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25部狗血又刺激的政治電影

美國大選終出結果,這出持續了600天、劇情百轉千回的大戲終於落幕,可能不無遺憾。不要緊,除了現實世界,我們還有電影。論峰迴路轉、懸疑刺激,也許沒有哪部電影能比得上今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但下面為大家推薦的政治相關經典電影,同樣耐人尋味。各位不妨駐足欣賞。

25. 《吹牛顧客》(1998)

有人說,看這次美國大選,有時候感覺川普好像壓根就不想當總統,彷彿故意把機會搞砸,可他的選民卻對他不離不棄。這個想法挺有意思,雖然很可能只是看客腦補過度,但沃倫·比蒂的政治諷刺片《吹牛顧客》卻正是基於類似想法創作的。集編導演於一身的比蒂·沃倫在片中扮演一個加州民主黨議員,曾經是個激進分子,如今已淪為金錢的奴隸和保守的選民。他厭倦了這樣的生活和工作,於是雇了一個殺手兩天後來刺殺自己,好讓女兒獲得一大筆保險賠償金。

沒有了政治枷鎖,不需要時刻保持歡迎度,他喝得酩酊大醉地出現在一個集會上,對公眾大吐政治真相,還愛上了一個年輕的活動分子(哈莉·貝瑞飾)。劇情略微公式化,有些地方還看得人犯尷尬症,尤其是看到比蒂和小他30歲的黑美人談戀愛,還一言不合就唱rap。但是在主角放開顧忌做自己后,我們可以聽到不少詼諧的語言和深刻的見地。

24. 《總統殺局》(2011)

本片是《紙牌屋》前四季編劇鮑爾·威利蒙在該劇之前的作品,改編自他的百老匯戲劇《法拉格北站》,由喬治·克魯尼執導。它不是我們所期待的21世紀政治片,但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瑞恩·高斯林飾演斯蒂芬,一個年輕的競選經理,屬於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魯尼飾)的團隊,他發現剛開始和他交往的實習生(埃文·蕾切爾·伍德飾)居然和他要推上總統之位的男人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該片陣容強大,高斯林演技精湛。儘管電影沒有大熱,但它很好地表現了人在越來越接近權力時,又是如何與理想漸行漸遠。

23. 《搖尾狗》(1997)

巴瑞·萊文森拍攝諷刺喜劇《搖尾狗》的初衷不一定是要映射當今美國的社會現狀,然而,觀眾很難不去想,這部片怎麼會這麼有先見之明?劇本是大衛·馬梅和導演根據拉里·伯內哈特1993年的小說《美國英雄》改編而成,講述的是政客和好萊塢聯手炮製了一場子虛烏有的愛國戰爭,既是為了拉票,也是為了轉移大眾對總統性醜聞事件的注意力。無巧不成書,電影上映沒多久,比爾·柯林頓就把科索沃給炸了,彼時他正因萊文斯基醜聞而在選票上遭遇重創。這正好說明,現實也是可以模仿藝術的,而且比我們想的還要常見。

9/11后的媒體影響和布希在「反恐戰爭」期間積極配合媒體拍照宣傳,這些都恰好印證了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羅伯特·德·尼羅扮演政治救火員,安·海徹飾演總統的得力女秘書,達斯汀·霍夫曼飾演好萊塢製作人,三個人一起策劃了一出轉移注意力的假戰爭,讓伍迪·哈里森成了英雄,克里斯汀·鄧斯特成了阿爾巴尼亞孤兒。儘管拍出了90年代的美國政府、人民和媒體最不堪的一面,它還是一部深受觀眾喜歡的電影,很大一部分得益於馬梅的劇本,節奏精準,對話詼諧,妙語連珠。

22. 《米爾克》(2008)

有時候感覺好萊塢有兩個格斯·范·桑特,一個劍走偏鋒,具有實驗精神,拍過《我私人的愛達荷》和《大象》;另一個非常大眾化,有朗·霍華德的影子,拍過《心靈捕手》這樣的主流片。《米爾克》比較成功地把兩個范·桑特結合在一起,也許對於一些人來說過於普通,但它把一個重要的故事精心製作后帶給了更多的觀眾。

