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33億美金投資, 互聯網醫療下半場該怎麼辦?

互聯網醫療,這個曾最被看好的創業藍海,如今正經歷一波「大洗牌」。根統計,過去5年間獲的融資的533家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其中已死亡66家,而這一數量還在不斷擴大。百川醫匯合伙人王運霞說:「有些人形容當前是行業寒冬期,在我看來,如今更像是泡沫破滅期。資本必須追逐利潤,持續高熱過後,找不到較好發展模式的企業只能面對淘汰。」

在經過前幾年資本追捧的熱潮后,如今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們需要面對「商業模式是否成立?」的詰問。互聯網醫療已經進入了下半場,各種互聯網醫療商業概念需要落地,需要用營收甚至盈利來證明自己的商業價值。投資人們提出了:「大部分移動醫療商業模式是否成立,還是只是一個空想的概念?」的命題,讓互醫從業者需要不斷自省互聯網醫療前路在何方?

如果長此發展下去,無法盈利的商業模式,將損害到互聯網醫療產業的未來。回望互聯網商業發展史,那些「無法建立健康,持續盈利商業模式」的新興產業都遭遇了災難,例如曾經的光伏產業、智能硬體、O2O都遭遇了重創,一蹶不振。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們如何在泡沫的絕境中找到能持續盈利,擁有強大生命力的商業模式?互聯網醫療產業究竟是上行或是下落的關鍵產業分水嶺,已浮現在我們面前。

33億美金押注的賽道

時鐘撥回2011年,移動互聯網醫療創業進入了第一波浪潮期。據公開數據統計,有1134家互聯網醫療企業成立於2011年之後,其中533家創業公司總計獲得了33億2100萬美金的投資,平均每家企業的融資額約為623萬美金。

大量資金、資源的湧入,造就了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這樣的新貴,也讓2011年之前成立,擁有深厚醫療產業資源的老牌互聯網醫療公司,「就醫160」、「丁香園」等迅速成長為獨角獸(估值10億級別公司)。

在喬布斯發布iPhone五年後,2011年智能手機占手機市場過半,成為了產業互聯網化的臨界點。「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給醫療產業帶來了新的想象力,如《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所說:「推動人類前進的最強動力,一直都是科技的快速進步與廣泛擴散。」

而在,除了科技的突破,資本的注入,政策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特別對於醫療這樣的特殊產業。這波浪潮還有一個重要推手是「醫療改革」。一個合格的互聯網醫療創業者不但要懂得如何商業化,還要深度洞察政策走向,「就醫160」創始人羅寧政說:「政府陸續開放了挂號、支付和網上診斷,現在還開放了醫生的自由執業。這是對移動醫療產業最大的推進,沒有政策的改變,一切都是零」。羅寧政在2005年創立就醫160,當時政府沒有開放醫院資源,他們只能做一些醫院資訊信息的產品,直到後期政府逐漸開放醫院資源,就醫160才通過SaaS服務,在平台上整合了數千家醫院資源。

阿里巴巴前CTO、風和投資創始人吳炯關注互聯網醫療投資,他認為2016年「互聯網醫院牌照」的開放,允許在網上進行直接做診斷、開處方,代表了醫療資源市場化開放的方向——互聯網不僅打破了醫療資源分佈的不均勻,而且極大的提高了醫患雙方交流的效率。

政策開放,資本大量湧入,這就是繁華的移動互聯網醫療的上半場,然而晴空中兩朵烏雲仍然盤旋:(1)過多創業者和資本湧入造成的泡沫;(2)尚未出現持續盈利的移動醫療商業模式。

直到2015年下半年,資本寒冬的到來衝擊了看似一片繁華的,實則深藏隱憂的互聯網醫療產業。

寒冬已至,遲遲未開花結果的「下半場」

2011年到2015年下半年,互聯網醫療產業迎來黃金期一路高歌猛進。然而翻看商業歷史,我們就會發現,資本和政策的支持,也不一定就能保證一個產業的興起。最終,商業要依靠商業本身來證明,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一切歸零。

在經緯張穎、華興包凡等一系列創投圈大佬警告的「資本寒冬」來臨之前,互聯網醫療產業看起來仍然無限繁華,2014年年底至2015年上半年,互聯網醫療進入最後的高峰,湧現出一大批獲得高額融資的企業。

然而2015年下半年開始的資本寒冬讓一切戛然而止,就像一盆冷水澆滅了互聯網醫療產業的許多泡沫幻影。如巴菲特所說:「當潮水退去,你才知道是誰在裸泳」,在資本寒冬之後,許多(1)無法盈利;(2)定位不明;(3)不能理解和掌握醫療產業資源的互聯網醫療公司陸續「死亡」,據公開數據顯示,寒冬之後獲得融資的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至少死亡了66家,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擴大。

更多的投資人和創業者開始反思:一個互聯網醫療公司除了「性感的概念」之外,用戶規模和流量能否支持起一個靠譜的商業模式?或許,深入產業,擁有盈利能力才是關鍵——能賺錢的互聯網醫療才能走得更遠,創造更大價值。

最大創業服務平台創業黑馬創始人牛文文說:「如果的創業方式只是簡單照搬矽谷,編織夢想進入某個資本賽道,不斷融資,只關注如何改變人類生活方式,改變整個世界,而不去考慮如何營收,如何建立持續盈利的健康商業模式,那麼這種創業價值觀對這個每年有百萬量級創業者的國度,是不適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將造成大量的資金和人才的浪費。」

在2015年下半年以後,圍繞著商業變現這一焦點話題,互聯網醫療還是醫療互聯網的爭論就一直沒停過:這條33億美金的賽道讓人開始擔憂,是否要像智能硬體、O2O等新興產業一樣,整個產業都遭遇商業模式不成立的慘痛打擊?

