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寶豐燕寶慈善基金會三期捐資助學項目啟動暨2017年獎學金髮放儀式

原標題:寶豐燕寶慈善基金會三期捐資助學項目啟動暨2017年獎學金髮放儀式

寶豐集團深刻領會國家和自治區決策部署,積極響應戰略號召,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職企共贏、服務社會」為企業宗旨,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每年拿出企業10%的利潤用於支持「教育扶貧」為重點的公益慈善事業, 2011成立燕寶慈善基金會,截止2016年,已累計捐資16.53億元,捐建9所學校、16所衛生院,累計資助學生11.7萬人,已有4萬左右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

自治區黨委常委、統戰部長、銀川市市長白尚成在獎學金髮放儀式上講話

2017年,寶豐燕寶慈善基金會繼續啟動三期助學項目,為六盤山連片特困區9縣區5鄉鎮(包括固原市原州區、彭陽縣、西吉縣、涇源縣、隆德縣、吳忠市紅寺堡區、同心縣、鹽池縣、海原縣及中衛市興仁鎮、蒿川鄉,中寧縣喊叫水鄉、徐套鄉,永寧縣閩寧鎮)和全區其它區域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孩子們,新增捐資獎學金12.3億元,新增獎勵10.56萬名學生完成學業。



寶豐集團董事長、燕寶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黨彥寶(前排右一)與自治區黨委統戰部、教育廳、民政廳、扶貧辦負責人簽訂資助學生框架協議


寶豐集團董事長、燕寶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黨彥寶致辭

2017年,寶豐燕寶慈善基金會為9.2萬名受助學生髮放2017年度獎學金2.8億元,今年新增受助學生2.64萬人。自此,寶豐燕寶慈善基金會每年資助學生保持10萬人左右,每年畢業約3萬人,每年新增資助約3萬人,每年發放獎學金近3億元,每年為10萬餘個家庭減輕經濟負擔、幫助3萬餘個家庭實現新的經濟增長點。



寶豐集團董事長、燕寶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黨彥寶(前排右一)向自治區教育廳負責人捐贈第三期獎學金12.3億元


寶豐集團董事長、燕寶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黨彥寶(前排右一)與山區9縣區及學校代表(鹽池縣、原州區、固原市農業學校)簽訂資助協議


寶豐集團董事長、燕寶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黨彥寶(右一)向受獎勵學生代表頒發獎學金

黨彥寶認為,那些受到資助的貧困生,只有及時、順利地就業才能徹底擺脫貧困。於是,他又提出了「扶上馬,送一程」的「就業扶貧」新思路,與神華寧夏煤業集團公司、國網寧夏電力公司、建設銀行寧夏分行、華夏銀行銀川分行、黃河農村商業銀行、寧夏哈納斯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簽訂貧困地區畢業生就業扶貧協議,共同承擔就業扶貧責任,幫助燕寶受助學生在同等條件下實現優先就業、提前脫貧。



燕寶慈善基金會理事邊海燕(左一)向受獎勵學生代表頒發獎學金


固原市農業學校校長黃永存發言

出席寶豐燕寶慈善基金會第三期捐資助學項目啟動暨2017年獎學金髮放儀式的自治區黨委常委、統戰部長、銀川市市長白尚成說,黨彥寶作為本土優秀的民營企業家,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不減的形勢下,依然能夠不忘初心,慷慨助學,不但是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的實際行動,也是「振奮精神,實幹興寧」的具體體現,為在寧夏的企業和企業家做出了榜樣,必將帶動更多仁人志士參與其中。



寶豐集團董事長、燕寶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黨彥寶(前排右三)與相關企業負責人及縣區代表簽訂受助畢業生就業扶貧協議


就業扶貧企業代表神華寧煤集團工會主席馬金明發言

寶豐燕寶慈善基金會本著「扶真貧、真扶貧」的思想,不斷探索科學、精準的教育扶貧模式,不僅從經濟上給予孩子們支持,更重要的是從精神上給予他們鼓勵。

黨彥寶和基金會人員經過深入調研,發現越是貧困家庭的孩子自尊心越強,都不願被扣上『貧困生』的帽子,不願領取助學金。為此,寶豐燕寶慈善基金會決定,從2013年起對被國家列入集中連片特困區的寧夏9縣區、5鄉鎮考入大學的學生,實行全覆蓋、無差別化資助。此舉不僅解決了80%貧困家庭孩子上學難問題,還最大程度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擺脫心靈上的貧困烙印,能夠與其他的孩子一起在平等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也使20%家庭條件較好的孩子心中從小埋下愛的種子,並將愛心傳播出去。基金會還將「助學金」更名為「獎學金」,雖一字之別,卻彰顯拳拳愛心,激發了學生們求學上進的動力,引導他們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