西恩·潘的表演眼看就要過火,卻又能及時收住。他扮演的哈維·米爾克,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以公開的同性戀身份競選上的官員,最終被之前的同事丹·懷特(喬什·布洛林飾)殺害。達斯汀·蘭斯·布萊克的劇本盡量流暢地展現出米爾克的一生,范·桑特則捕捉到了1970年代舊金山的美。

21. 《風起雲湧》(1998)

《風起雲湧》上映時,剛好趕上比爾·柯林頓的性醜聞,無奈真實事件過於精彩,電影就被搶了風頭。但這部電影在今天看來也依然好看,不光是因為柯林頓夫婦又重回公眾視線。約翰·特拉沃爾塔和艾瑪·湯普森模仿起柯林頓夫婦來,還是湯普森更惟妙惟肖。艾德里安·萊斯特扮演的政客從天真樂觀到看破官場,雖然這個過程不夠寫實,但這依舊是一部毫無保留、大膽影射的電影,應該被重新評估。將近20年過去了,雖然以凱西·貝茨的說教作為結尾未免落入俗套,但也難掩前面深刻的內涵——關於政治理想的死亡。這絕對是導演邁克·尼科爾斯被低估的一部作品。

20. 《約翰·多伊》(1941)

女記者安·米歇爾(芭芭拉·斯坦威克飾)面對解僱危機,偽造了一封匿名告別信,署名「約翰·多伊」(即無名氏),借信聲討當代社會的陰暗可怕——「我控訴文明國家」——並在結尾表示要在平安夜自殺。她還找來一個鄉巴佬(加里·庫珀飾)幫忙。一個電台試圖勸阻「約翰·多伊」(「醒醒啊,『約翰·多伊』,你是世界的希望!」),卻無形中為女記者的狡猾計謀推波助瀾,一夜之間醞釀出一場自發的政治運動。儘管電影的立意值得欣賞,但其中卻缺乏對道德的審視(為什麼人們會寄希望於一個平民英雄?他是一個記者杜撰出來的,更何況這個記者還有自己的私心。)儘管有瑕疵,但電影還是值得一看。

19. 《當代奸雄》(1949)

南方政治向來自成一派,這一點沒有哪部電影比《當代奸雄》表現得更淋漓盡致。本片由導演羅伯特·羅森改編自勞勃·潘·華倫的暢銷小說。和書里一樣,電影入木三分地刻畫了極富爭議性的路易斯安那州州長休伊·朗(電影里改為威利·史塔克),他出身平凡,逐漸成為反權威當局的叛逆政客,最終當上了州長,他的政治生涯卻隨著他遭遇刺殺而猝然落幕。史塔克是一個複雜、全面的角色,他隨著時間過去變得越來越獨斷專橫,但同時卻依然是一個充滿風度、魅力的人物——這部電影在兩個小時內表現出來的內容比《紙牌屋》40個小時還要多。有些劇情略微虛假誇張,但羅森將生硬的部分用黑暗、悲觀的色彩來柔化,使整部電影看起來就像南方版的《公民凱恩》。

本片榮獲3項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飾演史塔克的布羅德里克·克勞福德獲得最佳男主角,梅賽德斯·麥坎布雷奇獲得最佳女配角。觀眾要看就看原版吧,別看2006年斯蒂文·澤里安拙劣的翻拍《國王班底》,那也是西恩·潘演技最差的電影之一。

18. 《韋納》(2016)

你可能對安東尼·韋納的故事有所耳聞:他曾經是民主黨迅速上升的新星,受歡迎的聯邦眾議員,連任多達7次,兩次競選紐約市長,卻因一系列醜聞自毀前程,包括給陌生人發色情簡訊。這部紀錄片的內容便是他的第二次競選,從2013年他重返政壇開始跟蹤記錄,直到上映后的幾個月才成為敏感話題,因為其時聯邦調查局正在調查韋納給一名15歲未成年少女發裸露照片的事件,以及此事對近期的總統選舉造成了影響。除去這些,這部紀錄片也細緻精彩地表現了人性中的自負、狂妄和自我毀滅。導演是Josh Kriegman和Elyse Steinberg,前者是韋納的前任助手,因此他們獲得了這樣難得一見的跟拍機會。

