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ST段抬高可表現為短暫性、較久性或持續性,其形態有上斜型(斜直型)、凹面向上型、弓背向上型、單向曲線型、水平型、墓碑型、「彎隆型」或「馬鞍型」、「巨R型」等抬高。分析時應注意動態觀察ST段的形態、幅度、持續時間及與癥狀的關係,並結合T波改變情況綜合分析。
1.ST段呈上斜型(斜直型)抬高
正常凹面向上的ST段變直、低平,與T波正常連接角消失,導致兩者不易區分且間接地使T波變寬,ST段直線向上升高並傾斜地與高聳寬大的T波相連,ST段形狀呈不對稱性。見於超急性期心肌梗死、變異型心絞痛及迷走神經張力過高者等。
下壁、側壁超急期心肌梗死患者出現ST段呈上斜型抬高,伴T波高聳及高側壁、前間壁ST段呈缺血型壓低、房室傳導延緩(P-R間期0.23s)
2.ST段呈凹面向上型抬高
ST段呈凹面向上型抬高者多伴有T波直立,見於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急性心包炎、早復極綜合征、電擊復律后、顱內出血、高鉀血症及左心室舒張期負荷過重等。
患者男性,19歲,發熱、胸痛2天,擬診急性心包炎。
圖A系初診時記錄,表現為下壁、前側壁ST段呈凹面向上型抬高伴T波高聳
圖B系入院2天後記錄,表現為ST段呈上斜型抬高伴T波正負雙向
3.ST段呈弓背向上型、單向曲線型抬高
抬高的ST段其凸面向上形似弓背狀,並與缺血性T波平滑地連接,兩者無明確界限,構成一條凸起在基線以上的弓狀曲線,稱為單向曲線。若此時T波直立高聳,ST段凸面光滑而對稱,則形成拋物線樣改變。見於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變異型心絞痛、心室壁運動異常或室壁瘤形成等。
前間壁、前壁陳舊性心肌梗死3年余,患者仍出現弓背向上型、單向曲線型ST段抬高,心臟超聲心動圖顯示心尖部室壁瘤形成
4.ST段呈水平型抬高
此型少見,見於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變異型心絞痛。
變異型心絞痛患者出現一度房室傳導阻滯、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下壁及前側壁ST段呈水平型抬高
5.ST段呈墓碑型抬高
其ST段向上凸起並快速上升高達0.8-1.6mV,凸起的ST段頂峰高於其前的r波,r波矮小且持續時間短暫,通常<0.04s,抬高的ST段與其後T波上升至相融合,難以單獨辨認T波,且T波常直立高聳。見於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早期,以老年人多發,均發生於穿壁性心肌梗死。易併發急性左心衰竭、嚴重室性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等,死亡率顯著增高。可作為判斷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一項獨立指標。
廣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現墓碑型ST段抬高(V2-V4導聯)
6.ST段呈「彎隆型」或「馬鞍型」抬高
以Vl-V3導聯ST段呈「育隆型」或「馬鞍型」抬高(≥0.1mV),酷似右束支傳導阻滯圖形,心臟結構無明顯異常,易反覆發作,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及心室顫動而導致暈厥或猝死為特徵,該室性心動過速發作常以極短聯律間期的室性早搏起始,QRS波形多變,頻率很快,常>260次/min,有家族性遺傳特徵。多見於Brugada綜合征患者。
7.ST段呈「巨R型」抬高
(1)心電圖特徵:
①QRS波群與ST-T融合在一起,J點消失,R波下降肢與ST-T融合,渾然成一斜線下降,致使QRS波群、ST段與T波形成單個三角形,呈峰尖、邊直、底寬的寬波,難以辨認各波段的交界,酷似「巨R型」波形;
②「巨R型"ST段常出現在ST段抬高最明顯的導聯;
③ST段抬高程度與S波減少成正比,凡ST段抬高最明顯的導聯,其S波減少也最明顯甚至消失,但QRS波群起始向量不變;
④RRS波群時間可稍增寬,Q-T間期可輕度延長;
⑤「巨R型」ST段常呈一過性改變,僅持續數分鐘,心肌缺血一旦改善或惡化即可消失。
廣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現「巨R型」ST段抬高、肢體導聯QRS波群低電壓
(2)臨床意義:
①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偶見於下壁心肌梗死;
②急性而嚴重的心肌缺血,如不穩定型心絞痛、變異型心絞痛、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中等;
③急性心肌損傷,如電擊傷、心臟除顫等;
④偶見於顱腦損傷患者。
看完這篇文章,還不過癮?
華醫網心電圖系列課程,8節有趣的視頻課程,讓你輕鬆掌握心電圖知識,可以隨時回看哦~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心電圖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