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周新書推薦】這9本新書我們覺得OK

[智利]羅貝托·波拉尼奧 著 范曄/楊玲 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波拉尼奧是一位近乎傳奇式的人物。40歲之前,他參加革命,過著流浪的生活,他寫詩,體驗致幻藥物帶來的巔峰般的快感。40歲之後,他開始寫小說,竟一舉成名。 波拉尼奧的多部小說為他帶來盛名,以至於很多人忽視了他詩人的身份。這部《未知大學》將帶領讀者重識詩人波拉尼奧。在創作《2666》期間,波拉尼奧患上肝臟衰竭,並且一直在等待肝臟移植的機會。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波拉尼奧開始整理自己的詩歌手稿,這便是中文版詩集《未知大學》的雛形。除了詩集《未知大學》外,本書還收錄了另外三部已經出版的詩集《安特衛普》(2002年)、《浪漫主義狗》(2000年)和《三》(2000年)的內容。

《安特衛普》是波拉尼奧在1980年所寫,由56個緊湊、短小及碎片化的散文詩組成,是文學上的一次實驗,是一種非常自我的記錄,「寫一個念頭,或看見的一幅圖景,抓住隱喻將之拆解或加入另一首詩中,或用另一種方法再寫一遍」。《浪漫主義狗》收錄了44首詩,形式多變,長短不一,是波拉尼奧文學風格最強烈的個性表達之書。有懷舊的部分,大部分是回顧年輕時的自由, 在那個「不會被無限嚇到」二十幾歲的年齡里。《三》由三種完全不同的詩歌組成,其中有類似一系列電影片段的散文詩《赫羅納秋天散文》(1981),也有講述一個年輕智利樂隊從家鄉到遙遠的地方巡演旅行的故事的《新智利人》(1993),更有探討文學人物和作品的一系列短小的詩篇《文學散步》(1994)。

《迷樓》

劉以鬯 著

後浪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你可能不熟悉劉以鬯,但不會不知道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和《2046》,這兩部改編自劉以鬯小說作品《對倒》和《酒徒》的電影,讓王家衛成為了一代港片的標杆性人物。電影《2046》中梁朝偉扮演的角色,其實是以劉以鬯的真實經歷為原型的。1918年12月,劉以鬯生於上海,1936年開始創作,1941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主修哲學,1948年定居香港。

這本《迷樓》收錄了劉以鬯的3部中篇小說,15部短篇小說以及12部微型小說。作品的創作時間跨越一個甲子,從1942年一直延展到2000年。而描寫的空間背景則涉及兩岸三地,甚至泛華語區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迷樓》中的故事多關心平凡人在不斷變遷的社會以及轉折大事件中的生存狀態。他寫上海的抗戰,寫從香港偷渡到台灣的人們,寫九七回歸,也寫新加坡的暴動戒嚴。劉以鬯的小說是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結合。在《我怎樣學習寫小說》中,他曾表示:「我不反對現實主義的基本原理,主要因為『所有小說都會以某種方式與現實主義的一般原則相聯繫。』」

《嘔吐袋之歌》

[澳]尼克·凱夫 著 楊海崧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7月

你是否想過,飛機上和安全指南以及充斥著廣告的航空雜誌一起放在前座座椅背後的嘔吐袋,有著除了收納嘔吐物和垃圾之外的其他功能?澳洲搖滾歌手尼克·凱夫開發了一種功能,他把這些嘔吐袋作為了自己創作的空間。在2014年北美巡演途中,他在飛機的嘔吐袋上,寫下了巡演旅途中的思緒片段。

尼克·凱夫1957年出生於澳大利亞,是一位創作型歌手、演員以及編劇。他因個性化十足的嗓音、充滿陰鬱、浪漫氣質的歌詞以及詩意的文字,被譽為民謠界的「黑暗王子」,也被《滾石》雜誌評選為「被魔鬼懼怕而會永生的歌手」。尼克·凱夫的冬粉可以通過這本書了解一個此前不為人知的偶像。這些在嘔吐袋上草草記下的文字,包含著兒時的記憶、創作時的幻覺,以及他對於妻子的思念。同時,為了還原嘔吐袋書寫的視覺效果,本書採取了特別的裝幀形式:封面和內文的上方書口都採用了鋸齒狀的剪裁,內文註腳則為手寫。