這部電影有點像現實版的《副總統》加《傲骨賢妻》,它讓觀眾看到,韋納根本無法阻止這場自爆,儘管他看起來是個有才華、有同情心的政治家;他的妻子胡瑪·阿貝丁是希拉里的貼身助手之一,也是本年度的最佳銀幕人物之一:忠誠、痛苦、激動。兩位導演有無敵的感知力,會玩欲擒故縱,知道什麼時候要對拍攝對象柔和,什麼時候給他們拋出尖銳的問題,同時對鏡頭的運用和細節的捕捉有專業的眼光。

17. 《通靈人士》(2009)

編劇兼導演阿爾曼多·伊安努奇這部辛辣的政治諷刺片脫胎自同樣由他執導的BBC電視連續劇《幕後危機》(The Thick of It),這種純黑、快節奏的喜劇在美國的政諷片中頗為罕見。儘管《通靈人士》的故事是虛構的,但卻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最近的政治事件,因為故事正是通過倒霉的英國大臣西蒙(湯姆·霍蘭德飾)的雙眼去看一場戰爭的發動,他的手下和美國政客都在試圖搶先阻止這場衝突。我們看不到最高政府官員,但可以看到在幕後工作的人,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每一個都想得到晉陞的機會。在這個世界里,語義學就是一切。

這是一部有滋有味、聰明黑暗又尖酸刻薄的喜劇,演員人選堪稱完美,但突出的是彼得·卡帕爾蒂,他飾演的馬可姆·塔克是唯一一個在《幕後危機》中也存在的角色,他的表演如此逼真可信,簡直讓人認為他是本色表演,而不是演技使然。每一個不幸碰到他的人都會被他的刻薄言語傷得體無完膚。其他演員也都是一流水平,每一個都塑造了完整的角色,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避免了漫畫式的諷刺,能力差一點的導演可能就會落如此道。伊安努奇明年將回歸大銀幕,帶來《斯大林之死》,值得期待。

16. 《華府風雲》(1964)

一般說來,過去幾十年裡,政黨代表大會的作用就是選出總統候選人;自1976年以來,兩個主要黨派提名的候選人也基本不存在任何疑問。但曾幾何時,黨代會也是幕後交易和暴力談判的地方,《華府風雲》便是最真實的寫照。這部電影改編自戈爾·維達爾1960年代的舞台劇,導演是富蘭克林·沙夫納。故事主人翁是同一黨派內的兩名總統候選人:高智商的威廉·拉塞爾(亨利·方達飾)和傲慢無禮版的肯尼迪——喬·坎特威爾(克里夫·羅伯遜飾)。

兩個人都希望可以得到前總統(李·格蘭特飾,他憑此角色獲奧斯卡提名)的支持,前總統已是行將就木,但有了他的支持,提名就十拿九穩。看他們在電影里狗咬狗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兩個候選人似乎都豁出去了,要讓對手名譽掃地,對話歡脫尖刻,金句頻出,令人過目難忘。儘管有些地方可能會顯出舞台劇的調調,但哈斯克爾·韋克斯勒的出色攝影很好地緩解了這一點,且沒有讓觀眾的注意力從演員精彩的表演上移開。

15. 《五月中的七天》(1964)

如果你想看一部讓人目不轉睛、緊張刺激的驚悚片,裡面的人什麼都不幹,只專心致志地談話、爭執或辯論,那約翰·弗蘭克海默的《五月中的七天》就是你要找的電影。電影聚焦在傲慢自大的史考特將軍(伯特·蘭卡斯特飾)身上,他極其厭惡華盛頓的官僚主義和政治活動。在總統(弗雷德里克·馬奇飾)和俄羅斯簽署了一項裁軍協議后,史考特的憤怒值到達頂點,他認為首都的這些掌權者都是沒有骨氣的軟腳蝦。他的助手凱西上校(柯克·道格拉斯飾)無意中看到一份秘密計劃,他相信是軍隊意圖顛覆政府。

在對將軍的忠心和對國家的義務之間來回拉鋸了一番,凱西最終決定要告知總統和其手下。凱西賭上了名譽和仕途讓總統相信自己,之後便加入了白宮擁護者的隊伍,與他們一起揭開將軍的叛國陰謀。整個故事簡單明了,但在描述愛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碰撞時又十分到位,全片充滿緊張、懸疑的氣氛,彷彿一顆定時炸彈,絕對是一部經典之作。

14. 《候選人》(1972)