無論是春雨醫生、丁香園還是就醫160,這些互醫的頭部公司都開始進入下半場的探索——如何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建立一個穩定,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

探索盈利深水區,線上和線下如何融合?

互醫產業,目前盈利探索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想辦法獲得精準低成本的患者流量,導流線下醫療服務盈利,例如春雨醫生、就醫160。另一種是為醫療產業上游提供服務,直接向B端(醫療機構)收費,以丁香園為代表。

前丁香園CTO馮大輝曾在採訪中說,丁香園已經實現盈利,掙的是「乾淨的小錢」——丁香園的主要業務圍繞醫生展開,包括給醫生提供科研和招聘服務等。另一塊業務是做醫療企業的 E-Markting,處方葯不能做商業廣告,又有宣傳需求,得讓醫生了解新葯的功能和用法等,在互聯網出現之前,讓醫生了解藥品這件事成本巨大,醫藥代表要登門拜訪醫生,在做歪了,變成了非學術的交流。

丁香園通過網路做正規的學術性交流,通過E-marketing相關產品變現。每家醫藥企業都在做E-marketing,這塊投入在單款藥物的成本上佔比極高。 比如輝瑞,單款藥物一年收入幾十億,不能到媒體上打廣告,又要影響到醫生,必須在學術上有動作。

而丁香園之外,互醫領域還有一些在C端的商業探索,產業人士認為這代表了互聯網醫療的未來。已故的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最後時光的探索,給移動醫療的C端盈利之路留下了懸念,也留下了希望。

因為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的壟斷,醫療流量成本越來越高,初創互醫公司,甚至線下醫院都在面臨尋找入口的壓力。線上為線下導流,通過實體醫療服務變現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方向,但當線上都沒有足夠流量或成本非常貴時,這種導流路徑直接失去了運轉的前提條件。

張銳在最後時光帶領春雨醫生的嘗試,例如整合線下診所資源,大體可以歸結為資源共享、通道整合,把互聯網醫療服務植入到線下醫療場景中,獲得精準的患者流量。

而產業里這條路線的實踐者,除了春雨,還有就醫160,這家公司整合醫院資源,通過提供SaaS服務(支付、挂號系統等),切入醫療場景,獲得精準的患者資源。

2015年12月15日,就醫160在新三板上市,這家第一個掛牌的互聯網醫療公司,如今已成功構建了國內最大的醫療互聯網+生態系統,關鍵就在於——整合產業資源,切入用戶使用場景,為線下服務或藥品銷售倒流變現。

就醫160平台目前註冊用戶數超過1億,這1億用戶來自於就醫160平台12年與醫院方的合作(資源整合),他們為醫院提供挂號、支付等SaaS服務,從而切入醫療用戶使用場景(場景切入),積累了海量的精準醫療流量,避開了與百度等巨頭的競爭,降低了流量成本。

「通過互聯網與各行各業深度整合,構建新的能力,我們面臨的情況是差不多的,之前基本靠『用戶紅利』,靠粗放增長,現在『用戶紅利』所剩不多,我們需要真正去創新、真正通過精耕細作來服務好用戶,從而發掘用戶價值」,2016年夏天,美團創始人王興如此形容互聯網下半場的關鍵,是與產業深度結合精耕細作,而不止是「做一張互聯網的皮」。

如此大的用戶基數,急需一個合理的變現途徑。醫藥電商具有交易及時性的特點,於是就醫160就推出了「160大藥房」,實現線上精準流量倒流線下醫療服務。

160大藥房主要服務於就醫160海量的醫患群體,依託龐大的用戶數據,對目標人群進行精準的立體定位,實現用戶在診前、診中和診后的醫藥用品的精準銷售,後續還推出了保險、體檢等健康類服務。160大藥房除了在各電商平台銷售,還打通線下,除了少數直營店,其它線下店開放加盟,讓有實力的合作夥伴來參與經營,用開設院外藥房的布局線下醫藥、醫療服務。

與「互聯網下半場」相同的創業理論「重度垂直」,在兩年前就由創業黑馬創始人牛文文提出——「重度垂直」的理念是指創新公司深耕一個產業,把這個產業與移動互聯網深度結合,提高產業效率,實現營收並且盈利,找到新的商業機會。就醫160這樣的創新公司就是不斷在醫療產業中深耕,重度垂直。

互聯網醫療已經進入了發展「深水區」,而如何實現醫療產業互聯網化,遠比提供各種「連接醫生與患者」更性感。互聯網醫療正在關鍵節點上,而那些具有盈利能力,把線上資源變成線下服務流量的公司,將會拯救這個處在變化臨界點的行業。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