《米歇爾·福柯傳》

[法]迪迪埃·埃里蓬 著 謝強/馬月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說到學術明星福柯的傳記,很多人想到的第一部書要屬《福柯的生死愛欲》了。相信不少人是被「生死愛欲」四個字所吸引,這本書也確實沒有讓人失望。作者以直白而又充滿激情的筆觸談論福柯對於性的態度,對於同性之愛的想法以及對於美好男孩子和致幻性藥物的喜愛。性,對於福柯來說一直是個重要主題,這關乎自我技術,也關乎主體的形成。

但除了《福柯的生死愛欲》,另一本由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思想史家迪迪埃·埃里蓬撰寫的《米歇爾·福柯傳》也不容忽視。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的版本中,這本傳記的副標題為《權力與反抗》,雖然新版中去掉了這個副標題,但是「權力」不失為切入福柯思想脈絡的一個關鍵所在:權力生產知識,知識反過來又進一步鞏固權力;權力並非抹去一種主體,而是在創造新的主體。

在這本《米歇爾·福柯》傳中,作者以時間順序為線索,依次追溯了福柯的少年時代、青年時代以及中年時代,也注意到了他從學生到學者、再到社會活動家的身份轉化。同時,這本新版的傳記收入了五篇附錄,包括福柯博士論文手稿准允付梓的報告、福柯的題目和研究以及法蘭西學院兩次教授大會的記錄等珍貴資料。

《紫禁城的榮光:明清全史》

[日]岡田英弘 / [日]神田信夫 / [日]松村潤 著 王帥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年5月

日本為何將稱為「支那」?最初的「支那」又是如何演變為如今的「」?多民族統一的是如何誕生的?由三位日本學者聯合撰寫的《紫禁城的榮光:明清全史》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視角的解讀。這本書從元朝寫起,講述了從元朝到清朝450年間風雲激蕩的歷史以及民族融合和碰撞的種種往事。游牧帝國與農耕帝國如何合二為一?哺育了漢文化和漢人的長江黃河流域如何將滿洲、蒙古、西藏和新疆等周邊地區統一起來?

這本從民族融合角度入手的明清全史,在當下仍然具有啟發性。如何處理內陸與邊疆的問題?如何應對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如何對邊境進行管理和統治?更好地回顧歷史,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當下。

《在發現歷史: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

[美]柯文 著 林同奇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年6月30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因推進其世界戰略,需要大量關於第三世界國家的知識和信息,區域研究就此誕生並蓬勃發展。二戰後美國對近代史的研究主要以費正清與列文森為代表,他們認為社會長期以來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缺乏內部動力突破傳統框架,只有經過19世紀中葉西方衝擊之後,才能向近代社會演變。

作為美國第二代漢學家的代表人物以及費正清的學生,柯文對這種西方中心主義的觀提出了質疑。柯文認為,對社會的研究應避免以西方社會發展模式為標準,他反對把非西方社會的歷史視為西方歷史的延續,而是倡導以本身為出發點,深入精密地探索社會內部的變化動力和形態結構。

柯文在書中總結道,二戰後以西方為中心的史觀主要有三種:一是衝擊-回應框架,即認為西方的侵略對於歷史走向有著決定性作用;二是近代化框架——即以何炳棣(Pingti Ho)和張仲禮(Chungli Chang)、蕭公權(Kungchuan Hsiao)、梅谷(Franz Michael)為代表的、參與了近代史研究計劃的學者所秉持的觀點,他們在開創社會、政治與軍事歷史的研究方面貢獻卓著;三為帝國主義框架,即主張探討西方介入社會之後如何抑制並扭曲了歷史的自然進程。在柯文看來,這三種框架殊途同歸,讓我們對19-20世紀的產生了一種西方中心主義式的誤解。因此,要重新審視史,必須衝破西方中心主義的史,走向以為中心的史。

《造假:藝術與偽造的權術》

[英]伊恩·海伍德 著 殷凌雲/畢夏 譯

商務印書館 2017年6月

在《造假》的開篇,英國文學教授伊恩·海伍德做了一個詞源學上的考察。造假(forge)最早的字面含義是「鐵匠鋪中的鍛造產品——一種富有意義的創造行為」。在文藝復興時期,這個概念被抽象化,從具象的創造轉向思想的創造性,這標誌著智性開始主宰自然世界。面對這種既可消極使用、也可積極使用的力量,造假的概念被道德化。