忘了《虎豹小霸王》和《總統班底》吧,羅伯特·雷德福最好的角色應該是《候選人》里的准議員比爾·麥卡伊,這無疑是他最不自戀的一個角色,甚至在精神上可謂醜陋。麥卡伊是頗受歡迎的前任州長之子,他的真面目逐漸暴露,原來他就像他那時髦的鬢角一樣膚淺;而他的命運在贏得選舉后就變得更加複雜。邁克爾·里奇使用手持攝像機不動聲色的拍攝令人印象深刻,還隱隱帶出一種恐怖氣息,尤其是彼得·博伊爾飾演的毫無道德良知的競選經理恐嚇麥卡伊的那一幕。

電影里噁心的自我審查以及惡劣的廣告擺布(鼓勵選民「像選清潔劑一樣」選議員)都是對選民智商的羞辱,但比起如今的政治競選活動中各種不靠譜的花言巧語,那都不算什麼。麥卡伊做出重振人民「對政府的希望和信念」的承諾,使之獲得候選人資格,這顯然不光是1970年代的做法。最著名的是最後一句台詞,麥卡伊茫然地問道:「我們現在怎麼辦?」這有一點說教意味,但當他的父親拍著他的肩膀笑著說:「兒子,你是個政客。」就像給他判了死刑。

13. 《天生贏家》(1992)

「我們活在後諷刺時代。」這句話最近說得太多,直接從「至理名言」變成了「陳詞濫調」。但蒂姆·羅賓斯這部精彩的政治諷刺片《天生贏家》卻暗合了「川普」的崛起,具體表現在主人公鮑勃·羅伯茨身上:他是一個矛盾的混合體,既有極端的右翼煽動群眾的做法,又有左翼反權威當局的花言巧語,同時他還是一個鮑勃·迪倫式的民謠歌手,他的「抗議」歌曲都是關於懶惰的窮人和家庭價值。羅伯茨與「川普」類似的地方在於,他以為人民發聲之名,行為己謀利益之實。

配角陣容強大,艾倫·瑞克曼飾演的競選主席有本事讓人對他惟命是從;吉安卡羅·埃斯波西托飾演神經質的記者,他揭露的陰謀無人相信,因為實在是太勁爆了;戈爾·維達爾飾演羅伯茨的民主黨對手,深受性醜聞困擾。《天生贏家》唯一可以批評的是,它只著眼於區區參議員競選,而沒有把眼光放得更高——也許在1992年,誰也無法想象這樣一個噁心的角色也可以參加更高級別的競選。

12. 《華府千秋》(1962)

奧托·普雷明格導演的《華府千秋》講的是一個生病的總統想要指定一位國務卿,卻引發了兩黨之爭。本片改編自Allen Drury的小說,和《桃色案件》一樣,都是普雷明格尤其擅長的題材,而且他手上還有一幫出色的演員:查爾斯·勞頓飾演壞脾氣的總統,這也是他的最後一個角色,亨利·方達飾演總統指定的國務卿,唐·默里飾演被敲詐的受害人,他的演出也極為出彩,加上劇本有深度,不偏不倚,拍攝手法獨特,很少有其他電影可以與之相媲美。

儘管有些方面看起來是過時了,比如在處理迫害共產黨和同性戀這樣的問題上,要知道,那個年代對這兩種人都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因此電影也沒有對此表態。在某些地方它顯得古板平庸,但50年過去了,它依然是對華盛頓最充實、最吸引人的銀幕描述之一。

11. 《富貴逼人來》(1979)

在1979年,一個白痴學者意外地被抬到了一個有權有勢的政府高位,這樣聳人聽聞的故事當然不可能是真的,但卻十分有趣,幾乎可以說是神奇。至少我們能在哈爾·阿什貝的《富貴逼人來》里看到。本片由Jerzy Kosiński改編自他自己的短篇小說:暢斯(彼得·塞勒斯飾)是一個頭腦簡單的園丁,在華盛頓一個有錢人家幹活。在他的僱主死後,他開始接觸外面的世界,和一個命不久矣的百萬富翁(茂文·道格拉斯飾)成為朋友,並一躍成為首都名人,甚至讓總統對他言聽計從。他簡單的智慧和大眾所求相吻合,畢竟人民需要的代言人並不是華盛頓的名流大亨。

