四兩撥千斤。

1,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根本朝向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實驗的宗旨。幸福和完整,也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根本朝向。

「幸福」不僅僅是教育的目標,更是人類最終極的目標。發展經濟也好、生態建設也好,最重要的是為了讓人獲得幸福感。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礎。新教育的理想,就是能夠讓每個人真正地快樂、自主的學習,讓每一個人能夠真正的享受學習生活、享受教育生活,讓每個人能夠發現自己的潛能與天賦,讓每個人在和偉大事物遭遇的過程中發現自我、成就自我,成為最好的自己。教育本來就是增進幸福的重要途徑。挑戰未知,合作學習,本來應該就是非常幸福的。所以,家庭和學校、社區,都應該努力創造讓孩子幸福成長、快樂學習的環境,讓教師和父母能夠體驗職業尊嚴和責任使命的環境。

教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幫助人成為他自己。現在教育很大的問題,就是用統一的考試、統一的大綱、統一的評價,把所有的短板補齊了,所有的人變成一樣了,而不是揚每個人的長。其實,真正的教育應該揚長避短。人什麼時候最幸福?發現自己才華,找到自己值得為之付出一生努力,能夠痴迷一件事情,實現自己的夢想,一個人在這些時候,才是最幸福和快樂的。這就是新教育說的完整的幸福。所以,新教育提出應該讓我們的家庭和學校,讓我們的社區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讓所有的人在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找到自己、發現自己、成為自己。

當然,新教育所說的完整,內涵是豐富的,從培養的目標來看,包括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即身心靈的完整;從教育的主體來看,應該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完整,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形成合力。

2,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原則

在堅持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根本朝向的前提下,家校合作共育應該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目標一致原則。

家庭、學校、社區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儘管三者是不同的社會組織,在社會生活中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各自的獨特作用。但在家校合作共育中,他們具有明確而共同的目標,這就是更好地促進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全面、個性化的發展,實現教師、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讓家庭、學校、社區的所有人能夠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目標一致性原則,是家校合作共育最堅實的基礎,也是最大的共識,為掃除行動中的一切阻礙鋪平了道路。堅持這個原則,才可能讓家庭和學校、社區保持一致,並肩前行,而不是互相掣肘。

(2)地位平等原則。

家庭、學校、社區在合作共育的過程中具有平等的地位。

家校合作共育必須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之上。家庭、學校、社區是「夥伴」關係,共同承擔兒童成長的責任。青少年兒童在家庭是父母的孩子,在學校是老師的學生,在社區是未成年人,家庭、學校、社區三方共同承擔教育的責任,地位也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誰「依附」於誰的問題。任何一方都不能夠凌駕於其它各方之上,也不能夠成為其它方面的附庸。學校不能壓制家庭,家庭也不能挾持學校。必須在保障各方的獨立性的前提下,在互相平等的過程之中,家校合作共育才能走上良性循環,同頻共振。

在操作的過程中,如何能夠彼此平等尊重,實現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呢?最好的辦法是三方共同制定遊戲規則,確保邊界,保障理念的統一性,決策的公開性,最後實現共同的治理。因此,在組織家委會等各種家校共育機構時,在吸納成員中要特別注意以教育理念、服務態度、領導能力、奉獻精神等綜合素質吸納成員,而不能只吸納單一類型的父母,尤其不能僅以家庭環境優劣、父母社會地位等來吸納成員。同時,在決策的過程中,要公平、公正、公開,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其他沒有參與決策的學生父母的疑慮,讓所制定的決定更快更好地得到大家的支持,從而實現教育共同體成員的多贏。

(3)機構開放原則。

家庭、學校和社區彼此敞開大門,尤其是作為合作主導方的學校,要向家庭和社區開放這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最重要的基礎。

家校合作共育的開放性,同時也意味著在參與家校共育的過程之中,一個家庭也向其他的家庭敞開家門。這種家庭之間的互相交往,讓好的家庭變成更多家庭的典範,其價值和意義不亞於學校和家庭之間產生的交往互動。這樣的交往,意味著傳統之中關著門的家庭教育,因為家校合作共育而透進了一絲光亮。

開放性,同時也意味著家校共同體面向社會的開放,吸納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無論是各類公益機構的支持,還是各種教育項目的合作,都是促進教育的有生力量。