活動現場


2017級新受獎勵大學部生代表北京大學金萌發言


受獎勵已畢業學生代表,現就職於內蒙古電力集團的海旭林發言

寶豐集團是從寧夏本土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大型民營企業,十餘年來,企業始終堅持紮根在寧夏、發展在寧夏,現已成為寧夏一家實力雄厚、舉足輕重的龍頭骨幹企業,每年納稅20億元,擁有員工13000人,每年支付員工工資11.6億元,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企業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瞄準「教育扶貧」靶向,戳中「精準扶貧」靶心,大力發展公益慈善事業,不遺餘力地奉獻愛心、回報社會,成為自治區脫貧攻堅的中堅力量。特別是在宏觀經濟下行、企業業績下滑的不利形勢下,毅然堅持全面資助,減輕政府負擔,緩解社會壓力,彰顯出一個優秀民營企業和一位企業家的責任擔當和大愛情懷,為全社會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有力推動了社會和諧文明進步。

易地搬遷,徹底擺脫惡劣自然環境的羈絆

被稱為「同心第一名勝」的亘古羅山,日夜見證著座落於西麓開闊平地上一個生態移民村落——韋州鎮慶華移民新村日新月異的變遷。

2008年春,一群建設者進駐這裡,頂風沙、冒寒暑,日夜奮戰,整地、平田、鑿渠、通電、築路、建房,為即將到來的貧困移民營造的全新家園。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一晃8年過去了,近日踏訪慶華移民新村,耳聞目睹到的景況令人驚嘆不已:白牆紅瓦的嶄新民房整齊劃一,水泥硬化村道筆直流暢,村內健身娛樂廣場、購物超市、衛生室和學校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美麗鄉村綠樹成行,平疇沃野生機勃勃,「十二五」期間陸續搬遷來的1400多戶移民已經在這裡安居樂業。

「搬遷讓我們看到了過上好日子的希望!」移民白吉忠由衷地感慨。五年前,白吉忠全家還生活在韋州鎮深山區,住土坯房,喝窖水;耕種的幾十畝山坡地,風調雨順年景每畝也僅能收穫幾十斤糧食,如果遭遇旱災則顆粒無收,只能靠外出打工維持生計;而通往山外的一條羊腸小道,則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

搬到慶華移民新村后,全家人住進政府補助建設、水電齊全的新磚房,分配到4畝水澆地,還建起了一座高效養殖圈棚。藉助便利的生產條件和通暢的銷售渠道,夫婦倆種植水澆地,發展養牛業,就近打工,當年就解決了全家4口只的生活問題……白吉忠不停地講述著自家的新生活,眼角的皺紋里溢滿了笑意。

同心縣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核心區,縣內70%以上的國土都是黃土丘陵地帶,十年九旱,溝壑縱橫,土地貧瘠,「剁開一粒黃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餓」,不少村鎮一方水土很難養活一方人。

「類似同心縣東部這樣極度乾旱缺水的地方,自然條件惡劣、資源貧乏、人口超載嚴重,幾無再開發的潛力,就地治旱扶貧難有成效,易地搬遷才是幫助貧困農民斬斷窮根的最有效辦法。」縣長丁煒說。

從「十一五」起始,藉助寧夏生態移民工程,同心縣實施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捆綁各類扶貧開發項目資金,先後在縣內建成20個移民新村,同時有計劃地向縣外適宜地方搬遷,內外並舉將125個行政村、338個自然村整村搬遷,到2015年底,累計使2.7萬戶、11.2萬山區貧困人口易地安置。

大規模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成批的貧困群眾走出大山深溝,告別乾旱缺水,徹底擺脫惡劣自然環境的羈絆,實現了居住有房、飲用有水、出行有路等「十有目標」,生產和生活條件與過去相比堪稱天壤之別。

充滿希望的移民新村。

據來自同心縣扶貧辦的信息,「十一五」「 十二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人口,搬遷時年人均純收入低的尚不足千元,高的也只有1900多元,去年全部突破5000元,基本實現「穩得住、能致富」易地扶貧搬遷目標。

根據自治區「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部署,按照同心縣脫貧攻堅作戰路線圖,從今年起的三年間,這個縣還將通過移民搬遷,再減貧1990戶、7468人。

「羅山上(者)飄起了朵朵白雲,平川里(呀)接納了山裡的窮人。回漢兄弟呀手拉手,一搭搭築就(個)脫貧致富的夢……」當我們走出慶華移民新村時,耳邊傳來一陣高亢嘹亮新編「花兒」,悠遠韻味使人強烈地感受到,易地扶貧搬遷極大地改善了環境,拓寬了發展空間,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因此煥發出不竭的內生動力。

授之以漁,輸血式扶貧裂變造血式扶貧

今年時間已過大半,在剩餘的兩年多里,同心縣除了持續推進黨建聚力、生態移民,還需謀求哪些突破,才能如期實現既定脫貧攻堅目標?