如果找錯導演,可能會把片子拍得殘酷而尖酸,但阿什貝的人文關懷給了電影一種安靜的魅力,像卡普拉的風格,即使在他把矛頭指向政府和大眾的時候;但電影也沒有淪為異想天開,它有一點點類似《阿甘正傳》,但不同的是,塞勒斯的表演以及電影對暢斯這個人物的處理,完全不會讓觀眾認為他是電影所嘲笑的對象。

10. 《林肯》(2012)

如果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第一部電影表現出來的是對現實的逃避,第二部電影展示了他更為感性、顧家的一面,第三部則終於釋放了他關心政治的一面。從2004年前後開始,幾乎每一部他的電影都或多或少地與政治掛鉤,彷彿他拍這些電影就是為了點評我們生活的世界。從卡普拉風格的難民故事《幸福終點站》到去年的《間諜之橋》都是如此。但其中只有《林肯》是真正關於政治香腸是如何製作的。

托尼·庫什納的劇本跳過了傳統的傳記片模式,把重點放在他如何致力於推動憲法第13修正案在國會通過,即廢除奴隸制的法案,這一做法事後也證明了是神來之筆,看林肯運籌帷幄,與三個不講道德的說客過招,竟出乎意料地過癮。其中丹尼爾·戴-劉易斯憑藉林肯一角獲得了他的第三座奧斯卡小金人。和艾娃·德約列的《塞爾瑪》一樣,《林肯》也是通過講述一位傳奇政治家的事迹來展現他的真實為人。

9. 《戰略室》(1993)

紀錄片《戰略室》最近才被專拿紀錄片來模仿的《紀錄進行時》(Documentary Now!)惡搞了一番,說明它依然是一部有重大影響力的關於美國政治的非虛構影片,尤其是現在柯林頓家再次有人參選,這部紀錄片的意義也再次顯現。導演Chris Hegedus和D·A·彭尼貝克跟蹤了1992年的總統選舉活動,尤其是比爾·柯林頓的競選。

電影以柯林頓的首席策略顧問兼媒體主管James Carville和George Stephanopoulos為主角,非常難得地窺得總統競選的內部工作,並且以旁觀者的眼光記錄下一個十分精彩的故事——當他們開始拍攝時,柯林頓還處於劣勢。但這部紀錄片與歷史的關聯不大,更多是對過程和人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在競選早期,民主黨是如何卯足了勁絕地反擊,政治局面又是如何被他們扭轉。受到本片影響的除了有類似的紀錄片(比如Showtime今年推出的《馬戲團:在地球上最偉大的政治表演》系列紀錄片),還有包括《白宮風雲》和《總統殺局》在內的影視作品。

8. 《江湖異人傳》(1940)

普萊斯頓·斯特奇斯首執導筒,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編劇也是他),從此成功地開啟了導演事業(據傳當時他將《江湖異人傳》的創意賣給派拉蒙,就提出條件,必須由他執導。)斯特奇斯用一個生動有趣的警世故事把政治嘲諷了一把。布萊恩·唐萊維飾演生活在貧困線上的流浪漢麥金迪,他聽說一群腐敗的政客在花錢為一個傀儡市長買票——兩美元一票,於是他投了37票,並引起了他們的注意。由於麥金迪性格粗野,對誰都敢出口成臟,黑幫大Boss將他雇來收保護費。

麥金迪通過了重重測試,成為了Boss的政治門徒,一路從市議員做到市長,再到州長,始終是黑幫手裡的扯線木偶。他競選市長時,黑幫還安排他與秘書凱瑟琳假結婚,好贏得女性選民的投票。但當他愛上了凱瑟琳,情況開始發生改變。美麗的凱瑟琳和她的孩子們喚醒了麥金迪體貼善良的一面,讓他想要擺脫傀儡生活。於是在黑幫打算通過建造昂貴的紀念碑來中飽私囊時,麥金迪拒不合作,他的政治生涯也面臨倒塌。這是一部劇情設置精巧、有趣、引人入勝的作品,一個充滿娛樂性的寓言故事,也說明斯特奇斯出品必屬精品。

7. 《塞爾瑪》(2014)