伊恩·海伍德的書中涉及了各個領域和各個時期的偽造,比如理性時代的文學偽著如威廉·亨利·愛爾蘭捏造的莎士比亞作品,19世紀因為市場和拍賣的興起而出現的在古籍邊緣做手腳的「古書修訂師」,因藝術品市場繁榮而產生的關於大師級畫作的偽造,以及進入20世紀後現代作家的自我虛構等等。這些妙趣橫生又錯綜複雜的例子證明了偽造這個概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豐富內涵以及不斷游移的邊界。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藝術贗品和文學偽著的展示,伊恩·海伍德不僅追溯了偽造的歷史,還闡釋了偽造背後的政治,間接展現了大眾對偽造的態度,與此同時,他也在藝術史的範圍內,探討了偽造對於藝術家和藝術品的意義。

在當下的藝術品市場,偽造與本真性仍然是個常談常新的話題,這本書也許能多少幫助讀者,撥開偽造的迷霧,梳理歷史的脈絡,從而更好地接近真實。不過請注意,百分之百的真實可能從未存在過。

《創造鄉村音樂:本真性之製造》

[美]理查德·A·彼得森 著 盧文超 譯

譯林出版社 2017年8月

何為鄉村音樂?鄉村音樂是一種當代的流行音樂,起源於美國南部與阿帕拉契山區。鄉村音樂的根源可追溯至1920年代,它融合了傳統民謠音樂、凱爾特音樂、福音音樂以及古時音樂。1970年代,鄉村音樂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普及。

如果說上一本書在討論「何為偽造」,那麼這本書則聚焦於偽造的對立面——本真性(authenticity)。曾任教於范德堡大學的美國社會學家理查德·A·彼得森憑藉地緣優勢,在美國的「鄉村音樂之都」納什維爾對鄉村音樂工業展開了細緻的研究。

作為社會學家,理查德·A·彼得森並未聚焦於分析鄉村音樂的旋律、節奏、歌詞等等,而是在音樂工業的背景之下,關注鄉村音樂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他從文化生產的社會學視角入手,考察了在1923年到1953年這段鄉村音樂發展的重要時期,鄉村音樂的「本真性」是如何通過廣播、電視、巡演、展銷會等途徑,經由群眾的廣泛參與,從而被建構出來。

所謂「文化生產視角」,就是「聚焦於文化的內容如何被創造,分配,評價,傳授和保存它的環境所影響」。對於彼得森來說,鄉村音樂工業是一個「社會事實」,他對之進行的是經驗研究,這與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諾將音樂工業作為一種「社會問題」,對之進行的批判研究路徑完全不同。

對於鄉村音樂感興趣的讀者,不妨翻翻這本書。對於其他文化現象或者文化產品感興趣的讀者,則可以通過此書對文化社會學的分析視角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之後,你便可以嘗試對自己感興趣的其他「社會事實」進行分析啦。

《人類怎樣才能不被動物吃掉》

峻舞濤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7年5月

在今天看來,人類似乎高居於食物鏈頂端、一路披荊斬棘戰勝了其他物種成為最大贏家。不過,人類真的那麼強大嗎?是否仍有淪為其他動物盤中餐的危險?起碼在我們的視線範圍內,或真或假的狂犬病致死新聞頻出,動物園裡老虎傷人吃人的事件也屢見不鮮。更不用說在熱帶地區,因被不知名昆蟲毒蛇叮咬襲擊而喪命的無數案例了。

你怎樣才能不被動物吃掉?天涯社區達人、果殼網語言達人峻舞濤以幽默風趣、深入淺出的語言,為我們奉上了一本生存指南《人類怎樣才能不被動物吃掉》聊以作答。在這本書中,峻舞濤從森林中的冷血惡魔蟒蛇,講到潛伏在水中伺機而動的鱷魚,從海洋中的殺人鯨,講到讓人聞風喪膽的食人魚,從看上去身材小小但是卻蘊含巨大能量的胡蜂,講到諸如吸血鬼等「聽說過沒見過」的生物。

在閱讀這份詼諧有趣的逃生指南的過程中,你或許會逐漸意識到生而為人的脆弱性,人類並非戰無不勝的、雄踞在食物鏈頂端的勝利者。在很多或大或小的動物面前,我們是脆弱的、渺小的、無力的。也正因如此,我們需要褪去人類中心主義的光環,甩掉人之為人的莫名優越感,和動物與自然和諧共處。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