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寒假作業猛於虎?丨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

寒假作業,最近也成了新聞的富礦,照出離奇、荒誕乃至令人不寒而慄的一面。

在浙江寧波,孩子因為寒假作業沒完成挨了揍,帶著自己5歲的弟弟離家出走了;在江蘇靖江,一名上二年級的孩子因完不成寒假作業,謊稱家中遭賊、自己被小偷打暈,被偷走了一隻放著做好的寒假作業的包,驚動了當地刑警;而在安徽池州,一名16歲的少年,因寒假作業未完成就跳湖自殺,后因恐懼自行游上岸,隨後又欲跳樓自殺,所幸,被一位民警所救。

因作業而自殺,並非孤例,倘若將暑假作業、日常作業都納入統計範疇,那麼數字將更加沉重。2016年7月,鎮江10歲男童因不滿暑假全是作業,沖向馬路欲自殺;2016年1月,甘肅8歲男童因為寫作業被斥責,在家中自殺;2015年8月揚州15歲少年因暑假作業沒做,喝除草劑自殺未遂;2015年7月,杭州11歲女生因未交作業被家長領回,跳樓身亡……

當看到這些,大人們,是否也能像孩子們一樣,感到「作業」二字的沉重?當這些事實在眼前,恐怕不能只是停留在「現在的孩子怎麼了」的疑問層面,是時候檢討「我們給孩子們營造的世界,怎麼了?」

如今的作業,恐怕已經變得細緻、豐滿而立體,填塞了孩子們童年的每一個隙縫。不少學校,有紙質版傳統作業,也有出書、做木質工藝品、設計機器人等所謂「綜合素質」作業,還有各種網路的線上作業,一些學校還自誇這種作業「既防抄襲,又不怕學生祭出『作業丟了』的借口」。一部分家長,進入班級的微信群、QQ群,納入整個「作業體制」的一部分,形成了全天候的督促機制。想必不少學生、家長對這一套路恐怕都頗為熟悉。

作業只是表象,那些乘法口訣、唐詩宋詞如何能逼死孩子?值得反思的,應該是這個作業體制所伴生的以量化為特徵、被塑造成權威且極其單一的評價標準。有媒體曝出,不少家長幫孩子寫作業,並不只是孩子作業多,而是要讓孩子得到「優秀」,作業成了量化孩子「價值」大小的核心標準。

這個標準,不僅是教育思路,甚至演變成了控制手段,同時以心理暗示的方式,扭曲了自我評價體系。試想,一旦在這個體系中受挫,再碰上獨斷型的學校,家中恰好又是維護作業體制的家長,孩子的處境就如同四處碰壁。在這一標準之下,一旦打上「失敗」的標籤,面臨「淘汰」的前景,十多歲的學生,如何能形成反思機制,並建立起其他向度的自我評價,合理認知個人價值?

自殺,如今成為有些學生尋求解答最為沉重的選擇。只是,說某些學生「太脆弱」就太輕飄了。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干曾在《自殺論》中總結了一種自殺類型——宿命型,即由於社會的過度規範,成為一種負擔,一旦逸出軌道,將無從尋求出路,因此整個人生被塗上宿命的色彩,從而悲觀絕望。看著這些理論,再面對孩子們令人驚駭的選擇,是否有恍然大悟之感?

觀照一個社會精神層面的飽滿,不僅在於出了多少尖端人才,而在於評價機制的多元、豐富,對「落後」「異類」的包容程度。這不只是包容「不做作業的孩子」,對過於優秀的孩子也是保護。曾在電視節目《最強大腦》上登場的神童孫亦廷,因為聽覺過於敏感而反應超出常人,成為班級的異類,遭遇欺凌,學校無力解決,最終遠走異國。評價機制如果刷掉各種有著鮮明差異的個體,最終只剩下「作業寫得好」的學生,可以想見,若干年後,會形成怎樣的社會圖景。

有些人或許覺得,不值得如此小題大做,這些不過是「交不上作業」的「後進學生」,「別人都交他們為什麼他們交不了」。但面對因為作業,前赴後繼棄生命於不顧的孩子,沒有反思,只剩下如此冰冷的話,就是將他們向樓頂的邊緣,又推了一步。

溫馨提示

微信推出新功能了,

你知道嗎?

想要第一時間接收內容推送?

點開本文右上角,選擇查看公眾號,

就能跟「光明網」成為好朋友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