這些日子我們對傳記片已經審美疲勞,但《塞爾瑪》是個例外,部分原因是它採取了非常獨到的視角。導演艾娃·德約列的這部電影里描述的馬丁·路德·金,既不是偶像、烈士,也不是普通人(儘管有表現這一面),而是政治家。保羅·韋伯的劇本把時間放在1964年一個相對較短的區間里,這時的馬丁·路德·金(大衛·奧伊羅飾)為了給林登·約翰遜總統(湯姆·威爾金森飾)製造壓力,解除對黑人投票權的限制,他在阿拉巴馬州的塞爾瑪組織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遊行。

電影的演員陣容強大,但主角始終是馬丁·路德·金,大衛·奧伊羅的表演可謂閃耀。電影所表現的是抗議如何帶來改變,以及幕後的壓力和鬥爭在公眾面前會演變成什麼模樣(德約列曾從事公關工作,所以電影也有部分是關於政治的公關以及公關的政治)。這樣的題材很容易拍得無趣而呆板,但德約列卻拍出了真誠、力量和深刻的人性,而她之後拍攝的獨立電影也都印證了她在電影上的才華。

6. 《校園風雲》(1999)

1999是電影史上異彩紛呈的一個年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校園風雲》的出現,這部黑色喜劇看似默默無聞,最後卻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時至今日也依然是導演亞歷山大·佩恩最好的作品。故事講述一場高中學生會主席競選。翠西·弗利克(瑞茜·威瑟斯彭飾)就是我們都熟知的高中學霸:她積极參与了無數社團和活動,成績還數一數二,明明已經無人能敵,還把競選弄得浩浩蕩蕩。就是後面這一條讓她的老師吉姆·麥考利斯特(馬修·布魯德里克飾)非常不爽,於是他鼓勵(其實是強迫)天真無腦的運動健兒保羅·麥茲勒(克里斯·克萊因飾)去和翠西競爭。

佩恩這部電影無疑是大型政治選舉的縮影,候選人都不是真正的幕後操縱者。和他的前一部電影《公民露絲》一樣,《校園風雲》也讓觀眾有些無所適從:這裡該笑嗎?答案是「該」。這部電影幾乎方方面面都完美無瑕,表演精準,尤其是布魯德里克和威瑟斯彭;劇本來自湯姆·佩羅塔的小說(他還寫過《身為人母》和《守望塵世》),充滿精彩的對話和畫外音的碰撞,妙趣橫生。

5. 《滿洲候選人》(1962)

要感受冷戰時期的緊張氣氛,還有比看北韓軍隊洗腦美國士兵的政治驚悚片更好的方法嗎?約翰·弗蘭克海默1962年的電影《滿洲候選人》以弗蘭克·辛納特拉飾演的本尼特·馬可少校為主角,他持續受噩夢所擾,夢中總是看到他們排的上士雷蒙德·肖(勞倫斯·哈維飾)把排里的兄弟殺死。經過調查,他發現他的士兵都被北韓軍隊洗腦了,而肖只要看到方塊皇后,就會聽從任何命令。的安吉拉·蘭斯伯瑞飾演肖的母親(儘管她只比哈維大三歲),她是一名秘密共產黨員,企圖用她的意識形態去影響美國總統。

2004年由丹澤爾·華盛頓主演的翻拍版反響也不錯,但原版高出不止一星半點。其中噩夢的片段里,北韓軍隊在炫耀肖是他們的新刺客,而美國士兵們在藥物作用下,都以為自己在一個關於繡球花的會議上,參與者全是中老年家庭婦女。導演將現實和夢境剪切到一塊,在二者之間不規則地瘋狂跳躍,這是匠心獨創又熟練運用的手法,翻拍是很難重現的。

4. 《公民凱恩》(1941)

這是奧遜·威爾斯的代表作,在上映75年後依然被許多人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儘管《公民凱恩》不是嚴格意義上關於政客或政治的電影,但最起碼它講的是權力和金錢,這在今天的美國都是至關重要的兩點,所以我們也將它列入這個片單中。本片使用的技術和創新在當時曾引起爭議,但在今天看來,正是這些技術永遠地改變了電影的拍攝方式。這是一個關於查爾斯·福斯特·凱恩(威爾斯自己扮演)的故事,他的童年一貧如洗,卻在20多歲的時候成為報業大亨,迎娶總統侄女,競選紐約州州長,走上人生巔峰,然而婚外情的曝光讓他一落千丈。