「富民為先,產業為要!」馬洪海強調,我們將繼續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授之以漁,輸血式扶貧裂變為造血式扶貧,給每戶貧困群眾穩定培植起一個增收產業、一個致富項目,必須讓他們真正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這才叫完全意義上的脫貧。

走進河西鎮同德移民新村,下到村東頭一望無垠的枸杞地里,眼前1000多人同場勞作的場面蔚為壯觀:一串串紅瑪瑙似的枸杞輕摘入筐,一筐筐勞動成果過秤裝車,一張張紅色鈔票鼓起了採摘農民的荷包。這是一個佔地7500畝的標準化枸杞出口生產基地,由寧夏潤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產業流轉的方式規模化栽植而成。

同德移民新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馬永伏介紹說,大型農字型大小企業通過科學種植、管理,開發同德村這片遠離污染的土地上開發生產高品質枸杞,每年全體村民不僅能夠得到一筆產業流轉費,還可以在枸杞種植基地就近打工掙錢,由移民變成了農業產業工人。

「近兩年一到枸杞採摘時節,我都要來這裡務工,每年陸陸續續可以干3個多月時間,平均每天掙100元,一個採摘季節下來,掙1萬多塊錢不成問題。」正在田裡忙碌著採摘枸杞的移民李彩鳳說。

蓬勃發展的民族工業。

斬斷窮根,首先得讓農民荷包鼓起來。近年同心縣以產業發展為脫貧攻堅根本,立足實際,發掘優勢資源,引進大型龍頭企業,以及設立扶貧產業擔保基金、清真產業發展基金等金融服務創新,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乾旱少雨等的自然環境劣勢變成了清新健康的產業發展優勢,有機枸杞、油用牡丹、同心圓棗、草畜產業、特色養殖、皮毛羊絨加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一項項傳統產業迅速升華,一項項新生產業乘勢興起,喚醒了沉睡的旱塬,開始日復一日地流金淌銀,受益群眾由衷「點贊」。

細細盤點同心縣的縣域經濟發展史,一直以來,真正意義上的工業經濟基礎薄弱,發展緩慢。同心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學禮介紹說,2014年底,隨著寧夏同德慈善產業園破土動工,一切悄然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寧夏同德慈善產業園包括羊絨產業、扶貧產業、新材料裝備製造產業區、農副產品科技示範四個園區,其中最具活力的是扶貧產業園區即中小企業孵化園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白啟寶告訴我們,園區開工建設兩年多時間,現有26家企業入駐,近期還將有10家進來,預計年底產值可突破20億元。縣上期望三年後園區的產值達到60億元以上,屆時可以解決5000人的就業,其中結合精準扶貧錄用300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年工資可達4萬元左右。

2015年8月,同心大兵民族毛氈有限公司在中小企業孵化園區正式投產運營,僅僅一年功夫,這家由街頭作坊式生產轉型而來的企業就已然孵化起飛,生產的各類毛氈產品走俏西北地區及東三省,年產值達8000多萬元。

公司總經理馬小兵自豪地說,目前他已經在旁邊的回鄉經貿人才「雙創」基地申請批得10畝地,準備自己建設三棟各2800平方米的廠房,從中小企業孵化園區免費租用生產車間搬出去,到「雙創」基地擴大再生產。

我們在這家公司的生產車間看到,製作、搬運毛氈產品的工人們來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據馬小兵介紹,公司現常年僱用78名中年青工人,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從同心乾旱山區來的貧困農民,實行計件制工資,一名制氈技藝熟練的工人每月能掙3000多元,相當於10多畝山坡旱地里種植一季小麥的總收入。

在同心縣全體領導班子成員的心中,有一個願景:綜合施用產業扶貧、金融扶貧、勞務扶貧、政策兜底等多種脫貧攻堅措施,促使2018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或超過9000元,貧困群眾可支配收入超過6000元,到2020年這兩項指標分別超過1.5萬元和1.2萬元,與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扶貧,是一場攻堅戰,必須打贏。這場脫貧之戰,承載著人民之福,凝結著民族之夢,匯聚了全球的目光。7月20日在銀川市召開的東西部協作座談會發出總攻令:「扶貧攻堅到了攻克最後堡壘的階段。」

同心、同心,萬眾一心!

在黨和政府的堅強引領下,在社會各界傾力扶助下,同心縣39萬多回漢各族兒女定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打嬴這場脫貧攻堅戰,開闢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法治」同心的歷史新紀元。(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