(4)方法多樣原則。

家校合作共育的方法多種多樣,沒有固定模式。

家校共育的方式和方法非常豐富多彩,只需要多動一點腦筋,就可以讓家校共育和學校平時的日常教育教學完全融為一體。它可以無聲無息融入到絕大多數的日常教學環節之中,並不需要額外佔用時間,投入精力。只有這樣科學、簡便、高效的家校共育方法,才能保障日常工作之中堅持家校共育的可能,也只有這樣的家校共育方法,才能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從而讓家庭和學校都增進互相合作的信心。

(5)行動長期原則。

家校合作共育不是權宜之計,不是暴風驟雨,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堅持也是家校共育最大的難點。缺乏相對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缺乏行動的長期堅持,就會讓家校的工作投入了精力,卻難以見到成效。

家庭畢竟不是學校。家庭並不是一個專門的教育機構,因此,無論是時間上,還是人員的素養上,都很難得到真正的保障。父母也不是學生,在對父母的管理上,也不可能做到像對學生一樣,能夠有章有法,能夠強制執行。正因如此,我們特別需要強調堅持家校合作共育的長期性。

堅持行動的長期性,關鍵是需要制定長期的工作計劃,明確具體的負責人員。通過工作計劃,把家校工作的重要內容進行梳理和規劃,專人負責落實,避免在時間過長的行動中,失去了整體的完整,錯過了對關鍵內容的推動。也可以防止工作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遇到問題就緊鑼密鼓,山雨欲來風滿樓,一旦問題過去就隨隨便便,甚至拋在一邊。

(6)多方共贏原則。

在家校合作共育中,受益的不僅僅是學生,還包括父母、教師、學校和社區的其他相關人員。

家校合作共育是一個共生多贏的結果。對父母來說,家校共育應該促進多方的共同成長,尤其是讓親子之間因為成長而愉悅,家庭生活因此幸福完整。對教師來說,家校共育贏得父母的支持,能讓日常教學工作之中少了許多阻力,增添了許多動力,從而讓教師的本職教育生活因此幸福完整。如若只考慮家庭或學校、社區單方面的利益,合作顯然無法長久維繫,家校合作就會變成相互拆台,互相挑剔,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7)跨界協調原則。

家庭、學校和社區,有著各自的功能定位。所以,從傳統的觀點來看,家校合作共育是典型的「跨界」行動。教師「走出」學校,父母和社區「邁進」學校,都是去做「份外的事」。因此,家校合作共育有著特殊的困難,尤其是持續性的難度,要遠遠大於組織內行動。工作中必須特別注意明晰家校合作共育的邊界。遵守邊界的跨界,到位而不越位,是做好家校合作共育工作的基本原則。

其中,關鍵是需要處理好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參與成員儘可能多邊。家校合作行動者包含老師、父母等分屬不同組織的成員。為了達成一致行動,理應建立跨界行動的協調機構,作為多方互動的組織紐帶,其成員應該由學校管理者、教師、父母和社區成員等多邊代表構成。

二是決策過程儘可能外顯。跨界組織的決策機制應該是公開外顯的,以便在代表各自利益的多邊組織中,家庭和學校、社區可以令人信服地分配資源、均衡利益、協調關係,從而一致行動,確保目標達成。如果校長或學校各級通過非正式的溝通(幕後協商)實施主導,不利於可持續和制度化。

三是共育內容儘可能均衡。目前,學校開展家校合作共育大都聚焦在幫助學校的功能,較少用來幫助父母,尤其是個性化幫助父母,而應用家校合作實現學校管理的民主決策,更是罕見。作為家校合作共育的跨界行動,要均衡開展就不可偏頗學校或家庭、社區某一方。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明晰家校合作共育的邊界,關鍵還是進一步認識家庭、學校、社區在教育問題上的任務、使命和特點,揚長避短,發揮優勢。要充分認識到家校合作共育不是純技術層面的簡單模仿,也不是獨立於學校整體工作之外的附加題,更不是減輕老師工作量的手段。特別是要尊重家庭教育的規律與特點,尊重父母的主體地位與責任,尊重兒童的權利。尊重家庭的傳統與個性。(孫雲曉,2017)。不要把家庭變成學校,也不少要把家庭變成學校的附庸,而是要讓家庭更像家庭。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新教育《教育 讀寫生活》)

《守望新教育》特別鏈接——

[家校合作共育]

守望新教育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