很多電影想要完整地講述一個人的一生,但都失敗了,但威爾斯在《公民凱恩》中找到了最完美的結構,給他的故事搭建了史詩般的框架,然後抽絲剝繭,對這個人物的性格進行細緻的研究:這是一個被財富和權力腐化的男人,妄圖讓全世界屈從於他的意志,最終卻發現這不過是妄想——內心裡他還是個小男孩,儘管擁有一切,卻還是找不到幸福。如果說這部電影不能反映川普時代,我們就不知道它算什麼了。

3. 《奇愛博士》/《奇幻核子戰》(1964)

《奇愛博士》

這兩部電影一部來自斯坦利·庫布里克,一部來自西德尼·呂美特,兩者題材相似,都是關於核武器可能帶來的毀滅,但拍攝手法截然兩樣。兩部電影都以總統為主要角色,都講到全球邊緣政策和國際關係,而且兩部都精彩絕倫,也總是為人津津樂道,之所以沒有把它們放在一二名的位置,主要是因為它們不像別的電影那樣以美國政治為主。呂美特的電影是噩夢般的災難驚悚片,一部載有核武器的轟炸機接受了錯誤命令,前去攻擊莫斯科,美國不得不趕緊想辦法將之召回。

影片很好地提出了道德上的叩問,又留下一個令人震驚的結尾。另一邊,《奇愛博士》使用了一模一樣的設置,只是把電影變成了讓人笑得喘不上氣的幽默諷刺片,還讓彼得·塞勒斯一人分飾三個同樣精彩的角色。《奇愛博士》不愧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庫布里克展示了他拍攝喜劇的過人天賦,這在他的其他作品里並不是每一部都能看到。在關於兩敗俱傷和核災難的眾多故事裡,這兩部電影依然佔據難以企及的高位。

2. 《總統班底》(1976)

本片單中的大部分電影都以政客為主角,但其實,一部關於政客的偉大電影不一定要以政客為主,比如《總統班底》是關於記者的,但它依然是影史上最好的政治電影之一。這部由艾倫·J·帕庫拉導演的電影講述的水門事件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政治醜聞,《華盛頓郵報》的記者鮑勃·伍德沃德(羅伯特·雷德福飾)和卡爾·伯恩斯坦(達斯汀·霍夫曼飾)通過追查一樁盜竊案,進而發現了牽連更為重大的真相。

威廉·高德曼的劇本思路清晰,構思巧妙,把大量信息和一個複雜的案件都壓縮到一部電影的時長里,還確保了好看程度,再加上有戈登·威利斯掌鏡,帕庫拉導得風生水起,既保持了電影的高度緊張,又兼顧了人物刻畫。這個比虛構還要離奇的故事,在各方面都完美執行的情況下,幾乎拍得像一部紀錄片,只是比現實生活多了藝術化的設計。四十年過去了,儘管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故事的結局,但電影卻依然能夠扣人心弦,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1.《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1939)

詹姆斯·斯圖爾特在本片末尾阻礙立法投票的發言是他的職業生涯中最好的鏡頭之一,也是美國經典電影中最令人回味的時刻之一。儘管現在看來,有些人會覺得過時以及過於理想主義,但他們也許不知道,在當時,這部電影可是被很多政客說成是反美親共。現在重新看一遍,它的感人程度不減當年。這是斯圖爾特和導演弗拉克·卡普拉的第二次合作(第一次是《浮生若夢》),故事主角傑弗森·史密斯原本是個童子軍首領,在當地州代表離世后,突然被選為新的參議員。

腐敗的政治首領吉姆·泰勒認為菜鳥史密斯易於掌控,但當有人提議要在一塊露營地建立大壩時,史密斯的反擊卻打了他個措手不及。面對一幫老奸巨猾的政治權力玩家,史密斯背水一戰;對手企圖用誣陷將他轟出政壇,於是電影出現了最後一幕史密斯的偉大演講,在卡普拉和斯圖爾特的雙重作用下,這一幕讓人無法抵抗。從電影首映至今,70多年過去了,即使在這個盲目擁護黨派的年代,人們還是會希望能出現像史密斯這樣有熱情有原則的人,來把華盛頓的高牆跺塌。「參議員會屈服嗎?」當然不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